唐玄宗身為大唐皇帝,為何在馬嵬驛被禁軍逼得手足無措?

歷史一書生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開元年間的唐玄宗,不失為一代明君,開創了唐朝的鼎盛時期“開元盛世”,但到天寶年間,一切都變了。因為驕奢淫逸不但掏空了唐玄宗的身子,也偷走了年輕時的豪氣。由於重用奸臣,痴迷楊貴妃,偏寵安祿山,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帝國從高峰迅速滑入谷底。最後倉促間棄都而逃。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官軍抵擋不住安祿山叛軍的兵鋒,一路節節敗退。最後的屏障潼關沒有守住,還損失了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三位名將。

當叛軍攻克潼關,一路勢如破竹的向長安城奔來時,唐玄宗還裝模作樣地登上了勤政樓,下詔宣佈要御駕親征,藉此穩定人心。(“上御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資治通鑑》卷二一八)

但私下裡卻在討論撤離首都的可能性。這是一個絕密計劃。除了幾個宰輔重臣、親近宦官、得寵妃嬪,以及少數皇室成員以外,其他人一概不知。

其實楊國忠早就暗中命劍南留後崔圓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作了充足的準備,一旦形勢不妙,他隨時可以擁著玄宗往劍南跑。

當天的逃跑,只有住在宮內的皇家眷屬才有幸跟著皇上逃生,而住在太極宮外的妃嬪、公主、皇子、皇孫等,都被拋棄了,更不用說一般的臣民了。

倉促之中,唐玄宗他們除了往逃往西蜀外,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剛跑出長安百餘里,在馬嵬坡,就發生了唐玄宗做夢也沒想到的兵變。他在經歷逃離京都的打擊後,又要經歷一次和他的最愛生死訣別的痛苦。他雖然還是帝國的皇帝,但,已經無力控制局面了。因為本來是保衛皇帝的禁軍現在開始罷工了。

大隊人馬出了長安,剛走到馬嵬驛,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想殺掉他 。

這時正好有吐蕃使節二十餘人攔住楊國忠的馬,向他訴說沒有吃的,楊國忠還沒有來得及回答,士卒們看到這裡,一下子就有了口實,喊道:“楊國忠與胡人謀反!”

喊聲未絕,早有人用箭射楊國忠,楊國忠急忙逃命,逃至馬嵬驛西門內,被士兵追上殺死,並肢解了他的屍體,把頭顱掛在矛上插於西門外示眾,然後又殺了他的兒子和夫人。

譁變的士兵殺了楊國忠後,憤怒不但沒有平息,反而又生出了一種發洩和殺戮的快感。殺一個人是殺,殺一群人也是殺,於是,局面開始失控了。

唐玄宗聽說驛站外發生了變亂,派高力士去問話,陳玄禮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

唐玄宗說:“這件事由我自行處置。”

然後進入驛站,拄著柺杖側首而立。

過了一會兒,譁變士兵群情激奮,眼看就要危及皇上的安全。京兆司錄參軍韋諤上前說道:“現在眾怒難犯,形勢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間,希望陛下趕快作出決斷!”說著不斷地跪下叩頭,以至血流滿面。

唐玄宗還在強辯:“楊貴妃居住在戒備森嚴的宮中,不與外人交結,怎麼能知道楊國忠謀反呢?”

在這關鍵的時刻,最瞭解唐玄宗,也最忠於她玄宗的老奴高力士不得不開口了。他走到玄宗身邊,說:“貴妃自然是沒有罪,可將士們既然已經殺了國忠,又豈能讓貴妃安然無恙地留在陛下左右?請陛下慎重考慮,只有將士們安定下來,陛下才有安全可言。”(“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資治通鑑》卷二一八)

唐玄宗不得已,命令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內,用繩子勒死了她。然後把屍體抬到驛站的庭中,召陳玄禮等人入驛站察看。

其實這個過程中,高力士做了手腳。在佛堂中被縊殺的人不是楊貴妃,而是一個相貌酷似於她的宮女。死後換上楊貴妃的服飾,由於禁軍不可能近距離查看貴妃容貌,所以受到矇騙。真的楊貴妃後來被瞞天過海,東渡到日本,了此殘生。所以白居易有“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傳世。(《長恨歌》)

至此,這場危機總算過去了。

禁軍的譁變只是解決了楊國忠等奸人,但隨即又出現一個意外情況,那就是突然出現一群當地百姓,攔住皇上,極力阻留他們西行。但此時的唐玄宗不知道應該跟父老們說些什麼好了,只好留下太子處理這些後事,自己則拍馬先走了。

危機過去後,將要出發時,突然湧出一群當地的父老鄉親,攔在路中請求玄宗留下,並說:“森嚴宏壯的宮殿是陛下的家室,那些列祖列宗的陵園是陛下先人的葬地,現在都捨棄不顧,想要到那裡去呢?”

唐玄宗騎在馬上停留了很長時間,然後命令太子留在後面安慰這些父老鄉民。

百姓開始向太子傾訴:“皇上既然不願意留下來,我們願意率領子弟跟隨殿下向東討伐叛軍,收復長安。如果殿下與皇上都逃向蜀中,那麼誰為中原的百姓們作主呢?”

說著說著,人越聚越多,不一會兒,來到太子跟前的多達數千人。太子不肯,並說:“父皇冒艱歷險,遠出避難,我怎麼忍心早晚都不在他身邊呢!再說我也沒有當面向他辭別,我要回去告訴父皇,然後聽候他的吩咐。”說著涕泣流淚,要回馬西行。

這時建寧王李椒,宦官李輔國,拉著太子的馬說道:“逆胡安祿山舉兵反叛,進犯長安,以至四海沸騰,國家分裂,如果不服從民意,怎麼能夠復興大唐天下呢! 何必因為區區溫情,而作兒女之戀呢!”

父老鄉親們都攔住太子的馬,使他無法前行。

眼看眾意難違,太子只好派人去報告玄宗。唐玄宗騎在馬上等待太子,久等不見,就派人去打聽,被派去的人回來報告了太子的情況,唐玄宗考慮半天,終於吐出一句深含韻味的話:“這真是天意!”

從此,皇上和太子走上了兩條道路。皇帝西行到巴蜀避難;太子則在一干眾人的陪同下,向北行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

經過一番佈置與籌劃,李亨在靈武城的南門城樓,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是為唐肅宗。登基後,唐玄宗被推尊為太上皇。並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報告這一消息。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唐肅宗帶領他的大唐官軍,吹響了反擊安祿山史思明叛軍的號角。

歷史的真相:其實,整個馬嵬坡事件,就是由太子一手導演,一幫知情和不知情的演員共同出演的一場“宮廷政變”。雖然歷史過去這麼多年,而且缺乏相關的歷史記載,但我們還能從蛛絲馬跡中,找出一些論據,再進行合理的邏輯推理,還原這個事變的真相。

太子李亨的一生,可謂是經歷了很多苦難。當年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關係緊張,其姬妾楊氏懷孕,李隆基怕太平公主會借題發揮, 便讓屬下秘密弄來一些墮胎藥,李亨差點就來不到這個世界上。

後來冊立太子,李林甫極力推薦李瑁,但唐玄宗這次沒有聽任何人建議,選定了李亨。李林甫怕李亨將來不放過自己,就千方百計陷害李亨,希望李亨出問題。

李林甫一命歸西,當年多次充當李林甫打手的楊國忠當權了,他對太子的陷害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李亨共經歷兩次大案,兩次婚變,都是拜楊國忠所賜。所以倆人後來勢同水火,不共戴天。

此次皇上出逃,投奔的目的地是哪裡?是西蜀。要知道,西蜀是楊國忠的大本營,他就是在那裡發跡的,擔任宰相後還遙領劍南節度使職務。

現在李亨已經是46歲了。有句歌唱的好“我等到花兒都謝了”,李亨這太子熬得,頭髮都花白了。一日不掌帝國權柄,他就一日沒有安全性可言。

此次隨唐玄宗西去蜀地,為了斷追兵的後路,必然燒掉棧道,這樣,叛軍就不能入蜀了;同樣,他們蝸居在巴蜀,無法和內地各路節度使聯絡,入主內地基本無望了。

巴蜀是楊國忠的老巢,自己去了,斷然沒有好果子吃,說不定還會有性命之憂。

此時隨從他們出來的禁軍共三千人,李亨負責殿後,指揮著兩千人,而他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在出逃的隊伍中“典親兵扈從”,這給李亨發動政變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據《舊唐書·李輔國傳》稱,“輔國獻計太子,請分玄宗麾下兵,北趨朔方,以圖興復。”由此可見, 這一切原來都是有預謀、有計劃的,絕非出於偶然。

於是,行動就開始了,趁將士們牢騷滿腹的節骨眼上,開始散佈不滿情緒,把大家的情緒都調動起來。

接著一路長拳打下來,先是誅殺楊國忠等禍國奸臣,是為朝廷鋤奸;再組織老百姓在路上“攔截”,藉機和唐玄宗分手;然後再順從民意,留在內地;最後奔赴自己遙領的朔方軍,順利登基稱帝。

這場大劇編排的既緊張又緊湊,精彩紛呈。只是許多演員,比如陳玄禮、高力士等人,有的知情,有的不知情而已。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


被禁軍坑了的皇帝,不止唐玄宗一個人,比如李淵、唐德宗、宋高宗,但是,唐玄宗這次還真不是被坑了。

分析馬嵬兵變,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

陳玄禮什麼人?從景龍四年(710年),陳玄禮就跟隨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先天元年(712年),又跟隨唐玄宗發動“先天政變”,殺姑姑太平公主,囚禁父親唐睿宗李旦。

這之後的45年裡,到755年的馬嵬兵變,陳玄禮都是唐玄宗的親信,這樣的人怎麼可能造反?

有人說,是禁軍譁變,軍隊怎麼會突然譁變?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有人串聯教唆的,誰可以?陳玄禮。

陳玄禮為什麼教唆禁軍兵變?

陳玄禮顯然不會自己發動兵變,他又做不了皇帝,誰又指示他兵變呢?

只有兩個人,太子李亨和唐玄宗李隆基,

傳統觀點裡,唐玄宗是受害者,太子李亨是最終得利者,慣性思維,最終得利者是陰謀家,李亨就背鍋了,李亨也從來沒有反駁過。

但是,真的那麼簡單?

陳玄禮投靠太子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為陳玄禮之後一直跟著玄宗到了四川,途中遇到進貢的車隊,玄宗命將貢品分給將士,

  玄宗已至扶風,士卒飢怨,語多不遜,陳玄禮不能制。玄禮曾教猱升木,無怪其不能制馭。適成都貢入春彩十餘萬匹,到了扶風。玄宗命陳列庭中,召將士入諭道:“朕近年衰老,任相非人,以致逆胡作亂,勢甚猖狂,不得已遠避賊鋒,卿等倉猝從行,不及別父母妻孥,跋涉至此,不勝勞苦,這皆為朕所累,朕亦自覺無顏。今將西行入蜀,道阻且長,未免更困,朕多失德,應受艱辛,今願與眷屬中官,自行西往,禍福安危,聽諸天命,卿等不必隨朕,儘可東歸。現有蜀地貢彩,聊助行資,歸見父母及長安父老,為朕致意,幸好自愛,無煩相念!”語至此,那龍目內的淚珠,已不知流落多少。將士均不禁感泣,且齊聲道:“臣等誓從陛下,不敢有貳。”玄宗哽咽良久,方道:“去留聽卿!”乃起身入內,命玄禮將所陳貢彩,悉數分給將士。將士乃相率效死,各無異言。雖是玄宗權術,但亦可見人心向背之由來

而在收復長安後,唐玄宗被接回宮,也是陳玄禮護送,在長安城外,陳玄禮軍隊被收繳兵器,回城後,陳玄禮跟玄宗一起住在(軟禁)興慶宮(南內)內,直到死亡。

玄宗皇帝為什麼要命陳玄禮發動兵變?

只要看看宰相楊國忠的生平就知道了。

楊國忠年輕時在成都當兵,後來交好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再後來就憑藉楊貴妃平步青雲,所以,楊國忠是四川出來的宰相,四川都是他的地盤了,節度使和地方官都是他他的人,

如果玄宗去了四川,僅僅憑藉龍武大將軍手裡的那點軍隊,能取得絕對權力嗎?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五:天寶元年……劍南節度西抗吐蕃,南撫蠻獠,統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澄川、南江六軍,屯益、翼、茂、當、巂、柘、松、維、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萬九百人。《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唐紀三十二:夏,四月,壬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南詔王閣羅鳳遣使謝罪,請還所俘掠,城雲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我,我將歸命吐蕃,雲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許,囚其使。進軍至西洱河,與閣羅鳳戰,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

在途中,將士們都不願意去蜀中,玄宗讓人問題們,他們說,楊國忠的門生故吏都在蜀中,我們去不是自尋死路?

將士齊聲道:“國忠部下,多在蜀中,我等豈可前往,自投死路?”

楊國忠這種外戚,對於唐玄宗只是一條狗,平時讓你咬人,一旦這條狗有反噬的風險,馬上命人把狗殺了。

所以,並不是唐玄宗被禁軍逼得手足無措,而是自己幕後操控著這場兵變。


南朝四百八十寺


唐玄宗

看到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馬嵬坡兵變,在馬嵬坡唐明皇下令賜死楊貴妃,一代愛情佳話以悲涼為結局劃上了句號。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這一場景描述道:“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身為一代帝王,確不能保護自己的愛妃,只能老淚縱橫,撒手訣別,這是何等淒涼。 但是,我們也知道在當時那種情形下,唐玄宗的選擇也是無奈的。

唐玄宗與楊貴妃

環境背景所致。當時唐朝正處於安史之亂的大環境背景之下,安祿山藉口討伐宰相楊國忠為由發動兵變,一路叛軍勢如破竹 ,直逼京師長安。天寶十五年,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長安無險可守,玄宗一行只得棄城逃亡。一行逃到馬嵬坡後,禁軍發動兵變,處死了宰相楊國忠,並要求唐玄宗處死楊貴妃,玄宗無奈,只得忍痛割愛以平息眾怒。

個人威信及公信力的喪失。<strong>談到唐玄宗我們都知道他開創了開元盛世,在他執政早期還是做了不少實事。他的知人善用、賞罰分明、決策明智造就了唐朝的開元盛世。但是,盛世之後,唐玄宗逐漸滿足之前的功績,沒有了勵精圖治的精神,整日沉迷享樂,加上用人不善致使唐朝從盛世逐漸走上衰落。這個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也有描述:“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這是描寫玄宗在納楊玉環為妃之後逐漸荒廢了朝政。我們都知道,不論哪個朝代,作為統治者思想上的懈怠都是致命的。可以說,唐玄宗的行為臣子們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到安史之亂後,將士們逃到馬嵬坡久積的怨恨爆發,殺死了奸臣楊國忠,也累及到了楊貴妃。

馬嵬驛舊址

唐玄宗的政治選擇。可以說,作為奸臣,楊國忠是死有餘辜。但是賜死楊貴妃實屬殃及池魚。根據史書記載楊貴妃其實也並未干涉過朝政,但是唐玄宗後期沉迷享樂的行為是需要有人來背鍋的,因此矛頭指向了楊貴妃。“愛江山還是愛美人”這樣一個選擇落到了唐玄宗的頭上,縱然玄宗深愛楊貴妃,但是作為政治家的本能他選擇了前者。不過,這一選擇也僅是保證了自身的安危。唐朝已回不到過去了,唐玄宗也回不到過去了。後期太子李亨繼位,玄宗的政治生涯也到此結束。

可能這就是歷史吧,正如馬克思所言:“歷史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從輝煌到衰落,朝代的更迭,也正是如此早就了中國5000年的文明發展史。


笑覌歷史


因為——

一、這是身邊軍隊在危局之時對以楊國忠為代表的楊氏兄妹忍無可忍的兵諫行動。因為在此之前,唐玄宗李隆基因為寵幸楊玉環(原本的兒媳婦)而疏於理政,把朝廷大權交給大草包楊國忠,直接導致安史之亂。並且在亂軍逼近京城之際又不切實際地逼迫大將哥舒翰倉促出兵,導致失敗。皇帝因此匆匆逃離京城,楊氏兄妹依然如故。隨行禁軍自然把所有的責任歸於楊氏兄妹,自然要清君側,除掉這些當權者。玄宗皇帝自然手足無措。

二、皇帝因為長期把權力交給楊國忠打理,自己疏於政務,逃跑又很匆忙,此時身邊自然沒有可以完全信任之人。個人威信時機已經基本喪失。

三、禁軍逼宮,也是害怕此後受到報復。匆忙逃跑,準備不足,但楊氏兄妹驕橫跋扈習慣依舊,士兵們無法忍受,也擔心以後局勢安定之後受到報復。所以除掉楊氏兄妹的決心已定。皇帝自然沒有辦法,只能聽從。


阿岔視角


權利和義務對等,該你做的事情,你沒有做好,就不能怪別人打你的臉。

皇帝身為九五之尊,富有四海,擁有幾乎絕對的權力。但這些不是白來的,絕對的權力對應絕對的義務。什麼意思呢?就是天底下出了任何問題,歸根結底都要由皇帝負責,用現在的說法就是“一把手責任制”。



當皇帝你就該把國家管明白,甭管是因為奸臣當道,還是因為天災人禍,國家管不明白就是你的責任,釀出什麼苦果,你都得抹脖子吞下去。能夠國家管的明白,您就是至高無上的天子,要是國家管不明白,翻了船,您就屁都不是。



說一千道一萬,大唐帝國是在你李隆基手裡弄成天下大亂的局面,老百姓招誰惹誰了跟著吃苦遭罪。您本職工作幹成這個鳥樣,還指望別人拿您的話當聖旨呢?想什麼呢!馬嵬驛沒一刀捅死你就已經是給面子了。

什麼九五之尊,什麼位極人臣,在其位的時候牛逼轟轟,掉坑落魄的時候,扒了這些虛頭巴腦的身份,無非也就凡人一個,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月下沒有花


其實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唐玄宗已經別無選擇。可以說,事情發展到當時的狀態,可以用“積勞成疾”也來形容唐玄宗的當政過程。有他太寵楊貴妃的原因,太重用楊家人的原因等等。可以說把自己早已放在了禁軍和人民的對立面。只是為什麼才在馬嵬驛這個地方表現出來了呢。這件事只是一個契機,人民說實話已經積怨已久。所以說,他真的是別無選擇。


mixixibihe256


有時候,個人的威嚴在集體的憤怒面前也無能為力


青年微光


楊國忠自取滅亡,一個死人躺在地上唐玄宗能幹嘛?雖然楊貴妃不理朝政專心扮靚,但她終究算楊國忠親戚所以難逃一死。可憐唐玄宗年輕時候那麼英明晚年那麼糊塗,不要笑換個位置比唐玄宗強的又有幾個?


大麥9835471


唐玄宗這個時候已經丟了都成長安,向四川方向潰逃,還要依靠這些禁軍保護他,一但他們出現反叛,他自己都可以沒命。


渭城朝雨憶傾城


鳳凰落地不如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