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歷史類書單推薦嗎?

逛一逛3


不知道你是需要什麼的書,不過此處給你推薦基本。

1. 如果看原著的看,《二十四史》都看的話,不是一件容易事。像前四史,外加《春秋左傳》、《資治通鑑》基本都可以了。

2. 如果看翻譯類的,我認為《柏楊版資治通鑑》就不錯,至於正史白話版尚未發現比較優秀的(可能我不知道吧)

3. 如果看制度類書籍,建議看閻步克先生的著作,去網上百度就出來,但制度書籍非常枯燥。

4. 最後,我還是比較推崇《明朝那些事兒》。個人的觀點是除了描寫敘述故事外,作者也費了不小的功夫,給我們形象生動的介紹當時的一些制度。


夜讀歷史


以下是我這個歷史(文博)博主,為你推薦的一份書單。這些書非常厚,而且比較貴,一時半會恐怕讀不完。所以不建議一口氣全體下單購買,我更希望你將這份書單拿走收藏,等遭遇了書荒(或者趕上打折活動),再把這份書單取出來,選取你最需要的書。

書單部分內容,援引自出版社的介紹,並非全部原創,請悉知。


1,《絲綢之路新史》,[美]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


本書作者芮樂偉·韓森,耶魯大學歷史教授,著名漢學家。著有《開放的帝國:1800 年之前的中國》、《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等漢學專著。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絲綢之路在跨國貿易領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也促使西亞地區,一度成為了世界文化與貿易的中心。

然而我要告訴你,絲綢之路的日常,絕不僅僅是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在塵土飛揚的沙漠中穿行。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徑庭,而且遠遠比這副景象有趣得多。打開這本書,你將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並獲得前所未有的體驗。

它如同一冊紙上的絲路博物館,將一片富有異國風情的景象,展現在了你的面前。



2,《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英] 傑裡·布羅頓(Jerry Brotton)


本書作者傑裡·布羅頓,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文藝復興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領土交易:現代早期世界的地圖繪製》《全球性角度:東西方之間的文藝復興藝術》(合著)等。

書中精選的十二幅世界地圖,來自不同歷史階段,出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中的製圖師之手。

作者告訴我們,地圖遠非客觀的真實記錄,而是在一時一地的觀念、以及動機的左右之下,所誕生的特別產物。通過解讀地圖背後的觀念和動機,我們可以窺視製圖師所處的時代,品味當時的風尚與精神。每一幅地圖,都蘊含著某種重大主題,從科學、政治、宗教、帝國,到地理大發現、民族主義和全球化,皆為世界史發生重大變革的關節點。

翻開這本書,你將踏足史冊的背面,在那泛黃的字裡行間,得到獨一無二的新發現。



3,《北京的城牆與城門》,[瑞典] 喜仁龍(Osvald Sirén)


這位作者的中文名字起得挺“喜興”,配上老北京風味的書,倒是還真的挺搭調。

喜仁龍,瑞典藝術史學家。曾供職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斯德哥爾摩大學等機構。1918年到日本講學,並於1920—1921年旅居中國,開始密切關注東方藝術與建築。日本《巖波西洋人名詞典·增補版》(1981),稱其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中國繪畫研究的集大成者。

但實際的情況,卻不是那麼“可喜”。作者通過實地走訪考察,被這些宏偉古蹟的壯美所折服,也因其衰敗的現狀而嘆息。他以嚴謹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國歷史文獻中,對城牆城門的繁雜記載,勘測丈量每一段城牆、每一座城樓的尺寸,觀察記錄城牆、城門及周邊街市鄉野的現狀,實景拍攝城牆城門的照片,精細繪製城門各種角度的建築細節圖,為這本考察手記賦予了極高的價值。



4,《海洋與文明》,[美] 林肯·佩恩(Lincoln Paine)


海洋對歷史與文明,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迄今為止,地球上那些發達的大城市,仍然大都位於沿海區域。海洋為人類文明,到底帶來了哪些影響?

本書作者林肯·佩恩,美國著名海洋史學者,供職於著名的緬因州海事博物館,已出版專著5部(其中3部曾獲獎),發表論文、書評等百餘篇,現居波特蘭。

你沒看錯,這又是一位來自博物館的作者。

本書從海洋的視角出發,重新講述世界歷史,揭示人們如何通過海洋、河流與湖泊進行交流與互動,以及交換和傳播商品、物產與文化。旨在揭示,各個人群、民族、國家與文明通過全球範圍內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時也在塑造著歷史。作者展現了文明的興衰與海洋之間的聯繫,引人入勝地敘述了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歷程,譜寫出了一部關於航海者的史詩。



5,《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德] 貢德·弗蘭克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貨真價值的雙料博士。

貢德·弗蘭克,當代西方著名學者。1957年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78年獲巴黎第八大學政治經濟學國家博士學位。曾在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多所大學執教。弗蘭克一直致力於世界體系史、當代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運動的研究,為依附理論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全球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作者把中國置於亞洲的中心,把亞洲置於全球經濟的中心。他認為,中國需求白銀,歐洲需求中國商品,這二者的結合導致了全世界的商業擴張。

他的看法,究竟是否有道理?你又是否贊同他的看法呢?當這本書引起廣泛的爭議和討論後,你將會站在哪一邊呢?

我相信,在你讀完這本書後,你的認知將會被顛覆,也將收穫一份獨一無二的答案。



6,《百年戰爭簡史》,[英] 德斯蒙德·蘇厄德


德斯蒙德·蘇厄德,是英國知名的暢銷歷史作家。他畢業於劍橋大學,專攻中世紀英法歷史,主要作品有《百年戰爭簡史》《僧侶戰爭》等。

單單看書名,大多數的人,第一時間就能反應過來——它講述了英法百年戰爭的故事。實際上,你的確猜對了。

但如果不翻開書,恐怕你們無法看到那些細微幽深的歷史:愛德華三世、黑太子、亨利五世、約翰二世、查理五世、貞德與查理七世。他們用自己的貪婪或美德、勇敢或智計,共同譜寫了一篇鐵與血的史詩。

這本書,如同一冊會動的中世紀英法戰爭博物館,它將中世紀歐洲史詩中的陰謀與趣味,生動地再現出來,為讀者繪製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中世紀戰爭畫卷。



7,《無敵艦隊》, [美] 加勒特·馬丁利


書單的末尾,祭出我強烈推薦的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美國曆史學家加勒特·馬丁利獲得了1960年普利策獎。這本《無敵艦隊》,也被譽為非虛構歷史寫作的典範。

加勒特·馬丁利,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二戰”期間曾在美國海軍服役,1948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歐洲史,主要代表著作有《阿拉貢的凱瑟琳》,《文藝復興時期的外交》,以及《無敵艦隊》等。

看到書名,我估計熱愛歷史的你,肯定能猜得到,這個書名,一定和西班牙無敵艦隊有關。事實上,你又猜對了。

但只有翻開書,你才能發現,在無敵艦隊覆滅之前,歐洲各國之間,居然存在著如此盤根錯節的外交關係,以及非常複雜微妙的政治局勢。在這複雜的局勢之下,任何一個微小的動作,都有可能引發一場巨大的風浪。最終,這一切交匯在一起,促成了這場改變世界格局的大海戰。

如同評論家所說,在學術性與可讀性之間,這本書達成了一種可敬的平衡。它如同一座橋樑,能讓我們看破許多“表象”之下的“現實”。



我去年看完的歷史類非虛構書籍,其實還有很多。但是由於篇幅有限,所以今天就只推薦這其本。它們的信息量,其實都非常大。書單裡的任何一本書,都是一個活在紙上的博物館。只要我們仔細去看,便能在字裡行間,發現無數誘人深思的細節。


其實普通人讀歷史的意義,就在於此:


歷史總在重演,而波瀾不驚的事件背後,隱藏著很多推波助瀾的巨手。如果我們瞭解歷史,便能在高度相似的事件中,養成出眾的洞察力。在類似的事件出現後,我們便能一眼將其看破,從而確保我們自己在動盪之中,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


懂歷史的人,往往能活得更好,這便是我們閱讀這份書單的最大意義。


渭水徐公


  1. 《萬曆十五年》

簡介:《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融會了他數十年人生經歷與治學體會,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給人啟發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



2.《中國人史綱》(上下)

簡介:中國人史綱》是臺灣作家柏楊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作家著史的最傑出代表作。該書完成於監獄之中,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全書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


3.《全球通史》

簡介: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的代表作。全球通史全書材料新、範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有強烈的現實感。自問世以來,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作者文筆雋永、筆力深厚、才思橫溢,整部著作前後一貫。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4.《明朝那些事兒》

簡介:《明朝那些事兒》從朱元璋出生講起,到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5.《張居正大傳》

簡介:張居正是明朝後期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從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起步,經過不懈努力,成為萬曆首輔、神宗皇帝老師,以及明朝中興的奠基人。閱讀本書,讀者會對張居正這位專制王朝的著名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同情,對傳主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有更清醒的認識與反思。本書不僅有相當突出的學術成就與研究價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與實用價值。

6.《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簡介:《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為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觀與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瞭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7.《人類的故事》

簡介: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去向哪裡?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裡。房龍娓娓講述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精彩的歷史場景重現,扼要的歷史人物點評。房龍給了我們一雙觀看濃瀾壯闊的歷史長河的眼睛——理性、睿智而寬容。 耶魯大學歷史教授續寫了人類在近半個世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醫藥、科學和技術,並表達了對人類未來發晨的種種焦慮和擔心。

8.《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鬥》

簡介:《中國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後五次修訂,銷售數十萬冊,為歐美及東南亞等地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權威著作及最暢銷的學術教科書,是一本極具深遠影響的經典作品。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國起,下迄21世紀,縷述四百年來中國近代社會之鉅變。然作者明確指出,這段艱難的歷程並非如大多西方漢學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斷輸入而中國僅僅被動回應的歷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對外來因素的民族或種族抗爭”以及“在新的天地裡尋求一條求生之道”三條線索,作為推動近代中國發展的三股最重要動力,並通過對近代中國內部社會動盪的描摹,向世界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儒家帝國經無比艱難,蛻變為一個近代民族國家”的歷史。



寒鉉y


推薦書單的問題,基本上是琳琅滿目。而本人認為書單推薦應該有幾個標準:第一,推薦者本人要看過,或者至少部分看過,這樣才有獨特的心得,而不是人云亦云;第二,推薦書單要講究循序漸進,至少要有入門級——教材級——提高級三個層次,而不是剪刀加漿糊隨便列舉;第三,推薦書單要相對全面,比如歷史類書單,就不能完全偏重一個時期。帶著以上三條標準,本人來推薦一份獨到的歷史類書單。

入門級:入門級的主要是提高興趣,理清史實,不需要非常專業。現代出版社有套《歷史中國》系列,包括醉罷君山《夏商周原來是這樣》、姜狼《春秋原來是這樣》等,基本有全套中國通史。斷代史也有一些優秀讀物,比如月望東山《那時漢朝》、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等等。社科院歷史所編寫的五卷本《中國通史》也不錯,簡明扼要,既專業又通俗,還有同名紀錄片播放。

教材級:教材級的主要是系統學習,不容易被個人風格的作品帶偏。不少大學院校都有歷史本科教材,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等等。這裡推薦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歷史學基礎課配套教材》系列,《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古代史資料彙編》《歷史學理論與方法》《中國史學史》等等。雖然教材可能有些枯燥,但是專業科學的學習方法。

提高級:這個階段可以讀點學術專著,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國斷代史系列》就不錯,包括楊寬《戰國史》、林劍鳴《秦漢史》等等;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二十世紀史學名著》,包括顧頡剛《古史辨自序》、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等;另外有一些通史、斷代史史學名著,比如錢穆《國史大綱》、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顧誠《南明史》。外國的也可以看看,比如《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

限於篇幅就不多介紹了,但是按照這個思路,本人認為是比較科學的書單。


林屋公子


看了別人推薦的歷史書單,忍不住吐槽一番。

有人推薦什麼《二十四史》之類,真是不負責任,不說現在普通人幾乎不會去讀,就連歷史學專業人士也很少有人去這樣大部頭的史書。第一,因為其內容量實在很大,沒有極大的興趣絕對讀不完;第二,所謂《二十四史》並沒有太多可讀性,因為大部分內容只是史料罷了,如果需要哪段內容直接到書裡面找即可。

如果真的對中國古代歷史很感興趣,古文功底又不錯,那麼我只推薦《史記》、《資治通鑑》。有一點要強調,讀古代史書一定要注意版本,這兩本書直接買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平裝全十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繁體豎排) ,《資治通鑑》(胡三省音注版,點校整理本,繁體豎排,全二十冊)。

這裡又涉及到史書的分類,一種是對史實的再現,另一種是對歷史的評述。我想在這裡詢問書單的人應該是歷史愛好者,所以只推薦評述歷史的書籍,另外諸如《明朝那些事兒》一類的書籍也不再推薦之列,因為這裡書還稱不上史書,至多是一種打著歷史旗號的小說,至於各種野史更是不會推薦。假如你喜歡這一類的書,我建議你還是看電視或者電影去吧,那樣效果可能更好,比如最近火熱的《貓妖傳》。

這裡要重申的是歷史類的小說不是說書本身寫的不好,而是說對歷史的戲說和想像太多,可以當做文學書來看,且不可以為那就是歷史。如果還是想看的話,推薦一本日本人司馬遼太郎寫的《項羽與劉邦》,這本歷史小說既有趣味又有深度,值得看也值得學習。還有一套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共二十一冊,文學和史學兼具,聽說是當年毛澤東的案頭書。

以下簡單推薦一些寫得很好讀的又具有學術價值的中國歷史類書籍:

1、《國史大綱(上下)》,錢穆著,商務印書館。一部中國通史,仿古代史書體例而作,豎版繁體。通史歷來都有人寫,但以一人之力而做的通史此為最佳。初讀時可能有些費勁,不好面對如此好書,多讀幾遍未嘗不可,讀透後當可以對中國歷史有提綱挈領之把握。

2、《中國近代史》, 徐中約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此書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權威著作及最暢銷的學術教科書,雖是教科書但讀起來趣味盎然,不像國內大部分教科書枯燥無味。這本書內地也有出版,但是被刪減的太多,如果要看的話,最好是香港版。

3、《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陸建東著,三聯出版社。陳寅恪先生出自世家,聰明過人,治學嚴謹,被譽為“教授的教授”,畢生追求學問,信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書根據大量檔案文獻和第一手的採訪資料,詳盡描繪了陳寅恪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坎坷經歷,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非常值得一看。

4、《萬曆十五年》,黃仁宇著,三聯出版社。此書被推薦次數極多,這裡又做推薦實因為其書讀起來猶如看小說,明史愛好者必讀書目之一,作者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讀起來暢快淋漓。

5、《岳飛傳》,鄧廣銘著,三聯出版社。鄧廣銘先生乃是宋史研究的大家,有“非凡之史才,寫一流之史書”的美譽,對宋史感興趣的朋友不可錯過鄧先生的文字。岳飛歷來被稱為民族英雄,其事蹟流傳於民間的各種版本,往往被過度讚譽以至有些神話,那麼歷史真實的岳飛到底是怎樣一個人?這本書可以告訴你。

6、《李鴻章傳》,梁啟超(著) 霧滿攔江(譯),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看看歷史真實的李鴻章到底如何?推薦這個版本的原因是,梁啟超的文言文汪洋恣肆,霧滿攔江的白話文翻譯通達流暢,堪稱合璧,可俗可雅。

7、《袁氏當國》,唐德剛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唐德剛先生乃口述史學大家,把史學當做文學來寫,把乾癟的事實還原成楚楚生動的模樣,但均以史實為基礎而作。這部書一改大眾對袁世凱賣國賊的印象,還原一個更為立體的袁世凱。

8、《張學良口述歷史》,唐德剛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喜歡張學良的朋友可以一讀。

9、《晚清七十年 (全五冊)》,唐德剛著,遠流出版社。顛覆我們對晚清歷史的看法,大陸版本被刪減的太多,不推薦。

10、《顧維鈞回憶錄(全13冊)》,顧維鈞著,中華書局。顧維鈞先生是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交界的領袖人物,著名外交官,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顧先生親歷包括出席巴黎和會等民國時期各種重大外交活動,因而其自撰的回憶錄就是中國近現代史和外交史的重要史料。

11、《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張宏傑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本書講述了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給我們展示了曾國藩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12、《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高華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理解了延安整風,也就理解了反右運動和文革了。這部書在內地是禁書,當年在香港被帶入內地時被查獲,此事被報道轟動一時,有電子版可看。這部書沒有在內地出版確實可惜,作者完全用已經面世的歷史材料而作,實屬不易。高華教授是南京大學的歷史教授,但是2011年病逝,年僅57歲,令人惋惜。

就推薦這幾本吧,歷史類的書籍浩如煙海,主要還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去讀。其中傳記是瞭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極好的入門書籍,可以多讀。


責善


如果你只是愛好歷史,而不是想專門研究歷史的話,小編有以下書單推薦:

↑這套書對古文功底欠佳的朋友是個福音↑

1. 柏楊版的《資治通鑑》白話文版

其實,柏楊老師的所有歷史書,都可以看一看,他雖然是半路出家搞歷史,而且到最後也不是什麼歷史專家,但是他用盡心力,普及《資治通鑑》,還是有苦勞的,尤其方便了古文水平並不很好的朋友。

很多歷史學愛好者和專家,都會不屑於柏楊老師的歷史點評,這個怎麼說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柏楊給你提供了一個新的,甚至有點過於自由化的角度,他對司馬光和迂腐儒學的抨擊,也有讓人振聾發聵的地方。

不過,柏楊老師對司馬光等人的要求太高了,任何人都超越不了時代的侷限。

↑《柏楊曰》是柏楊論史的著作↑
<strong>

相關史書:柏楊《資治通鑑紀事本末》白話文版;《柏楊曰》;《中國人史綱》;《皇后之死》;《柏楊回憶錄》也值得一看,可以多少觸摸一些當代史背景下,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2. 黃仁宇先生的歷史書籍

推薦黃仁宇先生的所有書籍:

《萬曆十五年》,堪稱經典,至今暢銷不衰;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歷史史料紛繁複雜,你從什麼角度去看,站在什麼立場上看,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在這本書裡展現的淋漓盡致;

↑黃仁宇先生的著作可以開闊你的眼界↑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這本書就過於專業了,可以慢慢啃,記得做筆記和標籤,因為很難再看第二遍,作為工具書。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先生的“數目字”這一說法重複到讓人頭疼,但是道理卻擺在那裡,古代人重視道德治國,而忽視基於“數目字”上的技術管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思維上的落伍和遺憾。

3. 易中天《易中天中華史》系列

初看易中天老師《中華史》系列,感覺得出易中天老師氣勢磅礴,野心極大。

這部歷史書,更適合作為有趣的導引類的歷史科普書,當然,也不會有人把它當成嚴肅的歷史類專著。

↑易中天中華史,小編最愛這一本《禪宗興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該系列中《禪宗興起》這本,看的時候完全進入心流狀態,發現一個人的視角竟然可以如此廣闊深刻。

總之,以上書籍基本上是兼顧了一定的專業性,易讀性,可以極大的吸引你對歷史的興趣。

但歷史類的書籍都有一個特點:如果撇開史料,那就是神話,小說和傳奇了,其價值就會迅速下降,所以當你讀歷史書讀多了以後,你會很自然的走向基礎史料,自己去扒開歷史帷幕,比較比較。

當你發現自己走到這一步的時候,你就要刻意去看一些歷史大家,專家學者們的著作了。並且在他們著作的基礎上,慢慢讀一些類似《明熹宗實錄》這樣的史料。

<strong>

小編對明史很感興趣,偏偏明史的水很深,極難探索,我先是跟隨歷史大家著作,進行學習梳理,後又從網上看許多網友的獨特的分析批判,擴大自己的視野。

最後推薦幾本我認為明史比較好的相關著作:

李曉鵬《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兩卷)

樊樹志《晚明大變局》;

顧誠《南明史》;

李新峰《紀事錄箋證》(這本書繁體字豎版,從右往左看,看起來確實吃力,然而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我見青史多嫵媚


我目前歷史類書籍大多是聽《羅輯思維》裡講的,然後在網上找到的電子書。

中國歷史相關的:

從財政、經濟角度看歷史的: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郭建龍 著;
《白銀帝國》 徐瑾 著;
明朝相關的,如果你看過《明朝那些事兒》,來看看同樣是明朝,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的風格,將會有不一樣的閱讀感受。
《龍床:明六帝紀》 李潔非 著;
秦朝,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我的感覺裡,印象裡,秦朝好像只有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那些片段記憶,來看這本:
《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 李開元 著;
清朝相關的:
《國運1909:清帝國的改革突圍》 雪珥 著;
《大清帝國最後十年》 李剛 著;
《慈禧全傳》 高陽 著;
其它:
《陳演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

《抗日戰爭的細節》 魏風華 著;



世界歷史相關的:


大國外交三部曲:《峰會》、《締造和平》、《雅爾塔》;
帝國的遠征系列:《百年戰爭簡史》、《無敵艦隊》、《世界史上的蒙古征服》;
《發現東亞》 宋念申 著
《耶路撒冷三千年》 【英】西蒙·蒙蒂菲奧裡 著;
《決戰葛底斯堡》 【美】邁克爾·夏拉 著;
如果你有興趣和足夠精力的話,給你推薦一部超大部頭的鉅著《全譯羅馬帝國衰亡史》,共12冊。這個感覺有點像工程,規模有點大,自己掂量著看吧。


我們有一個對歷史的整體認識,它叫“中學歷史教科書”。

長大了,我們再去看歷史,發現好多都和我們原來的認識不一樣了。

不是歷史變了,是我們對歷史深度的探索變了,變得更深刻,更客觀。


若見Smile


分享下閻步克、茅海建、楊奎松、李劍鳴等史學名家,他們推薦的歷史學書單

閻步克:中古史參考書單

通史參考書

   ※《國史大綱》,錢穆,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編輯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政治文明》,閻步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閱讀雜誌
   ※《歷史研究》
   ※《中國史研究》
   ※《中國史研究動態》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
   ※《新史學》(臺)
   ※《漢學研究通訊》(臺)
文獻索引
   ※《中國古代史論文資料索引》,復旦大學歷史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國史研究入門》(上、下),山根幸夫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鳳瀚、徐勇編,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張傳璽等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秦漢史研究概要》,周天遊,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魏晉南北朝史書目論文索引》,武漢大學圖書館1982年版
   ※《魏晉南北朝研究論文書目引得》(1912-1969),鄺利安編,臺灣中華書局
   ※《東洋學文獻類目》,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先秦部分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三聯書店1999年版
   ※《中國早期國家》,謝維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李學勤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西周史》,楊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許倬雲,三聯書店1994年版
   ※《先秦史論稿》,徐中舒,巴蜀書社1992年版 
   ※《中國奴隸社會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書業,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戰國史》,楊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楊寬,中華書局1965年版
   ※《先秦兩漢史研究》,吳榮曾,中華書局1995年版
   ※《中國青銅時代》,張光直,三聯書店1999年版   
秦漢部分
   ※《秦漢史》,林劍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漢史》,翦伯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秦漢魏晉史探微》,田餘慶,中華書局,1993年版
   ※《先秦兩漢史研究》,吳榮曾,中華書局1995年版
   ※《秦漢問題研究》,張傳璽,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閻步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高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先秦兩漢史論叢》,韓連琪,齊魯書社1986年版
   ※《文史考古論叢》,陳直,天津古籍出版社
魏晉南北朝部分
   ※《魏晉南北朝史》(上下冊),王仲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金明館叢稿初編》,陳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陳寅恪,三聯書店1954年版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週一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週一良,中華書局1985年版
   ※《魏晉南北朝論叢》,唐長孺,三聯書店1955年版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唐長孺,三聯書店1959年版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唐長孺,中華書局1983年版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唐長孺,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讀史集》,何茲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秦漢魏晉史探微》,田餘慶,中華書局1993年版 
   ※《拓跋史探》,田餘慶,三聯書店2003年版 
   ※《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專題推薦
   ※《中國政治制度史》,白鋼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錢穆,三聯書店,2001年
   ※《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總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舉制度變遷史稿》,閻步克,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閻步克,中華書局2002年 
   ※《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閻步克,三聯書店2009年
   ※《秦漢官制史稿》(上下冊),安作璋、熊鐵基,齊魯書社1984年版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嚴耕望,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年版
   ※《二十等爵制》,西嶋定生,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中華書局1991年版 
   ※《魏晉南北朝經濟史》,高敏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國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廬主編,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葛兆光,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十批判書》,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漢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漢代政治與春秋學》,陳蘇鎮,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
   ※《魏晉玄學論稿》,湯用彤,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郭象與魏晉玄學》,湯一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北京大學出版社
工具書
   ※《〈中國史研究〉文稿技術規範》
   ※《中國學術期刊論文寫作規範》
   ※《出版物標點符號規範用法》
   ※《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手冊》

楊奎鬆開給歷史系本、碩、博的閱讀書目

歷史系本科生推薦閱讀書目
1.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2. 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3. 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
4. 吳思:《潛規則》和《血酬定律》
5.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五冊)
6. 毛澤東:《毛澤東自述》
7. 張國燾:《我的回憶》
8. 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記》
9. 鄭超麟:《鄭超麟回憶錄》
10. 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回憶錄》
11. 丘吉爾:《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12. 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13. 甘地:《甘地自傳》
14. 巴金:《隨想錄》
15. 胡適口述,唐德剛註譯:《胡適口述自傳》
16. 本尼迪克特:《菊花與刀》
17. 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
18. 丹尼爾·布爾斯廷:《美國人》(三卷)
19. 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1932-1972美國社會實錄》(四卷)
20. 喬治·奧威爾:《1984》
21.喬治·奧威爾:《動物莊園》
22.索爾仁尼琴:《古拉格群島》
23.羅伊·亞歷山大羅維奇·麥德維傑夫:《讓歷史來審判》
24.劉震雲:《溫故一九四二》
25.金衝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
26.張正隆:《雪白,血紅》
27. 韓丁:《翻身》
28.張煒:《古船》
29.柏揚:《醜陋的中國人》
30.王鼎鈞:《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三、四)
31.龍應臺:《野火集》
32.龍應臺:《大江大海》
33.於建嶸:《中國工人階級狀況》
34.陳桂棣、春桃:《中國農民調查》
35.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
36.方軍:《我認識的鬼子兵》
37.國亞:《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
38.楊美紅:《罌粟花紅——我在緬共十五年》
39.馬繼森:《外交部文革紀實》
40.倪創輝:《十年中越戰爭》
41.沈志華、楊奎松等:《中蘇關係史綱》
42.傅國湧:《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
43.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
44.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
45.韋君宜:《思痛錄》
46.廖亦武:《中國底層訪談錄》
47.楊顯慧:《夾邊溝紀事》
48.張勝:《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
49.趙家梁:《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
50.李銳:《廬山會議實錄》
51.吳冷西:《十年論戰》
52.吳法憲:《吳法憲回憶錄》
53.逄先知:《毛澤東傳(1949-1976)》
54.高文謙:《晚年周恩來》
55.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56.Jung Chang and Jon Halliday,Mao:the Unknow Story
57.肖延中:《巨人的誕生》
58.馮亦代:《悔餘日記》
59.李輝:《一紙蒼涼——杜高檔案》
60.林牧:《燭盡夢猶虛——胡耀邦助手林牧回憶錄》
歷史系本科生必讀書目:
孔子:《論語》
餘冠英:《詩經選譯》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
現代史碩士生推薦閱讀書目:
1.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2.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
3. 馬克思:《法蘭西內戰》
4.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5.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6. 列寧:《國家與革命》
7. 《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
8.《毛澤東選集》(1-5卷)
9.柯偉亞:《懷柔遠人:馬嗄爾尼使化的中英禮儀衝突》
10.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11.D.布迪、C.莫里斯:《中華帝國的法律》
12.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13.周錫瑞:《義和團的起源》
14.相藍欣:《義和團戰爭的起源:跨國研究》
15.佐藤公彥:《義和團的起源及其運動》
16.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
17.周策縱:《五四運動 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
18.余英時:《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
19.林賢治:《五四之魂——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史》
20.周錫瑞:《革命與改良——辛亥革命在兩湖》
21.陳志讓:《軍紳政權》
22.張朋園:《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
23.劉景泉:《北京民國政府議會政治研究》
24.李博:《漢語中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的起源與作用》
25.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
26. 石川禎浩:《中國共產黨成立史》
27.魏斐德:《上海警察》
28.裴宜理:《上海罷工》
29.Gregor Benton, Mountain fires : the Red Army’s three-year war in south China
30.馬克·賽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的道路》
31.陳永發:《延安的陰影》
32.高浦棠等:《延安搶救運動始末》
33.何方:《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上、下)
34.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國際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35.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華七十年史》
36.柯博文:《走向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日本因素》
37.方德萬:《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
38.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
39.鄒讜:《美國在中國的失敗》
40.胡素珊:《中國的內戰》
41.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
42.費孝通:《鄉土中國》
43.費孝通:《江村農民的生活及其變遷》
44.唐致卿:《近代山東農村社會的經濟研究》
45.黃宗智:《中國共產黨與農村社會,1927—1934年》
46.Chen Yongfa, Making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m and Central China, 1937 – 1945
47.伊莎白·柯魯克、大衛·柯魯克:《十里店》
48.費裡曼、畢克偉、賽爾登:《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
49.Jeremy Brown and Paul G. Pickowicz Edited, Dilemmas of Victory: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50.胡治安:《統戰秘辛——我所認識的民主人士》
51.錢理群:《拒絕遺忘——一九五七年學研究筆記》
52.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上、下)
53.麥克法夸爾:《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二)
54.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Volume3
55.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Michael Schoenhals, Mao’s Last Revolution
56. 印紅標:《失蹤者的足跡——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青年思潮》
57. 高樹華等:《內蒙文革風雷》
58. 宋永毅等:《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和集體記憶》(上、下)
59.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60. 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61. 程映紅:《毛主義革命: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
62. Sergey Radchenko,Two Suns in the Heavens: The Sino-Soviet Struggle for Supremacy, 1962-1967
63. 謝泳:《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
64.馬嘶:《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狀況
65. 許紀霖:《知識分子十論》
66. 于風政:《改造》
67. 施堅雅:《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
68. 葛凱:《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
69. 李毅:《中國社會分層的結構與演變》
70. 張柏春等:《蘇聯技術向中國的轉移》
現代史碩士生必讀書目:
張海鵬等:《中國近代通史》
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
費正清、麥克法夸爾:《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現代史博士生推薦閱讀書目:
1. 司馬遷:《史記》
2. 司馬光:《資治通鑑》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卷)
4. 《列寧選集》(1-4卷)
5.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6. 《毛澤東文集》(1-8卷)
7.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1-13卷)
8. 《毛澤東思想萬歲》
9. 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
10.毛澤東:《讀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和談話》
11.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12.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裡:《蒙塔尤-1294-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小山村》
13.朱迪斯·M·本內特等:《歐洲中世紀史》
14.閻雲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箇中國村莊裡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1949-1999)》
15.王迪:《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
16.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
17.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
18.湯因比:《歷史研究》
19.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
20.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21.摩爾:《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
22.漢娜·阿侖特:《極權主義的起源》
23.魏特夫:《東方專制主義》
24.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
25.Linda Weiss:《國家的神話》
26.卜正民:《民族的構建》
27.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28.摩根索:《國家間的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鬥爭》
29.基辛格:《大外交》
30.邁克爾·H·亨特:《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
31.威廉·布蘭察德:《革命道德-關於革命者的精神分析》
32.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33.蘇珊·鄧恩“《姐妹革命——美國革命與法國革命啟示錄》
34.彼得·卡爾佛特:《革命與反革命》
35.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
36.波朗查斯:《政治權力與社會階級》
37.戴維·畢瑟姆:《官僚制》
38.丹尼爾·貝爾:《意識形態的終結——五十年代政治觀念衰微之考察》
39.雅諾什·科爾奈:《社會主義體制》
40.薩松:《歐洲社會主義百年史》(上、下)
41.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
42.保羅·約翰遜:《知識分子》
43.Edward Shils:《知識分子與當權者》
44.魏承思:《中國知識分子的沉浮》
45.余英時:《中國思想的現代詮釋》
46.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47.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本土化研究》
48.劉夢溪:《傳統的誤讀》
49.王毅:《中國皇權制度研究》
50.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51.閻步克:《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
52.錢端升:《民國政制史》
53.斯通:《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法治化》
54.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55.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政治研究》
56.李世眾:《晚清紳士與地方政府》
57.張研、牛貫傑:《晚清中國統治格局研究》
58.馬大正主編:《中國邊疆通史》
59.翁禮華:《財政、賦稅、官吏、奉祿》
60.張仲禮:《中國紳士》
61.趙秀玲:《中國鄉里制度》
62.莫里斯·弗里曼:《中國社會的家庭與親屬關係》
63.黃宗智的《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
64.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
65.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
66.王學泰:《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67.路遙:《山東民間秘密教門》
68.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69.吉爾伯特·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代化》
70.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增訂本)

歷史學書單推薦(茅海建 王奇生推薦)


茅海建老師所列書單:
  1. 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2. 王慶成:《太平天國的文獻與歷史——海外文獻的刊佈和文獻史事的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
  3. 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54,臺北,1970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4. 石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5. 裴宜理:《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6. 施堅雅:《中國農村市場和社會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7.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相及相關問題1368-195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8. 朱蔭貴:《國家干預經濟與中日近代化——輪船招商局與三菱?日本郵船會社的比較研究》,東方出版社,1994年
  9.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895)》,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10. 馬敏:《官商之間——社會鉅變中的近代紳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作用的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12.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中華書局,1984年
  13. 朱維錚:《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4. 顧潮:《顧頡剛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15. 史景遷:《天安門——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進一步擴大閱讀的書目
  16. 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中華書局,1989年
  17.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18.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9. 戴逸:《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導言卷》,遼海出版社,1999年
  20. 蔡鴻生:《俄羅斯館記事》(增訂本),中華書局,2006年
  21. 吳義雄:《條約口岸體制的醞釀:19世紀30年代中英關係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
  22. 魏斐德:《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23. 孔祥吉:《康有為變法奏議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
  24.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25.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
  26. 張啟雄:《外蒙主權歸屬交涉1911-191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77,臺北,1995年
  27. 戚其章:《甲午戰爭國際關係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11-1950年》,重慶出版社,199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新版)
  29. 呂一燃主編:《中國近代邊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49,臺北,1985年
  31.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組織形態》,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32.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臺北),1998年
  33. 楊奎松:《中國人民共和國建國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34. 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
  35. 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
  36.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華書局,1981年
  37. 張仲禮:《中國紳士的收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38. 黃宗智:《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39. 滋賀秀三等:《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
  40.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庭組織與社會變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41. 夫馬進:《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
  42.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2000年度
  43. 從翰香編主編:《近代冀魯豫農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44. 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45. 李明珠:《中國近代蠶絲業及外銷1842-1937》,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46. 陳慈玉:《近代中國茶葉的發展與世界市場》,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現代經濟探討叢書〉第六種,臺北,1982年
  47. 濱下武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48. 樊百川:《中國輪船航運史的興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49.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50. 彭澤益:《十九世紀後半期的中國財政與經濟》,人民出版社,1983年
  51. 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2. 白吉爾:《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3. 王笛:《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54. 陳方正:《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55.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與意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6.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57.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8. 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與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59. 蕭公權:《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與大同思想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60. 周策縱:《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61.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71,臺北,1994年
  62. 羅志田:《近代中國史學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63. 楊國強:《百年嬗蛻——中國近代的士與社會》,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64.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1987年
  65. 墨子刻:《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66. 艾愷:《最後一個儒家——梁漱溟與現代中國的困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67. 桑兵:《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68.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9. 閻國棟:《俄國漢學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奇生老師所列書單:

政黨研究
[英]倫納德•夏皮羅:《一個英國學者筆下的蘇共黨史》,東方出版社1991年。
[美]易勞逸:《流產的革命》、《毀滅的種子》,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臺北近史所專刊1985年,長沙嶽麓書社2004年。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鄧野:《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3年。
[日]石川禎浩:《中國共產黨成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聞黎明:《第三種力量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階級研究
[美]彼得•蓋伊:《施尼茲勒的世紀:中產階級文化的形成,1815-1914》,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約翰•斯梅爾:《中產階級文化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譯林出版社2001年。
人物研究
[法]雅克•勒高夫:《聖路易》,商務印書館2002年
[美]蕭邦齊:《血路:革命中國中的沈定一(玄廬)傳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城市與鄉村
[美]施堅雅主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中華書局2000年。
[美]施堅雅:《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
民眾抗爭
[美]裴宜理:《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商務印書館2007年。
[美]裴宜理:《上海罷工》,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白凱:《長江下游地區的地租、賦稅與農民的反抗鬥爭,1840-1950》,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王冠華:《尋求正義:1905-1906年的抵制美貨運動》,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文化史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商務印書館2007年。
[英]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與社會》,東方出版社2007年。
[英] 彼得•伯克:《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彼得•蓋伊:《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笛:《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社會史
[美]羅伯特•達恩頓:《啟蒙運動的生意》,三聯書店2005年。
[法]勒華拉杜裡:《蒙塔尤:1294-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小山村》,商務印書館1997年。
[日]茲賀秀三等:《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
黃宗智:《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黃宗智:《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經濟史
[美]曾小萍:《州縣官的銀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美]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2000年。
[美]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華書局2000年。
[法]雅克•勒高夫:《錢袋與永生:中世紀的經濟與宗教》,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
思想史
[美]浦嘉珉:《中國與達爾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軍閥研究
陳志讓:《軍紳政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齊錫生:《中國的軍閥政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事件研究
相藍欣:《義和團戰爭的起源》,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周錫瑞:《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理論、方法
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英]帕拉蕾絲-伯克:《新史學:自白與對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劍鳴為本科生推薦的選讀書目


李劍鳴教授是著名的美國史研究專家,作為世界史專業,他的這份書單可以與楊奎松先生推薦的書目互為補充
一、中國典籍:
1,朱熹: 《四書集註》,嶽麓書社,1987年版
2,陳鼓應:《老子譯註及評價》,中華書局,1984年版
3,張耿光:《莊子全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周振甫:《周易譯註》,中華書局,1991年版
5,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
6,班固: 《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1965年版
7,司馬光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56年版
8,魯迅:《吶喊》,《彷徨》,《野草》,《二心集》,《朝花夕拾》,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9,曹道衡編:《漢魏六朝散文精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0,王水照編:《唐宋散文精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1,郭預衡編:《明清散文精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二、外國典籍:
1.《新舊約全書》: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1994年印發
2.希羅多德:《希波戰爭史》,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3.柏拉圖: 《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4.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5.帕斯卡爾:《思想錄》,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6.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7.洛克:《政府論》,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
8.盧梭:《社會契約論》,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9.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10.密爾:《論自由》,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11.阿克頓:《自由與權力》,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12.柏克:《自由與傳統》,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13.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14.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5.漢密爾頓等:《聯邦黨人文集》,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16.丹納:《藝術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17.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三聯書店,1987年版
18.韋伯:《政治與學術》,三聯書店,1998年版
19.羅素:《西方哲學史》(上下),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三、當代著作:
1, 顧準:《顧準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三聯書店,1986年版
3, 錢鍾書:《錢鍾書集》,三聯書店,2002年版
4, 費孝通:《鄉土中國》,三聯書店,1981年版
5,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換》,三聯書店,1988年版
6, 林毓生:《熱烈與冷靜》,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7, 余英時:《論士衡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8, 李敖:《獨白下的傳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9,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版
10,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三聯書店,1997年版
11, 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12, 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書店,1989年版
13,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版
14, 福柯:《知識考古學》,三聯書店,1998年版
15, 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16, 露絲•本尼迪克:《文化模式》,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
17, 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18, 房龍:《寬容》,三聯書店,1985年版
19, 巴林頓•摩爾:《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
20, 卡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
21, 霍金:《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
22, 鄧正來等編:《國家與市民社會》,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
23, 薩義德:《東方學》,三聯書店,1999年版
四、史學理論和史學史:
1,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2, 王建華等譯:《現代史學的挑戰:美國曆史協會主席演說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 李融等譯:《奴役與自由:美國的悖論——美國曆史學家組織主席演說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 布羅赫:《歷史學家的技藝》,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5, 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6, 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和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
7, 喬伊斯•阿普爾比:《歷史的真相》,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
五、中國史與外國史
1,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三聯書店,2001年版
2,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大綱》,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3, 吳於廑:《吳於廑學術論著自選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4, 陳旭麓:《近代史思辨錄》,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中華書局,1982年版
6,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7, 羅榮渠:《美洲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8, 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10,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三聯書店,2001年年版
11,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 羅志田:《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3, 桑兵:《清末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三聯書店,1995年版
14,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 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16, 湯因比:《歷史研究》(三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18, 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三冊),三聯書店,1992年版
19, 布羅代爾:《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20, 勒華拉杜裡:《蒙塔尤》,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21, E.D.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
22,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上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23, 伊迪絲•漢密爾頓:《希臘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4, 帕爾默:《近現代世界史》,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25, 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
26,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7, 霍布斯鮑姆:《極端的年代》(上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 布爾斯廷:《美國人》(三冊),三聯書店,1993年版
六、美國史
1, 楊生茂:《探徑集》,中華書局,2002年版
2, 楊生茂主編:《美國戰後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劉緒貽主編:《戰後美國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張友倫:《美國社會變革與美國工人階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5, 劉祚昌:《傑雯遜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6, 華慶昭:《從雅爾塔到板門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7, 王希:《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8, 王旭:《美國城市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9, 王曉德:《美國文化與外交》,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版
10, 李劍鳴:《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 張定河:《美國政治制度的起源與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12, 梁茂信:《美國移民政策研究》,東北師大出版社,1998年版

悟空讀書


普通高等學校歷史學專業大學本科生

基本閱讀書目

1. 韓兆琦:《史記選注匯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2. 徐旭生:《中國古代的傳說時代》,科學出版社1961年。

3. 劉起釪:《古史續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4.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5.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6. 錢穆:《國學概論》,商務印書館1997年。

7. 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商務印書館1999年。

8. 張光直:《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83年。

9. 魯惟一、崔瑞德:《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10. 高敏:《秦漢史探討》,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11. 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2. 王仲犖等編著:《選》,中華書局1965年。

13. 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三聯書店2001年。

14. 劉文俊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中華書局1992年。

15. 陳寅恪:《金明叢稿初編》,三聯書店2001年。

16. 唐長孺:《魏晉南北隋唐史三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17.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1993年。

18.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19.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20. 鄧廣銘:《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21. [法]謝和耐著、劉東譯:《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22. 吳晗:《朱元璋傳》,人民出版社1965年。

23. 余英時:《戴震與章學誠》,三聯書店2000年。

24. 戴逸:《乾隆及其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

25.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6. 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7. 龔書鐸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中華書局1980年。

28. [美]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上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29. [美]費正清、費維愷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上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30.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三聯書店1995年。

31.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中華書局1991年。

32.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33.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34. 章開沅、林增平主編:《辛亥革命史》(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

35. 彭明:《五四運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36. 錢實甫:《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制度》,中華書局1984年。

37. 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1993年。

38. 李文海:《世紀之交的晚清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39. 龔書鐸主編:《中國近代文化概論》,中華書局1997年。

40.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41. 喬志強主編:《中國近代社會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

***********************************************************************

42. 蘭格主編:《世界史編年手冊》,三聯書店1981年。

43. 瑪麗•比爾德、約翰•漢德森:《當代學術入門•古典學》,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44. 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上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45. 哈蒙德:《古希臘史》,商務印書館1998年。

46. 科瓦涅夫:《古代羅馬史》,三聯書店1957年。

47. 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

48. 布羅代爾:《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務印書館1996年。

49. 湯普遜:《中世紀晚期經濟社會史》,商務印書館1996年。

50. 馬克垚:《西歐封建社會經濟形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51. 馬克垚主編:《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學林出版社1998年。

52. 朱寰主編:《亞歐封建社會比較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53. 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商務印書館1986年。

54. 薩義德:《東方學》,三聯書店1998年。

55.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商務印書館1986年。

56.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商務印書館1979年。

57. A•古列維奇:《中世紀文化範疇》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8. [德]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三聯書店1990年。

59. 克雷維列夫:《宗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

60.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61. 帕爾默•科爾頓:《近現代世界史》(上中下),商務印書館1992年。

62. 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1-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63. [美]菲利普•李•拉爾夫等:《世界文明史》(下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

64. 莫里森•康馬傑•洛伊希滕堡:《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65. [蘇]馬丁•吉爾伯特:《20世紀世界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66. [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67. [日]遠山茂樹等:《日本近現代史》(1-3卷),商務印書館1983年。

68. [德]維納•洛赫:《德國史》,三聯書店1959年。

69. 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70. [英]溫斯頓•丘吉爾:《英語國家史略》,新華出版社1985年。

71. [法]基佐:《1640年英國革命史》,商務印書館1985年。

72. 張芝聯主編:《法國通史》,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

73. 勒費弗爾:《法國革命史》,商務印書館1989年。

74. 孫成術等主編:《俄國通史簡編》(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

75. [法]米歇爾•博德:《資本主義史1500-1980》,東方出版社1986年。

76. 鄭寅達、費佩君:《澳大利亞史》,華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

77. 張友倫主編:《加拿大通史簡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78. 楊人楩:《非洲通史簡編》(從遠古到1918年),人民出版社1984年。

79. 李春輝:《拉丁美洲史稿》(上下卷),商務印書館1983年。

80. [英]阿諾德•湯因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

***********************************************************************

81. 喬治忠、姜勝利編著:《中國史學史研究述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82.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出版社1999年。

83. 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上下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84. 倉良修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1-3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85. 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86. 張豈之:《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6年。

87. [德]黑格爾:《歷史哲學》,上海書店1999年版

88. [德]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1975年。

89. [德]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商務印書館1982年。

90. [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商務印書館1962年。

91. 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和目標》,華夏出版社1989年。

92. [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商務印書館1997年。

93. 沃爾什:《歷史哲學…導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94. [英]湯因比:《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95. 勒高夫等:《新史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

96. 何兆武、陳啟能主編:《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97. 古奇:《十九世紀的歷史學與歷史學家》,商務印書館1989年。

98. 湯普遜:《歷史著作史》,商務印書館1988年。

99. 吳於廑主編:《外國史學名著選》,商務印書館年。

100. 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101. 何兆武主編:《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近現代西方史學著作選》,商務印書館1999年。

102. 劉知幾著、張振佩箋註:《史通箋註》,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3.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

104. 趙翼:《廿一史札記》,中國書店1987年。

105.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6. [美]柯文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華書局1989年。

******************************************************************

107.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

108. 洪湛侯:《中國文獻學新編》,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109. 蔣元卿:《校讎學史》,黃山書社1985年重印本。

*********************************************************************

11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中華書局1984年。

111. [英]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上下),商務印書館1980年。

112. [英]達爾文著、周建人等譯:《物種起源》,商務印書館1995年。

113. [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商務印書館1980年。

114. 柳詒徵著:《中國文化史》(上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

115. 王國維著、施議對注:《人間詞話譯註》,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116. [美]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8年。

117. [美]艾爾曼著、趙剛譯:《經學、政治與宗族》,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8.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東方出版社1996年。


青年史學家


二十四史如果要讀,讀前四史就好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前四史是後來史書的淵源,根本所在。

或者只讀《資治通鑑》和《史記》。

中國二十世紀,有兩部半的通史,最為值得稱道。

受西風漸入影響,此輩學人視野更為開闊;在見解上,既繼承了傳統史書的春秋筆法,又借五四新風跳出了傳統史書的固見。

分別是呂思勉的《中國通史》和錢穆的《國史大綱》,張蔭麟《中國史綱》因為沒有著完,被稱作半部通史。

呂思勉是一代史學大家,他的書都值得一讀。

此外,蔣廷黻和徐中約兩個版本的《中國近代史》都非常好。

其他《天朝的崩潰》,《萬曆十五年》,《鄧小平時代》都非常不錯。

外國方面,《光榮與夢想》,杜蘭特的《世界文明史》,湯恩比的《歷史研究》。

《全球通史》,《耶路撒冷三千年》這些沒讀過,太暢銷了,不知道如何,所以不敢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