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為什麼醜化鄭經,篡改歷史?

歷史一書生


不邀自答。

話說,歷史劇從來沒有完全按照歷史背景去拍攝的,而且如果瞭解《康熙王朝》的時代背景以及其的出品公司的背景就知道關於康熙平臺這段為什麼這麼演了。

《康熙王朝》的出品公司是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屬於央視全額投資的企業,換句話,公司是央視的分舵。而且電視劇出品以及上映的時間均為2001年,如果瞭解兩岸政治鬥爭的話都會知道21世紀前後李登輝拋出兩國論這個分裂國家的謬論以及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推動的臺獨逆流。毫不客氣的說,電視劇在借古諷今,通過歷史上康熙平定臺灣來警告對岸不要妄想分裂國家,否則就是自取滅亡。

所以,到這裡我想只要長腦子的都會知道這是一部政治意義很濃的電視劇,既然帶了政治就不免會偏離歷史,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看開就好。而且,我感覺這部電視劇總體上就是國家藉助於康熙開創康乾盛世的角度來表達國家富民強國的目標。當然,這些政治上的表達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的,畢竟政治是一門藝術,不是屌絲能夠理解的。同樣套路的影視作品還有2006年上映的《施琅大將軍》,其背後也有中央電視臺的影子,只不過這部電視劇不同的是專注於康熙平臺的歷史,而非整個康熙朝。

另外鄭經是什麼人呢?那就需要從鄭氏家族來說起,鄭氏海盜集團的創始人是鄭芝龍,他雖然接受了明朝的詔安並政治洗白,但是由於明末明軍的衰落以及行政效率低下,鄭芝龍就搖身一變成為擁有獨立經濟利益的軍閥,不受明朝的管控,而鄭成功、鄭經都是鄭芝龍政策的繼承者,他們都為了鄭氏獨立的經濟利益而同追求大一統的清朝對抗。

鄭成功曾經表示只要清朝承認鄭氏獨立的經濟利益以及鄭氏軍閥的合法性,他會向清朝剃髮稱臣,並幫助清朝剿殺南明殘部。鄭經則更為直接,他直接表示鄭氏要效仿朝鮮,向清朝稱臣納貢而拒絕招安。這都是清朝無法接受的,因為在清朝看來鄭氏不過是中國之叛民,而歷來大一統王朝只要國力足夠都不會允許海外有中國人自立乾坤,雖然清朝對於中國人出海討生活給予了極大的寬容,但是對於中國人自立乾坤則完全無法容忍。

所以電視劇《康熙王朝》關於這段的改編並非空穴來風,誰讓鄭氏歷史上就不乾淨,還好歷史上康熙平定了臺灣,否則的話今天的臺灣就是第二個李家坡。

另外題目不過是自己樹靶子自己打而已。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因為《康熙王朝》是一部毫無歷史感的歷史劇,全劇充滿了對清朝皇帝的意淫,可以說大清第一神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劇中的清朝,“偉光正”得康熙如果能看到這部片子,他自己見了都會不好意思的。劇中康熙(陳道明演的)的形象,就更不用說了,完全是一個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正面人物,不但能力出眾,還一心為國為民,鄭經在劇裡面是什麼人設呢?是阻撓大清完成天下一統,專門給正面主角康熙對著幹的反面角色,這樣的人設能是好人嗎?


鄭經的人設不是好人,也就算了,可編劇的套路又是一般神劇的水平,即反面人物一定是“小丑”式的形象,就是飛蛾撲火式的一味跟主角對著幹,不惜自我牲犧也要成就主角的偉大,所以反面人物大多是情緒激動,智商捉急之輩,劇裡面的鄭經的形象基本上就是按這個套路來弄的,所以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人物根本不配當康熙的對手嘛!

事實上,就算是“大清電視臺”,也拍不出這樣的片子,因為清朝官方對鄭經的評價,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清史稿》是清朝遺老們編修的清朝正史,雖然清朝亡了國,但這部書基本上代表著清朝官方的主流觀點,因此也遭到後人的詬病,書裡面有鄭經的傳,附在鄭成功傳的後面,《清史稿》裡鄭經叫“鄭錦”。


在《清史稿》裡,鄭經的形象就厲害了,他是一個聰明果斷的人,鄭成功剛死的時候,大將們不服鄭經,鄭經果斷地用陳永華、馮錫範主持大局,將不服的人一一消滅。可不是什麼無能之輩。

在軍事上,鄭經也有兩手的,三藩之亂開始後,鄭經是主動進攻福建沿海,並且取得了不小的戰績,搞得清朝很頭疼。而鄭經最厲害的是內政搞得好,把經濟軍事實力本來很差的一個小島,搞得可以和清朝對著幹,想想南明那幫人,有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人口和軍隊,結果被清朝吊打,就知道鄭經的水平不一般。

《清史稿》都承認,鄭經在臺灣,更定軍制,任用馮錫範、陳永華主持政務,任用劉國軒等大將主持軍事,改革稅制,特別是發展海外貿易,“復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並至”,把一個彈丸之地,一直在打仗的亂世小島,搞得有聲有色,有如“承平時”。就是把亂世做成了太平盛世,而且還一直在打仗,這水平絕對不比他老爹差。

《康熙王朝》的總製片人、總導演不惜親自上陣演鄭經也是絕了!


而劇裡面的鄭經,完全是個政治白痴和跳樑小醜,而且也確實長得醜,和陳道明的高大偉岸一比,更是落了下風,更關鍵的是,劇裡的鄭經,英明果決,治軍理政的水平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來,反倒是給鄭經加了很多黑點的戲,如猜忌施琅,搞得施琅叛投了清朝,這完全是讓鄭經去揹他老爹的鍋,編劇為了黑鄭經,不惜竄改歷史。人家鄭經明明搞得很好,清朝差點就同意按朝鮮的待遇來對待鄭經了,而劇裡面卻大肆渲染鄭經晚年朝不保夕,最後被清朝大軍擊敗自殺,人家明明壽終正寢好不好!編劇為了黑鄭經,又竄改歷史讓鄭經給自己的兒子背鍋。


只愛潘多拉


寫過一篇關於鄭經的文章,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詩

悲中原未復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博浪子房擊,須效中流祖逖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

——鄭經

鄭經何人?

很難想象,這首充滿了對家園被霸佔,國家被侵略者侵佔充滿了憤恨,發誓要趕走侵略者,報仇雪恥的詩是鄭經寫的,鄭經是誰?就是央視正劇《康熙王朝》中那個猥瑣的醜陋的小人,鄭經。

鄭經何人?在大家看這部劇的時候可能還不瞭解,但我們要說他的父親,大家就知道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延平郡王,鄭成功。

這個時候大家要問了,鄭成功不是民族英雄麼?他的兒子怎麼就成了小丑?反動派了?

康熙王朝出現的背景

其實作為一部所謂的歷史正劇《康熙王朝》實際上是有著一定的目的的。

當時的環境是要針對叫嚷著獨立的臺灣,於是各部門的老爺們瞬間找到了感覺,他們認為自己就是一統天下的大清朝,而臺灣就是負隅頑抗的跳樑小醜,自然而然就抬出了這部劇。而鄭經,不幸也就成了劇中小丑的形象。

最少,當時的我是這樣認為的。

而事實上,這部所謂的央視正劇,卻是某些人毫無歷史觀的一部胡說八道的歷史劇,劇中充滿了意淫,將一個暴虐,貪功,嗜殺,搞種族歧視的皇帝吹捧成了偉光正的人物,真不知道拍片的這些人死後如何面對自己的列祖列宗。

不過這和近年來所謂對大清朝的吹捧也是一脈相承的。

真實的康熙

比如吹噓康熙的,八歲就登基當皇帝了(廢話,我爹要是皇帝我也能,四十年的太子有幾個?)除掉權臣鰲拜,不過是政治鬥爭,人家鰲拜從來也沒想過造反,甚至是忠於康熙祖宗三代,這也成了功績,真是可笑。

三藩之亂一樣是滿清上層的政治鬥爭,滿洲統治集團為了“狡兔死,走狗烹”不再讓漢人掌握兵權,楞是把吳三桂等人逼反,造成了大半個中國重燃戰火。三藩差不多打下了半個中國,只是一盤散沙的反清力量各自為戰,吳三桂信心不足,最後病死,才讓康熙僥倖勝利,他差不多就打算搬家回東北了。

雅克薩之戰中,康熙以五千精銳圍攻八百名由小偷,罪犯,探險家組成的三流俄軍和一個尚未建成的小城打了兩年,最後簽訂了將貝加爾湖區域拱手讓給沙俄的所謂平等條約

打葛爾丹就更有意思了,葛爾丹傾盡兵力有三萬人,康熙用十萬大軍圍剿,葛爾丹以弱勢兵力和滿清決戰,還乾死了滿清的大學士,戰爭打了九年,最後耗到葛爾丹病死,這才使滿清僥倖成功。

至於收復臺灣的事實情況是,清軍和被鄭成功趕跑的荷蘭殖民者,聯合著海上掛著“幫助大清國”旗號的荷蘭船,加上漢奸叛徒的幫助才打下了臺灣,康熙打臺灣的目的可不是為了什麼祖國的統一,他單純的就是為了讓天下被當作奴隸的漢人不再有一個可以相像的地方,天下不再有一片可以威脅滿清統治的漢土而已。

從此以後,荷蘭重新又獲得了在當地以及東南亞海域的特權,康熙則閉關鎖國,實施文字獄,玩弄權術和科學實驗,他為了防範漢人,連發槍的發明者被他流放至死。他極度窮兵黷武,百姓苦不堪言流傳出了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傳言,他在位的時候國庫空的能跑馬,官員們貪汙腐敗橫行,國家財政趨於崩潰,就這樣的所謂皇帝,也好意思稱為“聖祖”並拍了這種胡說八道的電視劇歌頌?

《康熙王朝》是特定時期的特定劇目,我們不能把小說改編的電視當成歷史來看,對我們來說,真正的歷史就是,明朝管轄下的滿洲政權乘明朝農民起義而叛亂,併入關製造了無數的慘案,華夏就此滅亡,而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了抵抗滿清的侵略,攻打臺灣趕跑了荷蘭殖民者作為反清的基地,為了趕跑侵略者,反抗侵略者的民族歧視政策和屠殺,鄭成功和他的後繼者鄭經(他雖然私德有虧)但發起了多次的收復失地的戰役,他們一心為國,想要恢復華夏的大好河山,那是民族英雄,和現在的臺灣獨立勢力完全是兩回事,而某些人趁著臺獨囂張之際,將為了抵抗滿清侵略而困守孤島依然一心為國的忠良之士們和臺獨劃等號,這些人早晚是要上絞刑架的。


關河南望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搏浪子房擊,需效中流祖逖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時?不斬樓蘭誓不休!

《悲中原未復》-----鄭經

就衝著這麼悲壯又大氣的詩詞,肯定是戳痛了滿清餘孽的內心,因此明鄭政權他們肯定要不遺餘力的抹黑了。不僅鄭經被抹黑,連當初專門為他老爸鄭成功量身定做的《向天再借五百年》也被厚顏無恥的用在了康麻子身上,導致現在大部分人都以為這首歌唱的就是康麻子


陰法渡冥河


先亮結論:《康熙王朝》其實並沒有刻意去醜化鄭經,但卻肯定“篡改”了歷史。

首先對於劇中鄭經這個人物,本人是抱以同情的。雖說他因猜忌而中離間計,導致施琅徹底投靠清廷,併為最終兵敗自殺埋下了苦果,但在劇中他既沒投降,又沒示弱,更沒說他為一己之私虐待百姓,濫殺無辜,臨死還自殺以殉國,總得說來在大節上是不虧的。

但說到底《康熙王朝》不過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為了文學的戲劇化,作者或編劇必然會對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藝術化。既然是康熙王朝,那肯定是側重於寫康熙,那對於鄭經的事蹟自然會有弱化,甚至為了突出主線劇情的簡潔而不惜“篡改”歷史。

第一,在“弱化”方面,《康熙王朝》中對鄭經這一歷史人物的呈現並未突出其治臺功績。鄭經自康熙三年(1664年)東渡臺灣後,採納陳永華的建議,鼓勵墾田,勸課農桑,插蔗煮糖,修埕曬鹽,興辦學校,建立孔廟,鼓勵發展內外貿易,並與英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建立了穩定的貿易關係。鄭經主政期間,“臺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第二,在“篡改”方面,影視劇為了突出主線劇情,不得已對歷史進行了再加工,將施琅投靠清廷這一事件放在了鄭經主政時期,但施琅早在順治九年(1652年)便歸順了清廷,而那一年鄭經還沒有到達臺灣,此外殺害施琅一家老小的也不可能是鄭經,而是鄭成功。當然,歷史上清廷統一臺灣時鄭經已去世,當時主政臺灣的是鄭克塽,所以也就不存在鄭經自殺這一情節。

《康熙王朝》中還有明珠赴臺灣招降鄭經的情節,而在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次和談,時間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但清廷派去和談的官員並不是明珠,而是康親王傑書,和談條件也不似影視劇中的那樣苛刻,只是提出鄭經應撤離大陸沿海島嶼,退守臺灣,臺灣則為大清藩屬,雙方“通商貿易,永無嫌猜”。


威廉一懶眾衫小


先說說這個問題本身的問題吧!

1康熙王朝中的確是有點太過於誇張的演繹了康熙本人。首先說文字獄就大大的打擊了當時的文化產業,導致間接的讓中國拒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至於使中國走上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落後捱打的境遇。所以說康熙本人並沒有像電視劇裡演繹的那麼完美!

2鄭成功父子的確是因為反清復明被打到臺灣的,只是因為逃到臺灣後才發現荷蘭人佔領了臺灣,才用帶去的那些殘餘兵力打跑了荷蘭人,拿到了臺灣的統治權,與後來的蔣氏父子一樣圖謀反攻大陸,後來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眼看反攻無望,便休書於康熙,稱其願與琉球朝鮮一樣,年年朝貢,奈何康熙認為臺灣本就是中國固有領土,不接受其朝貢,後來又因大陸發生三藩之亂,鄭經又覺著有機可乘,沒成想起兵返回大陸後打的卻是漢人忠良之後,直接的幫助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如此蠢事都做了,還指望後人能給他留下個什麼好名聲!


我是小張啊親


《康熙王朝》裡康熙是主角,鄭經等人是反角,在電視劇裡從來都是主角自帶音響光環,而反角是遺臭萬年的。假如反過來拍《鄭經王朝》分分鐘可以讓鄭經霞光萬丈,讓康熙遺臭萬年。這不得不說我們的電視劇三觀有問題,雖然電視劇有虛構的成分,但是被篡改的歷史卻很容易混淆視聽。

歷史上的康熙既是雄主又是昏君。從雄主角度來看,他平三蕃收臺灣,征討葛爾丹,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清帝國。但是呢,反過來卻也是個大昏君,康熙為了滿族人的利益下令對關東地區進行封關處理,禁止非滿族人進入東北,這使得東北地區開發緩慢,並在200年後與沙俄的戰爭中吃了大虧;康熙縱容九子奪嫡,導致朝廷腐化敗壞,九子奪嫡耗盡了大清帝國最後的國力,使得西北叛亂持續了16年之久。

反過來鄭經也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雖然鄭經在私生活上比較混亂,上了父親的妃子;不過呢,鄭經在對待僑民方面還是可以的,鄭經在外交上採取跟英國結盟的方式對抗荷蘭西班牙,多次撤僑拯救華夏族人,也算起功不可沒。


優己


我認為,沒必要過分在意鄭經是否被醜化了。實際上,《康熙王朝》中與歷史不符的地方很多,比如在劇中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都是逆臣賊子,但實際上三番中的尚可喜是清王朝的忠臣,他在吳三桂、耿精忠起事之初,牽制了二藩大量兵力,不能消除廣東隱患是吳三桂不能迅速北伐京師的原因之一,他的兒子尚置信為了響應吳三桂而發動兵變 ,而尚可喜為了表示對清王朝的忠誠居然自縊。但是在電視劇中,為了增加康熙皇帝平三藩的難度,故意把尚可喜變成逆臣賊子。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而有關於鄭經來的歷史被改了不少,不過對於鄭經來說最冤枉的就是鄭經勾結荷蘭人,在劇中鄭經說“我寧可把臺灣送給紅毛人也不給康熙大辮子。”在歷史上,鄭經是為抗荷做出過很多努力的,倒是康熙皇帝為了打擊鄭經與荷蘭人有過一定程度的合作。為什麼要獨說尚可喜和鄭經?因為經過這樣的改編,尚可喜和鄭經的的人格與氣節被貶低了。《康熙王朝》拍攝的背景之一就是趕上為滿清的翻案風,正是在那幾年,清王朝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從罪惡變成光芒萬丈,當然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一切為了民族團結,畢竟某種程度上說,漢人崇拜滿清有利於消融民族矛盾。《康熙王朝》為清王朝圈粉無數,達到了促進民族融合的目的。康乾三部曲的《雍正王朝》也是這樣,在劇中雍正皇帝是反腐倡廉的急先鋒、是操勞過度而死的好皇帝。劇本改編自二月河的小說,小說嘛,當然是有藝術加工的,其實在二月河的小說中有對清王朝的粉飾也有對清王朝潑髒水,只不過電視劇在對小說進行二次改編的過程中加強了粉飾,完全抹掉了髒水。比如《雍正王朝》小說中,雍正皇帝年輕的時候在外面有個私生女,後來雍正皇帝對這對母女始亂終棄(抄襲瓊瑤阿姨的夏雨荷有沒有),雍正皇帝的情人因為未婚先孕,被家族趕出家門,這對母女開始了流浪生涯。雍正皇帝的私生女名叫喬引娣。引娣幾經輾轉,到了康熙皇帝第十四子的身邊,倆人有了感情並且嘿咻了,請注意這可是親叔叔和親侄女。小說中的雍正皇帝不知道事實的真相,搶了自己兄弟的女人在自己身邊,慢慢的喬引娣為雍正皇帝折服,與雍正皇帝睡覺了,注意,這是親父女。雍正皇帝封引娣妃位,她請求把自己的母親接到京城享福。雍正皇帝同意了,當喬引娣的母親與雍正皇帝見面後,二人發現了亂倫的事實,喬引娣的母親悲憤自縊,而喬引娣把母親的死歸咎於雍正皇帝,對雍正皇帝下毒。歷史上的雍正皇帝暴斃於圓明園,死因不明,有謎團就會有戲說,史學家猜測喜歡養道士的雍正皇帝是鉛中毒,民間說雍正皇帝是被呂四孃的飛劍所斬,香港電視劇說雍正皇帝穿越了,而在二月河筆下,雍正皇帝被自己姑娘毒死了。這個情節當然不能體現在電視劇裡,所以在電視劇裡喬引娣和雍正皇帝無血緣關係。我想通過喬引娣的小說情節與電視劇情節的差別告訴大家,真正把握電視劇與歷史差別的不是二月河而是導演。


武泓序1


滿清打臺灣,不是為統一,而是臺灣是明朝的延續,一日不打下,一日睡不著,臺灣一日不打下,民心就無法穩定。電視劇裡有一句話是對的,但凡臺灣有任何異動,大陸立刻響應,臺灣攻打漳州泉州,民眾非但不幫滿清朝廷,反助臺灣。滿清曾經一度考慮過放棄臺灣,就因為臺灣在心理的影響實在太嚴重,臺灣雖小卻是大明遺脈,中華正統,清朝雖大追根溯源是北胡女真蠻夷,這句話對於清朝的合法性是致命的,所以才要打,打下臺灣,斬草除根,我就是正統。所以,沒那麼高大上,什麼為中華統一,沒有。


Silence48324597


《康熙王朝》導演是滿遺,所以篡改歷史,抬舉康熙,貶低鄭成功後人,把康熙拍的跟毛爺爺一樣“偉大”。其實康熙就是個陰險小人,表面好像很寬容,其實特別陰損毒辣。一個教書先生60幾歲姓朱,被人誣告為前明皇家後裔,被康熙直接判凌遲處死。而且康熙朝是滿清最早搞“文字獄”的朝代,到了乾隆朝則更加變本加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