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的段正淳、段延慶、段譽、一燈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金庸筆下的段正淳、段延慶、段譽、一燈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及《天龍八部》曾多次提及雲南大理,似乎該國皇姓為段,並依附於宋,兩國居民也是親如一家自由往來,另外大理皇族喜佛過於江山,多位皇帝禪位出家天龍寺,且武功高強,以“六脈神劍”或“一陽指”揚名江湖!

那麼歷史上是誰建立的大理國呢?段正淳、段譽、一燈大師史上又是否確有其人?該國最終又是如何滅亡的?今天就來講講雲南大理段氏。

金庸筆下的段正淳、段延慶、段譽、一燈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有關大理段姓來源有這樣幾種說法,分別為“黃帝時圉公之後、殷商分封的段國後裔、老子之後,共叔段後人。”這共叔段即春秋鄭莊公的兄弟,因受寵而驕與母后武姜謀劃叛亂,失敗後死於他國,留下著名諺語:“多行不義必自斃!”其子孫後來逃至武威。

據大理皇族《南詔野史》所載:“大理段氏正是河西四郡武威人,先祖段儉魏為西洱河土著大族,天寶十三年輔南詔王蒙氏率兵破唐軍有功,任職清平官(相當丞相),閒時習內功、讀《易經》自創‘一陽指’”, 子孫六傳至五代十國段思平——即大理開國太祖!

金庸筆下的段正淳、段延慶、段譽、一燈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段思平少年逢奇遇,曾拜數位名師練成六套怪異劍法,於疆場殺敵一向勝多負少,然卻非天下無敵,原因何在呢?段思平苦苦思索,終有一天讓他悟出其中道理,原來這六套劍法固然高深莫測,但於轉換間就會露出破綻,遇見強勁對手往往會抓住機會反擊,想到這一層,段思平思忖:“若是棄劍不用,以祖上所傳內功及“一陽指”推演為“六種指法劍氣”卻敵,那麼所謂的破綻便會消弭於無形。”段思平由此創出“六脈神劍!”可惜這套天下無敵的劍法需很深的內力為基礎,故段家後世子孫練成者極少。

金庸筆下的段正淳、段延慶、段譽、一燈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靠這般神功,段思平橫行南詔無人能敵,立下無數大功,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受封通海節度使,不料卻遭到篡權反賊大義寧國君楊幹貞迫害,遂怒而起兵作亂,攻破太和城後,一舉滅掉大義寧國,殺死楊幹貞建立大理!較趙匡胤黃袍加身建宋尚早23年。段思平即位後廢除苛政,篤信佛教,從此遠近歸心,在位八年駕崩,諡號“太祖神聖文武帝”兒子段思英繼位。

大理段氏共歷24帝,時長318年,期間亦有權臣篡位,也有賢君昏王。至第五代皇帝段素隆不滿權臣亂政,厭倦皇權,於是禪位出家天龍寺為僧,從此形成先例。到第九代段廉義時(熙寧八年),大臣楊義貞作亂弒君篡位,《天龍八部》中 “惡貫滿盈”太子段延慶(史書查無此人)出逃,楊義貞後被權臣高升泰所殺,至此又由高升泰把持朝政,立傀儡皇帝段壽輝,段壽輝心懷憤懣,不久便出家為僧,帝位讓給堂弟段正明,即段正淳的哥哥。段正明性格懦弱,高升泰很快將其廢黜,自立為帝,哪知高升泰在位兩年突患中風,臨終前囑咐子孫還政於段氏,擁立段正淳稱帝。

金庸筆下的段正淳、段延慶、段譽、一燈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段正淳並非小說《天龍八部》寫的那樣尋花問柳,因愛而亡,相反恰是一位少見的有道明君,畢生努力中興大理,晚年禪位出家。於是其子段正嚴即位,段正嚴又名段和譽,正是《天龍八部》中段譽原型,這位段和譽也是有道明君,傾心依附於北宋,並受封為金紫光祿大夫,大理國王,一生勤政愛民,聲譽最佳,只是晚年如康熙一樣,遭逢數子奪嫡,心情一時煩躁,因此也出家為僧了。

段和譽出家後,兒子段正興繼位,數年後也禪位為僧,傳位太子段智興,他正是《射鵰英雄傳》中那位五絕南帝原型。可惜實際上段智興治國不行,並不會武功,晚年也未出家,在位期間還大興土木,於全國各地修建60多座佛寺,從而導致百姓流離失所,財力枯竭,國家衰落不堪。

段智興之後傳位兒子段智廉,段智廉喜佛尤甚,向宋朝求取到《大藏經》1465部,置於大理五華樓,不想三年後即駕鶴西去,臨終傳位給兄弟段智祥。

金庸筆下的段正淳、段延慶、段譽、一燈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段智祥即位後廣納賢才,發展農業,治國有方,在位33年,諡號神宗,堪稱大理一代賢君!死後傳子段祥興,段祥興在位期間便趕上蒙古大軍開始南侵。公元1244年,蒙軍攻打臨關,段祥興派大將高禾率軍迎敵,結果慘敗。後蒙軍因窩闊臺身死退兵,大理得以稍安,七年後,段祥興駕崩,至此大理這個爛攤子就落在末代君主段興智的頭上。

段興智即位沒多久,蒙古鐵蹄復來攻打大理,權傾一方的高氏積極率兵抵抗,最終全部壯烈殉國,段興智見大勢已去,遂行牽羊禮出門屈膝投降蒙軍,蒙軍因志在南宋,便委段興智為大理總管,繼續統治雲南中西部。段興智既擺脫了高氏控制,又受到蒙古大汗的封賞,一時感激涕零,屢屢派人充當蒙軍嚮導,指引蒙古鐵騎繞道攻取南宋腹地,自己也是死於朝覲途中,忽必烈聞訊遣使者弔唁,諡號為“向義天定賢王”,以其弟段實繼任大理總管,之後終元一朝,段氏又延續了12代大理總管。

金庸筆下的段正淳、段延慶、段譽、一燈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到了元朝末年,天下大亂,覬覦雲南的起義軍此起彼伏,段氏一族難免捲入其中,紅巾軍明玉珍部率先南下三次攻打大理,一路奪取昆明,時任大理總管的段功領軍迎戰,很快擊退敵人收復昆明,受到蒙古梁王的厚愛,還將愛女許他為妻,但過兩年後,梁王又疑段功造反,將段功殺害,郡主亦殉情自殺,這就是著名劇目《孔雀膽》故事。段功一死,兒子段寶繼任總管之職,立志為父報仇,率軍七次與梁王元軍交戰,後和議平分雲南。

段寶死後,其子不久暴亡,弟弟段世成接任,也就成了段氏在雲南的最後一任大理總管。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不久,正虎視天下,臥榻之側又豈容大理生存!便以傅有德、沐英為將率兵南征昆明,段世成知道不敵,遣使乞求為藩屬,朱元璋起初有些猶豫,但傅有德上書曰:“陛下不記段氏為胡人引路一事乎?”朱元璋一生最恨蒙元,見了這話,遂決意拔除段氏統治大理數百年根基,斷然拒絕段氏請降,詔明軍犁庭掃穴,除卻後患,至此也就終結了史上雲南大理這顆段氏“釘子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