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將軍不服從命令,但是立了戰功,戰後怎麼賞罰?

E閃RQ


將軍不服從命令,但是立了戰功,戰後論功行賞的時候,會得到什麼樣的處理?不用多想,即便立了功,能夠功過相抵就算不錯了,想要獎賞,門都沒有!

戰場上服從命令是鐵律!這是一條紅線,任何人不能腳踏。無論統帥多麼英明,對戰場抗命的人也會殺無赦!敢於抗命,如果最後立了功,或許還可以保條小命。古代有功過相抵的說法。如果作戰失敗,必然被殺頭。諸葛亮那麼欣賞馬謖,派他去守街亭之前,千叮嚀萬囑咐去了以後要畫地形圖上報,可是馬謖剛愎自用,沒有上報,結果,街亭丟了,諸葛亮也差點被司馬懿活捉。於是,諸葛亮揮淚就把馬謖斬了。

戰場抗命,立了功也不行,處分是跑不了的。《亮劍》中,李雲龍戰場抗命,未按規定路線撤退,雖然擊潰了坂田聯隊,幹掉了坂田聯隊長,老總照樣火冒三丈,說:“戰場抗命的毛病不能慣。不管你新一團立多大的功,你就是把日本天皇打死了,照樣得處分你。功是功,過是過,這是兩碼事。”所以,李雲龍就從主力團團長貶到被服廠繡花去了。他這是打了勝仗,如若打敗了,很可能就被拉出去槍斃了。

如果領導心眼比較小,戰場抗命的話,那就是拿自己的小命開玩笑了。最明顯的就是岳飛。岳飛是一個抗金英雄,他總是想收復失地,迎回徽欽二帝。可是宋高宗趙構不想啊,徽宗欽宗回來了,還有我什麼事啊。於是,就處處限制岳飛北伐。最後發展到一天下達12道金牌催岳飛回京。岳飛不當回事(否則就不會有12道金牌了)。結果,在秦檜的構陷下,岳飛就在風波亭被殺了。其實,真正想殺他還是宋高宗啊!

現代企業管理也是如此,不服從命令,沒有執行力,也會被殺頭的(辭退)。一個團隊跟一支軍隊一樣,如果下屬動不動抗命不遵,再有才也不行。當時不收拾你,但是遲早會收拾你。所以,遵守制度,尊重領導,服從管理,是一個人立足職場的第一步。

1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和點贊一下,謝謝

2.如果喜歡職場和管理知識,關注本號閱讀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在戰場上,抗命不遵是大忌,可是我黨建立的人民軍隊,最重視的就是官兵平等和軍事民主,這樣我軍常常在戰爭中取得先機,採用最有戰略戰術。

戰略層面,最有名的抗命不遵案例,應該是粟裕大將。

第一次“斗膽直陳”,讓我軍取得了七戰七捷。

1948年夏,鑑於國民黨軍隊對我軍發動的全面進攻,黨中央決定讓粟裕帶領華中野戰軍離開淮南,與山東野戰軍進行配合作戰。粟裕斗膽直陳,要求留蘇中解決當面之敵。毛主席經過仔細研究,同意了。

粟裕不負眾望,發動了蘇中戰役,一個半月七戰七捷,消滅敵人5.3萬!

第二次“斗膽直陳”,奠定了淮海戰役的基礎。

1948年初,黨中央在爭奪中原五省中形成了陳毅粟裕、劉伯承鄧小平、陳賡謝富治三大主力的外線作戰。為了擴大外線作戰成果,黨中央有意讓粟裕帶領華東野戰軍部分兵力南下江南,直插國民黨統治中心。粟裕再一次斗膽直陳,並且與毛主席當面討論,最終決定,華野留在江蘇繼續作戰,並且提出了半年左右消滅敵人10個旅。

結果,粟裕僅僅一個豫東戰役就消滅了敵人10萬人,很快,淮海戰役爆發,華野、中野聯合作戰,60萬人殲滅國民黨80萬人,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

正是粟裕將軍在解放戰爭中的抗命不遵,斗膽直陳,讓華東野戰軍保持了兵力集中火力集中,能夠在中原和華東地區進行大規模殲敵。而粟裕,也正是因此得到了“戰神”的稱號。

戰術層面,最有名的抗命不尊案例,應該是鍾偉少將。


在《亮劍》中,李雲龍這一角色讓人拍案叫絕,一方面是他多次抗命不遵,受到處罰,另一方面則是他敢於亮劍,不畏強敵。其實,在新中國的開國上將中,就有一名戰將,和李雲龍一樣多次抗命不遵,卻屢戰屢勝!

解放戰爭中,鍾偉將軍隸屬於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第五師師長。1947年3月,東總髮動三下江南戰役,東總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等領導,直接越過縱隊直接發電報給第五師,要求截擊敵人87師,隨後配合一縱殲滅新一軍5個團。

可是戰場瞬息萬變,87師沒逮到,鍾偉按照原命令去找新一軍。路過靠山屯時,偵察到了國軍88師信息。鍾偉師長當機立斷,停止前進,準備戰鬥!戰鬥尚未打響,就受到林彪來電,“迅速東進,靠近德惠”。鍾偉抗命不遵,直接開打!並且說“堅決打!打錯了砍頭算我的!”

在靠山屯戰鬥打響前,第五師在3小時內收到了林總的三次東進電報,都被鍾偉頂了回去。最後,林彪只好同意。當晚,第五師對靠山屯進行總攻,國軍87師,88師先後來援,整個局勢因為鍾偉的抗命不遵發生逆轉。東總集中5個師,將71軍兩個師悉數全殲!

這一次抗命不遵,讓三下江南取得大勝。林彪有意讓鍾偉升任12縱隊副司令,鍾偉說,要做就做司令,副司令不要!林彪也很爽快,直接讓他做了縱隊司令。這是我軍唯一一個直接從師長提拔為縱隊司令的。

三下江南中嚐到了抗命不遵的甜頭,鍾偉在遼瀋戰役中更厲害——“誰也不聽,只聽自己的!”

遼瀋戰役中,為了防止瀋陽國軍難逃營口,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命令12縱急行軍到鞍山海城阻擊國軍,防止國軍逃竄;快到海城時,又收到了東總和林彪的命令,要求一個師圍殲鐵嶺之敵,主力則堵截廖耀湘回瀋陽。毛主席讓往南,林總讓往北,到底聽誰的?

鍾偉經過研究決定,誰的也不聽,直接打進瀋陽,拖住瀋陽之敵逃竄的步伐!十二縱隊迅速佔領鐵西區,俘虜敵人師長以下13000多人,繳獲大量軍資武器。事實證明,鍾偉在戰場上的判斷極為精準,瀋陽主要守軍沒能撤離,被孤軍深入的鐘偉徹底消滅,而廖耀湘則被兄弟部隊殲滅。

正是在粟裕將軍的“斗膽直陳”和鍾偉將軍的“抗命不遵”,讓我軍保持了相當大的靈活性。這種靈活高效的指揮系統,成了解放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法寶!


歷史知事


戰場上不不服從命令的將領,不管是戰敗了還是立了大功,該獎勵還是懲罰,有時候還是主帥大人一人說了算。而國軍主帥蔣介石護黃埔嫡系犢子是出了名,但有個前提條件是這個將領必須要聽說。

1938年的徐州會戰末期,土肥原賢二率領的第十四師團至大本營的命令於不顧,擅自越過了河南蘭封地區,被國民黨十幾萬大軍壓縮在了羅王寨、曲興集一帶,為了挽回國軍大敗退的頹勢,蔣介石決定集中黃埔嫡系,一口吃掉土肥師團這兩萬餘人而且信心十足,並親自點將,參加此戰的黃埔將軍包括74軍軍長俞濟時、71軍軍長宋希濂、27軍軍長桂永清、黃興第8軍等,還有後來從陝西關中星夜兼程的“天子門生”胡宗南第一軍。

但蔣介石還是高估了國軍的戰鬥力,土肥第十四師團是日本精銳主力之一,配套著重火力,當落入了國軍的包圍圈後,土肥開始狗急跳牆了,瞬間殺出了一條血路,固守在蘭封的桂永清部第88師師長龍慕韓經不住土肥的火力打擊,擅自放棄了蘭封,打破了包圍圈。蔣介石立即電令從陝西關中出發的胡宗南第一軍(第17軍團)快馬加鞭增援,以堵住缺口。

而胡宗南剛經歷淞滬會戰,第一軍損失慘重已經變得冷漠了,被蔣介石調到關中後萌生了擁兵自重的念頭,到達蘭封地區後胡宗南負責土肥兵力較薄弱的羅王寨,但只賣氣不買力,磨磨蹭蹭三天後還在外圍徘徊,貽誤了戰機令蔣介石極為惱火,而負責鎮守歸德黃傑第八軍已經挺不住策應土肥援軍第16師團的進攻,最終導致蔣介石想一口吞掉土肥師團的計劃破產,蘭封會戰的失敗也被蔣介石稱為了戰爭史上的笑柄。

戰後,蔣介石怒火攻心要追究蘭封責任,首先將不服從命令擅自棄城而逃的第27軍88師師長龍慕韓處決了,軍長桂永清被革職查辦。固守歸德的第八軍黃傑已經盡了力,以一軍之力抵擋住日軍精銳師團的進攻根本不現實,黃傑也是蔣介石的愛將之一,沒打算追究黃傑的責任,但在何應欽和白崇禧的施壓下,認為若蔣處事不公,從此軍法何在?原因就是何應欽的侄子何紹周曾在淞滬會戰中被黃傑撤了職,乃公報私仇了,因此,蔣介石含淚將黃傑送進了監獄,並打算讓黃傑以後戴罪立功。

而貽誤戰機的胡宗南第一軍,蔣介石就下不了手,第一軍(第一師擴編而成)乃蔣介石的起家資本,是由一支非常純潔的黃埔血脈組建而成,第一師在胡宗南的領導下曾在北伐和中原大戰中為蔣介石掙足了顏面,而且胡宗南是黃埔眾將中最會聽校長話的將領。此時,如果要處罰胡宗南無異於打了自己的臉面,要不就為第一軍的無能冠了名。


賽門軍略


“”自古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對於戰場的實際情況,臨陣指揮員對於戰役的分析和見解比遠在千里之外戰略指揮者們瞭解的更深!

我舉一個例子!一個偉大的例子!
我們的“戰神”粟裕大將軍!

他是殲敵最多的將領!240萬敵人被他殲滅!居功至偉!
但是他先後三次抗命不遵!違抗了最高指示!

第一次:1946年粟裕“斗膽直陳”,贏得了“七戰七捷”

1、1946年夏天,中央軍委提出了以山東、太行解放區的我軍主力實行外線出擊,向南運動作戰。當時中央軍委電令華中局,要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主力兵團出淮南,與山東野戰軍一起配合作戰!

2、在接到陳毅司令員的命令後,粟裕根據自己負責的戰場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慎重的深入的分析。最終粟裕認為不能冒然的出擊,離開自己熟悉的戰場進行大規模作戰。他首先說服了陳毅,並獲得了華中局大部分領導的認可和支持!

3、粟裕擬就的電報以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的名義給中央發去了,主要就是建議“第一階段,仍留蘇中解決當面之敵”。中央軍委、毛主席在接到來電後,經過認真的研究討論,認為粟裕的結論是對了!收回了先前的命令,並採納了粟裕的建議。

4、粟裕沒有辜負中央軍委的信任,在7月中旬到8月底發起了“蘇中戰役”,在一個半月時間了七戰七捷,消滅敵人5.3萬!尤其是在海安一戰中創造的“15:1”的傑出戰績!

第二次:1948年初粟裕“斗膽直陳”,保存實力蓄勢待發

1、1948年年初,中央決定讓粟裕帶領3-5個縱隊南渡長江,開闢南方戰場,已達到吧戰爭引到外線,擴大戰略進攻方向,更能配合在大別山的劉鄧大軍的行動。

2、粟裕在接到命令後再次開始的縝密的思考,在獲取充分理由的情況下他發出了著名的“子養電”,分別給中央和劉鄧發出《對今後作戰建軍之意見》,電文中陳述了發起戰略進攻和改變中原戰局的總體的戰略構想,和逐步付之行動的總體規劃。在中原廣袤的平原上集中大兵團的兵力,採用忽集忽散的運動戰方法,集中逐個的消滅敵人。

3、在電文的最後粟裕用了“管見所及,斗膽直陳”。這樣的語句充分表明了粟裕的慎重和鄭重!他的這個規劃為將來的全國戰略佈局提供了重要素材!

4、中央對粟裕的來電進行了反覆的斟酌和商議,粟裕的電文被五大書記輪流研究和提出意見。最後的決定是堅持既定的方案執行。

5、粟裕在收到覆電後,一邊準備渡江行動,一邊繼續研究改變中原戰局的戰略最佳方案!

6、這次抗命使得華野沒有過早的分散勢力,保留了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第三次:1948年4月中旬,粟裕“斗膽面陳”,為淮海戰役奠定了基礎

1、4月中旬,粟裕在獲得劉鄧大軍的同意和支持下,給中央發電,要求停止渡江的計劃。仍然堅持不率軍向南發展的策略,而是在黃淮地區搞幾次打的殲滅戰。在電文的最後“以上是職個人不成熟的意見……斗膽直陳,是否正確,尚祈指示。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鬆懈”。這也表明了粟裕是有堅決執行中央最後決策的意志!

2、這封電報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最後毛主席命令陳毅帶領粟裕到中央當面彙報。隨後五大書記集體聽取的粟裕的當面彙報和闡述。並正確的決定按照粟裕的戰略意圖執行中原的作戰。還對粟裕提出了要求,讓他在半年左右的時間內消滅敵人10個旅!

3、回到華野的粟裕不辱使命,發動了豫東戰役和濟南戰役,單單一個豫東戰役就消滅了將近10萬敵人,非常圓滿的完成的中央交付的任務。更是扭轉了中原戰局。

4、不就以後,偉大的淮海戰役取得了勝利,以60萬對80萬獲得完勝!

5、正是這個第三次“斗膽直陳”,為構成了以後淮海戰役設想的最初藍圖。他使得勝利的近程大大的縮短了!

第四:偉大的抗命不遵

1、粟裕將軍的抗命不從,是源自他對黨和國家的赤膽忠心。是忠誠和使命給了他坦然和勇氣,再三的抗命不遵。在受到質疑時他沒有退卻,這是對部隊的責任更是對國家的責任。

2、能有這樣的行為,更是積澱於多年一直在戰鬥一線粟裕,對戰爭情況的客觀分析,對作戰經驗的總結歸納。那份自信和魄力是有深厚的底氣的。

3、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並排名第一!1984年2月5日戰神粟裕逝世。


杜陵閒人


歷史上將軍不服從命令,但立了戰功是不乏其人。他們得勝歸來,功過相抵已是求之不得,很多會受到皇帝的猜忌,最終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正是有了前車之鑑,許多將軍寧肯貽誤戰機,也絕不違背皇帝的命令。這也是古代人數眾多的漢族,常被遊牧民族吊打的主要原因。

今天就說一個著名的例子,在解放戰爭時期,這位大將不僅不服從中央軍委的命令 ,還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並因此立下淮海戰役第一功,他就是我軍傑出的軍事家粟裕大將。


1948年,國共兩黨在中原地區集結上百萬軍隊被,無論從人數上,還是武器質量上,國民黨軍隊都要優於解放軍,蔣介石更想一戰定乾坤。

當時,毛主席黨中央從實際情況出發,決定派一支軍隊渡過長江,到國統區打游擊。一來可以打亂蔣介石的軍事部署,二來可以減少中原解放軍的壓力。中央軍委達成一致意見,並以命令的形式下放到華東野戰軍,讓他們抽出一部分兵力做好渡江的準備。

時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的粟裕,惦著這分沉甸甸的電報,在作戰室的地圖前來回踱步,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對於軍委的這份命令,他有不同的看法,但究竟該不該說,說出來軍委和毛主席是否能採納!畢竟這是自己的一家之言,粟裕是思前想後,考慮再三。最後,他提筆鄭重的給軍委回電:說明自己不同意渡江打游擊的想法。粟裕以一人之力欲改變軍委的集體決定,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與膽量!

毛主席接到粟裕的電報後,就一個字:怒。好一個粟裕又想做林彪第二,當年打錦州時,林彪是瞻前顧後,行動遲緩,若非軍委幾次嚴令,錦州根本拿不下來,何談遼瀋戰役的大勝利!但毛主席畢竟是個偉大統帥,是個襟懷坦白的政治家。憤怒過後,他有拿起粟裕的仔細斟酌,越看越覺得粟裕言之有理:江南是蔣介石的老巢,有重兵把守,派一支部隊過江,起不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很可能造成孤軍深入險境。再者,在中原戰場,我軍在人數上出於劣勢,派兵渡江無異於分散兵力,不利於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最後,粟裕提出在中原戰場與國民黨軍隊決戰的構想……毛主席看後,拍案叫好,興奮不已,他立即把周恩來等人叫來,大家是集思廣益,對粟裕的決戰中原的構想進行了補充與完善。

於是,淮海戰役按照中央軍委與粟裕的構想上演了,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決戰,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解放軍以60萬兵力全殲國民黨80精銳,淮海戰役的勝利,註定國民黨失敗的命運。毛主席對此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55年,解放軍授銜時,毛主席執意授粟裕元帥之銜,這也是名至所歸。與當時一些“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的人相比,粟裕是三次請辭元帥銜。毛主席由衷讚譽到:難得粟裕,壯哉粟裕!毛主席最終同意粟裕的請辭,授予粟裕大將之銜,並點名粟裕為第一大將。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戰場不服從指揮,對於軍人來說是大忌,即使你戰功赫赫,也必須要罰。開國上將許世友就是很好的例子。解放戰爭濟南戰役期間,許世友以攻城總指揮自居,不服從整個戰役的戰略指揮,毫無協同作戰的意識,搞出了助攻變主攻,預備隊變主力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不顧戰區指揮員的作戰意圖,搞得全線將領不知道誰指揮誰。濟南戰役雖然以我軍的勝利而結束,但戰區司令還是將其革職查辦了。許世友的部隊被編入宋時輪的部隊,許世友也離開了指揮位置,從此沒有在解放戰爭中出現過,後來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都沒有參加,這就是許世友大將戰場上搞個人英雄主義、抗命不遵、沒有協同作戰意識的後果。

在濟南戰役之前的孟良崮戰役,許世友也同樣有違抗命令,甚至摔電話的情況出現。不僅如此,在他的軍旅生涯中,有多次戰場抗命的記錄。

由於戰場多次抗命,在1949年軍隊整編的時候,跟他同一時期同一級別的都當上了兵團司令員和政委,只有他沒有。在55歲授予上將軍銜的人中,許世友也是最靠後的。


小賈講歷史


《亮劍》劇情一開始,就是李雲龍違抗總部命令從坂田聯隊的正面突圍,雖然突圍成功還擊斃了大佐聯隊長,還是被剝奪兵權下放到部隊被服廠當廠長去了,八路軍副總指揮當時有句臺詞:戰場抗命這個毛病慣不得。



無獨有偶,江湖流傳李雲龍的原型有開國少將鍾偉的影子,而鍾偉在東北野戰軍縱隊司令的任上,奇襲威遠堡大獲全勝,但是在戰鬥進程中,兩次違反林彪的軍令。林彪當時並沒有深究,不過鍾偉再以後軍職一直不高,再後來因為特殊事件結局也不是很好,沒有哪個統帥會鍾愛抗命的部下。

一線部隊指揮員在戰場上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機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上級的重要命令必須貫徹執行 ,這是部隊的鐵律,甚至是“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一支軍隊如果號令不一,是不可能有強悍戰鬥力的,畢竟首長是站在戰略的高度,而一線將領考慮的是戰役層面,有時候,將領抗命可能帶來的一些戰果,往往不及戰略上損失之萬一。



《少帥》裡張作霖的盟弟張作相文化程度並不高,卻唸叨出一句名言:“軍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為敗”。中心思想就是在軍隊這一特殊團體中,一元化領導的重要性。在解放戰爭後期,必須讓政治資歷並不高的林彪兼任東北局第一書記,就是這個考量,軍事統帥不能被掣肘,這個也是有血的教訓的。

新四軍本來以葉挺將軍為軍長負責軍事指揮,但是黨委書記卻是項英同志,一旦發生意見分歧必然影響作戰的時效性和一元化,皖南事變損失重大與此有很大關係。



如果抗命出現大的傷亡和損失,將領所承擔的責任非常嚴重,馬謖失街亭就是這麼沒的腦袋;如果是沒有堅決執行命令但是結果較好,最多也是功過相抵不會有任何嘉獎,事後還要被審查抗命的原因和具體情況,否則不服從命令的風氣如果形成,你抗命我抗命大家都自行其是,部隊還怎麼指揮,仗還怎麼打?

《亮劍》李雲龍打完平安格勒戰役,也知道後果不輕,攻城是要付出很大傷亡的,畢竟日本鬼子很善於防守,我八路軍又缺乏攻堅所必須的火力,那不是兩門“意大利”炮就可以搞定的。所以旅長找談話之前,他認為不掉腦袋就是幸事。

最後還能繞陳賡二包煙走,那就算造化。


度度狼gg


文史頻道第72期之抗命將軍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一位開國將軍,他在戰場上的抗命,讓戰爭取得了勝利。

這位將軍就是鍾偉將軍,1955年授銜時,他被授予少將軍衘。

鍾偉被稱為中國的巴頓將軍,這個稱呼的的由來,是因為在東北的靠山屯戰役。

1947年內戰爆發,蔣介石派飛機把軍隊空投到東北各大城市,如瀋陽和錦州等地。

當時林彪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駐守在東北地區,和國民黨的王牌新1軍對峙。

林彪當時的構想是集結3個縱隊的兵力,全殲敵新1軍,打開東北戰局。

他命令鍾偉負責掩護主力部隊,接到命令的鐘偉率領5師開拔,來到了靠山屯附近。

偵查兵發現在西南方向有大部隊痕跡,於是向鍾偉將軍彙報了情況。

在確定是敵88師的部分人馬後,鍾偉將軍決定順便吃掉這股敵人。

林彪電令鍾偉繼續東進,而鍾偉並不想失去這次機會。

在權衡再三的情況下,鍾偉決定吃掉這股敵人。

讓鍾偉沒想到的是,敵方的87師趕來增援,戰場形勢發生變化,已經不適合東進尋找敵新1軍。


林彪當機立斷,全力配合鍾偉圍點打援,殲滅地方增援部隊。

靠山屯戰役結束後,清點戰場後發現,殲滅敵軍1萬餘人,為東北戰局扭轉了形勢。

這次戰役以後,林彪沒有處罰鍾偉,反而提拔他做了縱隊司令,鍾偉在東北為成為了一個傳奇人物。

他在後來的遼瀋戰役中,為解放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一位打仗不拘一格的將軍。

—End—



文史頻道


看到很多人都在說粟裕大將“斗膽直陳”的故事,但是我想說的是粟裕的斗膽直陳,並非戰場抗命,而是在收到上級命令之後,根據戰場形式向上級提出了不同意見,並等待上級答覆。比如說在1948年,上級命令粟裕率軍渡江,開闢江南戰場,但是粟裕將軍向上級提出繼續留在中原殲敵的構想並最終獲得上級的肯定。



粟裕將軍的行為,距離戰場抗命相差十萬八千里,只不過是在收到上級命令之後沒有立即執行,而是經過仔細思考之後向上級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並在徵求上級同意的情況下才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

不過,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中還真有戰場抗命的猛人,這個人就是許世友。

在濟南戰役中,許世友是立下了大功的,畢竟活捉了國軍中的名將王耀武。也許是戰機稍縱即逝,也許是許世友立功心切,總之在濟南戰役中,許世友並沒有聽從總指揮粟裕的命令,而是自作主張的一鼓作氣拿下了濟南。許世友的行動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就連當時的主席也是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才知道濟南被拿下了,蔣介石聽到消息之後甚至根本不相信親自坐飛機去濟南上空看了一眼。

濟南戰役許世友展現了自己過人的膽識和抓住戰機的能力,但是許世友也為此付出了比較“慘重”的代價。因為濟南戰役中的抗命行為,導致了許世友在之後的解放戰役中被雪藏。

接下來再說一個國軍抗命不遵的人,此人也是國軍中名將,孫立人。

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派遣遠征軍入緬作戰。入緬作戰時,遠征軍在初期取得仁安羌大捷之後,就因為和英美軍隊之間的協調問題發生矛盾,導致遭遇敗戰。當時蔣介石命令杜聿明率軍返回國內。但是因為從緬甸回國的路線被日本人截斷,想要回國只能穿越野人山。

野人山是熱帶雨林,加之雨季即將來臨,穿越野人山九死一生,更好的選擇是退往印度整頓。但是杜聿明選擇執行蔣介石的命令,從野人山回國,自然是傷亡慘重。而孫立人選擇抗命,率部前往印度,傷亡較小。

很明顯,孫立人的決策更加優秀。但是因為孫立人違抗了老蔣和杜聿明的軍令,讓老蔣心裡很不爽。因為當時孫立人背後有美國人撐腰,老蔣沒敢動他。不過以老蔣的性格,孫立人日後並不好過,最終在臺灣被軟禁。



所以說,在大部分情況下,戰場抗命的將領一般都會受到處分,即便是贏得了戰爭也是如此。特別是對於比較大型的戰役,因為某人的抗命可能會影響整個大局。


小鎮月明


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

一線指揮員身處前線,最清楚戰場的實際情況,所以可能做出與總指揮不一致的判斷。只要是出於對戰略全局的考量,做出實際有效的決策,並且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那麼雖然抗命,也是立功的。

舉兩個例子。

一是葉飛將軍的郭村戰鬥。一個團對頑軍十三個團,陳毅命令他撤退,他抗命反擊,結果取得殲敵三個團的驚人戰績。舉葉飛回憶,戰後陳毅趕到郭村,一副怒氣衝衝,憋著火發不出來,開會的時候說:我本來是要來批評你們的,可你們打贏了,我還說什麼。然後嘉獎了挺進縱隊。不過後來還是私下裡狠狠罵了葉飛一頓。

二是鄭維山將軍的新保安戰役。鄭維山指揮北野三縱參與圍剿三十五軍,擔當新保安至北平方向的阻擊任務。在戰鬥中,鄭維山發現三十五軍有和北平救援部隊匯合的意圖,向上級報告,但上級似乎情報有些問題,不認可他的報告,沒有做出反應。關鍵時刻,鄭維山擅自調動預備隊封堵缺口,但這樣一來他的主要阻擊方向就比較危險了。上級多次下令讓他撤回預備隊,甚至說出了“戰役失敗,鄭維山要負全責”,鄭維山不為所動。後來證明,鄭維山的決定是正確的,三縱也贏得了此戰首功。

抗命立功,是因為他們以戰略全局為著眼點,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並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但有的指揮官,心中沒有大局意識,只為自己取得功勞而抗命,雖然自己打了勝仗,但破壞了部隊的戰略部署,那麼肯定要受處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