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到底要不要避免重字?彻底讲透这一胜似格律的诗坛“潜规则”

我写诗有一个习惯,就是避免重字。细究起来,竟然不知道怎么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应该是在哪里阅读过相关论述,后来从不自觉地坚守到自觉地坚守。多年以后,心血来潮想要确认诗词到底避不避重字,检索网络,没查到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论述诗词应避免重字的作者作品,却发现许多可笑的讨论。

许多人在说明诗不用避重字的时候,牵涉太多显而易见的废话论据,不但毫无说服力,而且特别容易产生误导,把人绕糊涂 。

诗到底要不要避免重字?彻底讲透这一胜似格律的诗坛“潜规则”

废话论据一:叠词

叠词本身就是由两个一毛一样的字组成,比如:悠悠,漠漠,匆匆,茫茫,翩翩……汉字词库里的叠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历来诗词作品中运用叠词的作品也举不胜举,叠词这种所谓的“重字”显然不在“诗避重字”的范围内,这还用说吗?

例如: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除叠词外,某些词牌中在规定的位置必须用叠句或叠韵。如《如梦令》的第五、六句,《调笑令》上、下片的首二句,《相思令》上、下片的首二句等,这显然也不可能属于“诗避重字”的范围,真不知道那些拿这说事的人是怎么想的。

例如: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调笑令

宋/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诗到底要不要避免重字?彻底讲透这一胜似格律的诗坛“潜规则”

废话论据二:修辞

最典型的修辞手法是顶真。顶真的定义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从定义的本身来看,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重字是必然的,不重字还形不成顶真。所以,运用顶真诗句的“重字”用避免吗?避免个锤子。

例如:

寄潮州杨继之

唐/白居易

相府潮阳俱梦中梦中何者是穷通?

他时事过方应悟,不独荣空辱亦空。

题寿安县甘棠馆御沟

唐/白居易

一渠东注芳华锁池塘百岁空。

水殿半倾蟾口涩,为谁流下蓼花中。

诗到底要不要避免重字?彻底讲透这一胜似格律的诗坛“潜规则”

废话论据三:刻意

作者在谋篇布局的时候有许多情况是故意出现重字,尤其当这个重字是主语的时候,这样的诗更具故事性和艺术性,而这种刻意重字的现象用正常的智力都是可以判断优劣的。这种“刻意为之”主要有连动和反复两种情况。拿一首刻意重字的诗论证无法避免重字,怕是脑子不够数吧。

例如:

① 连动

绝句漫兴

唐/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宿窦使君庄水亭

唐/白居易

使君何在在江东,池柳初黄杏欲红。

有兴即来闲便宿,不知谁是主人翁。

② 反复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未有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雪梅二首

宋/卢梅坡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须逊三分白,却输一段香。

其二

不精神,有俗了人。

日暮成天又,与并作十分春。

还有一种情况是重字相间的连环句式,例如:“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再有一种情况是在同题组诗中用前一首的结句来做最后一首的起句。如王安石《忆金陵三首》(皆七绝),用第一首的结句“烟云渺渺水茫茫”做第二首的起句,第二首的结句“追思往事故难忘”则做第三首起句,使三首浑然一体,极具回环婉转的韵味。这种诗写不好特别容易沦为文字游戏,有些人特别爱玩。

总而言之,凡是很明显刻意重字从而产生特殊艺术效果的情况,不在“避免重字”的讨论范围内。

诗到底要不要避免重字?彻底讲透这一胜似格律的诗坛“潜规则”

废话论据四:古体诗

古体诗是不讲平仄的,但不能说不讲格律,因为古体诗也押韵也对仗,押韵对仗也属于格律的内容。但是古体诗的对仗和押韵要宽泛得多。比如古体诗的对仗就可以同字相对,但近体诗一般不允许。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不可能避免重字。古体诗连格律都还没有定型,怎么可能受更进一步的重字限制呢。显然也不在“避免重字”的讨论范畴。

例如: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月,低思故乡。

悯农

唐/李绅

日当午,汗滴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周汝昌先生说不要“死在文字”之下,就是说不要光看表面意思,而要看背后的实指。所谓“避免重字说”虽然不知是何人何时首次提出的,至少我没有查到,但是它的内涵是想而易见的。古典诗词之所以难搞,因为它处处都是坑。这些坑都是书呆子埋下的。太多的人没有一点灵气,没有一点情趣,在浩如烟海的诗论词论中,执其一端,不顾其余,顽固不化,互相攻讦。主张意境为上,必反格律,主张平水韵,必反新韵,都是可怜人。

诗到底要不要避免重字?彻底讲透这一胜似格律的诗坛“潜规则”

“避免重字说”有以下几个前提:

1. 主要针对近体诗而言,词主要指小令。

2. 指非刻意或笔误导致表意重复的字。

3. 因词汇量不足而有进一步锤炼空间的字。

最后,我们必须明白的是,“避免重字”避其“弊”不是避其“优”。拘泥于字面以为“避免重字”是将叠词、修辞、特殊艺术效果也“避免”掉,显然是不合适的。

所以只有认清楚了“避免重字说”的基本概念,我们才可能讨论清楚应不应该“避免重字”。

诗的字数有限,每个字都应该承载重要的艺术信息,若有无意义的重字,就会浪费资源。所以,应该利用“避免重字说”激励自己去不断地锤炼诗词,力争精炼,不要轻易拿“不受束缚”“词不害义”做借口,这种人要么是无能,要么是偷懒。当然,严格意义上,“诗避重字”不是硬性要求,也不属于出律,即使抛开显然不在“诗避重字”范畴的特殊手法,从古至今诗中重字的现象并不鲜见,词中更多,而且出现在大家名家的作品。

诗到底要不要避免重字?彻底讲透这一胜似格律的诗坛“潜规则”

结论:

1.字义完全相同、语意完全重复的情况下,要力避重字;

2.在更准确更概括或者无可避免的情况下,出现重字是允许的;

3.在重字可有可无的情况,最好避免重字。

4.“诗避重字说”是指律绝中一般不应出现重字,并不包括格律诗中所使用的技巧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