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最豁達的詞是哪一首?

謝小樓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因此世人又稱他為“蘇東坡”。祖籍四川眉山,生於公元1036年,死於公元1101年,活了六十四歲。

蘇東坡一生起起伏伏,在官場上頗為不得意,但是在其他領域卻建樹頗豐。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和散文家,還是第一流的書法家和畫家。

蘇東坡尤其擅長寫詞,將宋朝年間柳永等人吟唱的花前月下的風月之詞,一變而為豪邁曠達的文學表現形式,開一代之先河。蘇東坡直接開創了和後來以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詞派”形成鮮明對比的“豪放詞派”,與比他晚了幾十年的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

所以蘇東坡不僅是“豪放詞派”的開山鼻祖,還是“豪放詞派”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在他一生寫過的無數詩詞之中,其中以“豪放”著稱的詞主要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赤壁懷古》三首。

1、《江城子·密州出獵》全文——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寫於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蘇東坡在密州擔任太守期間。

詞的上片,寫的是一次外出打獵的場景,蘇東坡親自帶領打獵的隊伍,浩浩蕩蕩,聲勢雄壯的場面歷歷在目。為了答謝全城軍民相隨而來的深情厚誼,蘇東坡甚至想要像孫郎那樣彎弓射虎,博來陣陣喝彩聲。

下片主要抒發了自己雖然已經年老,但是依然不改殺敵報國之心的願望。如果朝廷此時能夠派遣來使,讓自己領兵打仗,蘇東坡還能夠彎弓如滿月,一路追殺敵人到西北方,建立不朽的功業。

蘇東坡一改宋詞低吟淺唱,風花雪月的柔媚和婉轉,將一腔愛國熱情直抒胸臆地表達出來。通過詞來表達愛國熱情,直接影響了後來南宋詞人陸游、辛棄疾、岳飛等人,為“愛國詞派”和“豪放詞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全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東坡因為“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擔任團練副使期間。在這首詞的正文之前,蘇東坡寫了一個小引——

三月七日的這一天,蘇東坡和朋友出去遊玩,在沙湖道上遇到大雨,雨具被僕人先行帶走了,同行人狼狽不堪,只有蘇東坡不憂反喜,泰然處之。

蘇東坡寫作這首詞的時候,是他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對待“烏臺詩案”,蘇東坡就像對待這場意外的雨一樣——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躬耕黃州,無官一身輕,蘇東坡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終於可以像他的偶像陶潛那樣,隱居田園。到了這個階段,蘇東坡的文風和性格已經發生了轉變,變得更加老練和達觀,所以我們已經看不到了他在《江城子》那種“狂”氣。

《定風波》通篇表現的是一種曠達超逸的胸襟,同時又寄寓著他獨到的人生感悟——寵辱不驚,瀟灑自然。

3、《念奴嬌·赤壁懷古》全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和《定風波》這首詞一樣,都是在黃州期間,而且是同一年。

詞的上片,主要通過眼前波濤洶湧的赤壁景象,聯想到三國時期周瑜赤壁之戰打敗曹操的典故,進而寫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歷朝歷代,有多少英雄豪傑,曾經也這樣意氣方遒呢?

下片遙想周瑜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正是建功立業的壯年生涯,談笑間就讓曹操的數十萬軍隊灰飛煙滅。蘇東坡既羨慕又感嘆,自己過了那樣輝煌的年紀,連頭髮都白了。人生就像一場夢,不如對著明月,舉酒一杯。

寫景雄渾蒼涼,大氣磅礴,寫人筆力遒勁,境界宏闊,一首詞裡面,不僅寓情於景,而且詠史懷古,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可以說是蘇軾豪放詞中首推第一,而且是宋詞以來豪放詞中首推第一的千古佳作!


END.


博書


蘇軾一生,多次被貶謫、流放,在官場上歷盡坎坷,然而他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性情最豁達的文人了。

文如其人,蘇軾創作的詞中有許多篇章都體現了他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徵。有書君認為,其中最豁達的是下面這一首:

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這首小詞是蘇軾貶居黃州期間,於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遊蘄水清泉寺時所作。蘄水,縣名,就是現在湖北省的浠水縣,距黃州不遠。

如詞前小序所言,清泉寺門前,有一條蘭溪,溪水西流。蘇軾賞景感懷,寫下這首詞。

此前,蘇軾因寫詩被人羅織罪名入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最終,蘇軾於元豐三年二月被貶到黃州。在貶謫期間,蘇軾吟唱出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非常典型地體現了他坦蕩豁達的性格。

這首詞上片寫清泉寺優雅的風光和環境,令人心曠神怡。詞的下片,則抒發了感人的議論。詞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書寫人生哲理。

“誰道”兩句,以反問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東流水,匆匆流逝,一去不復返。

古人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青春的流逝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青春不單是一個年齡階段,青春更是一種精神狀態。

人也可以憑自強不息、老當益壯的精神,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詞人說,誰說青春不能回覆呢?你看門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嗎?此詞稍後詞人就吟過“我老多遺忘,得君如再少”(《吊李臺卿》)的詩句。

可見在特定條件下,人是未嘗不可以“再少”的。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頹的悲吟。

詞人則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

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爽健歌曲,集中體現出蘇軾執著生活、豁達樂觀的品格。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蘇軾是歷史上難有的才子,他之所以詞作豁達,跟他屢次受挫有關。可以說人生的挫折磨礪出他豁達的品行。

蘇軾有首詞名為《定風波》是他在被貶黃州時所寫,在黃州做團練副使,並無實權。想想一個科舉的榜眼(實際上原本應該是狀元),被丟去做團練副使,是多麼大的羞辱。這時蘇軾無錢無權,生活都成了問題,跟人去買田時偶遇風雨做了這首詞。

定風波

宋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自然界有急雨撲面的遭遇,人生中也不乏風雷蓋頂的險境,只要沉著履險,從容應對,豈有闖不過的人間風浪?這是詞人承受風雨洗禮之後的真切感受,也是他經歷陰霾壓頂的政治風雲後所萌生的人生反思。寄託了作者的人生態度,體現了詞人坦蕩的襟懷。

正因為有這樣的胸懷詞人才得以度過一個個政治風浪而保持豁達的真我。


仲夏蒂娜


看了很多答案,幾乎全部在說蘇軾貶謫黃州期間的作品。

那些作品無疑全是佳作。但我覺得真正能代表他豁達的人生觀,反而是他早期的作品。

請看這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人生在世,來來去去,無非就像鴻鵠在雪地裡留下一腳印而已。

留下的那些腳印,也是出於偶然,鴻鵠的蹤跡根本無法追尋。

人死燈滅,磚塔坍塌,往年的陳跡全都容易損壞。

還記得往日路途的崎嶇嗎?路長人困驢叫,無非如此而已。

這是蘇軾二十五歲的作品,這時候他經歷還遠沒有居黃州時豐富,人生感慨也沒有那麼多。但這部作品已經透露了一種人生觀價值觀。

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長的旅途,所到之處,杭州、密州、徐州、黃州、潁州、惠州、儋州、常州,他在這些地方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旋即又振翅遠飛了。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則當以順適自然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果能如此,懷舊便可少些感傷,處世亦可少些煩惱。

這才他豁達一生的寫照。


老阿難



路遙lgy


大文豪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可謂是一顆極其耀眼的明星。

他恣意狂傲:“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他深情款款:“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他吃貨屬性:“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但最令人稱道的是他樂觀豁達的心態,讓他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依舊能笑談風月,才有流傳後世的無數詩詞畫作。

其中,三葉草認為蘇子最豁達的一首詞就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時光是刀,世事如劍,蘇軾雖有經世之才,依然活在刀光劍影中。"烏臺詩案”的髒水影響深遠,蘇軾九死一生,被貶黃州,昔日的友人遠去,不明所以的世人隨大流辱他罵他。許多人會在這樣的低谷中漸漸磨滅當初的鴻鵠之志,失去對未來的希望,但蘇東坡不一樣,無論身在何種處境,他都泰然處之,怡然自得。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蘇軾依舊在貶謫地黃州。他在沙湖遊玩,本該春光明媚的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把沒帶傘的一行人都淋成了落湯雞。大家拍拍衣服,甩甩頭髮生的水,覺得很狼狽,但蘇軾卻不以為然。

他在雨中一邊走一邊吟誦詩歌,從容不迫。風雨又怎樣?吹散醉意讓人更加清醒,就算只有一身蓑衣,也足夠在風雨中過一生。沒過多久,雨住天晴,斜陽巍巍掛在山頭,他回看一眼來時的路,信步歸去,不覺得風雨和天晴有何不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大氣又俏皮,蘇軾以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還問一句:有什麼可怕的?”傳達出他無懼人生風雨,不懼坎坷的心態。而“一蓑煙雨任平生”更是寫出他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和豪邁。

最後“也無風雨也無晴”飽含人生哲理。大自然陰晴不定,雨晴都是及其平常之事,就如自己在政治上的得與失,如同世人在名利上的得與失,都屬尋常,又何足掛齒呢?

人生總有風雨,若是一直患得患失,就是自己畫地為牢,把自己套死。不如看開一點,用平常心對待,心態穩了,才可能否極泰來。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多以風雨抒發愁緒,謂之“悽風苦雨”。可這首《定風波》反其道而行,寥寥數語表現出詩人曠達超然的胸襟以及笑對人生的樂觀,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心情也跟著明朗起來。

每每心情低落時,三葉草就喜歡讀這首詩,簡直比開心果還奏效,這大概就是文字的魅力吧。


三葉草青青—


如果我們要說蘇軾最豁達的一首詞,那莫過於《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了。涼雨侵人,春寒料峭,在林間沙路上,有一人身無雨具卻步伐從容,且一邊吟詠長嘯。看穿了世事,無比從容面對風雨人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是寫在1082年三月五日,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任團練副使的第三年春天。詞人有一次與朋友春日出遊,忽逢大雨,因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都覺狼狽,而獨蘇軾品味出了其中趣味。雨過天晴,他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上的大雨,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

這雨不僅是自然界的,更寓意著他的一生,正是在命運的風雨吹打裡,蘇軾一直泰然前行。在這裡,什麼樣的風雨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象徵了我們人生的坎坷荊棘,誰又能沒有一點挫折呢?學生有考試,青年有婚戀,做官有仕途,種地有豐歉…我們要有一種什麼心態呢?不妨學學蘇子。



何妨吟嘯且徐行。前方的路通向哪裡?你只管走就行了,前方定然風景無限,不是說了,要登山,會無限風光在險峰。觀景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還有一句叫車到山前必有路,山不轉水轉。所以莫徬徨,且徐行。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平生總有悲喜離合,而東坡也剛經歷了烏臺詩案,幾乎死去,可是他現在只是“任”之。說明他看透了,任爾東西南北風風雨雨,我自漫步徐行,走出自己的風景。

料峭春寒吹酒醒,感覺有點冷,這時正好有陽光照來,溫暖了些,我想這既是自然界陽光,又是人生的陽光。只要你堅定地走下去,風雨過後,就會有燦爛陽光,一片晴朗的天。

這裡,我們彷彿看了蘇軾的風雨坎坷路。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後來輾轉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又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後又出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於途中在常州病逝。



無論奔波到哪裡,在仕途沉浮中流浪,他從來沒有低下頭,沒有沉淪,向命運屈服。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東坡在道中遇雨之後的從容淡定、坦然自適。但坦然之後卻又再無其他。沒有對同行者進行揶揄嘲諷,也沒有對天晴的愉悅,連天晴都說成了“也無風雨也無晴”。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天沒有下過雨,雨沒有發出過“穿林打葉聲”,東坡也沒有在雨中“吟嘯徐行”過…… 是那麼淡然,好像把一切都放下了。

如佛家說的,把一切都空了,連空都空盡了。這才真是大徹大悟呀。不過你也別以為蘇軾消沉了,跳出三界外了,沒有,他依然要吟嘯徐行,這就是蘇軾的達觀。他獨有的一生。

音樂中的留白是為“此處無聲勝有聲”,中國畫中的留白是為“此處無物勝有物”。創作者之所以留白,是相信他留的白會由聽者、讀者自動填充,用心去填充。這是作者和受眾的默契,像一種隔絕時空、不定身份的遊戲。 我們彷彿又可以說,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 ,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我們面前 。那麼這首詞又給你什麼感覺呢,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是否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呢?

歡迎點評,我們一起來交流吧。謝謝大家再見。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發現歷史。


發現歷史


我東坡本來就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豁達這種事,好像是滲透到他骨子裡的。

你要說最,那最具代表性、最受歡迎、最多人熟悉的肯定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但不能說到蘇東坡豁達就是這首,還有別的呢!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不管咱們舉多少例子,說東坡多少詩、多少詞、多少文,把他所有的豁達歸於一處,就是這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要知道,東坡一生經歷了3次貶謫,一次比一次貶得遠,一次比一次艱險,一路上還有很多敵人不依不饒。

但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東坡的文學才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當回憶起這一生的時候,東坡沒有因為三次貶謫而幽怨、痛苦,反倒是把這些磨難當做自己成就功業的基石。

試問,世間有幾人能做到這份豁達!?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前兩天答題還說了這首詞。

當蘇東坡看透了塵世間的功名利祿,在一葉小舟上被靜謐的大自然吸引的時候,豁達之情自然就升了起來。

小舟從此逝,就是要和這群俗貨說再見。

江海寄餘生,寄的就是對自由的嚮往。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依然是蘇軾的代表作。

跟上一首詞創作時間差不遠,都是在看破世事之後人生觀的轉變。

儘管已經生華髮,還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但是這不重要了,我都一笑而過。

人生就是一場夢,用一杯酒,敬這江水,敬這明月,敬未來的人生!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被貶到了當時最蠻荒的嶺南,九死一生之地,可能再也回不到中原。

可這又何妨?

苦雨終風也有放晴的時候,明月即使被烏雲遮擋,但烏雲總有散去的時刻。人生猶如天地萬物,本就是美好的,不需要其他東西來點綴。

何況我還懷有孔子的志向,還有皇帝的樂聲相伴!

回不去又怎樣,死在這裡又怎樣,我的人生已經如此壯麗!



也可自話


是這首:蘇軾《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一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大意:夜晚,我在東坡雪堂飲酒,酒腥了又醉。回到家的時候好像已經三更了。這時家裡的童僕已經鼾聲如雷,我敲門都沒有答應,只能拄著手杖聽那嘩嘩的江水聲了。

我常恨我自己怕的身體不能自己做主,什麼時候才能夠不為世俗名利奔波呢?夜已深,江面平滑如鏡。我真想乘一葉小舟,從此自由自在地在江海中度過餘生。

欣賞這首詞


劉楚雲817


個人覺得,蘇軾的詞中,最能代表他豁達的人生態度的,是他的一首《定風波》。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寫於1082年,此時,已是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個春天,經過一段時間的悽悽惶惶,蘇軾終於調整好心態,淡然面對這一次差點被殺頭的人生打擊。

序言中寫道,這一年三月七日這一天,蘇軾與朋友外出春遊,在沙湖那個地方遇到下雨,而帶著雨具的僕人先走了,同行的朋友都狼狽不堪,蘇軾卻渾然不覺,過了一會,天就放晴了,這一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卻讓蘇軾對人生有了更透徹的領悟,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要去聽那雨穿過山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不妨一邊放聲歌唱一邊慢慢行走。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手拿竹杖,腳踩芒鞋,一身輕便,比騎馬還逍遙自在,誰怕這風雨?披上一身簡便的蓑衣,便可任憑這世上的風吹雨打。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料峭的春風吹散了身上的酒意,漸漸感到了一絲寒意,山頭的夕陽卻迎面而來。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看那剛才風雨蕭瑟的地方,走吧,那裡沒有風雨,也沒有陽光。

這一首詞,可以說概括了蘇軾一生的人生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總有風雨,但只要內心淡然,就無懼風雨,我們何妨在風雨中瀟灑自在地吟唱,人生終究不過求個心安,只要一具蓑衣,便可逍遙地度過風雨人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也許曾經我們覺得邁不過去的坎,日後再回看,也不過如此,曾經的痛苦快樂,終究在時光中化成一絲淡然的回憶,那人生是風雨還是晴呢?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一世,風風雨雨,怎樣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在中國古代的文人中,蘇軾的人生對我們最有參考意義,他豐富的一生,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時,都能得到有價值的人生提示。

讀了蘇軾這首詞,你會頓覺心胸舒闊。每當我們面對人生風雨時,讀讀這首詞,也許內心就不會那麼悽惶了。

答者 | 謝小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