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賈府為何要用探春一生的幸幅去為南郡王的戰敗被俘買單?

醉心創作


《紅樓夢》中,賈府為何要用探春一生的幸福去為南安郡王的戰敗被俘買單?

  在高鶚的續書裡,探春不但嫁得貴婿,助貴婿立業,還能隨著翁婿回京,串了一出王妃省親的戲,相信看過探春判詞的人都會覺得這種寫法未免太兒戲,入了薄命司的探春靠什麼才能逃脫命定的悲慘結局?

  題主說探春為南安郡王戰敗被俘買單,可見也是傾向於探春是作為和親貴女,終生不得歸省的結局的。我也覺得這樣挺合乎她的“分骨肉”判詞,即: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孃,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按基本的劇情推測,應該是南安郡王戰敗被俘,但因為屬國還吞不下這麼大塊肥肉,所以假借和親之名,把南安郡王送回來,這樣名義上清廷仍是主國,仍然要和主國邦交。清廷呢,用郡主或公主(當然是假冒的)下嫁,這樣,以前的戰事就當不存在,主國給人給錢,屬國放人收和親女,雙方都有臺階下,反正主國滅不了屬國,屬國也吞不下主國,外面看著挺和氣,苦的,只是那個和親的女子,在故事裡,探春就是和番的女子,因為她不僅是賈府的小姐,更是王太妃的義女,程序上沒有問題,名義上也站得住腳。

  玩政治的,沒誰不清楚這裡面的套路,去和親的,就是人質,註定是要吃苦受累得不到幸福的,賈府為什麼還要這麼做?

  我想說的是,賈府怎麼才能拒絕?國公時代,當然可以膽氣壯一點,但是賈府到得探春和親時,已經岌岌可危,據可靠消息,籍沒在即,覆滅在所難免。南安王太妃出了個主意,讓賈府的小姐去和親,這樣就可免於大難。賈府其實已經沒得選擇了,薛林史都是親戚,年齡相當才自精明的,只有探春一人,是送也得送,不送也得送。探春是個有主意的人,得知家族大難來臨,毅然同意遠嫁藩王。雖骨肉分離,處境艱難,但至少可保平安,保自己,保家族,既然能保,分兩地就分兩地吧。(文/宛如清揚)


宛如清揚


第一,首先賈府當時雖未倒臺,但已經到了暴風雨來臨之際的前夜。正所謂呼啦啦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而南安郡王又是賈府的後臺之一,因此賈府為了家族的整體利益肯定會不惜犧牲任何一個姑娘,當然包括賈探春。

第二,南安郡王是和賈府關係相當親密的,並且是賈府的後天之一。我們從秦可卿的葬禮以及多次來往就可以發現,南安郡王是高於賈府的皇族身份的郡王。但後來南安郡王戰敗了並且做了戰俘,作為南安郡王回去的交換那就是朝廷要進行和親政策,名義上是要南安郡王的女兒,或者是不捨或者是南安郡王沒有女兒,於是只好選擇了自己的下屬賈家的女兒賈探春。

第三,對於賈探春本人來說也是最佳選擇。因為賈家四姐妹她無論是容貌還是才能都是最出色的一位。從容貌方面來說,曹公有對她的描寫:什麼削肩細腰,顧盼神飛,鴨蛋臉型,見之忘俗。從才能上來說,她不僅有較高的寫詩才能,而且還有很強的治家之術。就連一向高傲的王熙鳳也連叫了三個好。並且她本人也有遠大理想和抱負,她曾說如果她是一個男兒身,她一定會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的。因此,當拯救家族的大任降臨時,她一定會義不容辭的承擔起來。所以,曹公有詞曰: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又曰: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告爹孃休把兒懸念。

總之,賈家為了自己家族的整體利益,為了抱緊南安郡王的這個後臺的大腿,因此不惜犧牲賈探春的個人幸福,前去和親。這和漢代的公主去匈奴和親有異曲同工之妙。











白雲九段


探春是《紅樓夢》中賈府的“三丫頭”,是賈政的女兒。雖然她是妾室趙姨娘所生,但自小在賈母處長大,賈母讓她跟其她姐妹在一起讀書學針線。賈母大概是看她比迎春惜春更聰明、明事理,還讓她學會了治家管事,是賈府眾多兒女中少有的優秀人才。在作者眼裡,探春跟其她女子一樣,結局充滿了悲劇的色彩。女孩兒在孃家都是金尊玉貴的,她們的悲劇一般都是從出嫁後開始的。

紅樓夢中主要人物的命運都是有所暗示的,尤其是第五回的判詞。探春的判詞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背景畫上有兩個人在放風箏,有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上有一個女子在掩面啼哭。可以看出探春是遠嫁了,而且是由江邊出發繼而飄洋過海,就像一隻斷了線的風箏,消失得無影無蹤,從此跟家裡失去了聯繫。

探春為什麼要遠嫁?她嫁到哪兒了?前八十回沒有交代,後四十回的續書中是說賈政在他被放任江西糧道的任上給她說了一門親事。後文續書只是高鶚的一面之詞,電視劇《紅樓夢》在尊重原著的同時,又總結了紅學家們對《紅樓夢》的研究,對探春的結局做了這樣的處理:由於戰爭,南安郡王被俘,南安太妃到賈府請求賈母按外邦的要求用探春換回南安郡王。於是,探春遠嫁外邦,換來了一時的和平。賈府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女孩兒,為什麼要犧牲她一世的幸福,為南安郡王的被俘買單呢?

從原著中探春表現出來的能力,大家對探春的肯定,以及賈母王夫人對探春的重視,可見探春堪此重任。南安太妃為什麼會到賈府求賈母讓探春遠嫁呢?因為在前八十回裡,賈母壽誕之日南安太妃前來祝壽,要見賈府的女兒,賈母就只讓自己的孫女探春跟寶釵、黛玉、寶琴一起去了,並一個一個作了介紹。南安太妃對探春的印象太深了。

賈母這是有意在向南安太妃推薦探春。因為在座的都是王公貴族的親眷,讓大家——尤其是南安太妃知道了賈府中有個如此優秀的女兒,將來在王公貴族中給她介紹個人家,賈府就會又得一個臂膀。從賈母對南安太妃的態度看,肯定是有意巴結於她;而從南安太妃對賈府的態度看,兩家關係肯定很好。南安郡王是賈府在朝中依附的對象。

賈府的女兒都是被利用的工具,這也是她們命運最終走向悲劇的根本原因。老一輩的女兒賈敏,遠嫁姑蘇,祖上曾襲過列侯;小一輩的賈元春被選為女史進宮後成為一宮之主,深得聖寵,給賈府帶來了一時的榮耀;懦弱的小姐賈迎春,肯定嫁不了高門,被父親以五千兩銀子賣給了混蛋孫紹祖;惜春的婚嫁最終是掌握在賈珍手中的,他能給惜春找個什麼樣的人家,惜春心裡真沒底,惜春最終出家伴青燈古佛。

探春這個由賈母精心培育出來的優秀丫頭,嫁給豪門貴族肯定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主。現在南安郡王有難,賈府又已衰敗如此,面臨著抄家的危險,如果失去南安郡王,賈府肯定會雪上加霜。這次賈府如果用探春換回了南安郡王,他可就欠著賈府一個大恩情。這樣一來北靜王等跟賈府要好的王爺也會更加對賈府另眼相看。

犧牲一個探春給賈府帶來的利益是非常大的。

不過以前八十回對探春的描述,她遠嫁以後只是見不了孃家人了,以她的手段會開闢出自己的另一番天地的。遠嫁也讓她躲過了賈府抄家一劫,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書林外傳


《紅樓夢》中,賈府為何要用探春一生的幸福去為南安郡王的戰敗買單?

這個提法,我是不太同意的。《紅樓夢》中探春的結局是遠嫁,這一點是沒有異議的。因為,第五回中的判詞和曲子說的很明白。其中判詞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萬里東風一夢遙。而且這個判詞的配圖是兩個人在江邊放風箏,江邊有一艘大船,一個女子在船上掩面而泣。而曲子是這樣的:

分骨肉:一番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孃,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這就是探春最後的結局,當然,這個結局只是說其大略,並不具體。探春是遠嫁,但他嫁的是什麼人呢?書中也有過暗示,在一次行酒令之時,探春得到的籤是“能得貴婿”當是,就有人說:“我們家已經有一個王妃了,難道還要有一個?”因此,人們斷定,探春的遠嫁所嫁的也是一個位王爺。南安郡王戰敗被俘,用探春去和親的情節,是現代紅學家們想象出來的。是否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在高鄂補的通行本《紅樓夢》中,也沒有這樣的情節。把它做為一個問題研究,沒有太大意義。

在《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全是太虛幻境薄命司中的人物。也就是說,她們的命運都是不好的。基於這種理解,人們才會覺得,賈探春的遠嫁是一種悲慘的遭遇。是犧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但這種觀點未必正確。《紅樓夢》的悲劇,是站在主角賈寶玉以及賈府的立場上才能看到的。換一個角度,看到的可能就不是悲劇了。比如李紈也是薄命司中人,也是悲劇人物,她的悲劇在於一生守寡。而她的結局是鳳冠霞帔,兒子高官,自己也成了誥命夫人。在社會眼中,世俗人的眼中,絕不是悲劇。悲劇來自於對封建道德批判的眼光。

探春的情況也可以是相同的道理。遠嫁這一事實,對賈府來說,是悲劇,它代表著親情的全部隔斷。也就是說,無論探春興旺發達也好,倒黴受苦也好,從此與賈府關係不大了。因為隔的太遠了。判詞和曲子表達的都是這個意思。

按《紅樓夢》前半部分的暗示,賈府最後是“忽喇喇大廈傾”的,一敗塗地。並不是像高鄂續的那樣。但探春的遠嫁,一定是在賈府敗落之前,但又離敗落不久的時候。假如,賈府已經敗落,爵位被取消。探春就成了犯官之女,不可能擁有遠嫁藩王的資格了。探春遠嫁之後,無論她得寵與否,情況如何,對於賈府的敗落都起不到作用了。假如她不是遠嫁,嫁了王爺,對家族或許能有點作用,但遠嫁之後。就沒有用處了。所以,曲子裡說:“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

說探春犧牲了一生幸福去和親,這個說法大概也不確。探春遠嫁,是個事實。但她遠嫁之後是否幸福,卻不一定。我覺得,以她之精明,可以有個好的結果是大概率事件。這個可以用王昭君的事情說明一下。

昭君和藩,在一般的情況下,被認為是失意的象徵,是悲慘的象徵。古來吟詠昭君事件的詩詞很多,大都是這個意思,比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中就說,人生失意無南北。而在《紅樓夢》中,林黛玉也做過一首關於王昭君的詩:絕豔驚人出漢宮,紅顏薄命古今同。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

但是,歷史上的王昭君出塞之後是否是詩人筆下的悽慘呢?我看未必。昭君出塞嫁給的呼韓邪單于是個老頭,沒兩年就去世了。之後,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的兒子。生活的應該是不錯的。假如她不去和親,留在漢宮中,不過使漢宮中多一怨婦而已。難道賈探春出嫁之後不可以這樣嗎?我覺得,應該是可以的。

探春的遠嫁,被現在的紅學家們演繹成了現在的樣子。在整個封建社會中,她是一個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小女子。從這個意義上講,她的遠嫁是一個悲劇。“把骨肉親人全來拋閃。”但在大的前提之下,做為一個優秀的女子,她也會有自己的掙扎,這正如昭君出塞一樣。賈家的敗落,已成定局,非人力可以挽回,況且探春只是一個小小的女子。在大廈將傾之際,主動尋求遠嫁,難道不可以成為探春的選擇嗎?我看是可以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不是賈家讓探春去和的親,是朝廷選中了了探春。所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自古和親的都是公主郡主。皇帝把任務派給了南安王府,王府又捨不得自家郡主,又去找個替補。這是派往番邦的,那裡文化不同很是野蠻。一般小門小戶的姑娘根本頂不住,弄不好還要再起戰爭。於是南安太妃就思量哪家小姐可以當次大任,平時各府都是有宴會往來的,各府的姑娘太妃都是見過的。思來想去探春是個可靠人選。

探春在家是庶出卻活的瀟灑,又能管家又有文采,最主要是厲害,被府裡稱為玫瑰花,可見各方面都是符合的。她嫁到外番,不會慌亂,不會怯懦,遇見問題會解決,遇見委屈會迎刃而上。總之探春不會哭哭啼啼壞事,她的氣質高雅,相貌俏麗,是最好的人選。兩家達成了共識,探春只有答應,沒有人真正徵求她的同意。

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探春欣然接受。她為了家族豁出去了,元春能當貴妃為賈家謀求福利,她為何不能為大家換取平安呢?她雖為女子卻有大志。早晚都要嫁,婚姻都不在她手裡,不如為家族國家而嫁。想通了,探春就大義凜然的出嫁了,雖然不知未來路途什麼樣,一切只能向前了!她是個偉大的女子,值得嘉獎!





錦繡影視


問題所提的《紅樓夢》是電視劇吧?原版《紅樓》我看了一下,沒有這一出。既然是電視劇《紅樓夢》有此劇情,那一定是天馬星空改編的。原版《紅樓》探春確實也遠嫁,是嫁給鎮守海疆的周瓊的兒子了。也應了“千里東風一夢遙”的四句詩。

且不說賈探春嫁給誰,首先說電視劇裡改編的就有點不合理,不合理之處就是,以探春和親。探春和親可不是一個南安郡王妃想要就要得了的,《紅樓夢》裡的賈家,憑地位背景,不是南安郡王妃想怎樣就怎樣,畢竟賈探春雖是庶出,但也不是下人,南安郡王戰敗即使和親,也得知會宮裡的“賈元春”吧?賈元春的身份並不比南安王妃低,然後的知會“賈政”吧,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做探春的思想工作也是賈政或賈家人來做,不是有南安郡王妃傳探春單獨談話。

所以說電視劇也有胡亂改編劇情。賈探春沒有和親,也不需買所謂的單。也不要無端捕風捉影瞎研究,只不過是人編的小說而已。


夏有涼風61


喜歡看言情小說的人,大多都喜歡看《紅樓夢》吧,《紅樓夢》前八十回,寫得實在是太好了,看前八十回,就像品嚐美味佳餚,回味無限,書中人物個個鮮靈活現,嚴如就是我們身邊的某個人,金陵十二衩裡面的人物大多命運悲慘,結局都很不幸,探春作為賈府的小姐,其命運也不會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者連她父母都左右不了她的命運,在那樣的封建帝王專制下,不僅王侯貴族,就是王子,公主,有時候都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像公主為了家室的江山穩固,不得不遠嫁他族。和別的族人乃至外國人連姻,命運完全掌握在他人之手,正如賈寶玉在得知探春要遠嫁他鄉,不由憤然道,仗打敗了,那些滿朝文武大臣都幹什麼去了,如此敗局,竟然叫一個弱女子去解決。。。。如此荒唐之舉,也只有在那種制度下會發生。。。至於探春遠嫁後,命運如何,後四十回有所交待,不過,準確講,後四十回寫得太難看了,可以用索然無味概括,胡亂翻看了一下


瞭明飛



田園166841133


沒那麼複雜吧?賈家,雖敗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榮國公身份還在;探丫頭雖庶出,但堪比男兒,嫁個番王兒子也沒高攀,還是門正戶對。


商務學院老師


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官宦人家的婚姻是不能自主。

賈府只能犧牲探春的一生幸福,為封建統治買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