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國展中書譜風格的很少嗎?為什麼?

天行者1314


其實國展中書譜風格的作品很多,只不過不是純書譜,有取筆法的,有取章法的,還有取行氣的。

即便是這種大草作品,在細節的用筆和結字上,也有書譜的影子。

其實書譜在現代非常火,是草書一個必學帖,尤其參展作品中,幾乎行草展都能看到書譜的東西。


首先說,書譜這帖很難。

難在哪呢?其實哪哪都難,因為很多人連用筆技巧這關都過不去,畢竟細節動作太多了,在連續中難免有紕漏,所以學純書譜風格的人特少,展覽中也少見。

但是學書者不能當傻子,難道就因為用筆不準,就不能學了嗎?

王羲之臨帖也沒有臨出鍾繇的那種雅氣,難道他水平就不夠了嗎?

善學者一定是挑自己擅長髮揮的一面,或者需要的一面學習,不可能所有人都要神形兼備。

注意看部分字的用筆細節,這張作品取法非常多,有晉唐,有明清。晉唐主要是小王和孫過庭,而取小王處多在形體和連法,部分用筆的小動作就有孫過庭的影子。

像這種就更明顯,幾乎人人都能看得出取法書譜。


其實並不能說明國展中書譜風格少。

而是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如果把書譜僅理解成字形,那在前兩張圖中,不會看到書譜的東西。

尤其第二章融的非常成功的情況下,更不會看出書譜的東西。

甚至連他們寫的時候都沒有刻意想過把書譜的東西寫進去,但是他們寫出來了,這就是臨帖的作用。

臨帖不白臨,哪怕下意識蹦出一個別的帖的東西,別人也能看得出來。

這就是欣賞書法作品中的一種趣味。

變化很突然,很意想不到,不是故意做出來的,就是下意識出來的東西,這種感覺會讓人感覺非常精彩。

欣賞水平問題,臨帖水平問題。

這兩個到不了,很難發現展覽作品中取法的帖。

其實辨別取法是很基礎的一項功力,只需要精臨,多臨,多看。

恰恰,很多人做不到。


梁宇航


恰好相反,在書法展覽和比賽中,孫過庭《書譜》風格的作品非常多,幾年前我參加全國書法大賽的賽前培訓的時候,10個寫草書的作者裡就有7個是練《書譜》,那個時候《書譜》非常流行,在展覽和比賽裡可以說是氾濫了。

如果你學書《書譜》學的很像,那幾年選上一個全國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想要獲獎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獲獎作品除了要學習傳統,還是需要一點自己的風格的,這也是為什麼參加展覽的《書譜》風格的作品很多,獲獎的並不多的原因。



雖然現在學習《書譜》風格的人也很多,但是純正的《書譜》風格卻很難上展了,需要寫出一點自己的風格來,加上前幾年《書譜》風格的泛濫,這兩年國展上的《書譜》風格作品逐漸減少,組委會也在不斷的排斥《書譜》風格的作品,因為太多了,現在大家又開始另闢蹊徑,學習清代何紹基、趙之謙的書法了。


但是不管參不參加展覽,《書譜》都是要學習的一本字帖,通過這本字帖不僅可以學習到更加純正的行草書的筆法,它還是一片非常優秀的書法理論文章。


不二齋


作為書譜及二王風格的主流書法,目前很難參展和獲獎。

其原因主要在於評委的“口味”,很多評委喜好“臭狗屎”類型的,也就是所謂的讓人不堪入目的醜書,只要符合他們的“口味”,肯定能獲獎和入展。

不要說書譜風格的草書難以入展,就是歐顏柳趙的楷書風格你寫得越好越不一定給你入展。

醜書名家醜味相投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就拿草書來說吧,醜書名家所書大草一筆戳將下去墨汁四濺,離得近的觀者躲避不及就會滿身滿臉“著墨”,叫人深受其害。隨即狂吼一聲,黑糊糊一大片,你連一個字都不認得,弱弱的問一句,古之書法先賢誰寫過這等字?不要說寫,恐怕也不會認得。

再說當代謂其美名曰的“今楷”,讓人看了忍俊不禁,寫得歪斜傾倒,極力的誇張和變形。卻硬說是楷書,說與眾不同,貌似很有個性,其實是野路子,與其弄巧還不如老老實實把字寫好。

如此自欺欺人,在他們自己拉攏的圈子裡相互吹捧。卻忽略了一個問題,不管哪一種書體,都有其規範性,也就是法則,要知道強烈的個性是建立在以共性為基礎之上的,以合乎法度的審美規律為依託,才能合乎主流的審美觀,才能合情合理,超然於法度之外而不逾矩。

沒有規矩的書寫實在是有膽而無識,必將被後人吐棄。

對於醜書不想說太多,只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個人的觀點,練習書法不一定非要成書法家,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練習一下的確有益身心健康,若果自身還有天賦,勤加練習的同時,從書法教學方面深造一下。因為,目前書法老師的缺口還很大,能用自己的愛好多一分收穫(實際點就是有一份收益)才是正道大道,豈不快哉!

至於說哪種書體能入展真的重要嗎?醜書展覽和大獎沒有幾個人稀罕,因為不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

練好自己的愛好的書體,就是最好,有些展覽咱不去湊熱鬧,讓他能自娛自樂吧!







有道書法


第十一屆國展評審期間,我作為媒體觀察員在評審現場,被封閉在北京的賓館7天。正好說說評審的事。

先說提的問題。這個問題題幹就有偏頗的地方,國展上書譜風格的作品佔了很大的比例。

在評審時,是分開書體的,記得十一屆國展分的是篆書、隸書、行草、楷書、篆刻幾組,其中行草書組作品最多,評委也最多。初評就是將一些不太入流的作品挑出來,這個過程就淘汰了大部分投稿作品。一般四五個評委一組,行草分了幾組。

複評時,作品是掛在很大的空間的,評委按書體分組,作品按書體分區。通過現場的觀察(在現場轉了好幾天,所以作品看得還算完全),行草作品中佔主流地位的,還是二王書風,作為二王書風最為直接的繼承者,小草書譜風格的作品又佔了二王書風的很大比例。

在前兩屆國展或者那些年前後的單項展,比如行草展、草書展等之中,二王書風佔的比例更大。十一屆國展,讓人看到了更多的面貌,比如顏真卿行書、歐陽詢行書、何紹基行書、康裡子山草書等風格,他們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和古代書家氣息接得更近,這說明學書法,一定要有明確的取法,也從另一方面表現出書法想要有個人面貌,是何其難的事。

另外,十一屆國展投稿作品中有很多寫得精彩的冊頁,冊頁書體多是小字行草。大幅作品也以小字行草拼接為多。我們總說要減少拼接,但創作小字行草的太多,小字行草在大展廳中的展出效果,是這些年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的矛盾。

十一屆國展評審工作較之以前做了很多向上、向善的改變,十二屆國展也即將來臨,如有關注國展的,可以加關注,將為大家帶來更多關於國展的話題。




冰姿有仙風


在書法國展中很少有書譜筆意作品?為何?

國展草書作品應該說形式多樣,大草小草狂草皆存。
分析之,單純窺屏,無書譜之貌,大凡寫草字入展,必有創作屬於個人之器,即雜糅多家之筆意,否則就會俗家之筆匠,不可能選拔中,國展選拔的是中書協會員作品,達及參入,已經是優中選優,脫穎而出,則佼佼者,幾年來草書之境,已有了大進步,雖然書展存有爭議,僅為評委不滿,而入展草書作品不單是優秀且具有共認之,獲獎者都是連屆得主。

草書不易識讀,大眾所評,不符口味,則有眾說不一,知其所以然,則需筆法諳熟,性情首要,草書作品無重複,即是同一筆家也不會寫出同一樣的作品,僅為筆法相一,而其內之意韻不同,
由此可知,草之屬性,意多於法,故不善於言草者,意法相害,相反,意法相成,

草之意與法,與正楷有對待,有旁通,若行,固草之屬也,因此各種草書作品取得法與意,只有些許相近,或近唐或魏晉或明請草書家之筆法筆意,皆歸自已個性所然。因而屬於自己筆墨之意之度。

因此命題之少見書譜氣象之狀貌,會看會賞,則有內涵線質瞧視,審之點畫之多家筆意存焉。準則是謂創之造之書象。入選與入帖之別啊,大凡參賽者,皆已出帖數載,而屬於創新。自己風致姿態。但有法度嚴謹,意境韻致方顯。


狂喜淡墨a


前些年,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上,入展、獲獎作品的風格,就如一陣陣風,一段時間是章草流行,一段時間是小楷流行,一段時間是二王流行,一段時間是張繼丶劉文華一路的隸書流行,現在則是魏碑。



學草書,《書譜》是必學的經典。孫過庭是二王的傳承者,其書法源自《十七帖》。王羲之的經典都是後世的摹本,而《書譜》是墨跡,對學習筆法極有好處。


每次的展覽,投稿中寫《書譜》的其實不少,也曾流行。

《書譜》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它是極受推崇的書論名篇,草法至則,對後世影響深遠。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書譜》的字雖然精美,但不宜簡單放大,這一點與顏字不同,顏楷原字雖小,但放大成榜書,照樣端莊大氣。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在我看來,書法“國展”本身就是一個騙局。以展覽入書協、評獎其中充滿很多敝端和變數。一、一幅小小的“規定作品”怎麼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正書法水平?有做人為了參展成年累月就在那點展紙內“做文章”,或者寫評委們最“鍾愛”的字以巧取博獎或入協;二、甚什中書協培訓班、名徒、大學高才生等等等等,不管水平如何,都是入展、入協理所當然的首選;三、人際關係也是見不得人的入展、入協、得獎見不得人的醜惡現象;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覺得必須認真。甚麼叫認真呢?就是凡入協入展的人不能限制尺幅,而必須要有真書一幅,行書一幅,草書一幅,長卷一幅,這樣就把他的總體水平都看出了,要作假也很困難。對現在做中書協人員、今後的參展人員都以此標準要求,這才叫認真、公平。話謝。


手機用戶15828288860


回答這個問題,有兩個詞:

第一個詞是“鳳毛麟角”!

第二個詞是“標新立異”!

許多國展的所謂書法作品,更多偏向於彰顯個性,展示自己的創新、創意與“才華”,而非書法藝術本身!而評判者自己,亦或也創作類似作品,或其鑑賞力與其趨同,對其應聲附和。個人無法領會其中之妙!

何以如此?多數因浮躁、沽名釣譽是也!

如是,醜書“藝術”大行其道!

但從個人角度看,這些作品,更多的是,沒有方向、沒有原則的創新,丟掉了基礎,丟掉了根本,丟掉了書法應有的章法,是在為名、為利、為苟且而拼!

書法作品是否值得認可,或上“國”展,標準應只有一個:值得臨摹,有人臨摹!唯有如此,這樣的展才能稱之為“國展”,作者才可稱書法家、書法大師!否則,都是欺名盜世之輩!


O四水歸堂O


在書法國展中,書譜風格並不少,而是每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如果把書譜僅理解成字形,那就不會看到書譜的東西。

有的書法創作者創作時,並沒有刻意想把書譜的東西寫出來,但他們寫出來了,這就是臨帖的作用。

臨帖是書家必走之路,臨多了,就會熟能生巧,寫字時就能帶出帖中的影子,哪怕不是下意識寫出來的,別人也能看得出來。這就是欣賞書法作品中的一種趣味。

雖然不是作者故意做出來的,而是下意識出來的東西,這種感覺會讓人感覺非常精彩。這是欣賞水平問題,臨帖水平問題。這兩個境界到不了,很難發現展覽作品中取法的帖。其實辨別取法是很基礎的功力,只需您精臨,多臨,多看。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書法藝術空間


因為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眾多的書法名家,練字的人無不是選其中之一二為樣本常習不輟。即使你後來又練習過多少不同的字帖,在行家的眼裡永遠都有你啟萌字帖的影子。

所有寫毛筆字的人都以脫離宗師另闢新法為成就。出現一些奇,險,怪絕筆法,章法,也不足為奇。毛筆字早已失去了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現在只有一小部分書法愛好者,以我們的漢字及毛筆墨宣紙等書寫工具為載體,溶合古代延續下來的美學思想,以其特殊的韻律美,在紙張上以二維的型式表現出來,帶給人心靈上的愉悅。這是中華民族古老藝術百花叢中一簇氛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