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区:锁定集成改革新优势 抓住高质量发展关键招

2019-04-02 09:44:33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做出示范,是江苏省在新时代下义不容辞之责。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即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为江苏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举旗定调。继去年推出《聚焦江苏“六个高质量”(第一季)》后,人民网江苏频道再度选取六个县(市、区)在某一方面的实践展开报道。今天我们刊发南京江宁区在改革开放高质量方面(改革篇)的稿件。

不久前,安博南京仓储有限公司在南京江宁区空港枢纽经济区投资的8万平米物流仓储基地开工了。“比我预想的时间足足提前了5个月。”安博公司工程部的李江深有感触,“现在申请施工许可证,只要将材料按要求上传到系统里,其他就都交给政府人员代办了。”

施工提前了,省的不光是时间,也是真金白银。李江参与的这个项目已经享受到了江宁区正在推行的集成改革的成果。2017年9月,南京市委将全市集成改革试点区的重任交给江宁区,改革方案围绕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等8个领域提出30个方面的改革任务。一年多来,一批重要改革创新举措在江宁相继落地,“延时服务、代办服务、不再审批”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李世贵表示,江宁区要把集成改革作为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而改革释放的活力也在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江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63亿元,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4亿元、增长1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5%。

江宁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窗口 顾姝姝摄

集成预审代办、不见面审批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大力提升政府效能

由于审批程序多、审批主体多、审批时间长,工程建设项目一直是行政审批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公司上一个项目的施工许可证办了整整半年时间。”李江介绍,审图合格证是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必要环节,而工程图纸涉及建筑、水电、抗震及消防等多个部门,过去不仅要逐个审核,还要交纸版材料。

“你知道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图纸有多少吗?那都是用麻袋装的。”李江笑着说,几年前,他从上海的一家设计院将图纸运回工程所在地,装了整整四麻袋,还要几个部门轮流过一遍,光审图至少要1个月,一般则需要1个半月到2个月。

一份电子版文件取代几麻袋图纸,一个系统上传所有材料,一个代办员提供一条龙服务。今年1月,在为落户江宁区的这个新项目办理施工许可证的过程中,李江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张主任指导我将所需材料上传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没多久,他就约上安监、质监等几个部门到我们工程现场查看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当天就给我们发了施工许可证。”李江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仅用时4个工作日就走完施工许可阶段,并联取得了审图合格证和施工许可证。这比规定时限缩短7个工作日,比过去节省的时间就更多了。

李江口中的“张主任”是江宁区代办中心的负责人张欣。4天时间拿到施工许可证,秘笈除了可以实现“线上事项勾选‘一单清’”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还要归功于张欣在各部门间的高效协调。

张欣2017年开始从事代办工作,在他看来,代办员不仅需要业务功底扎实,还必须有服务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企业代办一个项目,我要在企业和十几个部门间协调,不懂业务不行,没有耐心也不行。企业感受到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愿意在咱们这里甩开膀子干。”他说,今年以来的短短3个月时间,自己已经为4个大项目提供了全程代办服务。

据了解,江宁区率先探索的代办制已写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向全国推广。截至目前,江宁区累计实施预审代办项目166个、总投资超过1527亿元,让一大批实体项目提前成长为当地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政府效能提升,企业受惠其中。

作为全国16个试点地区之一,2018年,南京市启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当年,江宁区就在全市率先出台《江宁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发挥集成改革优势,江宁区将预审代办、“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延时服务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经验融入这项改革。

不仅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江宁还出台《江宁区优化营商环境108条》,推进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预审代办制”和“不见面”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拓展,90%以上审批服务实现不见面,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提速70%以上。此外,该区创新探索套餐化审批服务模式,办结时间平均可节省三分之一,最快可提速90%以上。

上汽大通江宁基地 顾姝姝摄

集成规划、土地、基金、补偿等创新政策

盘活存量低效用地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江宁区营商环境全面优化,给企业带来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知名企业前来投资。

然而,江宁区国土分局低效用地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平注意到一个问题:近年来,项目落地的难度越来越大,引进的优质项目存在土地无法保障的问题。显然,以往摊大饼式地以增量土地来支持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已然难行。唯一的出路,就是盘活存量资源,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

2018年12月21日,随着首辆上汽大通G50整车驶离流水线,上汽大通在江宁高新区打造的全球首个C2B定制工厂——南京智能工厂宣布投产。这距离上汽大通与江宁高新区签约仅1年半时间。

很多人不知道,上汽大通南京江宁基地所在的地块曾是低效闲置土地。据江宁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3年,南汽集团在这里拿下1194亩土地投资建厂,主要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到2015年时已用土地734亩,尚有约460亩闲置。同时,也由于其未能改进生产技术,几乎处于半停产状态。在此情况下,江宁区政府结合南汽集团的闲置空地及现有厂房功能,积极进行项目嫁接,于2017年引进上汽大通南京江宁基地项目。

低效用地腾笼换鸟,实现了一举三得、多方共赢的效果:首先,盘活了大量的闲置土地,提升了单位土地效益,增加了就业机会;其次,上汽大通利用现有的土地和厂房将项目落户,大大减少了项目投资成本,缩减了投产周期,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再者,南汽集团也实现了‘瘦身’,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

位于江宁滨江开发园区的晶能新能源智能汽车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半年左右时间,也是江宁区盘活低效用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代表。该项目67亩土地原属已经破产的江苏嘉捷星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经滨江开发园区协调运作,晶能汽车基于延续原有特种车辆制造企业的生产资质以及盘活存量土地的基础果断收购,并在此厂原地上进行改建和新建。江宁区国土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项目预计可实现年产纯电动专用车15万辆、电动乘用车10万辆,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

作为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区域,江宁区加大改革创新,探索出了盘活沉睡土地的整套“组合拳”:比如,建立产业用地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产业用地大调查的数据成果,运用合理的数学方法,创新产业项目绩效评价办法;优化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审批流程等。2017年,该区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并奖励用地指标1000亩。

“全区37个工业集中区有企业约1500家,占地2.89万亩。这其中超过一半的企业亩均税收低于1万元,零税收企业就有400多家。”江宁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基于土地开发强度的现实,在存量土地上“腾笼换凤”是江宁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选择。据了解,在完成“三年一万亩”的目标后,江宁区已全面启动中小工业集中区转型发展改革,集成规划、土地、基金、补偿等创新政策,推动首批12个集中区先行试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