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碰瓷儿“特色小镇”了!

别再碰瓷儿“特色小镇”了!

自古以来,对于乌托邦的种种探讨也逐渐通过各种实践付诸行动。从傅立叶设计的法郎吉,再到欧文的“新和谐公社”,乌托邦实验如火如荼。

尽管这些实验均以失败告终,人们对于“完美社会”的追求却始终没有停止。到今天,乌托邦的概念不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社会形态,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这便是今天我们对于特色小镇的期待。

我国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后由国家推广,成为新经济社会产业分类的一支。建立特色小镇的初衷,是为了转型经济升级,为了城镇化建设。在当代社会,特色小镇是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例如美国的硅谷、格林威治小镇,英国的剑桥等,这些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人文和经济因素,在世界的变迁发展中经久不衰。

旅游,只是小镇的功能之一

对于特色小镇的理解,很多人将其与旅游业紧密联系,例如古镇古城,的确具备旅游功能。旅游业有淡旺季之分,我国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这里气候宜人,季节性较弱,加上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得南方水镇成为最早一批发展起来的特色小镇。但是到了北方,旅游小镇若想克服季节影响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就需要控制规模、延长小镇的产品链。

长期保持活力的特色小镇,首先有产业依托,其次有个体鲜明的特色。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确立,如何将本土资源变成产品,产品又如何形成产业、如何进行产业集群是小镇发展中主要解决的问题。一部分旅游小镇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将其作为旅游景点建设,靠游客门票获得收入,而未能将小镇内部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了产业链的地区特色才能算是小镇的“点睛之笔”。

目前的特色小镇明显更偏向建设旅游业,对于小镇的认知也是“山清水秀”的固有印象。一般情况下,特色小镇可分为工业生产型产业小镇、文旅度假型产业小镇、商品交易型产业小镇、研发服务型产业小镇、学院教育小镇等。

小镇的准确定位也并非一蹴而就,浙江的云栖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鼻祖,起初的定位是传统的工业园区。2005年,园区改变定位,主导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2012年,园区方向再次调整,决定把“云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从传统工业升级到科技,再到智慧经济,云栖小镇做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

特色的景观只是特色小镇的一个方面,且并非主要方面,根据区域特点决定产业的发展方向,景观做好了是锦上添花,产业做不出来就只能算金玉其外了。

特色小镇不缺房子,缺生活

特色小镇不紧要关注产业升级,更要关注城市生活品质的升级,多元化配套体系、完善的配置设施能够满足小镇自给自足的商业需求。人类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是不同的,都市和小镇各有千秋,因此要打造特色小镇,就必然需要提升小镇的宜居指数。

着力于把产业小镇建设成旅游景点的,可以算是舍本逐末了。政策希望将产业小镇建造得舒适宜居吸引人才,但旅游和宜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宜居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把小镇打扮得再适合拍照也不如建立齐全的学校、医院、交通更吸引人才。

近年来,按照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有关部委把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大力予以推动,民营资本大批涉足特色小镇的投资和开发,有力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但从目前的推进情况看,特色小镇开始偏离轨道。有的地方简单地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戴上特色小镇的“帽子”充数,存在“政绩工程”的苗头;一些地方缺乏紧扣产业需求、掌握优质资源的高品质开发运营主体,特色小镇未能突出“特”的优势;一些地方出现借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现象,突出表现为房地产商通过包装“科技小镇”“农业小镇”等项目,低价拿地开发,特色小镇变成了“地产小镇”,房地产化的特征日益凸显。

特色小镇肩负使命

2015年12月底,政府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大有重要意义。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也有启发。”

在国内,能够根据当地自然、人文、产业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的成功案例较少,许多开发者也相当于在夜路中前行。利用人们对于特色小镇认知的缺失,把特色小镇当作融资平台,大量造景观、炒概念,不具备产业基础的也要盲目“跟风”。然而,没有特色产业支撑,无法聚集人气,造出的小镇可能会变“空城”。日前这些过度房地产化的“特色小镇”已被叫停。

对于特色小镇,这不单是一次政策的机遇,更要从宏观意义上理解,特色小镇是国家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产物,它的开发理念是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建制镇排头兵和经济发达镇升级版”。

为进一步加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凸显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主委、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严可仕在两会期间提出四个方面建议: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科学规划布局。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周边城市竞争、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围绕“小而精”“小而强”的目标,扎实推进“多规合一”,统筹谋划特色小镇建设的规模和空间布局。

二是加强政企合作,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地方政府要强化市场化运作思维,把主要精力放在强化小镇建设规划引导、营造制度环境、提供设施服务等方面,不搞“大包大揽”,更不可越俎代庖。要注重以创建规划为导向,引入央企、国企和大中型民企作为投资运营商,避免加重政府债务包袱。

三是依托资源禀赋,做优做强主导产业。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和支撑,地方政府应坚持产业建镇,立足“特而强”,发掘最有基础、最具潜力的特色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要突出集聚效应、紧凑效应,依靠产业集聚人口、发展经济、提供服务,真正以产带城、以产兴城。

四是把握发展方向,严防小镇建设“地产化”。各地政府要充分考虑特色小镇吸纳就业和常住人口的规模,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杜绝特色小镇“地产化”。要把好特色小镇建设招商关,合理确定住宅用地比例,重点对产业发展、盈利模式和运营方案进行把关,同时,向社会公开规划、招商、运营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要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于某些小镇获得特色小镇称号后,转向房地产开发获取更多收益,要实施强制退出。

不是任何一个产业园区、任何一处旅游景点,都能叫特色小镇。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实施后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人民。尽管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尚且不算丰富,地理条件、规模、文化和经济水平在各个项目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并不能因为这些挑战就降低了运营的要求,随便建造个景区都自称“特色小镇”。

“因地制宜、产城融合、探索创新”始终是特色小镇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