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壺不懂,勸你別玩

辨別真假朱泥

所謂原礦朱泥是指將朱泥礦破碎後用一定目數(通常是40或60目的篩、80目已極少)篩子篩分後加水和制並陳腐而成,不加任何其它物質。而衝漿泥料通常是用雜質比較多(也就是不夠純度)的礦料先煉成所需要的目數砂粉,之後衝入很細的泥漿(通常是200-300,目),這樣就會利用細漿來掩飾所有雜質。還有的為使泥料燒成後顯得紅潤並加入少量的鐵紅粉。凡是煉泥中有衝漿或加了鐵紅粉的朱泥就不能稱之為原礦朱泥了。原礦煉製的泥料和衝漿煉製泥料的最大區別就是:原礦通粉的泥料在一種標明目數的泥料中,比所標明的目數再小細的沙粉都有(如:60目裡面就包含有60.1、60.2、乃至200、300目的)。而衝漿煉製的泥料在顆粒細度會出現很大的斷層。

朱泥壺不懂,勸你別玩

衝漿的泥料表面上會出現砂『凸出』和『皺褶』的現象,『凸出』是因為衝漿的泥料顆粒有斷層,60目的砂礫周圍有200-300目的泥漿填補這些石子的間隙,由於在高溫時熔點產生後,這些泥漿就會流動而填補間隙,衝漿的表面有『鼓砂』感就是這樣產生的。而『皺褶』是因為有衝漿的在高溫作用下收縮比例相差極大而導致的,而原礦朱泥通粉因各種粒徑的都有就不會產生『凸出』和『皺褶』現象了。

真假朱泥辨別

真朱泥壺(如上兩圖)的特點:

1、顏色呈現橘紅色;入水之後會變色;

2、泥料不規則起皺,不仔細看不明顯。朱泥系之高收縮本質或砂漿比率而呈現之皺紋,觀壺表是平整的,但側面細察卻有許多微細、緊密而自然之收縮感浮現漿面,美不勝收,令人愛不釋手。

過分的紅豔,加了鐵紅粉;

泥料起皺,是規則起皺,壺嘴和壺把沒有一樣的起皺紋路。因為在他還是泥胎的時候,就是燒壺之前用衛生紙包住身桶處理過了,這種又叫衛生紙紋路。

小煤窯朱泥

小煤窯朱泥一直都是迷一樣的泥料,其髮色不如趙莊紅那麼迷人,但收縮比卻更甚於趙莊紅,真正的小煤窯朱泥是純粉料的無砂結構,近乎嬰兒肌膚般觸感。

由於收縮比太大,一般市面上即便有人拿的出小煤窯泥料制壺,也鮮見做純手工的。因為做模子壺成型難度要低的多,變形率也低的多。純手工成型的成品百分之95以上會出現外觀明顯易見的縱向皺褶,制壺工具留下的痕跡很容易在燒成品上留下瑕疵,所以純淨的小煤窯朱泥近乎不見什麼很完美的成品,或許10把裡也難挑出一把全美品。而正因小煤窯朱泥為這種外觀皺褶的出現,被一些新手誤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無皺不朱,其實在宜興境內的純淨朱泥料材,真正達到這麼高收縮比的,只有小煤窯朱泥。反觀趙莊、黃龍.......等朱泥系,只要認真精作,是不會出現這樣的皺褶效果的。

趙莊朱泥,顏色偏黃

備註說明一下,只要是宜興黃龍趙莊小煤窯等原礦朱泥系,髮色基本上是這種桔子色,如果看到大紅的、亮黃的或者其他顏色的,先定定神,分析一下再考慮下手與否

朱泥壺不懂,勸你別玩

看了很多資料, 覺得比較靠譜的 現代朱泥 結論:

1.朱泥壺產品看上去偏紅桔色,熱水淋壺後馬上變成深紅,非常誘人。

2.燒製溫度不同,朱泥1000--1040度(最高不超過1080度),紫砂紅泥1100--1200度;

3.預熱烘乾時間必須比紫砂紅泥長,因為朱泥的密度高、氣孔小水分不易散發,只能用時間克服這個問題;甚至在高溫帶,時間也要拉長並緩慢升溫,因為朱泥在燒成結晶過程中比較活躍,特別在最高溫時特別劇烈,這是高結晶度泥質的特性;

4.朱泥的冷卻過程也必須十分緩慢,否則極易炸裂。朱泥壺從泥料製作到燒製成型,成品率大約只有60%左右,這就是連許多制壺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願多做朱泥壺的原因。

5.朱泥和本山綠泥一樣,含砂量極低(燒製後看不到顆粒,而紅泥有明顯的顆粒),這也是朱泥收縮比例大,難成型的原因。使以朱泥從古至今都是以小品居多。

6.磁性重,結晶度高,敲之有鏗鏹之聲,和紫泥等 噗噗 比較啞的聲音,有明顯區別,打碎後看泥的斷面接近瓷器。

7.朱泥未燒製前泥料為黃色,燒成後橘紅色,如沒燒前是紅色,大多是添加了鐵紅粉。

8.朱泥壺表面有皺紋也是一個判斷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朱泥壺的結晶度比紫砂紅泥高出許多,燒成收縮率也比紫砂紅泥高出80%以上(朱泥18--27%,紫砂紅泥10--13%)由於收縮率大,使朱泥壺在燒成後壺體表面產生出或多或少的皺摺,這些皺摺在經久使用後,又只能看到而手卻感覺不到,所以在玩壺高手中有“無皺不成朱”的說法。這一點在各個博物館及壺友手中的朱泥老壺上均可印證。

9.有些朱泥含鐵很高,燒成溫度稍高,就會有鐵質析出,會出現鐵熔點。我個人覺得 由於明針的原因,出現壺裡面比較多。

朱泥壺不懂,勸你別玩

為啥說 現代的朱泥 和 明清朱泥 不同 ,原因如下 :

從泥質的結構中分析朱泥壺的土質與建築工程所稱的紅磚的土質可以說是完全一樣,除了鉛、硅、鈣、石英為基本組成外,最大的特色是含鐵量極高,(這一點與紫砂相類似,參看拙貼《閒話紫砂》)大約可達14%-18%,這也是朱泥壺會成為紅色的主要成因。

一般陶土如果含鐵量4%左右,呈青灰色;7%左右,呈淡灰色;10%左右,呈土黃色;13%左右則成棕色或咖啡色。朱泥的蘊藏幾乎遍佈各地,這也是紅磚成為最普遍的建材的原因。所以把紅磚土或者說普通的紅陶泥 淘洗篩選至100--160目便可得到最基本的朱泥了。

宜興制壺藝人在得到最基本的朱泥後,再按一定比例加入石黃,調配煉製成做壺原料。石黃,在宜興當地稱小紅泥,是從嫩泥中選出的。宜興嫩泥礦主要分佈在川埠砂山西北、伏牛山、香山等地,礦床接近地表,非常適宜開採。石黃的加入,大大的提高了朱泥的可塑性,使朱泥在加工拍制時延展性加強,泥片彎曲時不易斷裂。所以很多朱泥老壺十分精巧細薄,泥片厚度大都在1mm--1.5mm之間,而未見紫砂有此表現。

另附:至於石黃,根本不能作為泥料來單獨使用。作為原始的熔劑性原料,作用也就是降低燒結溫度,從而達到表明滋潤的的視覺感受。

朱泥壺從泥料製作到燒製成型,成品率大約只有60%左右,這就是連許多制壺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願多做朱泥壺的原因。這樣的情形就為許多造假者提供了空間,估計是面上95%的朱泥壺都是以紫砂紅泥冒充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那樣多的商家眾口一詞的講:“朱泥就是紫砂紅泥”的原因!!!

朱泥壺不懂,勸你別玩

朱泥做壺前都要對泥料進行調配!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單一朱泥可以成壺的!調配的方法一般有以下5種:

一是在優質的單一的朱泥裡合理配加石黃(一種朱泥礦石的石心,見後面的圖),以增加製作黏度和燒出後的水色與顏色(這是所有真正朱泥壺泥料調成成泥時不可省略的)。

二是同一產地的不同朱泥礦合理相拼以使壺燒出後形成獨有特點,這其中配加石黃同樣是不可缺少的。

三是不同產地的朱泥礦公道搭配,再加石黃。如:黃龍山朱泥+趙莊朱泥

四是在朱泥裡調入適量的其他非朱泥料的砂。如:朱泥+段砂

五是統一朱泥生、熟泥相配(仍不可缺少石黃的)。即:先用低溫(一般700-800攝氏度)把部分朱泥燒熟。按不同目數搗碎後再加到原來的生泥裡,然後再製壺,再燒。工序把戲,卻可使壺質感獨特,並非什麼特殊泥料。

以上都是真實的原礦礦料拼配。拼配是朱泥做壺的特別工藝。幾百年來人們發明的拼配方法數不勝數,而且也有用非朱泥與朱泥相拼的,只是由於作為“實驗泥”原料不足或是效果不佳而沒有量產,產品沒流入市場,所以大家看不到。歷史上很多罕見的壺往往是拼配料,這不僅包括朱泥壺,其他泥料的壺也多的很。這些壺反倒被後人所追捧,實在那好多是不成熟的“實驗泥”而已

朱泥壺不懂,勸你別玩

歷史原因 ,泥料 名字 總是 很亂的,

石黃與石黃泥的區別

石黃不是石黃泥,石黃是一種天然礦料,歷史上也較為稀貴,傳統紫砂泥中的“寶”,比如說底槽清礦料直接成泥對燒成溫度要求相對較高,加入石黃可以降低燒成溫度,提高紫砂質感,滋潤感強烈,並非加入石黃的泥料就不是好泥料!

石黃泥和石黃不是一回事,石黃泥就是現在的趙莊朱泥.最大特徵就是不容易水化

朱泥壺不懂,勸你別玩

石黃在宜興當地稱小紅泥,但不是那個 趙莊小紅泥,趙莊小紅泥因其原礦處於趙莊,趙莊小紅泥燒成收縮率僅為9~12%,與黃龍山底皂青相仿.經過加工處理後的趙莊小紅泥.泥質細膩,粘結度,均不錯,缺憾是在成型過程中泥丕失水狀態下可塑性變差,噴水後觸變性太高.在1180度高溫燒成以後,顏色曾暗紅,略帶黃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