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檄文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檄黄巢书》(文白对照)

千古檄文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檄黄巢书》(文白对照)

黄巢起义

《檄黄巢书》

(崔致远 唐朝 公元881年)

广明二年七月八日,诸道都统检校太尉高某,檄告黄巢。

夫守正修常,曰道临危制变,曰权智者成之于顺时,愚者败之于逆理。然则虽百年系命,生死难期,而万事主心,是非可辨。今我以王师,则有征无战;军政,则先惠后诛。将期克复上京,固且敷陈大信,敬承嘉谕,用戢奸谋。且汝素是遐氓,骤为勍敌,偶因乘势,辄敢乱常。遂乃包藏祸心,窃弄神器,侵凌城阙,秽黩宫闱。既当罪极滔天,必见败深涂地。

噫!唐虞以降,苗扈不宾,无良无赖之徒,不义不忠之辈,尔曹所作,何代而无?远则有刘曜、王敦,觊觎晋室;近则有禄山、朱泚,吠噪皇家。彼皆或手握强兵,或身居重任,叱吒则雷奔电走,喧呼则雾塞烟横。然犹暂逞奸图,终歼丑类。日轮阔辗,岂纵妖气?天网高悬,必除凶族。况汝出自闾阎之末,起于垄亩之间,以焚劫为良谟,以杀伤为急务,有大愆可以擢发,无小善可以赎身,不唯天下之人皆思显戮,兼恐地中之鬼已议阴诛,纵饶假气游魂,早合亡身夺魄。

凡为人事,莫若自知。吾不妄言,汝须审听。

比者我国家德深含垢,恩重弃瑕,授尔节旄,寄尔方镇。尔犹自怀鸩毒,不敛枭声,动则啮人,行唯吠主。乃至身负玄化,兵缠紫微。公侯则奔窜危途,警跸则巡游远地。不能早归德义,但养顽凶。

斯则圣上于汝有赦罪之恩,汝则于国有辜恩之罪。必当死亡无日,何不畏惧于天?

千古檄文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檄黄巢书》(文白对照)

黄巢起义

况周鼎非发问之端,汉宫岂偷安之所,不知尔意终欲奚为?汝不听乎《道德经》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又不听乎《春秋传》曰:“天之假助不善,非祚之也,厚其凶恶而降之罚。”今汝藏奸匿暴,恶积祸盈,危以自安,迷而不复。所谓燕巢幕上,谩恣骞飞;鱼戏鼎中,则看爑烂。我缉熙雄略,纠合诸军,猛将云飞,勇夫雨集。高旌大旆,围将楚塞之风;战舰楼船,塞断吴江之浪。陶太尉锐于破敌,杨司空严可称神。旁眺八维,横行万里。既谓广张烈火,爇彼鸿毛;何殊高举泰山,压其雀卵。即日金神御节,水伯迎师。商风助肃煞之威,晨露涤昏烦之气。波涛既息,道路则通。当解缆于石头,孙权后殿;伫落帆于岘首,杜预前驱。收复京都,克期旬朔。

但以好生恶杀。上帝深仁,屈法申恩,大朝令典。讨官贼者不怀私忿,谕迷途者固在直言。飞吾折简之词,解尔倒悬之急。汝其无成胶柱,早学见机,善自为谋,过而能改。若愿分茅裂土,开国承家,免身首之横分,得功名之卓立,无取信于面友,可传荣于耳孙。此非儿女子所知,实乃大丈夫之事。早顺相报,无用见疑。我命戴皇天,信资白水,必须言发响应,不可恩多怨深。或若狂走所牵,酣眠未寐,犹将拒辙,固欲守株,则乃批熊拉豹之师一麾,灭乌合鸱张之众。四散分飞,身为齐斧之膏,骨作戎车之粉,妻儿被戮,宗族见诛。想当燃腹之时,必恐噬脐不及。尔须酌量进退,分别否藏。与其叛而灭亡,曷若顺而荣贵。但所望者,必能致之。勉寻壮士之规,立期豹变;无执愚夫之虑,坐守狐疑。

某告。

千古檄文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檄黄巢书》(文白对照)

黄巢起义

大唐广明二年七月八日,诸道都统检校太尉、扬州刺史高骈发出檄文昭告黄巢:

天下之人都要恪守正道,遵守纲常伦理,就是在遇到危难时要用着这些应对,明智的人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顺应天命,愚蠢的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遵从天命,逆天而行。虽然说人生百年的事情是命运造成的,生死难以预料,但一切事情在自己心中应该明辨是非。现在我们出动的是代表朝廷的王师,只有征讨,没有战争,对敌人都是先礼后兵。出兵后将很快收复京师长安,重新恭敬地拥护我大唐皇帝,诛灭乱臣贼子。

你黄巢不过是出身边远地区的一介草民,忽然就成为朝廷的劲敌,就敢颠覆朝廷,破坏纲纪。还要包藏野心,妄想颠覆大唐朝廷,窃取江山社稷,侵扰各地,破坏宫廷礼仪。你已经是罪恶滔天,必将会一败涂地。

哎!唐尧虞舜时代以来,有苗氏与有扈氏不服从朝廷的号令,没有良心没有信义的人,不忠不孝之辈,这类人所作所为,哪一朝哪一代没有呢?远的有西晋末年的匈奴族首领刘曜和晋朝权臣王敦,堵在窥视妄图窃取晋朝江山;近的有一百多年前的安禄山、朱泚,就像疯狗乱吠一般发动叛乱也妄图颠覆唐朝。这些人都是或者是手握重兵的大将,或者是手握朝廷重权的大臣,叱咤风云,如同电闪雷鸣一般,吆喝一声就如同顿时天地被烟雾笼罩一般。但是最终他们的奸谋只得逞一时,朝廷最终歼灭了这些乱臣贼子。光天化日之下,怎能任由奸邪横行?天网高悬,一定会消灭凶残的敌人。

你黄巢不过是出自民间的一个最卑微的小民,在耕种田地的农夫之间冒出来的,率领贼寇把烧杀劫掠当做好事,把伤人害命当做要紧事情,你的贼众里面,有大罪的人可以达到提拔,凶残之辈可以得到重用,并不是天下人都想杀人,就是地下的鬼都想潜出来杀人,就是世人也已经被冤魂缠身,或者杀人或者被杀。

千古檄文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檄黄巢书》(文白对照)

黄巢

凡是人在世间行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我不胡说,你仔细听清楚了。比如说我大唐朝廷从前以德报怨,不念旧恶,授予你节制一方的权利,赐给你节度使的高位。你却仍然心怀歹意,不收敛你的虎狼之心,不时还要出来伤人,对给自己有恩惠的主人疯狂撕咬。发展到了你身负罪恶,率领贼军攻陷京师长安,使得朝廷的王公贵族四散奔逃,大唐皇帝则去了蜀地避难。朝廷只想着仁义待人,却没有想到这就是以德报怨。过去大唐皇帝对你有赦免一切罪行的恩惠,你对国家却犯有辜负浩荡皇恩的大罪。你这样做必定会死无葬身之地,难道你真不怕上天吗?

况且江山社稷不是你想要就会给你的,朝廷宫殿怎么可能成为你的偷安休息之所在,不知道你究竟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你难道没有听过在《道德经》上有句话:“狂风暴雨绝不会持续整日整夜,天地都不可能永存,何况是人呢?”你也没有也听说过在《春秋传》上一句话:“上天如果真帮助了妄图篡夺江山社稷的乱臣贼子,并不说明这个国家国运要终结了,而是上天对国家朝廷和皇帝的施政过失的惩罚。”

现在你藏匿奸人,包庇暴徒,积累罪恶,祸事就要来了,危险即将临近,你还执迷不悟。所谓燕子已经在人们布好的网中,仍然在恣意飞翔;鱼在锅中还在游动,就等着被人们点火煮烂了。

我诸道都统检校太尉、扬州刺史高骈雄才伟略,麾下大军中猛将如云一样多,勇士像雨一样多。我们的大军旌旗高举,就可以挡住楚地原野上的狂风;战舰楼船,可以阻塞长江的水流。晋朝的陶澎率领精锐的军队击破叛军,隋朝平陈的名将杨素就可以称得上是神人了,睥睨天下,纵横万里无敌手。这就像用烈火去烧鸡毛一样,就如同举起泰山去碾压鸟蛋一般。到那一天,天上的战神手持节杖,水伯前来迎接大军,风神来帮助我军有了肃杀之气,雨神降下大雨冲刷一切污秽之气。波涛一旦平息了,道路一旦畅通了,就如同晋朝伐吴时一样,解开缆绳,攻入建康城孙权的后宫;也如同晋朝伐吴时战舰云集长江上,而晋朝名将杜预早已经做好了前期准备。我大军收复京师长安,就在一月之内。

千古檄文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檄黄巢书》(文白对照)

黄巢起义

但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唐皇帝是仁义之君,愿意为你再施以恩德,向你等贼军颁下赦免令。为国讨贼的人不应该有私人仇怨,劝阻迷途的人们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直言进谏。现在我军用简单的一封文告,解决了你等全体的危机。劝你再不要执迷不悟,早日见机行事,为自己和手下的人早作打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愿意归顺朝廷,则朝廷必定会裂土封侯,对国家对自己都有莫大好处,不但可以使自己免了身首异处,而且可以获得朝廷的爵位,不用取信于你那些贼寇手下,可以使自己的荣耀传给子孙后世。这些绝不是小儿女子能够有的见识,这是大丈夫的所作所为。你可以早日前来归顺,不用怀疑朝廷的诚意。

我征讨大军上奉皇命,信义著于天下,言出必行,不会恩将仇报。如果你等贼寇执迷不悟,负隅顽抗,拒绝接受朝廷的收编,则我征讨大军一到,就会一举歼灭你等乌合之众,你等就会四散奔逃,身体成为刀斧下任人宰割的鱼肉,骨头会变成车轮下碾压的粉末,妻儿老小被诛杀,家族被诛灭,想在燃烧肚腹的时候去咬一口肚脐也来不及了。你需要好好思量,怎样进退,是逃是降,早做定夺。与其做个叛臣贼子自取灭亡,不如归顺朝廷得到荣华富贵。只要你有这个愿望,我们一定能够帮你达到。你不要想着寻找勇猛壮士和你一同造反,期待天下形势有变;也不要有愚蠢之人的考虑,困守在那里左右迟疑。

发布檄文告知你。

千古檄文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檄黄巢书》(文白对照)

黄巢

《檄黄巢书》作者和创作历史背景

崔致远,字孤云,新罗末期人,生于唐懿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

崔致远是朝鲜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朝鲜和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

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十二岁的崔致远辞别亲人,只身西渡,随商船入唐,临行,其父谆谆重托,严苛诫告:"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不谓有儿,往矣勤哉,无惰乃力。"

崔家在当时并非显贵,只是一般贵族,要想振兴家族,光耀门楣,及第进仕是唯一捷径。十二岁岁的崔致远由此承担了光大整个家族的重大使命。

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疆域广阔,物质丰饶,文化发达,其开放与包容,泽被四海,广纳百川。贞观元年,大唐即已对外国学生开放科举考试,外国留学生亦可考取功名,登科及第,称作"宾贡进士"。这一开明政策引得四方异域学子纷至沓来,入唐留学蔚为一时风气。留学生们都在一所叫做"国子监"的大学里学习,这也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国际性大学。据史料记载,国子监可容纳3000多学生,留学生人数众多,尤以新罗、日本留学生居多。留学生的经费,主要由实力雄厚的大唐出资,即便是自费前来的学子,亦可获得资助。

崔致远来唐的年代,已是晚唐,虽无盛唐的气宇恢宏,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盛世的余荫犹在。少年崔致远进入国子监学习,虽有数百名来自同一国度的同学一起学习,可排遣思乡之苦,但激烈的竞争局面,却难遣灵魂深处的孤独之感。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崔致远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金榜题名的崔致远终于学有所成,可以稍稍卸下多年的重负,回报故国父老的殷殷厚望。佳讯传至新罗庆州,崔氏家族举族同庆。

千古檄文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檄黄巢书》(文白对照)

崔致远

登科进第的崔致远,没有就此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而是选择了继续留在大唐发展。他的心中有着更为宏远的人生愿景和生命抱负。按大唐律法,及第两年后通过吏部的遴选,方能获得进仕资格。

在及第与进仕之间凭空闲置出的两年间隙,崔致远因留学身份的结束而失去政府的资助,由此丧失了原本就微薄的经济来源。他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自谋生路,"浪迹东都,笔作饭囊",崔致远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四处游历,飘荡无着的生涯。

进退两难间,崔致远选择了蛰伏与等待,等待大任降临兼济天下,等待施展抱负报效家国。等待期间,崔致远广交文友,结识了一批有识之士。彼此间唱和酬答,诗文互进。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冬,弱冠之年的崔致远,终被朝廷任命为溧水县尉。任县尉三年间,崔致远官闲禄厚,以文会友。

溧水地处僻静,与繁华热闹的长安、洛阳判然有别,作为异邦人士的崔致远自然心生失落,倍感孤独,思乡之情油然而至。崔致远作碑文《双女坟记》103字和七言古风《双女坟》431字,又写下《仙女红袋》一文,详述招贤驿梦遇仙女、人鬼相恋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笔优美生动。此文后被收在韩国古典名著《新罗殊异记》,该书被视为"聊斋先河",广为流传。

崔致远的《仙女红袋》,深受唐人传奇的影响,色彩绚丽,情节奇幻,以神秘梦境作引,述说心中之想望。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崔致远任职期满,欲西回长安。恰遇黄巢起义,起义军采石渡江,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潼关天险,长安沦陷。

崔致远西行无望,只好另觅良机。经友人顾芸推荐和书信自荐,崔致远入幕扬州刺史高骈门下。大唐虽已风雨飘摇,扬州却繁盛依旧,商贸活跃,生活富足,丝竹悦耳,才士云集,崔致远由此展开了一段人生最为辉煌的时期。

千古檄文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檄黄巢书》(文白对照)

崔致远

高骈文才甚高,喜与文人交游,幕下才士云集。崔致远的出众才华,深得高骈赏识。

在高骈幕下这段时间,崔致远实质上充当着贴身秘书、高级参谋的角色,为高骈拟了大量诏、启、状之类的公文,虽然离他独当一面、做番事业的仕途理想尚远,但已是莫大的机遇了。

晚唐士大夫进入藩镇幕府,充当文职僚佐,进而曲线进仕,这是文人求取仕途的独辟蹊径。

凭藉高骈的致力举荐,崔致远先后担任侍御府内奉、都统巡官、承务郎、馆驿巡官等重要职位,这些都是文职,崔致远的文学才华于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广明二年(公元881年)5月,高骈起兵讨伐黄巢,崔志远拟就的《檄黄巢书》,天下传诵,并凭此获"赐绯鱼袋"勋位。

扬州五年宦游淮南幕府时期,是崔致远文学创作最为频繁而质量臻于顶峰的阶段。《桂苑笔耕集》便是完成于这一时期的不朽之作,也是崔致远流传后世的唯一著作。

《桂苑笔耕集》是一部由崔致远自编的诗文集,收录了他宦游幕府时为淮南节度使高骈代撰的各种表状书启及自作诗文,该书文风博雅繁丽,具有丰富而珍贵的文献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晚唐政治、军事、外交,特别是黄巢起义时期的乱世之治,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以当时人述当时事,《桂苑笔耕集》比《唐书》、《资治通鉴》等后世史书,呈现出更为真实、翔实的历史原生态情状。《桂苑笔耕集》中的诗作,主要为近体诗,记述了崔致远与裴瓒、顾云、罗隐、张乔等众多友人交游之谊,幕主高骈的知遇之恩以及思念故国的衷肠等等,表情状物,精妙传神,造诣极高,多为上乘之作。

晚唐政治进一步腐化,黄巢之乱加剧着大唐的分崩离析。

崔致远内心也陷入多种矛盾之中,与幕主高骈的关系是主要问题。一方面,他感激高骈的知遇之恩,是高骈的器重保荐,让他宦游通畅,名望日隆,他在异域兼济天下的理想,也唯有高骈能助其实现;另一方面,晚年的高骈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失败后又迷信方术,崇仙佞道,这必将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正直的从政理想的崔致远,所深为不齿。风雨飘摇之间,崔致远渐萌归意。

千古檄文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檄黄巢书》(文白对照)

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崔致远之弟崔栖远,由新罗涉海来唐,奉家信迎崔致远回国。

崔致远以显赫官衔与声望,荣归故里,自然风光无限,历经人生起落的崔致远或许早已淡然,他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用在唐学到的满腹经纶、治政良策,来报效新罗王朝,振兴自己的民族。

崔致远以大唐三品官衔荣归,是新罗历届留学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凭此受到了当时君主宪康王的重用,任命为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

新罗王位的频繁更迭,政途瞬息万变,官僚腐化堕落。崔致远的仕途注定一波三折,由于遭人排挤,于公元890年(唐昭宗大顺元年)被外放至泰山郡任太守,两年后,继续外放至更远的富城郡,从此,再未回到中央政府。

仕途的坎坷,并未阻挡崔致远传播汉学的不竭热情。回国伊始,崔致远即将在唐时所著杂诗赋及表奏集二十八卷、 《中山覆篑集》一部五卷、《桂苑笔耕集》一部二十卷,呈现给宪康王,欲以汉文化的先进理念济世救国,振兴朝纲,熏化民众。这些文集,很快流传开来,深受民众推崇,也由此奠定了崔致远在韩国文学泰斗的地位。

公元893年(唐昭宗景福二年),崔致远奉真圣女王之命,以贺正使身份再度入唐,致力于两国文化交流,回国后,向女王进时务策十余条。虽未得到最终施行,却凝结了崔致远对国事探索的心血。

公元899年(唐昭宗光化二年),不惑之年的崔致远辞官归隐,此后事迹不详,卒年不详。

崔致远诗歌中的一些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大多是在他回国之后创作的。新罗末季,社会混乱,到处爆发农民起义。他的诗歌虽然没有直接反映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但是已经和前期不同,有些作品已能反映出乱世的黑暗和污浊的社会面貌。

崔致远的著作有《私试今体赋》1卷、《五言七言今体诗》1卷、《杂诗赋》1卷、《中山复篑集》5卷(任溧水县尉时作品),都已不存,只有《桂苑笔耕》20卷和收在《东文选》等书中的少量诗歌传世。《桂苑笔耕》是朝鲜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唯一的一部个人著作集,其中的全部诗文都是他在中国生活时期所作。

崔致远任职期间发生的最大事件是,唐广明二年(公元881年)七月崔致远代扬州刺史高骈起草《檄黄巢书》,号召天下围剿叛军,为此获得“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赐紫金鱼袋”的荣誉职衔,“赐绯鱼袋”是特别褒奖三品以下的官员可以像高官一样把朝服改成紫色并配带金鱼袋。“

檄书中一句"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言辞之峻切凌厉,令一代豪雄黄巢都心生怯意。

《檄黄巢书》收录于《桂苑笔耕集》一书,虽然行状文表中对黄巢起义军贬咒尖刻,其也无非一幕僚文人,皆为统治者所用罢了,但其才学敏思之优及文集史学价值犹可观瞻。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历史上的积极意义是永远也不能抹杀的,后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作者撷取黄巢留下的一首五言诗,凭吊这位功败垂成的一代豪杰

诗云: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

千古檄文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檄黄巢书》(文白对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