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秋雨夜思3


中國上古神話體系紛雜,沒有一個統一歷史記載,有關“三皇五帝”的說法也是五花八門。我這裡根據本人最常看到的記載,為大家徐庶。

三皇指的是: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

在三皇未成之前,人類茹毛飲血,與野獸一樣。因為三皇的出現,帶領這人類脫離原始和野蠻,形成最初的文明。

天皇伏羲

華夏典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人首蛇身,與兄妹女媧通婚。伏羲演變先天八卦,創立文字和姓氏,發明了瑟,創作曲子,為中華人文祖神。

地皇神農

上古部落首領,九代炎帝之首,傳位530年,因懂用火技巧而得王位,成為炎帝。神農創造農具,教人耕作,嚐遍百草,譜寫《神農百草經》。

人皇軒轅

華夏部落首領,稱為中華“人文初祖”。軒轅四處征戰,所征服部落後取部落圖騰一部分合湊形成龍,故而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後來軒轅打敗炎帝和蚩尤,吞併炎帝部落形成華夏族,封禪與泰山:泰山為中嶽,中央屬土,土為黃色,故稱黃帝。

五帝

顓頊、帝嚳、堯、舜、禹。五帝開始,人類從部落形成更大的族群,直到禹建立夏朝成為奴隸制國家。

顓頊

黃帝之孫。顓頊即位後與炎帝后裔共工開戰,打敗共工,號“高陽氏”。顓頊即位後,首次將天下分為“九州”,即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顓頊在位78年,享歲98年去世。

帝嚳

黃帝曾孫,叔父顓頊去世後,繼承帝位,號“高辛氏”。帝嚳當政,英明神武、明察秋毫、深得民心,開創太平盛世。帝嚳探索天氣和物候變化規律,以此劃分四時節令,知道百姓從事農畜業運作。帝嚳在位70年,享年105歲。

號“放勳”。帝嚳之子,堯在位時,為讓百姓盡其言,便設諫言鼓;為讓百姓攻其錯,便立誹謗木。堯命羲氏、和氏觀測日月星辰動向,確定二十四氣節,指導農業生產,確定一年為365天,並用閏月來調整四季偏差,從而讓華夏農民進入飛躍的農耕文明時代。

顓頊的六世孫。堯通過觀察發現舜的德行皆讓他滿意,便把兩個女兒都嫁給舜,並傳位給他。舜上位後,把天下分為12州,選賢人上任為州長,讓州長代為管理。舜整頓禮制、威福四方,懲惡揚善,四海賓服。

受舜禪讓承帝位,建立夏朝,開創國家文明制度。定歷日為夏曆,煉製九鼎,代表九州,寓意禹為九州之主。禹在位期間,黃河水發氾濫,淹沒民屋田地無數,為治理黃河水患,三過家門不入,曾打敗淮水水妖吳之奇。禹結束了華夏的部落形態,創造了“國家”這種新的政治形態至此,中國正式從原始社會步入了階級社會,,禹讓天下百姓有了“國”的概念,夏朝從此在歷史上誕生。

從茹毛飲血到鑽木取火、從風餐露宿到茅屋遮頂、從部落到國家、從原始到文明。華夏先祖一路劈荊斬棘、勇往無懼,才有了我們現在的華夏文明,才有了我們這些“炎黃子孫”。


大國布衣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帝王”,他們所處的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早期,屬於傳說時代。三皇五帝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是誰眾說紛紜。

三皇

三皇幾種說法如下:

一、司馬貞在《史記·五帝本紀》之前補寫了一篇《史記·三皇本紀》,裡面記載的三皇為: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稱謂繁多,又稱宓羲、炮犧、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及太昊等,《史記·三皇本紀》中稱“伏犧”或“虙羲”,為華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黃之祖,蛇身人首,代燧人氏而王天下。他的貢獻有哪些呢?史記中寫道:

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

根據記載,可以知道伏羲創造了八卦、文字,制定了婚喪嫁娶的禮儀,並且教會了人們捕魚採集的技術,如果這一說法成立,那麼伏羲可以說創造了文明。

女媧,繼伏羲之後的上古氏族首領,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她的主要功績有搏土造人、煉石補天、殺黑龍濟冀州、斷巨鰲立四極、積蘆灰止洪水、發明笙簧。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侯村的媧皇陵和數千年來一直享受歷朝歷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國家級神廟媧皇廟,山西其他各地也均見有女媧信仰的文化。

神農,三皇本紀中寫道:

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於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又作五絃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神農為農業的發展和醫藥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並且創立了市集,讓人們可以隨意的交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三皇本紀之中還有還記載了另外一種說法:天皇、地皇、人皇。

二、《帝王世紀》中記載三皇分別為:伏羲、神農、黃帝。

伏羲和神農上文已經介紹,這裡省略,單介紹黃帝。

黃帝,遠古時期中國神話人物,其父親少典為有熊國君,黃帝本姓公孫,因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長居姬水,後改姬姓,國於有熊,又稱有熊氏。中國曆代皇帝多為黃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誌性人物,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血親祖先。

目前所見金文中最早出現“黃帝”二字的,出現於戰國晚期銅器:“高祖黃帝,邇嗣桓文”。後人評價:“至黃帝時,諸聖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歷、算數始並作焉。”

三、尚書大傳裡面記載三皇為:伏羲、神農、燧人。

燧人,受到石塊與山石相撞時產生火花的啟發,發明了鑽木取火。傳說燧人氏是在商丘發明鑽木取火,死後葬於商丘。因此商丘被授予“火文化之鄉”稱號。

四、白虎通義裡面記載三皇為:伏羲、神農、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山海經》記載,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盡頭,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

五、資治通鑑外紀記載三皇為:伏羲、神農、共工。

共工形象兇惡,人面蛇身而紅髮,性情愚蠢而兇暴,野心勃勃,是黃帝系部族長期的對手。據說共工氏名康回姓姜,是炎帝的後代。關於他的神話傳說,幾乎全與水或水災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最後不得不由女媧補天。

以上五種說法,最受世人接受的是第三種說法:尚書大傳裡面記載的伏羲、神農、燧人。

五帝

和三皇的眾說紛紜一樣,五帝也有很多種說法。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為:黃帝、顓頊、嚳、堯、舜
《白虎通義》記載為:少昊、顓頊、嚳、堯、舜
《戰國策》記載為:黃帝、伏羲、神農、堯、舜
《呂氏春秋》記載為:黃帝、顓頊、伏羲、少昊、炎帝
《資治通鑑外紀》記載為:黃帝、顓頊、嚳、堯、少昊
《史記正義》記載為: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

以上六種說法最被接受的就是第一種:黃帝、顓頊、嚳、堯、舜。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沉靜穩練而有計謀,通達而知事理。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都歸附於他。

嚳是黃帝的曾孫,名叫高辛。他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澤於眾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瞭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他順應上天的意旨,瞭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天下歸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產,儉節地使用;他撫愛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

堯名放勳。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

舜,為受堯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國號為“虞”,中國有的史書將虞夏商周連在一起並稱,為上古四個朝代。


詩書君


三皇

關於三皇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

有巢氏是因為教會了人們建立隱居避所,人們以此可以躲避惡劣天氣,躲避動物的襲擊危害等危險情況。正如有巢氏的氏族名字“有巢”。

燧人氏教會了人們使用火種,發現鑽木可以取火,讓人們可以實用真正的成熟的食物,以此免於生食的風險。也正如燧人的名字,與火有關。

神農氏教會了人們農耕桑織,有田種有衣穿。神農時期人們已經大概有了集體農耕的概念,這時才算是進入真正的農業勞作時期,開始有了男耕女織。當然,也正如神農氏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意義,“農”事已開,這是神農最大的貢獻。


第二種說法:燧人氏,神農氏,伏羲氏

與之前不同的是缺少了有巢氏,又加了伏羲氏。伏羲氏最大的功績就是文字,有古話左“伏羲一畫開天地”,伏羲的這一筆,是華夏民族向文明的一大步。相傳八卦即為伏羲所做,這在歷史上也是有跡可循的,在這裡不一一闡述了。

從三皇,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這三個時期,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然”,三皇時期,也是人與自然斗的時期。

五帝

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最大的功績就是成就百物並以此左右民眾的公共財產,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他的功績是繼承和發展了黃帝的事業。帝嚳應該是皇帝的玄孫輩分,他的主要功績是發明了曆法,確定了人們的生活秩序。堯的主要功績是統一刑法,讓百姓有法可依。至於舜,大家就比較熟悉了,為民請命,最終客死荒野。

司馬遷《史記》中關於五帝的記載還算詳細,也可見這也是有史可查的,但是關於之前三皇的歷史,很少有正式的記載,可見這段歷史在古代就已經有所流失。五帝時期,人與人的關係就明顯激烈起來,不再是單純的對抗自然這樣單調的生存方式。


魚者佩之


三皇五帝是我們對上古氏族部落傑出首領統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說起來三皇五帝的稱呼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但要是問“三皇”和“五帝”究竟是誰?好像沒幾個人能說的清。

其實說不清楚三皇五帝並不丟人,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筆糊塗賬,一直以來並沒有統一的說法。三皇五帝聽起來感覺很遙遠,其實這一說法是戰國時期才出現的。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個學派都喜歡拉上上古的聖人為自己的說法站臺,後來逐漸的把這些聖人們統稱為三皇五帝。首先我們來梳理一下關於三皇都有哪些說法。

1.天皇、地皇、泰皇;一說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2.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紀》。3.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4.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5.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6.伏羲,神農,祝融;出自《白虎通》。7.伏羲,神農,共工;出自《通鑑外記》。

從前面的5種組合方式(因為1和2只是稱號)可以看出,伏羲和神農得到了一致認可,在每一種說法中都有出現,另外一個名額則爭奪的比較激烈,女媧、皇帝、祝融、共工、燧人每一位競爭者都是重量級選手。

而現代我們通常採用伏羲、女媧和神農這一組合。

女媧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位,我們從小就聽過關於女媧的很多神話故事,是上古時期的創世女神,造物造人,補天救世,被世人稱為大地之母。

伏羲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先始,創有伏羲八卦後經文王演繹為64卦和女媧共同福佑社稷。伏羲也是中國古代記載中最早的王,在記載中伏羲是人首蛇身,和女媧結婚生兒育女,造就萬物

神農氏傳說他牛頭人身。由於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嚐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

五帝的說法在不同的文獻裡也有不同的記載。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一說出自《大戴禮記》;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一說出自《戰國策》;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一說出自《呂氏春秋》;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則出自《資治通鑑外紀》;一般情況大家說五帝都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在中國華夏文明的古史傳說中,三皇五帝廣為流傳,雖然是神話故事,但都是屬於華夏文明,三皇五帝也是所指諸人是中國的祖先們處於不同時期的文化的象徵,每個時期都存在著不同的代表人物,再加上文字發明之前口口相傳自然就演化出了不同的版本!


國藝廣傳


瓷器鑑定真知堂說上古史:

對於三皇五帝的說法,自古以來就很多,主要有兩種:

一,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或泰皇),五帝是東方天帝太昊伏羲氏,南方天帝炎帝神農氏,中央天帝黃帝軒轅氏,西方天帝少昊金天氏,北方天帝顓頊高陽氏。

二,三皇是伏羲,女媧,神農。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先說第二種說法的來歷。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寫《史記》,考證到黃帝乃至於堯舜禹時期都是存在的信史,所以做了《五帝本紀》為第一,後人唐代司馬貞補了一個《三皇本紀》。五帝本紀基本上是依託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思想家言論而總結出來的,在《大戴禮記》《孔子家語》中有類似記載。而《三皇本紀》則主要是傳說和演繹了。

伏羲女媧為兄妹,女媧造人,女媧補天都是神話傳說故事。神農嘗百草,也存在於傳說中,但神農炎帝一脈一共傳8代,到末代炎帝榆罔時期,與黃帝公孫軒轅氏爭奪天下,黃帝戰勝炎帝為天下盟主見於黃帝的歷史,應該是可信的。三皇中的炎帝不是榆罔,而是第一位炎帝神農氏。

五帝就不用詳細解說了,就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這麼一個相繼為萬國聯邦盟主的次序了。

再說第一種三皇五帝。這種說法是歷代官方祭祀的神主。早在周朝時,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六輅祭祀: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二曰青輅,以祀東方上帝;三曰朱輅,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黃輅,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輅,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輅,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其中,昊天上帝為自然上帝,即蒼天;五方上帝,即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所謂三皇天地人,乃是把天地人擬人化,而五方天帝則為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主神,乃昊天上帝的輔佐。這裡的五位天帝,除了少昊金天氏以外,都是曾經王天下的雄主。

而少昊金天氏為什麼能成為西方天帝呢?據史料記載,少昊名玄囂,乃黃帝之子,後來居於江水為諸侯。黃帝崩時享年110歲,玄囂年老,地位就傳給了其弟昌意之子顓頊。顓10歲開始就在玄囂身邊學習政務,20歲即位。顓頊死後,玄囂的孫子,辛侯嚳接替了顓頊的位置為天下盟主,其後其子契和堯相繼為帝,享國長達170多年。後來商朝的建立也是玄囂一脈。所以,玄囂雖未正式稱帝,卻有帝之實,且其後人享有天下,所以被尊稱為西方天帝理所當然。

所以,中國人說的五帝其實以第一種說法為準,乃是上古時代最偉大的先王,才堪稱為五帝!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和中國歷史文化,歡迎關注瓷器鑑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歷史文化和文物鑑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鑑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瓷器鑑定真知堂


中華大地上,在從遠古時代邁向文明社會的漫長歲月中,各個時期與各個地域都曾存在、分佈和生活著很多不同的人群與部族。其中相關的信息資料,絕大部分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與滄海桑田的變遷,湮沒在塵封的歷史之中,他們的生存狀況、生活場景以及發生過哪些故事,後人已經完全無從得知了。即便有些殘留的跡象,在文字產生之前,也只是靠著人們的口耳相傳保存下來。所以,我們把那樣的一個時期,稱作“傳說時代”。


在傳說時代,流傳最廣而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三皇五帝”了。其實在那時,根本沒有“皇”,也沒有“帝”。在商周之際,權力最高的天子也只是稱“王”,西周衰落滅亡以後,周王的威信空前下降,諸侯只是名義上尊奉而已,實際上基本各行其是;而到了戰國後期,各諸侯差不多都自稱為“王”了。

這時位於東方的大國齊國,為了更加突出自己的地位,齊湣王便自稱“東帝”;同樣的,位於西方的超級強國秦國,到了秦昭王的時候也自稱“西帝”;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諸侯之後,才自稱為“始皇帝”,從此“皇帝”一詞才成為帝王的專有名詞。所以生活在戰國秦漢時代的人們,在追溯遠古傳說時代的歷史時,才會根據其當時所產生的封號,去稱呼遠古傳說時代某個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為“皇”為“帝”。


三皇五帝到底是誰?相關的說法很多,版本不下十幾種,不僅古代文獻記載莫衷一是,而且直到現在,學者也還在爭論不休。這完全在情理之中,因為如我們前面提到過的,時代如此久遠,歷史年代的跨度如此之長,地域範圍如此之大,曾經岀現過的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實在是太多了,真如繁星般不勝枚舉。

比如“三皇”,有人認為應該是有巢氏、燧人氏與伏羲氏,即巢皇、燧皇與羲皇:巢皇代表人類從居無處所或穴居走向巢居,燧皇代表人類學會使用和掌握人工取火而羲皇發明八卦、教會人們漁獵,乃是我華夏人文的始祖;有人認為,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與神農氏;《史記》則說“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還有的文獻把女媧、共工、黃帝等傳說中的大神納入到三皇之中。再如“五帝”,說法主要有三種:歷來為人們採用最廣的是《史記·五帝本紀》中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還有以太昊(伏羲)、炎帝、黃帝、少吳、顓頊為五帝和以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等不同說法。此外,還有以東、南、西、北、中五方神靈合為五帝的說法。戰國後期,特別是秦漢以後,“五行”學說流行,秦國本有西方白帝(少昊)東方青帝(太昊伏羲)、中央黃帝、南方炎帝(神農)的崇拜,再加上北方黑帝(顓頊),他們是主管五方(東南西北中)四時(春夏秋冬)和五行(木火土金水)之神。 總的說來,在各種版本的三皇五帝人物之中,春秋時代以前為人們所知的基本只有堯和舜兩位,在孔門弟子後學所編纂的《論語》中,孔子品評歷史人物時也只提到過這兩位。

但是越到後來,人們所追溯出的三皇五帝卻越來越古老,不僅前溯年代越來越久遠,而且事蹟越來越神奇。這並不是因為有了什麼考古新發現而增加了認知,而只是人們憑藉自己心目中的想象,對古代的傳說不斷地進行加工並編排出的故事而已。


尚武先生


此回答是關於三皇五帝都有誰的最標準的答案了。【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再述【三皇五帝】都有誰。

三皇,分上中下三任三皇。

上三皇分別有天皇、地皇丶人皇。

天皇 ,
天靈天皇

盤古大神的接班人,姓望,名獲,字子潤,道號天靈。生在雍州崑崙山下的落鳳村。今天的青海一帶。資歷,羅薩國王子,三清的小師弟 ,後來的【玉皇大帝】。

對人類的貢獻,帶領十三兄妹和天兵天將,箭射九個魔日,並且造天降雨,造福人類。被宇宙大帝(上帝)封為【玉皇大帝】。

地皇,

地皇,天皇的接班人,姓岳,名鏗。字子元。生在熊耳龍門山,今天的河南省廬氏縣。

對人類的貢獻,治地魔,制曆法,疏通地下水道。

人皇,

人皇,地皇的接班人。姓愷吉,名湖洮,字文生,道號榮兗。生在刑馬山提地國,今天的西藏一帶。

對人類的貢獻,降妖除魔 ,平定八十一國。劃天下為九州。

中三皇有,辰放氏。有巢氏。燧人氏。

辰放氏,教當時的人們用樹皮、獸皮、樹葉做衣服擋風避寒。

有巢氏,教當時的人們在樹上建巢,以避虎狼猛獸。又發明了刻木結繩記事。

燧人氏,

鑽木取火,讓人類吃上熟食。讓人類文明邁出了一大步。

下三皇,史皇倉頡。太昊伏羲。炎帝神農。

史皇氏倉頡

史皇倉頡。姓候岡,名倉頡。天帝之子,下凡豫州皇宮。父親史桑,母親候罔。

對人類的貢獻,創造文字,消滅【女丑】,建立部落聯盟。

太昊伏羲,

太昊伏羲,姓風,名羲。父親上蒼雷司王的兒子【雷神】,母親華胥。生地不定,有人說山東,有人說河南,還有人說陝西,山西的,湖北的等等不一。

對人類的貢獻,畫八卦,制婚嫁,造琴瑟,定四時,作甲歷、造書契。和女媧娘娘造人類,斬康風,殺康回統一中華。

炎帝神農。

炎帝神農,姓姜,名農。生在荊州烈山,今天的湖北省隨縣西北一帶。父親姜興,母親安登。(女媧娘娘的外甥女)

對人類的貢獻,種五穀,栽百果,嘗百草制中藥,冶煉青銅。

五帝。有軒轅黃帝。


軒轅黃帝,姓公孫,名荼,字子律。後來改母親姓,姬。也叫有熊氏。父親公孫少典,母親姬附寶。生地不詳。(與伏羲一樣)

對人類的貢獻,研五穀,蓋房子,造車輛,織絲綢,治【黃曆】,製造蓋天儀,編寫【黃帝內經】,打敗大蚩尤,統一中華。在世一百一十年,做了一千三百多件好事,最後架龍昇天。

帝顓頊。

帝顓頊,黃帝的孫子。打敗北方共工氏,消滅南方蠻虎氏。統一中華。

帝嚳

高辛氏帝嚳,黃帝的曾孫。平定了犬戎,鞏固了中華。

帝堯,

帝堯,帝嚳四子。帝堯時期多災難。命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

帝舜

帝舜,黃帝的七世孫子。制貨幣,設監獄,消滅三苗,以孝感天下。


地丁老師的古代史


版本太多,眾說紛紜,先來總結一下吧。

一、三皇

1、“符號版”——天地人(泰)皇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個我將它稱為“符號版”,因為這個“天地人”的封號其實沒有多少意義。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後人的追述,所以司馬遷也不明言,連介紹都懶得寫,不像他一貫的風格,這說明他也知道這是已經神化了的“三皇”。

因此,研究這個版本其實是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的。

他們到底是另有其人?還是另外版本的三皇?抑或根本就是宗教之神?

這個謎底是永遠不會解開了,所以沒有必要研究。

2、氏族領袖版——燧人、伏羲、神農

這個是有意義的:就像“古者觀葉以成舟”的典故一樣——它是合符邏輯的。

《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

你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史料就是有這麼的“恐怖”!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西北隅中條山之陽的[西侯度村遺址],地質年代距今約180萬年,這裡出土了一批燒骨材料,是目前發現的人類世界最古老的燒骨。

今天的科學家結論就是認為人類大概在100多萬年前學會鑽木取火的......

也許《韓非子》說的未必是“燧人氏”,就算是,他也不太可能能夠記載到一百多萬年前的事,不過,你不得不承認他的記載就是符合科學結論的。

因此,以曾經的“氏族首領”為“三皇”,即便是後人的追述,也是值得認可的。因為,要是這些氏族首領沒有過人的貢獻,那麼後人是不可能無端端的追述他們,把他們捧上神位的。毫無疑問:

★燧人氏:善於使用人造火的氏族之領袖。
★伏羲氏:創立婚嫁制度,父系社會萌芽的先行者★神農氏:重視健康與壽命,發明醫學的氏族領袖

也所以,其它的兩個版本,也是同樣可信的。即:

氏族領袖版②:伏羲、女媧、神農。
氏族領袖版③:伏羲、神農、黃帝。★其中,女媧氏可以看作是對母系社會的緬懷或追述,畢竟考古學上已經無比有力的證明了,在大概9000年前到5000年前左右,我國廣泛存在母系女權社會。女性在新石器時代,是中華先民歷史的主要推動者和創造者。★而黃帝的話,他的主要身份,其實祛除各種光環後,他最明確的身份定義還是戰國齊青銅器《陳侯因齊敦》和銀雀山出土的《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裡的——黃帝主要是一名兵家首領,亦即他是一名擁有十分偉大的戰爭功績的領袖。黃帝所生存的時代,是我國青銅器萌芽的是時代,史書說“蚩尤作器”,在學會“作器”以後,蚩尤變得十分強大,料想是掌握了先進的鑄銅工藝,擁有大批量精良的青銅武器,因此才弄得黃帝被迫與炎帝聯合後,才打敗了他。也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黃帝是最早的“霸主”,“帝權”第一人。《史記》說黃帝在打敗蚩尤佔據中原後:“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這很明顯就是四處征戰的記述,尤其是“東西南北”與“北逐葷粥”以及“合符釜山”,講述了黃帝征服四面八方的戰鬥征程。

也許正是因為他是第一個發出統一號召的領袖,影響力最為深遠。

所以,他才被後世置於獨一無二的最高位。

因此,在宋代的《三字經》中他被追述為“三皇”之一,這個可信度是比較低的,按秦漢之時來看,三皇還是燧人、伏羲、神農的“版本①”比較靠譜。


所以:“三皇”的結論是——燧人、伏羲、神農。

身份是:上古氏族的最偉大領袖。


二、五帝

我把它分成三個版本,分別是:

1、華夏版①——黃帝、顓頊、堯、舜、禹

包含“大禹”在內的五帝,其實在史書中的明確說法,是沒有的,不過《竹書紀年》和《史記》,卻並沒有把傳說中殷商的祖先“帝嚳”給寫進去,反而是把大禹放在帝王紀裡。所以,這個“華夏版”事實上是有的,而且也應該是最公認的版本,因為都給列傳了——沒有比這個更明確的定義了。

2、華夏版②——黃帝、顓頊、堯、帝嚳、舜

這個版本就是史書記載的最多的版本,這5個人裡,黃帝、顓頊、帝嚳、舜這4人沒有疑問,唯一有問題的是帝嚳,他是一個十分神秘的人物,在正統史籍中,他往往是被忽略的一個,因此,在正統歷史裡他的存在感也最低。但是在上古神書《山海經》裡面,有個叫“帝俊”的人被疑為是他,如果帝俊就是帝嚳,那他就牛X大發了,簡直無所不能,是一個超級天神/戰神。★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帝嚳是繼黃帝之後,又是一個四處征戰、以統一海內為目標,戰功赫赫的超級領袖,因為五帝中只有他有“帝”號,而且排在名字的前面。十分突出。

3、華夷版——大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按照史書記載:

★黃帝、顓頊是華夏族
★太皞、少皞是東夷族★炎帝是苗蠻族。

而“蠻”與“夷”通常是相提並論為“蠻夷”的,從夏商周時代就開始,這表明了,這兩個部族可能本來就是同一個族分成了兩個分支,或是本為不是一個族,但是至遲到夏商時代就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還有出自《尚書序》《帝王世紀》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雖然名單變動是大,但依然還是“華夷版”。

因此,關於五帝的各種版本,我們雖然不能100%的斷定,但是至少大致的脈絡是看得清楚的。即:

在告別“三皇”上古氏族社會後,進入了“古國時代”,各個強大的部落已經在文字、青銅、人口、農業等文明的必備“要素”的推進下,發展成了國家,然後各個國家的君主都開始稱帝,都想征服對方一統天下,在那個時候,主要形成了三大族群:■黃河中下游,中國西北部的仰韶文化+龍山時代文化的華夏集團。■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部的龍山時代文化的東夷集團■長江流域的苗蠻集團,後來他們的首領加入了華夏集團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歷程,所以“五帝”的版本才會有華夏版,又有華夷版。


無風即風


所謂“三皇五帝”,並不是指真正的帝王,而是指在太古時期,由於他們是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是部落聯盟首領,所以後人尊他們為"皇"或"帝"。

“三皇”分別有以下五種說法: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稱為:天皇、地皇、泰皇;

《史記·補三皇本紀》中稱為:天皇、地皇、人皇;

《尚書大傳》中稱為:燧人、伏羲、神農;

《春秋運鬥樞》中稱為:伏羲、女媧、神農;

《三字經》中稱為:伏羲、神農、黃帝。

“三皇”如果是按照流傳最廣的道教文化來說是: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

但人們接受並熟知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黃帝(人皇)。

“五帝”主要有以下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大戴禮記》中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第二種說法是《呂氏春秋》中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

第三種說法是偽《尚書序》中指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

第四種說法是指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再加上黑帝稱為五帝。


黑炭頭鴨


誠邀,中華文化傳承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那麼傳說中華夏始祖“三皇五帝”究竟是誰呢?

其實三皇五帝傳說多於事實,由於上古文字不成熟,並沒有留下確切的記載。史書記載更多的是後人的臆測。大概有以下說法。

三皇

燧人(sui ren)、伏羲、神農-------《尚書大傳》《白虎通義》

伏羲、女媧、神農--------《運鬥樞》

伏羲、神農、黃帝 -----------《帝王世紀》

伏羲、神農、共工 ------------《通鑑外紀》

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顯示,商朝對軒轅皇帝的尊稱為”黃”,因為“帝”號在商代不尊貴,所以黃帝應該是後人加上的

五帝

黃帝、顓頊(zuan xu)、帝嚳(ku)、堯、舜--------《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

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

少昊、顓頊、高辛(帝嚳)、堯、舜-------《尚書序》、《帝王世紀》


簡而言之,三皇五帝的人選,東周時期最為流行,但卻莫衷一是,各說各的,沒有確論。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