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版式:阿聰兒

製圖:遊子

文山州是中國壯族的第二大聚集地,人口有104萬餘人(雲南壯族人口120餘萬)。文山壯族分儂、沙、土三大支系,大支系下又分11個小支系(族群)。這些支系有大致分佈範圍,且服飾上各自不同。要認識這些族群,通過服飾是很好的辨認方式。

儂支系是雲南土著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The Nong collateral series is a native of Yunnan

文山壯族三大支系中,儂人人口最多,佔60%,他們是文山州的土著,也是雲南壯族獨特的一支,不同於廣西壯族。

儂支系又分5個小支系。下面,我們分別加以介紹。

1、 儂仰,主要分佈在文山、西疇、麻栗坡、硯山等縣市。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儂仰的“水牛角”頭帕、鳥衣和銀飾,這大體上就是儂人傳統服飾的“標配”,儘管其中也有不少的變遷和族群差異。2010年攝於西疇縣上新民村

2、 儂道,主要分佈在廣南。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儂人男子的服飾,也有例外。圖為廣南縣儂道支系的男性舞蹈者的服飾,繫腰帶,腰帶墜飾上繡有各式各樣的鳥,充滿儀式感,據研究這與儂人先民的鳥圖騰有關。2006年攝於廣南縣蓮城鎮

3、 儂傣,主要分佈在廣南的者兔鄉一帶。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儂人男性服飾相比女性,更偏向於簡便。圖是廣南的儂傣支系祭祀北宋年間部族王儂智高的儀式,祭祀時間按早期儂軍部隊經過村境的時間舉行。這個儀式上的男性穿的傳統服飾,都是青色系,繁複程度與女性便裝接近。2011年攝於廣南縣法早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文山儂人的儀式和生活中,男女性別區分明顯,但在服飾上,特定場合需有對換。圖為廣南縣儂傣支系祭祀九龍山(儂人的聖山)的儀式,儀式由男性舉行,但男性祭司需更換女裝,傳說早期是女祭司主持儀式,到父系氏族社會,男祭司不換女服怕神不認可。2006年攝於廣南縣者兔鄉的神聖”乪濮崽“(男人山)

4、 儂督,主要分佈在馬關縣、越南的老街省。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這也是儂人(儂督)的中老年女性的便裝,2007年攝於馬關縣阿峨村

5、 儂鳩,主要分佈在麻栗坡的中越邊境、越南的合江省等地。

儂人的服飾大同小異,以藍靛的青色為主,配有藍、紅、紫色等裝飾色,衣服有對襟、斜襟,穿裙子,裙子有著名的著尾鳥衣。著尾鳥衣,據研究源自壯族先民的鳥崇拜,模仿鳥(天鵝),不僅裝飾有鳥的圖案,而且要在腰臀部裝飾有鳥一樣的“尾巴”,也就是著尾。此外,為模仿鳥的身體,還把上衣做得特別窄,女性需長年束胸才能穿這樣的上衣。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文山州壯族儂支系的傳統著尾鳥衣,這是最為傳統的儂支系服飾,由短上衣和可以著禽尾的百褶裙組成,儂人的老年婦女,通常都要有一套傳統鳥衣用於壽終陪葬。1989年攝於西疇縣古魚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著尾鳥衣是儂支系的不同族群都共有的習俗,過去在日常勞作、婚喪、節慶和祭祀等場合都穿著。但現在已逐步退出日常生活。2009年攝於文山市德厚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傳統著尾鳥衣在現代有很多變化。圖中是儂仰支系現代版的“鳥衣”,與傳統束胸的鳥衣不同,仿製的鳥衣上衣部分改良後,不用束胸也能穿。2010年攝於西疇縣雞街鄉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儂傣支系的現代版著尾鳥衣。其穿戴上的改變是,在傳統的百褶裙下加穿褲子,而著尾的方式,也不是模仿鳥的尾巴,把尾著在腰臀部,而是簡單的折在腰間。2008年攝於廣南縣者兔鄉法早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百褶裙是著尾鳥衣的基礎。傳統百褶裙,穿時可著尾,也可不著尾,但現代版的裙子,因為材料和款式的改變,很多都不能著尾了。從可否著尾這點,也可以衡量儂人現代服飾變異的程度。上圖就是不能著尾的現代版的儂道支系的服飾,但其頭飾還傳承有高峰牛角裝飾。2002年攝於廣南縣貴馬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便裝與傳統鳥衣的區分與融合在這張上體現最明顯。揹著的新娘穿的是現代版的鳥衣,而其他親友穿的是便裝,儘管裝飾也很隆重。1998年攝於文山市紅甸鄉

著尾鳥衣,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儂人的服飾特色。

儂人的服飾,偏素雅,銀飾等裝飾並不繁複。

銀的使用,主要在銀項圈、銀項鍊和銀紐扣等方面。

當然,隨著時代改變,今天的很多“銀飾”,顯然也只是用了“銀”的形,而不具備銀的質。

儂人內部的區分,最明顯的是頭飾,大體上,儂仰、儂鳩的頭飾造型模仿的是水牛角,儂道、儂傣(都在廣南縣)的則模仿黃牛角,而儂督則是變異的“水牛角”。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儂人分5個族群(支系),最明顯的區分就是頭飾。儂仰和儂鳩的頭帕的裝扮主要是模仿水牛角。圖為儂仰頭飾。2006年攝於西疇縣上果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圖上也是儂仰頭飾,只是在“水牛角”的頭帕上加了織錦裝飾,這也是很傳統的技藝。1997年攝於文山市德厚鄉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儂鳩支系的頭帕具備儂仰的特點,但長度沒有儂仰的長。圖為中越邊境地區的八布街,中越兩國的“鳩”人,自古就在此街趕集交流通商。2007年攝於麻栗坡縣八布街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廣南的儂道和儂傣頭飾基本一樣,都是模仿黃牛角。圖為儂傣頭飾,2008年攝於廣南縣者兔鄉法早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儂道的頭飾除了有傳統的“黃牛角”的樣式,也有其他樣式。比如圖上就是直接用毛巾蓋頭。這個方式,據說是清代滿族官員帶家眷到廣南地區工作時,這些滿族婦女教儂道女性纏滿足頭飾,但學得不好,滿族走後不會纏,就用毛巾蓋頭,於是傳承至今。2007年攝於廣南縣蓮城鎮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儂督的頭飾比較特別,是變異的“水牛角”,保留了一點水牛角的特徵,但又與儂仰、儂鳩的“水牛角”不同。圖為馬關縣儂督的少女頭飾,還保留兩支牛角特徵。2008年攝於馬關縣城的三月節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儂人各支系、各地區的服飾,發展到今,有融合的趨勢。圖上是馬關縣儂督女性的頭飾,具有儂仰和儂督特點,又有儂鳩的特徵。這是儂人的新服飾。2009年攝於馬關縣馬灑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壯族的服飾,銀飾的運用比較剋制。圖上是儂鳩婦女佩戴的銀飾。2008年攝於麻栗坡縣三月節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儂傣髮髻上的銀飾,2008年攝於廣南縣者兔鄉法早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圖上儂督的銀領、銀扣。隨著時代改變,銀製材料逐步被其他材料替代,但依舊有體現銀飾的傳統。2009年攝於馬關縣馬灑村

沙支系,來自廣西和貴州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The collateral series is from Guangxi and Guizhou

沙,是他稱,分兩個小支系,分別生活在富寧縣和丘北縣。人口占文山壯族30%左右。

富寧縣的沙支系自稱“布越”(或“布瑞”),人口約20餘萬。

丘北縣的沙支系自稱“布依”(或“布依族”),人口約10餘萬。

1、布越

自稱“布越”的這支,應該是從廣西遷入。比較有力的證據就是他們葬禮上的送魂路線。沙支系年老壽終,亡靈都要超度到廣西祖籍故地再送到“仙界”。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文山州壯族沙支系中的布越人,傳承著高超的紡織技藝,織布機腳踏板從兩踩發展到六踩,紡織的布匹厚實豔麗。2006年攝於富寧縣歸朝鎮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沙支系布越人服飾,頭飾比較容易識別。這是富寧縣比較傳統的壯族服飾,頭飾保留了壯錦的特點。圖中婦女們在書寫歌書,這種“歌書”,由81個圖畫文字組成。2007年攝於富寧縣坡芽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分佈在廣南縣壩美鎮地區的沙支系(布越人),頭飾與富寧地區布越人有區別。她們用帕子包頭。另外,這裡的布越人與原住族群“儂道”習俗相融,服飾及其生活習俗具備布越人和“儂道”人的特徵(參見上一期)。2007年攝於壩美鎮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廣南布越人小女孩也跟成年女性一樣用帕子包頭。廣南的壩美、八寶等地的布越人服飾都相似。2007年攝於廣南縣壩美鎮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用頭帕包頭,富寧的布越人也有。只是包頭的材料與廣南的有些不同。圖上拍攝於1998年攝於富寧縣者桑鄉;圖下拍攝於富寧縣歸朝鎮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最近十多年布越人的服飾變化明顯。民族服飾,在傳統中變。一部分傳統被保留,通過吸納漢族等民族的傳統服飾,創造出新的服飾。圖上富寧縣歸朝鎮的布越人(2006年拍攝);圖下為富寧縣新化鎮布越人(2006年拍攝),漢裝融合了花邊

2、布依

自稱“布依”的小支系,應該與貴州省布依族同源,遷入文山地區後才逐步融合於今天的壯族。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沙支系布依人的傳統便裝。文山州壯族沙支系是他稱,他族認為他們是明末清初的沙定洲部隊後裔而稱之為“沙族”,傳統自稱為“布依”(上述布越人也被認為是沙定洲部隊的後裔),應與貴州布依族同源。圖為插秧儀式,第一天栽插稻必須選一名靚女插第一把稻秧,隱喻秧苗有無限的繁衍生殖能力。2006年攝於丘北縣官寨鄉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這也是布依人的傳統便裝。1999年攝於丘北縣坪寨鄉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布依人的盛裝,用銀飾點綴。文山的壯族服飾,銀飾使用比較節制。布依人使用最多,最容易識別。2007年攝於丘北縣官寨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此外,布依人的銀飾據說還保留了其先民早期征戰的痕跡——銀飾的造型像鎧甲戰袍和弓箭袋。2007年攝於丘北縣坪寨鄉

服飾上,早期“布越”支系的女性服飾,多用自織青色和藍色棉布,但款式以清代漢裝相融,頭帕仍然保留傳統壯錦圖案。

“布依”支系的女性服飾,保留傳統的自織青色棉布,款式為早期布依族和文山地區壯族濮儂支系相融,具備傳統布依族特點和傳統的濮儂特徵。

“布依”服飾與壯族其他支系不同點是:銀飾綴片,還保留先民的“軍裝”肩膊甲和身甲特點。

土支系,來自四川?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the Tu COLLATERAL SERIES, perhaps come from sichuan

據土支系的口述歷史和古籍畫譜記載,其先民是早期配合漢族部隊南征後落籍在文山地區。雲南紀錄片導演譚樂水說,土支系很可能從四川自貢來的,說他們的服飾與漢代畫像磚為證。

土支系,主要分佈在硯山、文山、馬關三縣(市),人口約10餘萬。

土支系自稱“布傣”、“布岱”。但,一般以服飾和頭帕纏繞的特點,把他們分成“平頭土”、“搭頭土”、“尖頭土”、“偏頭土”四個支系。

1、平頭土

“平頭土”集中定居在文山城的盤龍河兩岸,有49個村落,現僅有3個村落保留原生態,其餘的村已經變成高樓林立。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土支系中的平頭土,後背上的“補子”像印章,據說象徵遠古皇帝賜的印。平頭土,是配合漢族部隊征戰到文山州來落籍的後裔,服飾文化,是某種可能的歷史的產物。2006年攝於文山市高末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最近幾年,平頭土的服飾也在保留原來樣式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變。圖上的帽子繡有漢字,這是現在的做法。這個特點,也是今天平頭土服飾一個比較容易識別的點。圖為每年十月牛王節採花給牛戴花。2012年攝於文山市高末村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這也是平頭土的服飾,胸前披銀泡。平頭土的服飾文化很豐富。婦女結婚時,要自備5套不同款式,結婚儀式舉行5天,每天穿1套。銀泡服,要比較富裕的人家才有。2006年攝於文山市黑卡村

2、“搭頭土”支系分佈在硯山縣和文山市。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搭頭土衣服上的圖案與平頭土支系大同小異。裙子獨具特色,繡有稻作田園,在長老壽終安埋儀式上,大兒子媳婦穿此裙為亡靈丈量田地。顯然,搭頭土一些古老的文化觀念保留在他們的服飾裡。2006年攝於硯山縣平遠鎮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搭頭土混搭有現代服裝的服飾。這是一個家庭儀式上的情形,青年女性也穿傳統服飾,只是通常裙子改穿褲子。2007年攝於硯山縣平遠鎮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搭頭土婦女傳統服飾,還保留傳統舟形鞋。2006年攝於硯山縣平遠鎮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搭頭土的婦女在胸部和襠部裝訂兩片特製繡錦,是什麼文化內涵有待研究。2006年攝於硯山縣平遠鎮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搭頭土服飾中也有少量的銀飾,另外有蠟染飾品。2007年攝於硯山縣平遠鎮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搭頭土童裝,頭飾髮髻保留傳統頂椎髻。2007年攝於文山市湯得村

3、“尖頭土”多數定居在馬關縣。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尖頭土,識別的方式看帽子。但其服飾整體風格也不同於平頭土。他們自己織布,棉紡技藝精湛,服飾顏色多以圖上這種青色為主,比較古樸。20006年攝於馬關縣南撈鄉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尖頭土種棉花,他們的服飾是一套自給自足的系統。十多年前這種從採集棉花到織布、做手工衣服的生產方式,還是中年女性的日常生活。20006年攝於馬關縣南撈鄉蘆柴衝村

4、“偏頭土”人口較少,主要分佈在廣南縣西部。


46幅圖,讀懂雲南文山壯族十一支系


▲偏頭土傳統服飾與搭頭土相同,僅頭帕的纏繞不同。2008年攝於廣南縣珠琳鎮

土支系服飾,“平頭土”、“搭頭土”、“偏頭土”三個支系的衣服前後都有“補子”。

“平頭土”的傳統後“補子”是古印章圖案,傳說是早期的征戰和建城池有功,皇帝賜給,是為國立功的記載和榮耀的紀念。

早期在“補子”兩側各繡有兩句五言律詩(以古壯字書寫),因傳承繡制歷史悠久或變異性,文字有保存,但無法破譯。

“尖頭土”的服飾保留傳統的自織青色棉布製作,樸素,沒有特殊的繡品圖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