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彭城堂朱家沟村刘氏

陕西榆林彭城堂朱家沟村刘氏

朱家沟位于横山区最南端,无定河畔,南与米脂县接壤,东与榆阳区以无定河相隔,210国道、包西铁路、榆绥高速从村前穿过,交通便利,全村有人口1500左右,沿无定河畔有水田约1500亩,主要种植玉米及蔬菜。山地7000多亩,主要种植洋芋、糜、谷等,现在封山禁牧,栽植了果树、杏树、桃树等经济林。

朱家沟古村,主沟从无定河川口向西延伸一公里左右,被一座三百多米高的近似圆形的大山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支沟形如“丫”字,山顶有一高一矮两座圆形山顶。当年为躲避和抵抗“贼回回”的进犯而修筑成的寨子,分别叫旧寨和新寨,寨子周围至今仍保留许多深浅不一的小窑洞,里面还有火炕、灶台等设施,主要作用就是当“贼回回”进犯村寨时,留守在山顶上的村民就会用烽火或消息树向山下村民报警,围绕寨子居住在两条支沟的男女老少就会迅速爬上寨子顶躲避,青壮年则迅速在主沟予以抵抗,因此,族人都围绕寨子居住在两条支沟里。两条沟里的溪水常年潺潺流淌,哺育着众生灵。自古以来,朱家沟村民勤劳苦干精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日出劳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直至解放后才有人向主沟及川口居住,改革开放以后,全村人绝大多数移居在人居环境更好的无定河川道地,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并涌现出一大批能人志士,走出家门,务工,经商,开拓进取,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发家致富。培养了数以百计的莘莘学子和能工巧匠,在各行各业各显其能,造福千家万户。

近年来,在村里能人志士的帮助下,在村委会的主导下,家家户户通自来水,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室,红白事办事设施,文化娱乐广场,保健室,敬老活动室,打通、拓宽、硬化了环山公路近10公里。现在山青、水清、路通、人能,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过上了富裕美满的生活,相信在新一届的村委会的领导下,族人们共同努力下,朱家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本村刘氏部分族人迁居到延安市的新窑沟、七里铺、安塞县的叶家窑则、杏树坪及横山区武镇阳川村等地,还有族人迁居神木县、米脂县、延安市宜川县,已经失联待考。

传说明朝前期始祖刘显浩与其兄弟刘显廷从河东(泛指榆阳区碎金驿、镇川方向,是否在绥德投亲或小住,待考)来到刘家湾(现在横山区武镇镇郝兴庄村),两兄弟分手时以弓箭作为其后世相认的信物,显浩拿弓,显廷拿箭,显廷最初到了横山县响水堡井畔村(后改叫刘家湾至今)后裔们后来大部分移居响水堡刘新庄村,有一小部分移居横山县高镇沙湾梁村。显浩在刘家湾村定居下来,以农耕为业。后来响应政府的圈地政策,他拉一条板担,板担拉出的圈内即为他占下的土地,他就成了这些土地的主人,因此被人称为“刘板担”(朱家沟村人现在种的土地大部分是他圈下的)。

大约在刘氏始祖刘显浩四、五代之后,族人由横山区武镇刘家湾村逐渐迁移至无定河西岸横山区党岔镇朱家沟村,朱家沟村原住朱姓和高姓,后来由于朱、高两姓的人有的断了香火,有的迁出,现村里只有刘、樊两姓,樊姓由于土地合并迁入一户,其余全是刘姓。

大约公元1911年左右,刘显廷后裔刘新庄人来求助,说全村人遭茆庄村人抢劫,族人抵挡不住,无奈才来朱家沟。并拿出其祖上显廷与朱家沟祖上显浩分别时所持的箭,弓箭合并,再次认亲,朱家沟当时正是文武鼎盛时期(据说当年横山县举行县试,全县文武共考取15名,其中朱家沟一个村就有7名,占全县差不多一半),朱家沟立刻派出以刘开为首的80多人增援,途径茆村沟时,有的棍棒杂耍、有的连翻跟头、有的一拳碎石,各显武艺和功夫,吓得茆庄人主动请屈新窑村人说合讲和,退赔所抢全部财物及所造成损失,并签订了永不再犯的保证书,因此朱家沟人声威大振,好多年刘新庄人和朱家沟人没有外姓人欺辱。

1962年两村合修了家谱(以显浩公15世孙刘锦满和显廷公15世孙刘喜堂为主)并以双方各自保存神主牌对照,从显浩公、显廷公开始至“锦、堂”字辈已传十五世。这一传承代数以显浩公十六世孙刘世发点起的坟头数字也能证实(以朱家沟大门从显字辈到锦字辈算起)。刘家湾7代,朱家沟老坟墕3代,庙条桐寨5代。

自七世起字辈:清、黄、基、继、国、如、玉、仲、锦、世、培(丕)、恩、承、汉、喜、良、才……


朱家沟村《刘氏族谱》编委会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