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榆林彭城堂朱家溝村劉氏

陝西榆林彭城堂朱家溝村劉氏

朱家溝位於橫山區最南端,無定河畔,南與米脂縣接壤,東與榆陽區以無定河相隔,210國道、包西鐵路、榆綏高速從村前穿過,交通便利,全村有人口1500左右,沿無定河畔有水田約1500畝,主要種植玉米及蔬菜。山地7000多畝,主要種植洋芋、糜、谷等,現在封山禁牧,栽植了果樹、杏樹、桃樹等經濟林。

朱家溝古村,主溝從無定河川口向西延伸一公里左右,被一座三百多米高的近似圓形的大山一分為二形成兩條支溝形如“丫”字,山頂有一高一矮兩座圓形山頂。當年為躲避和抵抗“賊回回”的進犯而修築成的寨子,分別叫舊寨和新寨,寨子周圍至今仍保留許多深淺不一的小窯洞,裡面還有火炕、灶臺等設施,主要作用就是當“賊回回”進犯村寨時,留守在山頂上的村民就會用烽火或消息樹向山下村民報警,圍繞寨子居住在兩條支溝的男女老少就會迅速爬上寨子頂躲避,青壯年則迅速在主溝予以抵抗,因此,族人都圍繞寨子居住在兩條支溝裡。兩條溝裡的溪水常年潺潺流淌,哺育著眾生靈。自古以來,朱家溝村民勤勞苦幹精神,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日出勞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直至解放後才有人向主溝及川口居住,改革開放以後,全村人絕大多數移居在人居環境更好的無定河川道地,真正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並湧現出一大批能人志士,走出家門,務工,經商,開拓進取,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發家致富。培養了數以百計的莘莘學子和能工巧匠,在各行各業各顯其能,造福千家萬戶。

近年來,在村裡能人志士的幫助下,在村委會的主導下,家家戶戶通自來水,新建了村委會辦公室,紅白事辦事設施,文化娛樂廣場,保健室,敬老活動室,打通、拓寬、硬化了環山公路近10公里。現在山青、水清、路通、人能,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鄉親們過上了富裕美滿的生活,相信在新一屆的村委會的領導下,族人們共同努力下,朱家溝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本村劉氏部分族人遷居到延安市的新窯溝、七里鋪、安塞縣的葉家窯則、杏樹坪及橫山區武鎮陽川村等地,還有族人遷居神木縣、米脂縣、延安市宜川縣,已經失聯待考。

傳說明朝前期始祖劉顯浩與其兄弟劉顯廷從河東(泛指榆陽區碎金驛、鎮川方向,是否在綏德投親或小住,待考)來到劉家灣(現在橫山區武鎮鎮郝興莊村),兩兄弟分手時以弓箭作為其後世相認的信物,顯浩拿弓,顯廷拿箭,顯廷最初到了橫山縣響水堡井畔村(後改叫劉家灣至今)後裔們後來大部分移居響水堡劉新莊村,有一小部分移居橫山縣高鎮沙灣梁村。顯浩在劉家灣村定居下來,以農耕為業。後來響應政府的圈地政策,他拉一條板擔,板擔拉出的圈內即為他佔下的土地,他就成了這些土地的主人,因此被人稱為“劉板擔”(朱家溝村人現在種的土地大部分是他圈下的)。

大約在劉氏始祖劉顯浩四、五代之後,族人由橫山區武鎮劉家灣村逐漸遷移至無定河西岸橫山區黨岔鎮朱家溝村,朱家溝村原住朱姓和高姓,後來由於朱、高兩姓的人有的斷了香火,有的遷出,現村裡只有劉、樊兩姓,樊姓由於土地合併遷入一戶,其餘全是劉姓。

大約公元1911年左右,劉顯廷後裔劉新莊人來求助,說全村人遭茆莊村人搶劫,族人抵擋不住,無奈才來朱家溝。並拿出其祖上顯廷與朱家溝祖上顯浩分別時所持的箭,弓箭合併,再次認親,朱家溝當時正是文武鼎盛時期(據說當年橫山縣舉行縣試,全縣文武共考取15名,其中朱家溝一個村就有7名,佔全縣差不多一半),朱家溝立刻派出以劉開為首的80多人增援,途徑茆村溝時,有的棍棒雜耍、有的連翻跟頭、有的一拳碎石,各顯武藝和功夫,嚇得茆莊人主動請屈新窯村人說合講和,退賠所搶全部財物及所造成損失,並簽訂了永不再犯的保證書,因此朱家溝人聲威大振,好多年劉新莊人和朱家溝人沒有外姓人欺辱。

1962年兩村合修了家譜(以顯浩公15世孫劉錦滿和顯廷公15世孫劉喜堂為主)並以雙方各自保存神主牌對照,從顯浩公、顯廷公開始至“錦、堂”字輩已傳十五世。這一傳承代數以顯浩公十六世孫劉世發點起的墳頭數字也能證實(以朱家溝大門從顯字輩到錦字輩算起)。劉家灣7代,朱家溝老墳墕3代,廟條桐寨5代。

自七世起字輩:清、黃、基、繼、國、如、玉、仲、錦、世、培(丕)、恩、承、漢、喜、良、才……


朱家溝村《劉氏族譜》編委會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