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閱讀的制度保證

2012年1月出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閱讀教學”的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指出:

“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

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一本書就是一艘船,能帶人到遠方。

在“整本書閱讀”向縱深處推進的今天,不僅需要曠日持久的熱情,更需要科學理性的思考。

一、“時間制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的規定是:145萬字

如果以曹文軒《草房子》一書為例,每本書約20萬字,那麼整個小學階段讀7—8本書,就完成國家的基本要求。

這是一個“底線要求”,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實際,加大“整本書閱讀”總量。可是,時間從哪兒來?

首先,化整為零,用好“邊角”時間。具體做法:每天早晨10分鐘,晨誦時間,讀經典美詩文,或“整本書”中的精彩語段;

每天中午20分鐘,持續默讀,讀整本書;每晚臨睡前10分鐘,繼續整本書閱讀,並進行親子閱讀互動。

其次,.統籌安排,用好“整塊”時間。教師在雙休日及節假期儘量少給學生布置機械重複作業,取而代之,開展“和大人一起讀”活動。

制定“家庭讀書記錄表”,記錄全家人“整本書閱讀”情況:如:書名、時間、頁數等。

二、“推薦制度”

2016年開學初,全國數百萬中小學生正式開始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指出,“部編本”語文教材就是專治老師和學生不讀書,或讀書少這個毛病的。


“整本書”閱讀的制度保證

鼓勵學生“海量閱讀”、“廣泛閱讀”,並建議採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文章。

“整本書”閱讀的制度保證

在做“整本書閱讀”書目推薦時,要充分體現經典性、可讀性和語文性,小學階段以童話、故事、寓言、童謠、兒童詩、科幻作品等主。要注意傳統文化的比重,書目儘量不和“課標”建議書目(同時也是主流教材必選書目)重複。

三、“分享制度”

十年前,鳳凰衛視(中文臺)有一個日播的讀書節目《開卷八分鐘》,節目長度為8分鐘,主持人梁文道

這個節目就是希望可以每天介紹一本書,也就是說在8分鐘的時間裡,讓觀眾用最簡利的方式碰觸到書籍的精髓,進入一個又一個迥異又奇妙的書中世界。

每一集節目除了幫觀眾讀了一本書以外,對觀眾來講也是一個協助他們選書來讀的過程。受這個節目的影響,我在每節語文課前,也安排了一個讀書欄目,名曰

“開卷五分鐘”。主題自選,形式以演說為主,每次兩位同學。全班48位同學,每三週輪流一次。


“整本書”閱讀的制度保證

當然,分享的方式很多,我們還可以成立“班級微信共讀群”,用語音的方式,把書中的精彩片段和同學分享。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音頻分享,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四、“評價制度”

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會多一個愛讀書的孩子。

由於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及閱讀材料的選擇都有有所不同,所以不能用簡單化一的標準進行評價。因此,我通常採用以下三種評價方式:

方式之一:“班級讀書排行榜”。操作非常簡單,就是把全班學生姓名列在橫軸線上,豎軸線上標上阿拉伯數字1、2、3……一直到30,代表30本書。學生每讀完一本書,就把自己把書名寫在一張標籤貼上,再貼在自己的名字上方。

方法之二:“小書蟲讀書報告”。這是學校統一製作的一本閱讀評價手冊,要求每週填寫一次,每次填寫的內容包括:閱讀時間、書名、作者、主要人物、推薦指數、內容簡介、精彩片段、讀後感言、親子筆記、自我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等。

方法之三:“閱讀之星推薦信”。就是讓每位學生做評價主體,通過寫“推薦信”的方式,把班級中既愛讀書,又愛分享的“閱讀之星”挑選出來。這種一種很有趣的實用文體寫作方式,也是評價主體由教師的“絕對權威”走向“多重主體”的一種變革。

方法之四:“五色閱讀等級卡”。利用線上閱讀檢測平臺,每讀完三本書,並通過相應的過關檢測,就可以得到一張“綠卡”;兩張“綠卡”可以換一張“黃卡”……以此類推,當學生讀滿24本書的時候,就可以得到一張“紅卡”。

有了“紅卡”,再結合平時“小書蟲讀寫報告”的撰寫情況,以及獲得“閱讀之星推薦信”的多少,在每年的“讀書節”評出“書香學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