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駕游到底是川進青出好,還是青進川出好?

迷糊的鰻魚


我是2015年從廣州出發,帶老婆孩子自駕去的西藏,去的時候走的318川藏南線到拉薩,回程走109青藏線出青海、甘肅、陝西回來,也就是傳統的川進青出的路線,對於你的這個疑問,談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們看一下這兩條路線有什麼特點。

一、川藏線
川藏線分為川藏南線(318)和川藏北線(317),起點都是成都,終點都在拉薩。一個是走川南、一個走川北,因為地質條件、氣候等方面的原因,川藏北線的路況一直明顯比川藏南線要差,而且川藏北線較多人文景觀,川藏南線則是典型的自然風光,所以,近些年走川藏線進藏的朋友,主要都是走的川藏南線,所以我僅以川藏南線的情況來介紹。
特點:
1、景色優美。都說最美的風景在路上,這句話用在川藏線上是極其合適的,川藏線沿線有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一路走來,草原、湖泊、山嶽、冰川、險溝、盤山路,能夠滿足你對各種景色和旅途刺激的嚮往。
2、沿途補給方便,供應充足。在成都,你可以品嚐各種美食,遊覽武侯祠、寬窄巷子等著名景點,放鬆自我,為接下來的川藏旅程做好身心的準備。從成都出發,沿途經過的雅安、瀘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八宿、波密、林芝等縣市都有完備的住宿、餐飲、採購的服務體系,便於你在旅途中按自己的需要進行調整。
3、起伏的海拔,有利於循序漸進的適應高原環境。川藏線雖然沿途要翻越多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埡口(現在很多都通隧道了,方便太多了),但是翻山之後往往能夠下降到3000多甚至2000多米的海拔,對於不適應高海拔的人群來說,這種間歇式的環境訓練,有助於身體循序漸進的適應高原的環境,不至於出現過度的反應。
4、路途最短。從成都出發,經過蜿蜒曲折的川藏線,大概5-7天的時間可以抵達拉薩(也有一路狂奔的3天就跑到的),全程2100公里左右,相比滇藏線起點的大理、青藏線起點的西寧(或格爾木),這個路程是最短的,而且,對於全國各地的朋友來說,自駕開車的話,抵達成都的路程和時間成本最少,包車的話,成都的租車進藏服務也是最完備的。
5、雨季的路況最複雜。每年的6-8月是川西和藏區的雨季,大量的降雨導致河流水位猛漲,沖刷路基,經常會發生道路、橋樑被沖毀的情況,此外,藏區的很多地方多為碎石山,雨水沖刷下導致大量落石滾入路面,對行車安全造成很多的隱患,這種問題在川藏北線更為嚴重。
二、青藏線
青藏線的起點在西寧,一路從海拔2200多米的西寧出發,要途徑青海湖、茶卡鹽湖、德令哈、查爾汗鹽湖,抵達青海進藏的門戶——格爾木(海拔2800),從格爾木出發,一路直奔拉薩,全程2200公里左右。
這條路線主要有以下特點:
1、全程海拔高,對身體的挑戰很大。格爾木的海拔2800多米,從格爾木開始向拉薩出發,在短短的1、200公里距離內,海拔將一路快速升高到4000-5000米的區間,並且全程維持在這個海拔高度,一路在青藏高原上行駛,翻越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等多個山脈,直到臨近拉薩的羊八井附近才會降到3000多米的海拔,這樣的旅途,對於身體是很大的挑戰的,很多人都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現高原反應的症狀,忍受著頭痛、頭暈、嘔吐的煎熬。
2、風景一般。這條路線一直在高原行奔馳,道路兩側除了高山草甸就是遠方的群山,沒有特別值得稱道的景觀,唯一的亮點應該就是藏羚羊了,運氣好的話,能夠遇見藏羚羊的遷徙,此外,在索南達傑保護站也能夠看到被保護救治的小羊羔。
3、道路風險因素極高。青藏線全線建設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大部分都是凍土帶,這樣的環境下建設的道路,到處都有沉降的情況,導致路面坑坑窪窪,而且遠遠的看不出來,覺得路況很好,一旦開近了,如果車速過快,躲避都來不及,所以青藏線經常出現車輛甩出路基的翻車事故,嚴重的時候還導致車毀人亡的事故發生。
4、堵車的概率較大。青藏線因為地處高海拔,常年氣溫很低,突發風雪的情況較大,而且因為進藏的貨運車輛主要是走這條路線,導致路面狀況不佳,很多地方因為道路維修、車輛事故等各種原因,很容易出現堵車等現象,這種情況每年都會出現。
從上面可以看出,走川藏線,能夠較為穩妥的適應高原的環境,減少高反的影響,並且可以得到較好的保障,沿途風景也非常的優美,青藏線作為出藏的主要路線,一方面時間較短,另外一方面也不容易因為走川藏線反方向和進藏的車輛不斷的會車(避免會車的潛在撞車風險,很多進藏的車開的飛快)。

其次,我覺得去高原尤其是西藏旅行,最好能遵循一些原則:

1、海拔漸次升高的原則。前面已經介紹了兩條路線的海拔特點,從人的身體適應來說,走川藏線能夠較好的訓練高原環境的適應能力,並且在出現身體不適的時候,能夠快速的下降到較低海拔進行緩解,而青藏線則不具備這種條件。

2、景色儘量排在前半程或前三分之二行程的原則。長途旅行尤其是自駕旅行是一個很磨練心智和身體的事情,尤其在旅行的後半程和快結束的時候,疲勞感、歸家心切的心情,都很容易讓人無心觀賞風景,一心只想快點回家,如果把路況複雜、風景優美的川藏線放在後半程,無疑,一方面心情上面可能沒有那麼足夠的愉悅感去走走停停的欣賞川藏線的美景,另一方面趕路的心情的疲勞的身體會增大在川藏線行車的安全風險,如果反方向走的話,最後的行程從格爾木開始回程,一路上都是路況良好的高速公路,對安全是有保證的。

3、儘量避免與主要的車流逆行的原則。在自駕進藏的主要月份,川藏線上用車流不斷來形容是不過分的,而且因為道路質量不錯,限速,路上的耗時較長,很多性子急的司機會開快車、頻繁的佔道超車,川藏線的道路都是雙向各一條車道,道路蜿蜒崎嶇,視野極差,稍不留心就可能發生撞車的事故,如果採用川出的方式,這種迎面一直是車龍的方式,危險係數會高出很多。

然後說一下我們當年進藏的經歷,也順便建議一下,如果有條件和朋友一起同行,多幾臺車互助,對路上的旅程會增加很多樂趣和保障。

我們是從2015年7月11日開始出發的,群裡面的車友從廣州、順德、深圳、中山、南通、杭州、南京、青島、武漢等十幾個城市差不多同步出發,奔向共同的集結地——四川石棉。當年因為雅安至天全修路封閉,因此我設計的路線變成“雅安——石棉——瀘定”,所有的車友在7月13日想聚在了石棉的長征夢大酒店。
在石棉是一次非常歡快的想聚,7、8個6-10歲的孩子給整個旅途添加了很多歡樂的氣氛,很多人出去旅行不喜歡帶孩子,我的想法恰恰相反,不帶孩子,真的少了很多樂趣啊。
當晚全體大聚餐,聚餐之後對整個車隊進行了分組,因為十幾臺車如果一起跑的話,要協調起來非常困難,每個人的開車節奏也會不同,任何一臺車出現問題,如果全體車隊都等待的話,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所以,我們當時就按照3-5臺車一組的方式進行了分組,每一組都是一個互助車隊,一起同行、互助,這樣的組隊方式為後續的行程帶來了很多的便利,而且,途中和不同車隊的多次重逢也平添了很多喜悅的感覺。
第二天,7月14日,全體車隊從石棉出發,正式開始川藏線進藏的行程,基本行程如下:
day1:石棉——雅江,320公里,跑了10小時左右,翻越了折多山和高爾寺山,中間途徑了瀘定、康定、新都橋,去了瀘定橋,康定因為下雨,沒有去遊覽,而且失誤的地方是沒有住在新都橋,選擇了雅江,雅江四面環山,非常擁擠狹窄的縣城,住宿條件也不好,吃也沒啥吃的,這個建議替換成新都橋。這一天另外一組的中山車友出現嚴重高反,在雅江休息了2、3天,之後堅持到了巴塘,沒法堅持下去,原路撤退了。
day2:雅江——巴塘,310公里,跑了8小時左右吧,中間比較多的高原景色,有毛埡大草原、海子山、姐妹海等景觀,值得邊走邊看,不需要太趕時間,巴塘的條件比較好,住的比較舒服;
day3:巴塘——如美鎮(竹卡村),200公里,8小時左右吧,這一段路要經過金沙江和瀾滄江,途經芒康的時候可以吃中飯,這段路正式進入藏區,開始查證件、限速,體驗各種限速的不爽和必要性,中間有一些路段會有落石,需要注意行車安全,車速不要過快。
day4:如美鎮——八宿,200公里,起了個大早,一直盤山路上山,一側的懸崖景觀非常震撼,司機需要特別集中注意力開車,路況真的挺險的,這一段路的景觀包括東達山、邦達草原、業拉山、九十九道拐、怒江大橋、安久拉山,這一天的行程不算太緊張,路上景色很美,路況也複雜,要特別留神注意安全。

day5:八宿——波密,220公里,要經過然烏湖、3888公里路樁、米堆冰川等景點,路上的涉水和塌方路段較多;

day6:波密——林芝,230公里,主要景觀有盔甲山、色季拉山、南迦巴瓦峰、尼洋河風光等,當時為了趕早通過通麥天險,車隊早上6點不到就出發了,當時通麥隧道沒有貫通,走的還是老路,有幾個地方在會車的時候,車輪都已經在懸崖邊上了,現在回想起來都是一身冷汗,通麥天線是難度最大的地方,現在方便多了;
day7:7月20日,林芝——拉薩,420公里,這個行程主要是趕路了,要翻越全程海拔最高的米拉山口,山上氣候多變,要注意防寒保暖。
7月21日——23日,大家在拉薩自由活動,有的朋友花了兩天時間去了珠峰大本營,考慮到老婆孩子的適應能力,我們把行程都安排在了拉薩市內,布達拉宮、八廓街、大小昭寺、哲蚌寺、羅布林卡這些景點都走了個遍,因為就住在八廓街邊上的一間小客棧,每天都會去八廓街跟著朝拜的人流轉上幾圈,喝兩杯甜茶,感受著西藏的生活節奏。
期間我們還抽了一天的時間去了羊卓雍措,去的時候天氣不算太好,山頂的觀景臺被一群人攔著收費,所以我們直接就下到半山和湖邊去了。
7月24日,啟動青藏線的回程。
第一天從拉薩開到安多,中途去了納木錯遊玩,不過這樣的話行程和時間比較緊湊,早上最好一大早就出發,我們當時抵達安多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1點多。
第二天從安多直奔青海格爾木,路程很長,尤其經過高原凍土區,要特別留心暗冰和暗坑,駕駛安全隱患很大。
一路上會經過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和索南達傑保護站,幸運的是看到了很多藏羚羊在公路liang兩邊的草甸上悠閒的吃草、漫步。
7月25日,抵達格爾木,之前十幾臺車由於後面的行程差異,有的已經先走了,所以到達格爾木的時候還剩8、9臺車左右,從高原下到海拔2000多的格爾木(雖然還是高原),大家也敞開了,青稞酒、抓白條(手抓羊肉)的味道真是非常好,至今都一直回味。
7月26日,大家先去了查爾汗鹽湖,這個是聽了朋友的推薦,說不比茶卡鹽湖差,去了一看,果然不假。
遊覽完之後,我們就直奔青海湖了,在青海湖邊的帳篷營地,7、8車的朋友,一起烤了一隻全羊,總共也就1500左右,真的是非常的划算。
第二天7月27日,到了和大家分手的時候了,朋友們各自啟程回家了。

最後說一下關於自駕進藏需要注意的事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車輛
1、輪胎
西藏的道路7、80%已經柏油化,路況很好,並且逐年改善,但是有一些路段由於地質、氣候等原因,仍處於維護或翻挖更新的狀態,碎石路、土路還是有很多,這種路況對於大多數車輛配備的AT胎來說,磨損是比較厲害的,因此,出發之前,檢查輪胎的胎紋深度,如果胎紋太淺,建議更換新胎,以免途中出現意外。
此外,進藏途中,胎壓的控制也需要合理,不宜過低,有不少文章建議大幅降低胎壓,我的個人建議是不需要過濾,一般控制在低海拔地區2.4-2.5左右即可,即便到了高海拔也不會超過2.8。
2、剎車系統
進藏的路上,不是上山就是下山,而且下山過程中往往是長坡、緩降,這樣就會導致頻繁的使用剎車,這種情況下,一個是剎車磨損加快,第二是容易過熱,導致剎車失靈,我在過72拐的時候就碰到這種情況,趕緊靠邊停車給剎車片澆水降溫,所以,出發之前,建議檢查剎車片的厚度。
3、底盤
雖然進藏道路大多已經柏油硬化,但畢竟還是有2、30%左右的路況不好,這類道路要麼砂石較多,行駛過程中容易戴起來衝擊底盤,要麼坑多、坑大,容易掛到底盤,俗稱託底,運氣不好的話,還可能磕壞發動機油底殼,也就是機濾的那個蓋子,我們在青藏線沱沱河一帶過炮彈坑爛路的時候,就看到4、5臺車因為磕爛油底殼而拋錨的,機油流了一地,有面包車、小車、SUV,跟車輛類型沒有關係,純粹是看技術了。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加個地盤發動機防護板,穩妥一些。
4、發動機
高原由於氧氣含量低,發動機進氣量減少,發動機的功率能效只能達到平原地區的5、60%左右,因此,要保證足夠的動力,就必須提高發動機轉速,長時間的高轉速、高溫運行,對發動機還是會造成一定的損耗的,雖然不至於開鍋,但建議中途該休息還是休息,人要休息,車也要休息。
二、人員
1、帶齊必備的藥品,葡萄糖粉、板藍根沖劑、阿咖酚散(或者阿司匹林、芬必達等止痛藥)是一定要帶著的,哪怕用不上,葡萄糖能增加血糖含量,緩解頭暈的症狀,阿咖酚散等止痛藥能夠快速的緩解頭疼的症狀;
2、一旦出現頭暈、頭痛、想嘔吐的症狀,千萬不要忍,立刻服藥、休息,因為如果不服藥,症狀很容易加重,非常的難受,晚上睡不著,也會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嚴重的會導致更多的併發症發生,我們當時的車隊有一位朋友就是因為高反沒有及時處理,在雅江住了三天,最後沒辦法撤回去了;
3、避免劇烈運動,緩走緩行,如果出了汗,要及時更換衣服擦汗,避免著涼;
4、如果連續服藥仍不能緩解高反症狀,就需要吸氧了,建議提前準備好氧氣袋或者便攜氧氣瓶,有條件的可以帶個小型的醫用氧氣瓶,我女兒當時在拉薩的時候,去瑪吉阿米吃飯,把肚子吃壞了(瑪吉阿米的食物普遍反映沒有煮熟),引發高原反應,我們回程青藏線的時候一直嘔吐,幸虧同行的隊長是醫生,帶了一個醫用氧氣瓶,在車上吸了半天的氧,居然沒事了;
5、以上措施仍沒有效果,就建議就地休息或儘快轉移到低海拔的地區,並且及時就醫;
6、不要疲勞駕駛,副駕的乘客要多注意觀察司機的狀態,一旦出現犯困的情況,及時靠邊停車休息。
我是元寶爸爸,親子旅行、自駕旅行愛好者,多平臺獨立撰稿人,分享專業的自駕旅行、親子旅行等旅行知識和經驗!歡迎關注我,留言討論和交流溝通。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元寶爸爸愛旅行


自駕西藏,川進青出也好,青進川出也罷,不存在走哪條線更好,因為全國各地首次自駕西藏者,八條進藏線路,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會首選並完成川西藏東+青藏高原這個大循環,只是進藏方向順時針(川進青出)還是反時針(青進川出)的選擇問題。

而首次自駕西藏者,百分之八九十的也都會選擇川進青出。

自駕西藏,川藏線318國道。勒克兒 攝

為啥呢?

這是忌憚眾所周知的高原高反所致。

某人到了海拔3000米及其以上會不會有高反,何時出現高反,至今都是令全世界現代科技扼腕的難題。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在實地體驗,而體驗地,最佳的地方就是川藏公路的第一板塊: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海拔3900+米剪子灣山觀景點。勒克兒 攝

川西高原地勢處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之間,由第一臺階向第二臺階過渡。這一地帶地形地貌變化劇烈,海拔五六千米的山峰與海拔兩三千米的峽谷犬牙交錯,自駕其間,如果摺疊時空,起起伏伏貌似坐過山車,正是因為這一特性,可以“測試”人們是否有高反,當然,青藏線更是可以嚴重“測試”高反,但前者一旦“測試”有高反,可以迅速從高海拔的山峰埡口撤離到較低海拔的峽谷地帶“以觀後效”,後者就不行,因為過了納赤臺直到拉薩,海拔都是四五千米,一樣一樣的,往哪兒撤?只能挺住!萬一挺不住,咋辦?

青藏線109國道格爾木-拉薩是中國離天最近的公路中,路況最好的一條。沿途聖潔的雪山、清澈的湖泊、遼闊高原虔誠寺廟......看看青藏公路的沿途風景,彷彿看見了全世界!勒克兒 攝

要知道,一旦高反嚴重,撤離高海拔地方不及時或救治遲緩,是會危及生命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談高反而色變,戰略上重視它,戰術上藐視它,首次自駕進藏走川藏線,就是戰術應用的結果——一般說來,在平原地區的人們到高原地區,絕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高原反應,只是程度的不同,都有一個適應過程,適應的時間因人而異。首次自駕進藏走川藏線就是一個適應過程。比如,成都—康定,海拔逐漸升高到2600米,在這個高度,絕大多數人都沒丟丟問題的,如有問題,那勸你趁早打消進藏念頭。

川藏線318國道“康巴第一關”——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埡口。勒克兒 攝

如沒問題,繼續前進翻越康巴第一關: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初次進藏者在這兒一般都有高反的,只是程度的輕重而已,有情況,撤回康定或繼續前行海拔3600+米的新都橋觀察都行,繼續前行,又有海拔4400+高爾寺山(隧道)考驗,爾後到海拔2500+米雅江住宿,視同車乘員高反情況,休整(適應高反)一兩天,確保進藏高反無憂後,則繼續前進。

海拔2600+米、溜溜的康定城。勒克兒 攝

其實,318國道川西藏東段,高山峽谷段海拔起伏劇烈度基本和前述差不多,你這樣走走停停,到拉薩至少也得一週,高反啥的,基本都適應了。然後,從拉薩走青藏線返回,雖然1000+公里平均海拔4400米,但你身體已經適應了前面一大段高反測驗和適應,歸途完全可以“燙著火鍋唱著歌”一路嘚瑟著回家。


青藏線海拔4700米的羌塘大草原和遠處的念青唐古拉山。勒克兒 攝


勒克兒


自駕進藏,川進青出還是青進川出?

筆者二次自駕進藏,2014年為川進青出8000公里,2018年為滇進新出14000公里,川西甘南自駕也各有幾次。

通常大家知道的進藏路線有八條,川藏、青藏、新藏、丙察察,唐蕃古道、317、滇藏等,自駕進藏最好的選擇首先是由低海拔到高海拔,這樣身體對高反更容易的適應,筆者進藏群裡曾經發生過:6輛車14人左右組團進藏,由於進藏速度太快忙著趕路,人員集體高反,到拉薩後大部分人坐飛機撤離,連六輛車的司機都湊不齊,最後在群裡發公告,找司機往出開車,其實類似這樣的事,每年進藏都有發生,走到一半返程的,就是因為進藏路線選擇出現了錯誤!

那麼如何選擇進藏路線呢?

1、自駕進藏很多人時間有限,就天天著急趕路。而高原反應對於每個人的症狀是不一樣的,很多人在說,我上次去就沒事,我去了多少次都沒事,你沒事,不等於別人沒事,你這次沒事,不等於下次沒事。關鍵在於人車都放慢速度,更好的體會高原風景,速度慢了,身體對於高海拔,也能更快的適應!關鍵詞:慢!

2.初次進藏,應該選擇從低海拔往高海拔走,這樣走首選是川進或滇進,所謂青出只是最節約時間的一條路,現在青藏線路也沒有前幾年好了,坑坑窪窪!走一次,感覺一下就行了!

3.西藏新疆不是去一次就能轉玩,不同的路線,不同的季節,都有不同的風景,慢慢走,靜下來!

大家有什麼問題,也可隨時私信我!謝謝





朝聖者探險旅行




去西藏自駕遊,一般都會選擇川進青出,你是從北京出發,可能走京藏高速直接就能到達格爾木,是不是想從青藏線進入西藏,在這裡只能奉勸,最好不要這麼走,你會覺得很枯燥,沒意思,沒有那種拐彎的曲折,沒有那種對川藏線的期待,旅遊也就變成了一種行屍走肉,還不如不去,為好呢。

青藏線,旅遊景點比較少,一路上全部是開車,我能去玩的就是青海湖,剩下的就是一望無際的無人區,還有一個坨坨河,也只是下去看看風景而已,剩下的只能開車,開車,再開車,開的腦子都炸。

還有關鍵的一點,過了格爾木一下上到了4500米以上的海拔地區,身體根本受不了,在這裡發生高原反應的概率是80%以上,看到太多人在這裡,吐的膽汁都出來了,一股酒糟味,特別是女孩不美了。

川藏線去西藏,正好和青藏線相反,青藏線有三天到四天的時間就到達了拉薩,川藏線適合慢玩,川西,林芝,包括一路上旅遊資源都非常的豐富,所以走這邊更有意思,邊走邊玩,每天都有期待,今天在海螺溝,明天期待木格措,後天期待亞丁稻城,外後天期待進入藏區,就這麼每天在期待當中渡過,覺得一點都不累,而且會非常開心,每天都有新鮮的東西,充斥到生命當中,感覺很有意思。

還有一點,最關鍵,川藏線循序漸進的進入高海拔地區,發生高原反應的概率在20%左右,青藏線和川藏線的區別就這麼大,你想難受嗎?你想高原反應嗎?你想沒有玩的地方嗎?那你該咋選擇?

川進青出是多少代驢友,用經驗走出來的路,反其道而行,只能讓自己面臨著更多的困惑,不舒暢。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關於去西藏,還有什麼其他的疑問可以隨時私信我,我會直言不諱有問必答,最後祝每一位驢友能夠去西藏玩的開心。


川藏自駕遊


川進青出,或者青進川出,其實都差不多,反正我是分不出個高下來。

就風景上來說,青藏線雖然荒涼一點兒,但是有川藏線上沒有的戈壁風光(可可西里),以及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水上雅丹地貌(格爾木附近的水上雅丹景區,在柴達木盆地裡),還能經過兩個鹽湖(格爾木的察爾汗鹽湖,以及格爾木到西寧路上的茶卡鹽湖)。

還有三江源、藏羚羊等等,這些風景,反正川藏線上是找不到的。

就路況上來說,川藏線的路況是優於青藏線的。

青藏線上雖然彎路少、山路少,基本都是大直道,但是青藏線基本全程都在高原凍土層上,加上高原上養護難度大,以及公路通車時間早,說青藏線年久失修一點兒都不過。

沿途各種路基沉陷,比如那曲到格爾木這段路,筆直的大馬路上都不敢開到60以上。為啥?因為你不知道前頭哪個地方路基沉陷了,速度開的稍微快點兒,可能車子就要起飛。開起來是超級痛苦。

而且那曲到格爾木這段路又超級的長,沿途雖然風景還不錯,但是真的沒心情欣賞。。

車子開不快,加上大直道兒,沿途的風景也單一,開不到兩小時就想睡覺了。

川藏線的路況呢,雖然說是山路多,坡陡彎急,但是路況好啊!已經可以說是全程的柏油路覆蓋了。再加上沿途的風景不錯,只要晚上休息好了,基本不用擔心開車時會犯困。

實在是要選一個,我建議是先走川藏線到拉薩,然後再走青藏線到格爾木,格爾木周邊玩一下,休息一下,再回北京。


triplus


我來說說這兩條線的不同的地方,以及怎麼選擇。

(1)川藏線318,其特點是行駛在河谷中間,翻越一座座高海拔的山峰。所以從這條線路進藏,不容易出現高反。

(2)青藏線海拔逐漸升高,過了西大灘(西藏方向是過了那曲)一直行駛在高海拔。由於長時間處於高海拔狀態,就容易出現高原反應。

(3)關於是川進青出,還是青進川出的選擇,可以這樣來決定:(a)如果車上的人都是第一次上高原,整個行程中間有計劃要去珠峰大本營或者阿里地區,就選青進!讓全體成員提前出現高反,在這個過程中間篩選出不能長時間在高原上的人,避免在後續的行程中,由於一個人的意外情況,整個團隊取消行程。(b)如果不是前一種情況,就建議川進青出,這種情況能把出現高山反應的情況降到最低,能最大限度地領略美麗風光。


林肯149931219


選擇川進青出吧,你自己都知道青藏線海拔高,那你還去,到時候真高反了,你不得打道回府啊,這旅程中斷未免太過遺憾。


走川藏線進去,海拔也不是很高,慢慢適應,等你走完川藏線差不多都10天的樣子了,在走青藏線,基本都沒有問題了。我們車隊中,走川進青出的行程最為年長的是67歲,全程基本都沒什麼問題。所以你也要相信你自己,這樣走也OK啦~


而且成都也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旅遊城市,觀光、美食應有盡有,來體驗一回地道的川菜,先給味蕾來一場盛宴,畢竟川藏、青藏這條線路,川菜館子居多,你也可以提前“試試菜品”看看合不合口味或者喜歡吃什麼,到時候可以直接點呢。


如果你是第一次進藏,還是自駕去,擔心路況和沿途突發事件,不妨跟莪的車隊一起呢


懶人悠遊旅行


本人於2007年和老伴自駕普桑轎車,青進川出,事前為應付高反,攜帶鋼礶瓶裝氧氣,出格爾木過崑崙山、五道梁,沱沱河加油,再過雁石坪,爬上唐古拉山口留影。一路行進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高原,直至唐古拉山5020米。本人體會是,在海拔4000米至5000米以下有高反,主要是面部有僵皺的感覺,頭部微漲,但可承受,不影響正常駕駛車輛,唯一的麻煩是車輛在沱沱河加油後發動困難,後來打開機器蓋勉強發動了,以後直至那曲駐地停車不熄火。上唐古垃山5020標誌點拍照留念,胃部不適,有噁心的感覺,立即上車隨著海拔逐漸降至5000以下,胃部不適逐漸消退。為安全起見,當日下午四點住宿那曲,夜晚頭漲微痛,稍微吸氧後睡眠良好。第二天諮詢其它司機車輛發動問題,他們說把空氣濾淸器拿掉,拿下後有所好轉,但還是不太好發動,主要是氧氣比例不得當。還是用停車少熄火的辦法。至於高反從那曲經納不措湖景點到拉薩已蕩然無存,到拉薩後洗澡逛街完全正常。在拉薩停留三天,出川藏南線至成都,一路經各個高山埡口完全不存在高反問題,美景盡情欣賞,最壯觀的還數欣賞南迦巴瓦雪峰震撼。


南飛北歸1


關於自駕去西藏走川藏進青藏出還是青藏進川藏出,我有自駕房車三次進藏經理,我個人認為還是選擇川藏進青藏出,原因以下幾點。

1川藏進海拔是持續升高有高有低,自己下載一個海拔圖,每天住宿儘量選擇在海拔低的地方住宿,川藏進走的是靠山體的右側通行,這樣的更為安全。川藏線被定為最美公路,景色宜人。

2青藏線海拔高。景色單一基本從拉薩到格爾木需要兩天的時間,因為海拔都幾乎都在4千米以上,讓人身體極度不舒服,一般這樣走下來需要20天左右,一般人也都想家了,也無心瀏覽路上的景色了,這樣的也能快速到家。



納蘭小寶哥


對入藏,我的經驗川進青出對高反適應比較好。青藏線從格爾木到不凍泉不到200公里,海拔一下上升千米以上,接下來,一整天都在海撥四五千以上。而川藏線只要選擇合理都能在較低海撥處夜晚住宿。再經過上上下下的折騰,基本就適應高反了

有人說川藏線車流大於青藏線,走過的人都清楚,青藏線是出了名的大車多、軍車多、易堵車,我在青藏線安多——格爾木之間被堵了四次車,最長四十分鐘,其它都在二十分鐘以上。而在川藏線就在竹巴龍鄉雙向共用一個車道上讓車,等了十五分鐘。

當然路險還是川藏線,還有一段從竹巴龍鄉到海通兵站後面近四十公里的爛路。但青藏線的路狀也真好不到那裡,坑連著坑,想快都難。從安多到格爾木七百二十公里,堵車、休息、跑了十五個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