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和匈牙利有什麼關係嗎?

用戶60563616


匈奴和匈牙利是中外史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

匈奴是戰國時期,我國北方草原上的一個遊牧民族。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統一北方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汗國。匈牙利人的祖先馬扎爾人,最開始生活在伏爾加河流域,後來為了更好的牧場,逐漸遷徙到了黑海和南俄草原。

匈奴和漢朝幹仗的故事早就被說爛了,這裡就不重複了,總之被班超的兒子班勇在阿爾泰山大敗之後西遷。

兩個多世紀後,黑海沿岸的匈人向歐洲發起了進攻。匈人是落後的遊牧民族,民風彪悍嗜血,勝利後喜歡屠城。匈人首領阿提拉因此被歐洲人認為是懲罰他們的“上帝之鞭”。

9世界末,匈牙利人的祖先馬扎爾人攻入歐洲時,他們給歐洲人帶去了恐懼並不亞於匈人。反正都是遊牧民族,歐洲人也分不清楚他們的區別,在祈禱時總說:“主啊,保佑我躲過匈奴人的弓箭。”匈牙利人於是就成了匈奴人後裔。

匈奴人在中國消失和匈人、馬扎爾人出現在歐洲基本上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能銜接上,所以很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匈奴後裔。

可是匈奴和匈人、匈人和馬扎爾人之間各有幾百年的斷層,中間發生了什麼根本無法考證,所以也有很多學者認為他們就是不同民族。

不過大部分學者認為匈牙利人並不是匈奴的後裔,僅因為匈奴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歷史,匈牙利人才以匈奴後裔為榮,就如同中亞突厥民族都將成吉思汗視為祖先一樣。


史料不輯


匈奴人到底和匈牙利人有什麼關係?其實這個問題是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的,也就是說它沒有定論,所以其實不同的人可以給出不同的答案。但總體來說,匈奴人和匈牙利人雖然最多也只是有非常間接而且極其曲折的聯繫,但這種聯繫卻很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歷史記載與基因研究中二者的關係

其實關於匈奴人與匈牙利人的關係,主要是有兩個環節現在有爭議。第一是在北匈奴從中國史書中消失200年之後,出現在歐洲的匈人是否是匈奴的後裔。第二是在歐洲匈人消失了400年之後建立了匈牙利王國的馬扎爾人是否是匈人的後裔。因為歷史過於久遠,其實這兩個疑問在現代要想沒有任何爭議地得到接受都是不可能的。

關於歐洲匈人和匈奴之間的關係,桃花石雜談以前專門寫過很多相關內容,大家有興趣可以關注查閱。在這裡簡單說一下桃花石雜談的觀點,即歐洲匈人和匈奴直接有密切聯繫,從中歐乃至印度等地的古史書對比來看,基本上可以肯定歐洲匈人是匈奴的後裔,當然在其中已經混合了大量的沿途其它民族的血統,血統的遠近可能有差別,但兩者之間有直接聯繫是不容置疑的。

匈奴及匈人西遷示意圖,最東邊158年和360年之間的細虛線是現代推測的匈奴西遷路線

所以今天重點要說的就是匈人和匈牙利之間的聯繫。但其實在比較嚴肅的歷史上,這兩者是否真正有關係也是沒法確定的,或者換個說法是也是沒有證據的。因為匈人在歐洲出現是在公元4世紀下半葉到5世紀上半葉,總共持續的時間還不到一個世紀。但在這一個世紀內,它也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匈人對中東歐日耳曼人聚居區的征服使日耳曼人大量湧入羅馬帝國,匈人自己後來也在其大王阿提拉的帶領下攻到了西歐的法國和意大利地區,並曾經一度佔領了西羅馬末期的首都拉文納城。而被匈人驅趕進入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最終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描繪阿提拉大軍進逼羅馬城的歐洲古畫

但在公元453年,阿提拉在和日耳曼公主和親的新婚之夜暴死,匈人之後立即陷入混亂。阿提拉的三個兒子相互爭權奪利,發生混戰,原本臣服於其的許多日耳曼部落也先後叛亂,匈人帝國很快土崩瓦解,而匈人這個民族在公元460年之後就已經在歐洲的記載中基本消失了。但馬扎爾人進入歐洲則是發生在公元896年,中間又間隔了400多年,而且除了馬扎爾人出發的地點和匈人被歐洲人發現的地點比較接近之外,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其實是沒有任何證據的。

現代歐洲各民族的基因研究結果,中間的Hungary是匈牙利,其主流血統和周邊民族差別已經不大,主要是歐洲血統了

另外根據現代的基因研究,現代匈牙利人的亞洲血統只有4%,而歐洲血統佔到了90%以上。但即使這樣,匈牙利人仍然是所有歐洲民族裡亞洲血統比例最高的,甚至比俄羅斯人還高。而現代匈牙利人和公元9世紀進入歐洲的馬扎爾人確實是一脈相承的,現代的觀點人認為馬扎爾人進入歐洲時,身上的亞洲血統大概有40%左右。現代匈牙利人的歐洲血統,主要是馬扎爾人在中歐定居之後和周邊民族長期混血的結果。所以從正史的角度,現代匈牙利人是不是匈人乃至匈奴的後裔是很難有定論的。

匈牙利人的民族認同

但學術界所認可的正史是一回事,匈牙利人自己基於本國的歷史傳說和文化傳統所形成的民族認同卻完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匈牙利,認為本民族是匈人和阿提拉後裔的觀點是根深蒂固的,在民間如果公開否認這一點,甚至有可能被周圍的同胞視為叛國者。

首先在現代的匈牙利,每年1月7號還是“阿提拉節”,當然這個節日在名義上是該國所有名叫阿提拉的人慶祝自己名字的節日。但歸根結底,這個名字的來源還是匈人王阿提拉。而在匈牙利,阿提拉到現在仍然是最常見的男性名字之一。除此之外,其它匈人時期名人的名字在現代匈牙利也得到了廣泛接受。比如匈牙利首都是布達佩斯,而其中的前半部分“布達(Buda)”就來自曾和阿提拉聯合執政的阿提拉哥哥的名字,當時他叫佈列達(Bleda),這個名字現在在匈牙利語裡的拼寫就是布達。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就是以匈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

而且在現代匈牙利,阿提拉的形象和歐洲其它國家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歐洲其它國家,阿提拉在民間的“刻板印象”仍然是野蠻人大王,給歐洲造成了無窮的破壞。但在匈牙利,他的形象卻是仁慈而睿智的明君,匈牙利人甚至認為他沒有攻克並劫掠羅馬城是因為他在當時的羅馬教皇良一世的懇求下赦免了羅馬,因此這展示了他仁慈的一面。

匈牙利街頭的阿提拉塑像

而匈牙利人的這種民族認同來自於馬扎爾人進入歐洲時就秉持的民族認同。在公元9世紀帶領馬扎爾人進入歐洲的阿爾帕德大公就宣稱自己是阿提拉的嫡傳後裔,並且還有家譜為證。而匈牙利境內一個名叫塞凱伊人的族群對匈人的認同尤其強烈,他們宣稱自己是阿提拉最小的兒子恰巴的後裔,這個族群現代還流傳著恰巴死後復活,從日耳曼法蘭克人手裡拯救了匈人的傳說。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街頭的恰巴王子像


因此匈牙利人自己認同自己是匈人後裔是沒有疑問的,這就好像漢族人自己認同是炎黃子孫一樣。而匈奴和匈人的聯繫也基本上是沒法排除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匈牙利和匈奴有歷史聯繫,甚至說是其間接後裔也並不過分。


桃花石雜談


匈奴人應該是匈牙利的先祖。

首先,他們的民俗“似曾相識”。

據考古家考證發現,匈牙利人在祭天地鬼神、崇拜日月、歃血為盟、脫帽致謝等方面都和匈奴人如出一轍,甚至連葬禮和陪葬品等驚人的類似。同時,考古家還發現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調和匈奴長期統治的裕固族民歌極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變奏。還有裕固族的對一些名稱的叫法完全相同,如“蘋果”都叫“奧爾莫”,“綠色”都叫“凱克”,“媽媽”都叫“奧民奧”, 這些都證明北匈奴西遷後,到匈牙利後把他們的音樂也帶到了那裡。

總之,從民俗民風來看,匈奴人和匈牙利驚人的“似曾相識”。

其次,從他們的命運“一脈相承”。

據悉,匈奴民族在秦漢時期已經非常強大,時常騷擾中國邊境。到漢武帝時,對匈奴採取了“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策略,再加上後來漢朝的繼續者對匈奴採取了武力的政策,結果匈奴族經過漢朝數代皇帝長期累月的打擊,一分為二,南匈奴投降了漢朝,而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逐漸西遷到西亞,北亞,開始過著傳統的遊牧生活。因為他們勇猛剛強,所向披靡,經過數十年的南征北戰,很快稱雄歐洲大部,並在匈牙利平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匈牙利。

總之,從匈奴人的遷涉路線及所到達的地方和國度來分析,匈奴和匈牙利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越來越多的發現證明,匈牙利人很可能與匈奴人存在“一脈相承”的關係。也正是因為如此,2004年,2500多名匈牙利公民向政府提出申請,要求承認他們是“匈奴族”。儘管這一要求被匈牙利國會人權、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駁回,但是足以證明匈奴族和匈牙利的血親關係。可以肯定的是,匈奴族至少是一部分匈牙利人的先祖。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匈奴人與後來入侵羅馬帝國的匈人是否為同一民族?國內史學界傾向於認同,歐洲史學界傾向於懷疑。

歐洲人懷疑的主要原因是,匈奴人在被漢帝國擊敗後,為什麼直到2、300年後才出現在黑海沿岸,並最終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橫跨歐亞大陸,原本用不了這麼長的時間。

匈奴人沒有文字,匈人也沒有文字;匈奴人在中國歷史上一分為二,北匈奴逃往西域,南匈奴融入中原;匈奴人在中國歷史中沒有留下可靠的文物資料,匈人在歐洲似乎似乎也是如此。這對於核實匈奴人與匈人的聯繫,造成了極大困難。

從歐洲史料記載看,匈人絕對是從蒙古大草原出發,過程中不斷征服外族,包括阿蘭人、哥特人等等,甚至外族人數量遠超匈人。以至於到了羅馬帝國邊境時,羅馬人見到的匈奴人都是以哥特語作為官方語言。他們的喪葬習俗,從發掘出來的墓地看,與日耳曼人的習俗也沒明顯區別。這進一步增加了判斷匈人來源的難度。

起點資料不全,終點資料也不全,中間遷徙過程就更加是一片黑暗。

對於匈奴或者說是匈人,如果確為同一民族,那隻能說,作為一個先後在東方與西方大放異彩的民族,真是上帝派來折騰古老文明世界的鞭子!

如果文明世界躊躇不前,這條鞭子就會給予嚴厲地懲罰;如果文明世界奮而崛起,這條鞭子就成了鞭策的動力。


欲雲談史論今


回答這個問題,捎帶也區分一下:匈奴、匈人、匈牙利人

陝西省興平市霍去病墓前石刻“馬踏匈奴”

有這樣一個傳說長盛不衰: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封狼居胥,把匈奴打得舉族西遷。這群匈奴人跑啊跑,一路跑到了歐洲,捎帶手滅亡了羅馬帝國,最後在匈牙利落了腳,否則匈牙利怎麼對得起國名裡的那個匈字呢?

由此得出的推論更是膾炙人口:

因為漢朝打敗了匈奴,匈奴滅了羅馬,想必漢朝也是比羅馬要強上不少的。既然羅馬帝國是歐洲有史以來疆域面積最大的帝國,千百年來,歐洲各國的權力遊戲基本圍繞地中海展開,而地中海在那個時候成了帝國的內湖。那麼歐洲最闊的時候也讓我們中國人的手下敗將給吊起來打。

然而,這些說法中有許多漏洞。事實上,漢朝打敗的是匈奴人,打敗羅馬帝國的是匈人,匈奴和匈人不是一回事。

油畫,阿提拉,約1843年,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魯瓦作,現藏波旁宮

打敗羅馬帝國的是匈人

訛傳要從公元4世紀下半葉,黑海北岸的東哥特人被“匈人”大舉進攻說起。東哥特人發現自己的家園闖進了一群不速之客。這些人面目猙獰,令人恐懼,騎在馬上行進如飛。哥特人本不是軟弱之輩,假以時日,羅馬都要成為他們的戰利品。但這次,入侵者如砍瓜切菜一般打敗了哥特人,由此開啟了歐洲幾個世紀以來的民族遷徙之潮。哥特本來是在今天烏克蘭一帶遊牧的部族,這一次遷徙,最遠一支跑到了今天的西班牙。

彷徨無措的日耳曼人帶來了遠方的恐怖消息,一隻從未見過的大軍正在逼近,所到之處殺人盈野,血流飄杵,廬舍為丘墟,良田為焦土。可怕的消息尚未來得及一一驗證,匈人的馬蹄已經踏過邊境。這群“即使在野蠻人眼中也是野蠻人”的侵略者毫不留情地踐踏了一切。匈人的首領阿提拉,被羅馬人畏懼地稱為“上帝之鞭”,彷彿匈人的出現就是上帝對羅馬人罪行的懲罰,正如《聖經》中的洪水、天火一般,無法阻擋,無法逃避。

匈牙利人並非與匈人同源

公元453年,阿提拉暴病身亡,被奴役的民族紛紛起兵反叛,匈人帝國隨之星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匈人餘部只得退往多瑙河下游,並在匈人親手引發的民族遷徙大潮中被沖刷殆盡。

誠然,有許多匈人退到了今天匈牙利的國境內。然而,匈牙利與匈人同源的學說同樣是後人的建構。考古成果表明,當今匈牙利的主體民族馬扎爾人在匈人的國家滅亡後數百年才來到這片土地。然而,這批精於騎射,喜好劫掠的後來者甫一登場就勾起了歐洲人的痛苦記憶。中世紀的學者常常稱呼這些馬扎爾人為“匈人”,而馬扎爾人在多瑙河平原站穩腳跟後也高興地接過了匈人後裔的名稱。匈牙利的詩人為阿提拉寫下了熱情洋溢的讚美詩,還用“阿提拉的後裔”來稱呼自己的國王。其實,馬扎爾人與突厥人的親緣更近,然而同為突厥人的奧斯曼土耳其在中世紀後期屢次進攻早已皈依天主教的匈牙利,甚至一度佔領匈牙利全境,匈牙利的民族主義者顯然不可能去追溯一個和仇敵同源的祖先。於是,從文藝復興以來,匈牙利的學者都自豪地以匈人之後自居。

匈牙利人並非與匈奴同源

漢武帝派名將衛青、霍去病先後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匈奴是一個強大的部族,此次受到重創,就消失無蹤顯然不大可能。在魏晉時期,匈奴仍然沒有舉族遷走,不僅一直活躍在中原人的視野裡,而且越來越近,居然跑到山西來了,而且繁衍生息蒸蒸日上。到了西晉末年,匈奴更是赫然列於“五胡”之首,匈奴王劉淵更是在西晉末年的混亂局面中,第一個以少數民族身份在中原建立了政權。

從無到有的事情做起來劉淵也比較心虛,於是託名漢室宗親,還特意把劉禪劉阿斗封為孝懷皇帝,其實劉淵是純正的匈奴人,祖先世系可以一直追溯到在白登山上圍困漢高祖劉邦的冒頓單于。匈奴人劉淵稱帝的那一年,是公元308年。

匈人逞兇歐陸的同時,中國仍然有匈奴人活躍的痕跡。公元407年,赫連勃勃反叛後秦自立,自稱天王、大單于,定國號為大夏。赫連勃勃就是匈奴鐵弗部人,雖已與各族通婚,但仍然恪守匈奴傳統。赫連勃勃的國號為何是大夏?因為司馬遷《史記》記載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其大單于的名號也是匈奴的稱呼。經過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動盪,中國人視野中那個曾經強盛的匈奴族逐漸消融在了中原大地上。等到華夏文軌再次歸於一統之時,北方草原上已經崛起了新的雄主,匈奴徹底成了歷史名詞。

所以,打敗羅馬的是匈人,與匈奴無關;匈奴和匈人並非同種;匈牙利的主體民族馬扎爾人是在匈人國家滅亡後來到匈牙利境內的。匈人、匈奴、匈牙利不是一種人。


國家人文歷史


匈奴人和匈牙利人到底有什麼關係,司馬在這裡可以果斷地告訴你:沒有一毛錢關係!

那麼,為什麼沒有一毛錢關係的匈牙利人,會有這樣一個國名?這裡就為大家解釋一下。首先,咱說歷史上,確實曾有一支匈人,抵達了歐洲。這支突然入侵羅馬帝國的遊牧部落,在拉丁語中叫作Hvnnvs,轉譯為英語成了Huns,到了中文便譯為匈人。羅馬的史料說,匈人的個子矮小、鼻樑扁平、眼睛眯成一條縫、頭大而圓、幾乎看不見頸部、肩膀魁梧,似人非人,善騎射、作戰,因長時間騎在馬上活動,站立於地上時雙腳向外扭曲——從這敘述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種族特徵,是接近蒙古人種的。

那麼東方的匈奴人,是不是蒙古人種?從中國文獻看,草原上的匈奴人是又高又大、相貌堂堂,且有著大鬍子,兩相比較,似乎截然不同。

大概是在19、20世紀之間,曾有人認為匈人就是匈奴人,但這種貌似可能的推斷,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其實可能不大,因為“匈人”是蒙古人種,而匈奴人是突厥語系的歐羅巴人種與蒙古人種混血,通俗地講,匈人是黃色人種,而匈奴人是白色人種更多一點。好,咱回過頭來看一看,匈牙利人是什麼人?

其實,他們自稱是馬札爾人,最初居住在俄羅斯南部,而後遷徙前往東歐,先是遊牧,後是定居務農,且改宗基督教。馬札爾這個詞,是Magyars,和匈奴沒一毛錢關係,和匈人也沒一分錢關係。

當然,馬札爾人確實有和其他歐洲人不一樣的地方,譬如他們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後,這一點恰巧與咱東方人一模一樣。但單這一個原因,無法證明馬札爾人與東方人有什麼真正的聯繫。而從個頭矮小這些因素來講,匈人和漢人也沒啥關係,因為漢人的身高固然不如匈人,但也有一米七以上。河北滿城劉勝墓(劉備的直系先祖中山靖王)和最近發掘的江西海昏侯墓,兩位墓主人身高都達到了一米八以上。所以,兩者不搭界。

總而言之,匈牙利人是馬扎爾人,不是匈人;匈人是黃色人種,不是匈奴人(白色人種為主);匈人更與漢人沒啥關係。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匈牙利民族不是匈奴人後裔,匈牙利這片土地之所以叫huns,是因為來源於一次金髮碧眼的遊牧民族對東歐平原的入侵,歐洲人驚呼匈人回來了。

這其實是一個誤會,入侵的遊牧民族作風彪悍,有匈人遺風,但其實和匈人毫無關係。他們是馬扎爾人,屬於北歐芬蘭人的一支。

之後,這種誤會被長期隱藏於人們腦海。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匈牙利人是金髮碧眼的原因。其實和匈人毫無關係!

而匈人和匈奴的關係歷史學界也沒有定論,匈人是在匈奴從亞洲北部滅後一千年左右在歐洲出現的,目前最靠譜的說法是:匈人很可能是匈奴被漢朝打到大漠深處後,在長期西遷的過程中,和沿途少數民族各族通婚形成的一支。

匈人的語言類似於突厥語系,所以讓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既是這些矛盾之處,沒有直接證據證明他們完全是匈奴人的後裔,而在匈奴人西遷的沿途中亞地區,民族繁多,並且誰強勢就跟誰姓,所以匈人的祖先和中亞各民族都可能有關係。

而匈人在歐洲最後的歸宿是保加利亞,他們作為保加利亞的一支隱沒在保加利亞各民族之中。

巧的是,最近剛看到一個不知真假的網絡信息,正好好像就是頭條裡的文章,那就是匈奴人的後裔在朝鮮金姓之中。

如果對人種的淵源感興趣,可以看看《歷史上的大遷徙》一書,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丁弘編著。

順便一提的是,從中可以推出幾點,一是古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和智慧的民族,打跑的民族後裔就能夠成為歐洲人幾千年的夢魘,歐洲人稱匈人阿提拉是“上帝之鞭”,可見恐懼之深!

第二就是全世界唯有中國是沒有大遷徙的民族,並且同化外族能力極強,中國人的基因強大,古中國的少數民族,諸如女真,蚩尤,鮮卑等等,包括唐朝時期跑到中國河南地區的猶太人,你現在還能聽到嗎?他們的後裔已經淹沒於漢民族的茫茫人海之中,而沒有成為任何一支獨立的民族存在。

這就是中國文化強大之處,至於原因嘛,和中國人的國學傳統有關,這就是生命力的體現。國學的智慧和能量就蘊藏其間。


霖隱


這個問題都回答過多少遍了!

歐洲匈人,也就是阿提拉那個種族要比中國漢朝匈奴野蠻、落後得多,他們幾乎不會農業生產,不會蓋房子,沒有明確政治體制,不穿盔甲作戰,箭簇全部骨制。中國匈奴從冒頓單于時代就完善了政治體制,左右賢王,谷蠡,將軍,相國等,史記均有記載;中國匈奴曾建造龍城,趙信城,現俄羅斯境內的伊沃爾加城,都具有一定規模;漢書,史記多處敘述過匈奴也會農業生產;匈奴鍊鐵發達,箭簇早已用鐵製,部隊也有相當多士兵穿鎧甲,以上這些均與歐洲匈人有很大不同,歐洲匈人如果擁有中國匈奴的政治體制及強大軍事能力,也許將大大改變歐洲歷史進程。

再說一下阿提拉,他並非軍事天才,在有記載的沙隆戰役中被西羅馬、西哥特聯軍打敗。兩年後,也就是公元453年他就掛了,454年匈人帝國即土崩瓦解。相比之下,漢朝匈奴因為良好政治體制而與我兩漢打了幾百年。國人最初印象是阿提拉覆滅西羅馬帝國,這是受了當年世界五千年的錯誤影響,西羅馬帝國亡國是在公元476年,比匈人帝國長壽了20多年。而真正多次打敗西羅馬帝國的人是西哥特的阿拉里克一世,他在五世紀初就掏空了帝國。

匈人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利用阿提拉後人之間矛盾而各各擊破,匈人不再成為有威脅的主體民族,相當多的匈人都在為其他民族當傭兵。公元6世紀後,從亞洲來了阿瓦爾人,與中國柔然人有相近血統,他們完全趕走了剩餘匈人。而逃走的匈人散居在黑海附近,也就是現在的烏克蘭和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挨著黑海一帶。又過了N多年,另支名叫馬扎爾人的遊牧民族殺進歐洲,打敗了阿瓦爾人,佔領了匈牙利,漸漸形成了今天的匈牙利人。

最後總結,中國匈奴人一部分併入漢族,一部分散失,但沒併入阿提拉匈人,因為中國匈奴人文明程度比阿提拉匈人高得多。阿提拉匈人應該是亞洲極北部一支遊牧民族,所以有束頭骨,吃生肉習慣。他們在5世紀中期就失去組織,散落至多個民族,尤其是古代保加爾人。但保加爾人也被亞洲來的突厥人多次融合,匈人血緣文化很快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今天在南俄的楚瓦什人應該是與匈人有較多相同血緣的唯一種族。至於現代匈牙利人,其主體是九世紀末進入歐洲說烏拉爾語的馬扎爾人,他們則與阿提拉匈人完全不同。


carton1


匈牙利人,或馬扎爾人(Magyar),不是匈奴人。溯其本源,也是烏格爾-阿爾泰遊牧的一支,語言上更接近於突厥語,歷史上,他們原先活躍在高加索地區。而真正的匈奴人殘部,在公元2世紀迫於鮮卑人的壓力下,沿著烏孫、粟特、鹹海地區輾轉西遷,最終到達了裡海邊界。在北高加索滅亡了阿蘭人的國度之後,他們裹挾了此地域的馬扎爾人繼續西進,進入了東歐。



所以出現在東歐的匈人(Huns),其並不是單一民族。而是以匈奴人為主體,裹挾了多支阿爾泰、印歐遊牧的龐大部族聯盟。最後在阿提拉的領導下,這股聯盟在擊敗了羅馬,並禍禍了多瑙河沿岸的多支歐洲蠻族後,最終衝入了潘諾尼亞平原準備定居。但最後隨著阿提拉的死亡,聯盟體制崩潰,各部遊牧各自離去。匈奴人在人口和兵源上不再佔有優勢,於是被日耳曼人的部落圍攻滅亡。而原先從屬於“匈人”聯盟的馬扎爾人,則退到了東歐烏克蘭一線生存。



公元9世紀,馬扎爾人在東歐的棲居地遭到另一支阿爾泰遊牧“佩切涅格人”(Pecheneg)的入侵而再次轉進巴爾幹。此次參與遷徙的,有七部馬扎爾(Magyar)與三部卡扎爾人(Khazar),合在一同,為“突厥十部”,又稱“十箭十回紇”。也就是東歐史學家一直談到的Onogur部落。西方歷史界認為這是一個獨立部族,但是在突厥語裡,On ogur分開來就是“十支箭”的意思。同為突厥語系中的土耳其語裡的On也是10的意思,而箭則是ok, 與ogur相對應。



德語中,“匈牙利”對應的音譯是Ungarnrisch,其指代的就是此次參與遷徙的“十部”Onogur(Ungarn)。在之後的一百年裡,繼匈奴人和阿瓦爾人之後,馬扎爾人在歐洲再次掀起了一波遊牧狂潮,讓日耳曼人不得不把他們與“上帝之鞭”中的匈人聯繫在一次。更何況,馬扎爾最後的定居點又選在了卡帕提亞山脈以西的潘諾尼亞平原,和匈奴人當初的選擇一模一樣。讓人不由地覺得曾一度禍亂歐羅巴的匈人又回來了。但究其根本,馬扎爾人和匈奴人雖然同出於烏格爾-阿爾泰語系的遊牧,但依然屬於不同的種族。他們曾一同在公元5世紀參與了毀滅羅馬的“上帝之鞭”,然自中世紀以降,兩方之間的關係也就只剩下日耳曼人的聯想了。




因而,在血統上,匈牙利和匈奴是沒有關係的。但是以他們的遊牧作戰方法,以及對歐州各邦國產生的震盪而言,馬扎爾人也算是無愧於被稱為是匈奴人的“後裔”。當然了,這只是人文概念上的“抽象繼承”,馬扎爾人被神羅皇帝奧托一世擊敗之後,就老實地待在潘諾尼亞種地了。數百年後,其體制和軍事也都全盤西化。這一點讓他們最終得以融入了歐洲的地緣政治當中。

但在面對“遠親”,即另一支烏格爾-阿爾泰遊牧——蒙古人時,匈牙利的封建軍隊顯得不堪一擊。馬扎爾人在蒙古人的攻擊下,連兩個小時都沒堅持下來就被全部殲滅。作為匈奴人的“後裔”,這樣的戰績只能讓他們顏面掃地。


曉木曰兮歷史系


中國歷史上的匈奴

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亞洲北部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披髮左衽。

匈奴屬於中國歷史上北狄一支,這一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統一強大起來,秦朝統一以後也曾征戰匈奴,並修建長城防禦。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率領大軍迎擊匈奴,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西漢到漢武帝強盛,開始進攻,匈奴逐漸衰落。

到公元48年,南匈奴呼韓邪二世單于地歸降中國,請求保護,成為漢朝的臣屬,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則在東漢打擊下難以立足,又遇到草原乾旱,向西遷移。

西晉時期,南匈奴單于劉淵,趁西晉內部八王之亂而在幷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歷史上成為漢趙或者前趙。為了宣揚正統,劉淵自稱是漢朝後代,尊崇劉邦。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境內匈奴的最後絕唱,此後一度稱霸中國北方的匈奴民族,後來幾經融合,現在已經不見蹤跡。

西遷的北匈奴人

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只好西遷。

公元374年,一支號稱匈人的強大騎兵隊伍突然出現在歐洲東部,他們勇猛善戰、所向披靡,在此後的幾十年裡,他們席捲了歐洲大部,並在匈牙利平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這一事件,被稱為歐洲歷史上第一次黃禍,也就是來自東方的黃種人入侵。

北匈奴西遷大致路線是蒙古高原;伊犁河流域;錫爾河流域;頓河以東、裡海以北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佔據南俄羅斯草原。然後,匈奴烏爾丁單于帶領下興起建立匈奴帝國,後來歷史上有名的阿提拉單于使匈奴帝國達到鼎盛,入侵高盧和西羅馬。阿提拉死後,匈奴帝國的瓦解,這一民族在歐洲當地定居融合,形成了匈牙利民族。

匈奴,匈牙利人種關係

現代東方已經沒有匈奴民族,考古發現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匈奴人的生物學標本,東羅馬時期歐洲人描述匈奴人“身材矮而粗壯,腦袋圓而碩大,寬臉,高顴骨,塌鼻子,鬍鬚濃密,佩一隻耳環。除了頭頂留一束頭髮,其餘部分都剃光。眉毛很厚,眼睛像突出的杏仁一般,瞳仁是活潑的。” 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匈奴人是黃種人,風俗類似於北方遊牧民族。

而現代的匈牙利人屬於東歐白種人,在匈牙利,擁有黑色直髮、黑色瞳孔以及偏深膚色的漂亮女郎很常見,當然,也有很多匈牙利人金髮碧眼、鼻樑高挺,是典型的歐洲白人長相,相貌上的具有多樣性。

這就奇怪了, 匈奴人是黃種人,匈牙利人是白種人,是同一個民族嗎?

匈牙利人不同的學說

主流學說從匈牙利民族風情和歷史傳說分析,認為來源於匈奴。主要證據如下“

1. 民俗民風有中國特色,如崇拜日月,歃血為盟等,婚俗也差不多,傳統的結婚要經過求婚、定親、迎娶三個階段,婚禮上要大擺筵席,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有些地方節慶期間吹嗩吶、貼剪紙等等。

2. 雖然是西餐,飲食習慣與中國相近,喜歡在烹調過程中加調料。

3. 文字音樂與東方類似,有800多個匈語詞彙與突厥語相同,民間音樂與內蒙古民歌在曲調上驚人的相近般。

4. 姓氏地址排序與東方一致,這種與亞洲人相同的思維習慣,在歐美地區是絕無僅有的。

5. 黑眼睛黑頭髮很常見。

6. 認同祖先來自東方,是遊牧民族,匈牙利祖先最早的7個部落,其裝束明顯具有東方遊牧民族“胡服騎射”的特點。

反對觀點認為,匈牙利人來源於匈人,而不是匈奴人,二者並沒有可以證明的血緣關係。匈奴西遷到匈人出現在歐洲中間有幾個世紀的空白,是難以瞭解的。很可能是由於匈奴曾經在西遷過程中曾建立起強大的政權,這種強大在幾個世紀之後仍然留存在當地人的記憶中。所以當某一種族崛起時,他們很自然地借用匈奴之名來威懾敵人。持不是匈奴人說的學者的理由如下:

第一,匈人存在人工顱骨變形的風俗,而匈奴人沒有。

第二,匈人是鼻樑低,眼睛小,沒有鬍子,中國文獻中的匈奴人是又高又大,相貌堂堂,並且有著大鬍子,兩者完全不同。

那麼,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後代呢,後來歐洲出現的匈人是不是匈奴人,漢代的黃種匈奴人到了歐洲,怎麼變成了白種人?這一切都成了疑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