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记者 王浩奇 姜国乐

通讯员 胡晓曼 吕晓彤 郑伟 报道

本报济宁讯 近年来,济宁市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激活农村各项生产资源要素潜能,通过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盘活资产发展物业经济四项措施,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嘉祥县纸坊镇朱街村原以开山采石为主,封山禁采后,村党支部书记朱立秋流转山地5000亩,成立了嘉祥县九顶山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栽植“春雪桃”“突围桃”“映霜红”等特色品种,发展生态观光采摘农业,沿嘉山绿道打造了2000米的采摘长廊,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

济宁市鼓励引导村集体充分发挥“两委”组织服务职能,对村土地进行连片统一整理,对溢出的土地村集体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吸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到本村流转农户承包地。支持鼓励村“两委”干部主动作为,发挥土地流转的纽带桥梁作用,实现本村农业成方连片、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与土地整治整理、农田建设相结合,复垦开发整理出的新增耕地指标进行置换,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各县市区明确1—2个镇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实施典型引路,探索总结有效的发展模式。

济宁市引导村组织培育发展“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示范村镇,打造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种养示范基地,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以镇村为单位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拓展集体服务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立足乡村特点、优势、资源及特色产业,鼓励村集体依托农业产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资源优势,领办或与其他主体联合创办乡村旅游公司或合作社,发展生态观光、农家乐、农耕体验、健康养老等乡村旅游项目,拓宽集体增收渠道。稳步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光伏农业等新业态,鼓励村集体依托传统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农创产品等,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带动当地特色种养殖、加工和包装、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

邹城市白塔寺村就尝到了发展特色产业的甜头。村子以“土地入股、年底保底分红”的模式发展集体苹果产业,成立了山东白塔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其中46%的利润直接分配给股民,54%的利润属合作社集体所有,合作社成员享受每年每亩不少于1000元的保底分红,该村已发展有机苹果500余亩,果园采用生产机械化、肥水一体化的现代化种植模式,计划发展果园面积1000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异于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源头活水”。济宁开展市、县、镇三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级联创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各县市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村集体通过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经营主体联合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农机服务、节水灌溉、农药喷洒、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市场信息互联共享等服务并从中获取收益。鼓励村集体和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形成“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模式,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储藏保鲜、物流运输等经营性项目,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村集体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牵头组建劳务合作社,通过承接劳务输出、环卫保洁、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村级公路养护、绿化管护、家政服务、企业后勤保障等业务,获取服务性收入。

在盘活资产发展物业经济方面,嘉祥县走在了前列。当地探索扶贫车间模式,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域拓展。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异地置业,通过在开发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区位好、产业集聚度高的区域,购买或共建商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写字楼和公寓等物业资产,获得稳定收益。鼓励扶贫重点村或资源匮乏、基础较差的薄弱村,利用扶贫资金、闲置土地等与经济强村共建标准厂房、扶贫车间等方式,获得投资收益。

下一步,济宁市将在全市挂牌设立50个市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现场示范基地,通过现场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加强对村组织带头人等群体的培训,增强其致富带富意识和能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