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六盘水市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综述

阳春三月,暖阳高照,清风拂面。凉都大地广袤田野,村民忙着春耕备耕;漫山遍野,早春茶香飘四溢,猕猴桃枝条吐绿,刺梨花含苞待放……空气中,弥漫着春的气息,洋溢着丰收的希望,好一派春耕生产喜人景象。

2018年以来,六盘水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以“八要素”为指引,坚决调减籽粒玉米,大力发展“5+1”扶贫主导产业,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村产业革命取得丰硕成果。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业正在强起来,农村正在美起来,农民正在富起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六盘水市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综述


农村产业革命推进蹄疾步稳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事关乡村振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所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持续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从顶层设计上布局谋划。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科学制定“专职化、专班化、专业化”一专到底工作机制,围绕“茶菜菌禽药”五大产业组建五个产业革命专班,有效聚合了攻坚力量,形成了推动产业革命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了专职化负责、专班化跟进、专业化提升。

抓住农民群众这个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主体。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利用“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三送三促”等活动,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千方百计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产业革命的内生动力。

以“三变”改革增强推进产业革命的动力。将产业革命与“三变”改革结合起来,采取“‘三变’+”的12种模式和12种股权形式,全市有52.69万户农户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172.74万人。

将创新机制作为推进产业革命的“抓手”。创新建立“有机构、有指标、有台账、有督查、有通报”五有工作运行体系,明晰“产业到户率、产业见效率、农产品产销对接率、‘三变’改革实际分红率、产业贡献率”五率工作指标体系,及“落实主体、落实产业、落实地块、落实农资、落实市场”五落实工作保障体系的“五有五率五落实”等产业革命机制,推动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夯实农业园区这片产业革命的“阵地”。坚持农业看产业,产业看园区方向,始终将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产业革命要素集聚、产业发展、示范引领、科技研发的“主阵地”,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有力支撑了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突出一个“特”,下好“产业选择”这招棋子。通过积极调玉米、补产业、强保障举措,扎扎实实将籽粒玉米的种植面积调减下来,优先选择猕猴桃、刺梨、茶叶、蔬菜等特优产业作为替代产业。

突出一个“准”,上好“培训农民”这堂大课。以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举措,分不同的层次、类型、方向开展针对性培训,全市共组织培训贫困人口25.25万人次。

突出一个“实”,筑牢“技术服务”这块基石。选派省、市、县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及农技服务人员深入一线,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全市参与的各级专家共计805人,提出增加增收门路、措施、建议等200余条。

突出一个“聚”,抓紧“资金筹措”这个保障。2018年,组织开展项目申报争取上级财政资金9338.95万元,农业部门牵头产业扶贫子基金获批项目25个、获批金额28.92亿。

突出一个“联”,用好“组织形式”这剂良方。培育引进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市共引进和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0家,让企业、合作社、平台公司、农户结成了“联股联业,联产联心”的利益共同体。

突出一个“通”,搭建“产销对接”这个桥梁。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超、农校、农批、农企、农商对接,建立直供直销机制,对接配送农产品覆盖61个贫困乡镇和236个合作社;建设展销窗口,相继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设立“弥你红”“天刺力”“水城春”等农特产品专卖店、专销区、专销柜,在大连市开设2个直销窗口,与贵阳开通农产品销售“直通车”、设立6个直营店、建立10个生鲜农产品销售专区。

突出一个“变”,密切“利益联结”这个纽带。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整合10.73亿元财政资金,撬动各类资金入股比例达1:8。目前,“三变”改革已在全市65个乡镇、31个社区(街道)、872个行政村、32个省级农业园区全面推进。

突出一个“强”,夯实“基层党建”这个堡垒。注重培训强根基,依托“凉都周末大讲堂”、1318个新时代农民(市民、工人)讲习所等阵地,举办专题培训班;从市直机关选派67名优秀干部到极贫乡镇和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挂任党政副职,全市所有村级合作社全部实现了党支部引领、指导全覆盖。

多元化的农业产业融合主体,成为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发展的生力军,推动“三变”改革遍地开花,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增强、红利不断释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业农村发展“枝繁叶茂”

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进程中,我市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三变”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全市农业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节节攀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了局,于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交出了一份喜人答卷。

农村改革提档升级——

“三变”改革于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3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入选2018年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目前,已推动240.56万亩各类土地入股经营主体,整合89.71亿元各类资金参与“三变”改革。

结构调整战果丰硕——

2018年,全市共调减玉米146.21万亩,调减后因地制宜替代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到了397.34万亩。其中:猕猴桃18.18万亩、刺梨100.48万亩、茶叶31.35万亩;红心猕猴桃、刺梨产业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一,粮经比达到30:70。

“秋收算账”成效喜人——

据抽样调查,全市替代作物的平均亩纯收益达到3169元,与传统种植籽粒玉米相比,替代作物平均新增纯收益2481元,2018年,一产增加值预计完成145亿元,增速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76元,增速10%左右。全市农业产业累计覆盖贫困户3.34万户,产业到户率达97.1%,带动9.85万人脱贫,为省级任务数7.59万人的129.76%。

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认定的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排名全国第五位;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32个(引领型13个),同步创建的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亮点纷呈。

品牌打造效应明显——

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349.72万亩,现有无公害产品认证209个、绿色食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认证28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2018年,凉都红心猕猴桃出口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540吨,成为贵州出口俄罗斯“第一金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19年,是农村产业革命的关键之年,既要巩固提升,又要深入推进。六盘水市将继续以产业革命“八要素”为指引,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钉钉子精神”切实将思想观念改革、发展方式革命、工作作风革命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将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进行到底,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增添新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