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這鵝魚混養技術

介绍一下这鹅鱼混养技术

在池塘、水庫及河道中採用鵝、魚立體化混養,通俗的說就是鵝和魚一起飼養,鵝糞代替飼料,節省了大量地成本,鵝在水中游動讓水和空氣充分接觸,水中的溶氧量足夠魚的呼吸,代替了增氧機,電費也省下了,再加上一畝水面還能出一千來條魚,兩個鄰居互惠互得,鵝壯魚肥。這鵝魚混養技術給養殖戶朋友們帶來了最直接的經濟實惠。在本期的節目當中,就將向廣大的觀眾朋友們介紹一下這鵝魚混養技術。

在魚種投放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科學合理,這是獲取良好效益的關鍵。特別是在當前水產品市場呈現出總體供需平衡,部分產品過剩,價格平穩,比較效益下降的新形勢下,只有改革傳統放養模式,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拓展利潤空間,才能增強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擺脫效益滑坡的困境。總結近幾年來漁業生產的實踐經驗,魚種放養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改高密度放養為合理密養。從系統工程的原理來看,制約養殖產量提高的因素較多,因而不宜盲目提高放養密度。魚種放養密度必須根據資金狀況(不僅要考慮魚種費用開支,還要計劃日後的飼料投入費用)、魚種來源、養殖技術等綜合因素而定。保持合理的放養量,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發病和泛池死魚的有效措施。生產實踐證明,放養密度過高容易導致水質條件惡化,魚類生長緩慢,飼料利用率低,發病率和泛池死魚事故明顯增多;藥物和飼料等費用驟增,效益難以提高。譬如,水深2米的精養漁池,魚種放養量控制在600尾/畝~800尾/畝,與放養量超過1000尾/畝的相比,不僅避免因水體載魚量過大,出現食料、溶氧不足抑制生長和泛池死魚的情況,而且魚種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分別提高19%和23%,防病藥物開支減少72%以上。儘管養殖產量略低,但上市商品魚個體較大,銷售價格高,利潤反而增加。因此,魚種放養量以不超過800尾/畝為好。

二改大規格放養為適宜規格。魚種規格是指魚種個體大小。放養規格是否合理,直接關係到生產成本、養殖存活率、增重率和上市商品魚個體大小,對養殖經濟效益影響較大。長期以來,在魚種放養規格上存在著一種誤區,認為投放大規格魚種或斤兩魚種,存活率高,增重快,養殖產量高。其實不然。一般來說,在養成商品魚符合上市規格而不影響銷售價格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放養魚種的規格,能顯著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因為魚種越小,用於魚種的開支越低。而且生長速度也越快,增重率和飼料利用率也較高,能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雖說魚種放養規格沒有嚴格的限定,但從提高養殖效益的角度來看,不宜投放個體較大的斤兩魚種。可將放養規格與放養密度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比較,一般放養密度低,魚種生長快,規格相應減小。採取“倒算賬”的方式來確定放養規格較為合理,通常以魚種增重七八倍達到商品魚為好,速長品種和熱帶魚可高於這一標準。

三改傳統混養為主導型配比放養。主導型配比放養俗稱主養模式,它能彌補多品種、多規格傳統混養模式存在的不能根據魚類營養需求配製相應的飼料進行強化餵養,魚類生長速度慢,飼料利用率低,大小魚之間爭食矛盾突出,養殖存活率低,魚產品以大路貨為主,缺乏市場競爭力而大量壓塘等缺陷。根據市場需求確定一個經濟價值高的主養品種,投放量佔80%以上。搭配20%的肥水性魚類,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控制水質肥度,防止養殖環境惡化,危害魚類生長。投放的肥水性魚類在不需施肥,不影響主養魚產量的前提下,每畝水面可增加100千克左右魚產量,漁民稱之為80∶20合理配比模式。這種模式經過總結提高,又發展成80∶15∶5模式,即產量的80%是一種受消費者青睞的魚,15%為肥水性魚類,5%為肉食性魚類。在主養池中放養少量肉食性魚類,吞食一些經濟價值不大的小雜魚,既減少了它們與主養魚的爭食爭氧,又可將其轉化為價值高的優質魚,增加了養殖效益。主養模式的特點是適應能力強,產品基本無積壓,養殖效益高,其利潤是混養模式的1倍~2倍。主養模式保留了傳統混養模式的特點,還具有以下優勢:一是能因地制宜的選擇本地區適銷對路的品種作為養殖對象,投資回報率高,避免了因產品滯銷積壓帶來的經濟損失。二是能夠根據主養魚類的營養要求,投餵適宜於魚類生長的飼料,不僅魚類生長速度快,而且飼料營養效率高,可大幅度提高養殖產量和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可避免或減輕大小魚之間爭食和相互排斥的生存競爭壓力,養殖存活率高。據試驗,主養池比混養池養殖存活率高5%~7%,還便於水質管理和魚病防治,泛池死魚和發病死魚的現象比混養池大為減少。

近年來,各地養鵝業發展迅速,尤其是肉鵝養殖已由家庭散養逐漸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養殖。飼養肉鵝要獲得規模效益,必須掌握以下技術措施。

一、飼養規模適宜

飼養規模應根據養殖者的資金、勞力、草料及市場銷售情況而定。根據生產實踐,一般農戶一次可飼養肉鵝500羽左右,一年飼養2~3批;專業大戶一次可飼養1500~2000羽,一年飼養3~4批。

二、飼草開發利用

鵝屬草食家禽,優質飼草可佔日糧供應的80%~90%。養殖者可根據飼養規模種植適量飼草。據調查,種植1畝黑麥草,可養肉鵝150~200羽。

三、鵝舍場址選擇

鵝舍場址應選擇地勢高燥、平坦,土質以透水的沙壤土為宜。養殖者可根據各地條件,利用溝、河等流動水源將棚舍建在河、塘邊圍養。採用磚木結構的鵝舍要特別注意夏季通風散熱,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四、科學飼養管理

1.雛鵝精養:出殼1天后的雛鵝,可用切碎的鮮嫩菜葉誘食,如多數爭食即可開食。開食後,先調教飲水,以後每隔2小時左右飼餵一次,一般喂至7成飽即可。3天后,可用料槽喂料,日喂4~5次,晚間10時左右,補喂一次。6~10日齡雛鵝,日喂6~8次,其中晚間補喂兩次;日糧中米飯可佔20%~30%、青飼料佔70%~80%。到11~20日齡,可將飯粒逐漸改為碎米,日喂5~6次,其中晚間補喂兩次,白天可適當進行放牧食草。21~30日齡開始,可適當增喂浸煮谷料、麥料,日喂3~4次,並逐漸延長放牧時間。注意每次喂料量均以8成飽為準,同時要供給充足飲水。

2.中鵝粗養:肉鵝30日齡後至主翼羽長出前為中鵝期,是長骨骼、肌肉和羽毛階段,飼養管理可採用圈牧結合。根據採食習性早晨和傍晚比較旺盛的特點,放牧要早出晚歸,達8成飽時趕至水池水浴戲水。放牧草地等要有計劃地輪換使用。

3.成鵝速養:肉鵝主翼羽長出後,即可開始催肥速養。催肥期宜採用圈養。飼料要多樣化,參考配方為(%):玉米40、稻穀15、麥麩19、米糠10、菜餅11、魚粉3.7、骨粉1、食鹽0.3。日喂4~5次,並供足飲水。一般經15~20天催肥,手摸胸肌豐滿,背部脂肪增厚,即可上市出售或宰殺。

4.防疫滅病:規模養鵝效益高低看管理,成敗與否看防疫。剛出殼的雛鵝要及時用小鵝瘟抗血清,每羽肌注0.02毫升,以有效預防小鵝瘟;30日齡左右,每羽肌注禽霍亂疫苗1.5毫升。飼養用具每隔3~5天,用5%鮮石灰水消毒一次。鵝舍和活動場地每隔7~10天,用1%漂白粉、2%火鹼水,交叉消毒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