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民間故事:文祖村名的傳說

在遠古時代,今山東章丘文祖地帶便有了村莊。那時期,堯已是很有名望的聯盟部落首領,統治多數漢族部落,只有少數部落還在互相爭奪殘殺。

當時的文祖地帶,三面環山,一面平原,地勢優美,土地肥沃。為爭這塊地盤,北部落(今章丘)與南部落(今萊蕪)發生了戰爭,仗打了十幾年,今天攻過去,明天又打過來,雙方傷亡都很大。老百姓為避戰爭之苦,棄莊逃進了深山,建起洞穴和防侵的厚石牆,到夜間才下山種地收莊稼。原有的村莊已牆倒屋裂一片狼籍。

幾十番征戰以後,兩部落大傷元氣,面臨被其它強部落吞掉的危險,雙方只好派特使向堯討教,並願意加入堯的部落聯盟。堯非常高興地接待了雙方特使,認為此事關係重大,便派他信任的舜來處理兩部落之戰爭。

這時的舜,已被堯選為繼承人,許多大事都由舜處理。堯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

舜在雙方文宮伴陪下來到此地,一連幾日只是遊山玩水,並不提邊界之事。每到兩郎山南便凝目朝東嶺仰望,然後回營休息。文官個個不解其意。數日之後,一文官忍耐不住,問起邊界之事。舜微笑著說:“天意早定。”他揮手向東嶺峰頂一指,“頂峰聳立石人石馬,上蒼喻示,此處為界方能人收兵馬下鞍,天下太平也。”官員們一聽,個個拍手叫好。從那以後,兩部落定界和好,百姓又過起了安寧日子。人們非常佩服舜的文博德善,紛紛要求立塊界碑,並刻上舜的名以示紀念。

舜說:“我受堯之託來處理干戈,論德論文我都不及堯,要說刻名紀念,只有刻上“堯”的名字。兩部落的首領都點頭贊同。於是,在石人、石馬峰下的兩郎山之間立上了一塊界碑,上刻“堯文德之租界”六個大字。

後來又經春秋戰國,兩部落的界定又成了齊魯兩國的邊陲,只是國界南移十公里。

後又歷經幾朝,村莊建了被摧,摧毀又建。

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劉宋時期,此地即置(僑)廣宗縣於此。據《山東通志、通紀》載:“廣宗縣在縣東南五十里,劉宋僑縣,今為文祖鎮。”,是歷史重鎮。。

後隨朝代變遷,文祖地盤又撤縣建鎮,當時鎮的名稱也很難確定。明朝初期,這一代因戰亂和瘟疫,形成了“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慼局面(還有一說,是朱元璋曾在這裡討飯、放牛,當了皇帝后怕人們傳出他的卑賤身世,對這裡進行了大屠殺)因此,明朝開始,從河北、山西往山東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明永樂年間(公元1043年)孫、張、王等姓從河北棗強遷居此地。這時,莊裡只剩下萬、門、毛、苟四姓,被稱為坐地戶。人們挖土時,挖出了“堯文德之租界”的界碑。此時碑已斷幾截,“租”字的禾木旁只留下半邊,“界”字只留下半個田字,碑前四字清楚可見。人們不解其意,便請一老道士化解。老道士看罷,連聲說:“好、好、好,此地乃堯帝之祖廟也。”

於是, 人們又建起一座廟,立上了廟碑。原“堯文德之租界”的界碑,經老道訛點,成為“堯文德之祖廟”的廟碑。廟名簡化而得“文祖”村名。

(據史載,隋朝十六年章丘才出現在中國的圖版上。文祖村乃一粒米之地,村名的確難以查找。《山東通志、通紀載》:“丙辰七十又三載,舜受終於文祖。”還說,舜的確在這一帶活動過。說明文祖村名與堯舜有關。《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文祖鎮在山東章丘縣南。”足以說明文祖鎮文化歷史悠久。)

(原載:孫廷華《錦屏夜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