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為什麼自稱「漢人」,反而把南宋稱為「蠻夷」?

欣竹_木小木幸福麼麼噠


簡單來說,金朝沒有自稱漢人,而是自稱中國,不過的確有稱呼南宋為蠻夷。

中國這個概念在現在是國家民稱,但在古代,中國長期是中原的代稱,也就是黃河中下游那一片,跟吳越這些地理名詞是可以並列的,五代十國的時候,十國經常管五代叫中國,因為五代都是佔據中原的政權。

而金朝時期,中原之地全被金朝戰力,南宋偏安南方,金朝自稱中國是很正常的,也是因此,南宋只好去開發一些新的正統論證方式,於是乎三國時期的正統由曹魏變成了蜀漢。

金朝稱中國還有個歷史變化,最初建國的時候,他們是女真國,跟宋朝聯手伐遼,你叫我大金,我叫你大宋,金朝並不自視中國;靖康之變前,金軍南下,完顏宗翰在談判時還表示:“天生華夷,自有分域,中國豈吾所居。”

當然,著名哲學家王境澤的真香定律很快就應驗了,攻佔汴京後,金朝再也不稱呼宋為大宋,而改稱江南,這是個很蔑視的稱呼,因為當初趙匡胤就是這麼叫南唐的,南唐則是把北宋當爸爸服侍。

宋孝宗北伐後(雖然失敗了),金朝才收斂點,改稱宋國、南家等較為和緩的稱呼,金朝自稱則成為:“國家肇造區夏,四徵弗庭”。區夏在哪就不用多說了。

至於蠻夷之說,官方文書金朝很少這麼稱呼南宋,更多地出現在《說岳全傳》這些小說之中。當然,很少也是有的,金朝平章政事僕散揆的文學趙秉文在給僕散揆寫的報捷奏表中就有一句“提虎旅之三千,破島夷之數萬。”將南宋稱作島夷,結合趙構乘船出海,還真未必是侮辱。

還有漢人,這是元朝滅金後對北方漢人的統稱,不是金朝自稱,而南方漢人則被成為南人,誰讓“宋自靖康已來,稱臣侄,走玉帛,歲時朝貢,幾於百年”呢?


平沙趣說歷史


金朝並沒有自稱“漢人”,但確實將南宋視作“蠻夷”。

金朝統治者難道還不清楚自己是什麼人嗎?我知道這其實是想問:金朝為什麼把自己視為“中國”,但問題錯誤地說成了“漢人”。

關於金朝對諸族的認知,《金史》中有一段大定七年(1167)五月的史料頗具代表性,金世宗曾指出:“女直、漢人,其實則二。朕即位東京,契丹、漢人皆不往,惟女直人偕來,此可謂一類乎?”

這段材料很明顯的表明,金朝皇帝非常清楚女真人、漢人的區別,兩者地位不可混淆。

當然,金朝確實自許為“中國”,以中國的政權而自居。

我們只需要看看當時東亞的國際環境,就知道金朝何以自稱中國。女真建立的金朝,先滅遼,隨後南下攻取汴京,掠走宋徽宗、欽宗二帝,並通過紹興和議,與南宋劃淮而治。

在這種政治背景下,金朝、南宋,誰都做不到大一統;但是,金朝的國力要強於南宋,以中國自居,其實是認為自己擁有統治中原的合法性。

作為金朝的對手,南宋還曾被迫朝貢於金,有道是“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南宋被金朝視作蠻夷,按照傳統法理是再正常不過了。


HuiNanHistory


金國為什麼自稱“漢人”,而稱呼南宋為“南蠻”?正好今天不知道說點啥,就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的想法。

其實不僅僅金朝稱南方為南蠻,歷史上很多不是大一統的朝代都稱南方政權為“南蠻”,即使當今八十年代,我老家老年人還把說話口音侉的人叫為“南蠻子”(沒有歧視的意思,就是一種稱呼),這和歷史傳統有關係。

炎黃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隨著時代發展,炎黃文化圈不斷向外擴張,但是向南方擴張速度不如東方北方。

周朝代商,分封天下,楚國爵位比較低,僅僅是公侯伯子男當中的子爵,封地也位於當時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長江流域,所以後來即使楚國出了《楚辭》這部可以和《詩經》相媲美的文學鉅著,也出了春秋時期為數不多留下名字的詩人屈原,但是北方各國仍然稱楚國為“蠻夷”之國。而且楚國最強大的時期也僅限於長江流域,對於更靠南的嶺南地區也沒有實際控制,而此時最北方的燕國已經控制了遼東半島大部分地區,中原文化也在長城內外紮下了根。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著手在楚國的基礎上向南發展,修靈渠通糧道,派屠睢、趙佗征服南越,設縣置郡,整個百越之地才正式納入中原政權版圖。這也使得長江流域以南迎來了第一次大發展,從原始氏族社會直接進入到封建社會。

漢朝四百年,南方經濟文化雖然發展,但總體落後於北方黃河流域,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時期吳蜀聯合才能和魏國相抗衡。

到西晉末年,北胡南下,晉皇室士族衣冠南渡,南方才真正意義上迎來經濟文化大爆發,但整體經濟仍然落後於北方,而且北方胡人建立政權之後大部分漢化。



隋代北周,統一全國,隋煬帝楊廣又開通了京杭大運河,這給長江流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整個隋唐時期,文化經濟中心仍然在北方。 五代十國,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遼國跨過長城,建立了和宋朝相持一百多年的政權。

這期間,契丹幾乎完全漢化,遼國境內女真族也被同化,被稱為熟女真。此時遼國人就被蒙古人和生女真統稱為漢人。


金國雖然是生女真建立的政權,但進入中原之後也迅速漢化,而且以中原正統自居,靖康之恥之後趙家皇室偏於東南一隅建立的南宋,反倒是被稱為“南蠻”。

在軍事上,南宋中興四將之後,和金國苟合,向金國稱臣。這就不可能不被金朝蔑視了。 不過在南宋時期,南方經濟全面超越北方。


後來元朝實行“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其中漢人專指遼國金國區域內的人,南人專指南宋治下的人民。 從朱元璋紅巾軍起義建立大明,中國終於不再有南北之爭。

今天的南北差別更多的則體現在戲謔上,比如暖氣,比如飲食,這也是中國地域廣袤無垠,文化習俗百花齊放的體現。 現在我們都是中華民族一員,都是中國發展的參與者,希望不要搞地域攻擊,不要搞民族歧視。

最後雄雞鎮樓,一個雞毛都不能少。


別酒怯流年


同學說金朝自稱漢人,這個筆者孤陋寡聞,倒要反問該從何說起。至於說金人稱南宋鄰國為蠻夷,也是第一次聽人說的。

  因為不知,於是要不恥下問,以金國的歷史,從完顏阿骨打算起,到百多年後被蒙古所滅,究竟是從那一朝皇帝開始自稱漢人?又是那一朝皇帝開始稱南宋為蠻夷?抑或兩事大概在同時發生?

  就筆者根據年青時學習的零碎殘餘記憶,金朝大幅漢化始於金主亮,而大成於世章時代,即是金世宗和金章宗兩朝,中間當然也有些抗拒漢化的聲音和行動,不過二上層社會的女真族貴人也改用漢姓,朝廷禁之不絕。金主亮本人漢語水平甚高,自己能作詩詞,也能欣賞柳永詞,也因為讀過柳永詞而興起南侵滅宋的念頭,結果因兵敗而部下所弒。我們同學如果上中學中國歷史課時沒有用功,那麼看看小說《射鵰英雄傳》也可以多點了解完顏亮事蹟的一麟半爪。

  金人變成漢人的說法,我猜想是金朝在世章兩代高度且深度漢化的結果,原來。我們都知道,後來蒙古在窩闊臺任大汗時滅金,到了忽必烈大汗時再滅南宋。蒙古滅金時,金國臣民都漢化得差不多了。後來原金國的臣民被歸類為漢人,而原南宋的臣民則是南人。會不會因為我們都在學過元朝分人民為四等,即是蒙古、色目(泛指非漢非蒙的外國人)、漢人和南人,所以同學會認為金朝以漢人自居呢?


[潘國森],已刊行單行本30餘本,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者,精通金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並與我溝通交流。


潘先森說


金人從黑龍江到了中原並統治了中原,南宋被趕到了杭州,這是金人後代認為他們才是正宗的原因之一。

第二原因,佔領開封后,金人帶走了十幾萬漢人,其中皇族以及大臣的女眷就一萬多人,包括皇妃和公主們。

這些後宮的女人們被分發給金國的大大小小的將領,因為漢族女子漂亮,很大一部分並沒有被凌辱而死,反而是其中有一部分有了後代。還有一個公主居然得寵了,大宋皇室在哈爾濱的社會地位才有所改善。

這批人屬於混血貴族,也有漢族血統。

第三,北宋的貴重物品以及文化遺產大大改善了金人的政治和生活,沒幾年他們都愛上了漢人的生活方式,畢竟奢靡軟人心。

一直到蒙古人從更加苦寒之地開始南下,金人早已生活綿綿。


終南高揚


這得從遼朝說起了。遼朝建國比北宋早將近半個世紀, 漢化也很嚴重,所以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原正統王朝。等到遼朝和北宋幹架幹了25年,都打不動了,就簽訂檀淵之盟,宋遼結為兄弟之邦。實際上就是都互相承認對方也是中華正統,雙方是南北朝的兄弟關係。

金朝呢,之前一直在遼朝統治之下,漢化同樣嚴重。後來短時期內就雄起,一口氣滅了遼朝和北宋。所以他立國也比南宋早,而且他認為是繼承了遼朝的衣缽,也必須是中華正統。金朝和南宋又繼續著遼朝和北宋的故事,打戰打不動了就議和。那就是相互承認正統,屬於南北朝關係。

當然了,私底下北方政府喊南方蠻子,南方政府喊北方韃子,就是過過嘴癮而已。實際上就是自認為正統的優越感在作怪。


爾朱少帥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西漢的陳湯第一個喊出來的。今世的漢族之所以叫漢族,與這口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從西方傳入進現代民族意識之前,中國的漢族是少有自稱漢族的,華夏人、中原人、中國人、秦人、漢人、唐人、華人,各段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稱謂,統一歷史時期內,稱呼也不見得統一。

唐末之後一直到元朝建立,這三四百年間,中國事實上呈分裂狀態,無非分裂程度不同而已,五代十國碎片小,兩宋時期碎片大。這段時期,得中原者未必得天下,但得不了天下,得中原者也要宣示正統。正統地位不在於老家從哪兒而來,而在於佔住這片土地。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民族成分已經很複雜了,但這片地方,人們會習慣於稱之為漢地,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稱之為漢人。可供選擇的稱呼餘地其實並不多,無非“漢唐”二字選一,其中“漢”字的廣告,剛才說過,陳湯打得太好,太讓人印象深刻,所以中標。

金滅遼,佔據中原,人口從關東闖中原,像之前任何一個佔據中原的少數民族一樣,文化開啟漢化模式,民族融合也大大加快。自此,金朝自稱“漢人”,而遠在南方,古代被中原人士稱作蠻夷之地的南宋,自然就要“被繼承”蠻夷的稱呼了。

元滅金後,事實上也把金地居住的人們,稱作漢人,地位低於蒙古人和色目人,但要比南宋所代表的“南人”要高上一級。由此可見,元朝統治者也認可金朝的漢人定義。


歷來現實


貴中華、賤夷狄的“華夷之辨” 觀念,對曾佔據中國半壁江山的金朝產生重要的影響。隨著金朝漢化的加深和自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金朝由“夷狄”轉而自認為“華”,將南宋及其它政權貶為“夷狄”。

由於受到漢化的影響,金朝初期的統治者對“夷狄”一詞儘管反感,但只得默認。海陵王即位後,開始追求正統天下,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明確表示反對貴華夏,賤夷狄。

金世宗即位後,改變全盤漢化,推行女真為本政策,保持文化上的獨立性。金世宗時期,金朝的文化環境發生大變化,實行科舉考試,培養了一批屬於金朝自己的士人,這些士人對金朝具有文化認同感,即便是漢族士人,也對南宋沒有同根同源的情愫。這些士人熟悉漢族文化制度,於是開始為金朝尋找合法統治的理論依據。

後來即位的金章宗更是將“華”的觀念推向一個新高度,掀起了一場追求正統的運動,即“德運之議”。


五味社


首先,歷史上確有其事,而且作為漢人,我們應該感到高興。

被人家奪取了本來的稱謂卻要感到高興?是的,應該高興,因為這表明他們對我們文化的認同甚至是崇拜,認同和崇拜我們的文化難道不應該高興嗎?

其次,我想對比清朝和宋朝對外貿易來說明二者對文化輸出的的差別。



宋朝對遼金出口時,鐵器,糧食不出口,茶葉,瓷器,絲綢這類的毫無疑問肯定是出口大類,是宋朝重要的貿易收入來源。宋朝大量出口這類商品,從而從遼金處獲得大量的貿易順差,因此宋朝對遼金的那些歲幣根本就是小菜。與此同時,對於漢族的文化載體——詩書典籍,宋朝則是大量低價出口,有的時候甚至是免費送。

為什麼這麼做?輸出我的文化,輸出我的價值觀,一如後來的美國通過麥當勞、NBA、好萊塢這些東西輸出美式價值觀。

有用嗎?



當然有用,你接受了我的文化和價值觀,你信仰了我的文化價值,你和我就是一樣了,你和我一樣了,我在文化上還是你的宗主,那還有什麼事是不能談的?

這一點來看,宋朝的當政者不是一般的聰明。從文學史來看,唐宋八大家宋朝佔六席,還有無數的宋詞大家,宋朝的文化、文明不是一般的昌盛。

反觀清朝,就非常有意思了。

清朝時,對外貿易還是以絲綢、茶葉、瓷器這三大件為主,糧食不許出口,因為我們不夠吃,鐵不許出口,防止洋人造兵器來打我們,這也可以理解,但是詩書典籍也絕對禁止出口,而且理由非常奇葩——怕洋人讀了我們的書和我們一樣聰明,這樣就不好打交道了!

怕和我們一樣,這樣就不好打交道了?理由足夠奇葩。



這樣,金朝就逐漸在文化上和宋朝一樣了:你拜孔子,我也拜孔子;你開科舉,我也開科舉;你詩書禮義,我也詩書禮義;你忠孝仁信,我也忠孝仁信,那我當然就不是蠻夷了。而我不僅不是蠻夷,按照漢族政權固有的思想,誰控制了中原,誰佔據了長安和洛陽,誰就是正統王朝。我既不是蠻夷,又佔據了長安洛陽,我當然是正統了。我是正統了,我的人當然就是正兒八經的漢人了,你處在中原以南的人,當然是就是南蠻子了。

後來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然沿用了這種習慣。歷史再次證明,漢人的終極武器不一定是武力,文化才是我們的千古致勝法寶!


真歷史


宋朝確實被北方人稱:"南蠻子或者"蠻夷"

因為自古政權在北方,宋也同樣向遼金稱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