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自稱“有哪些?

學而時


中國古代的古人有很多第一人稱的代詞,譬如吾、餘、予、我等。但是在正式的社交場合或者公共場所,古人一般並不是真正自稱為“我”、“吾”、“餘”的等,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會被大家譏諷嘲笑為沒有禮貌,不懂禮儀。那麼,古人自稱有哪些呢?

古人自稱(一般都是謙稱)有:

秦以後,皇帝皇后等人自稱是:朕、孤、寡人、不穀、哀家等。

僧道自稱有:老衲、貧僧、貧道 、弟子,灑家、小衲等。

其他一般人自稱有:臣,下臣,老臣,賤臣,卑職,牛馬走,下官,末官,小吏,下走,下劣,下愚,襪才,寒生,後學,棘人,樗櫟,不才,不肖,不孝,不孝兒,不孝女,不佞,僕,竊,猥,吾儕,吾曹,愚,敝,敝人,鄙,鄙臣,鄙人,鄙夫,鄙生,鄙老,在下,卑人,卑微 ,晚生,學生,小子,小生,小可,小的,小人 ,老朽,小老,小老兒,老夫,老鄙,老漢,老拙,老僕,老奴,奴,奴家,奴婢,婢子,賤人,賤士,妾,臣妾等。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今天,我們的自稱只有“我,咱,俺“,複數則加個"們"字,簡單得很。而古人的自稱,花樣就多了。因為古人較之今人,更重視禮節。所以古人自稱中謙稱尤多,有的自稱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也有些表自稱的詞語被今人繼承,存在於今天的書面語言中。擬從四方面對古人的自稱作較全面的介紹。

1,謙稱。謙稱名堂多,又分幾小類。

a,小人,小可,小子,下走,牛馬走,賤子,孤賤,賤軀,這是地位低的人對上的謙稱。

b,小生,不才,不肖,不佞,學生,晚生,是讀書人謙稱。

c,鄙人,鄙夫,卑人,卑末,區區,細子,鯫生,樗材,樗櫟,僕,躬,身,是一般人的謙稱。

d,老身,鄙老,鄙耇,劣丈,老朽,年老者對年輕者的謙稱。

e,婦女有專門的謙稱。妾,妾身,下妾,賤妾,婢子。這些謙稱,折射出婦女地位低下。

2,通稱。

吾,予,餘,卬(僅見於《詩經》),朕(僅見於《楚辭》,秦以後專用於帝王自稱)。

3,俗稱。

吾當,咱,某,某矣,常見於元雜劇,明清白話小說等“俗文學"中。

在戲曲,鼓詞中帝王自稱“孤家“,皇后自稱"哀家“。

在武俠小說中年高藝精的老者自稱"老夫“,潑辣婦人自稱"老孃"。

4,特定地區或特定身份人的自稱。

特定地區。

灑家,宋元時關西人自稱。

儂家,儂,阿儂,南方或吳地人自稱。

特定身份。

帝王自稱朕,寡人,不穀,予一人等。

綠林豪客自稱"老子",那是蔑視對方為"小子"了,感情色彩強烈。詩曰:

古人自稱多花樣,

身份情感裡邊藏。

學而初四說"自稱“,

文化傳統不能忘!


學而時


1、愚:謙稱自己不聰明。

2、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

3、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4、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有私下,私自之意。

5、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6、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7、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

8、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

9、“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0、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

11、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12、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

13、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14、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15、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


棟東動


鄙人:本意指居於郊野之人。後古人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

臣: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係在內。後也完全表示謙稱。

僕:舊時男子自稱謙詞。

僕即奴僕,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僕,藉以表示對對 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間人自稱謙詞。

小生:舊時晚輩對尊長稱自己的謙詞。

小子:舊時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自稱的謙詞。

晚生:舊時對前輩稱己的謙詞。

不肖:舊時男子自謙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後 多借以自稱,表示謙恭。

不才:舊時男子自謙詞。不才即沒有才能,故藉以自稱,以示謙恭。

不妄:舊時男子對自己的謙稱。 不妄意為無才能的意思。

“不敏”。和後學、晚侍一樣,都是,不敏: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故自謙

年輕人在年長者面前的謙稱。

在下:自稱的謙詞。

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

妾: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妾是舊時正妻之外的小妻、側室、偏房,在家庭中

地位極低,故婦女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奴、奴家: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

奴即表示不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有時男子亦以之為謙稱。

未亡人:寡婦的自稱。


弘運風水堂


古人的自稱體現了不同的人生定位,其中意思挺好玩兒的,下面分享一些,供參考。

帝王

1.稱孤道寡,其深層含義原來是表達“為人民服務”的意願。

《道德經》對此做過的解釋: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2.朕,原本是平民用語,秦始皇橫掃六國之後,將其“據為己有”。

本義為舟中火種,意指萬事萬物的發端開始。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將相

1.面對皇帝

微臣、老臣、小臣……表示恭順忠誠之意。

影視劇裡我們也看到滿清時候一些人自稱“奴才”,有家臣的意思,說明與皇帝的關係更近一層。

2.面對同僚、平民

卑職、末將、本官、本都……以職位含義、級別自稱,表示身份等級,以及謙辭

讀書人

學生、小生、晚生、晚學、不才、在下、吾,字號,表示自己是個文化人

平民

餘、予、吾,我,灑家、、俺、咱家……通俗用語

家庭關係

奴家、“奴家”.“妾”、“賤妾”、“奴婢”、“妾身”、“婢子”.“老身”,“小女子”、“民女”,“芳齡”


中國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一個“我”字豐富無比。


謀略殘卷


1,謙稱。謙稱名堂多,又分幾小類。

a,小人,小可,小子,下走,牛馬走,賤子,孤賤,賤軀,這是地位低的人對上的謙稱。

b,小生,不才,不肖,不佞,學生,晚生,是讀書人謙稱。

c,鄙人,鄙夫,卑人,卑末,區區,細子,鯫生,樗材,樗櫟,僕,躬,身,是一般人的謙稱。

d,老身,鄙老,鄙耇,劣丈,老朽,年老者對年輕者的謙稱。

e,婦女有專門的謙稱。妾,妾身,下妾,賤妾,婢子。這些謙稱,折射出婦女地位低下。

2,通稱。

吾,予,餘,卬(僅見於《詩經》),朕(僅見於《楚辭》,秦以後專用於帝王自稱)。

3,俗稱。

吾當,咱,某,某矣,常見於元雜劇,明清白話小說等“俗文學"中。

在戲曲,鼓詞中帝王自稱“孤家“,皇后自稱"哀家“。

在武俠小說中年高藝精的老者自稱"老夫“,潑辣婦人自稱"老孃"。

4,特定地區或特定身份人的自稱。

特定地區。

灑家,宋元時關西人自稱。

儂家,儂,阿儂,南方或吳地人自稱。

特定身份。

帝王自稱朕,寡人,不穀,予一人等。

綠林豪客自稱"老子",那是蔑視對方為"小子


尋找真正的古幣鑑定大


中國最開始的時候稱三皇五帝,後來秦始皇說:“什麼三皇五帝直接叫皇帝,再後來皇帝就稱朕孤寡人,下面的稱臣、在下、鄙人。

女子一般自稱為妾,臣妾奴家

出家人一般都自稱老衲,貧僧貧道

老百姓一般都稱自己為小人,在下,老夫老漢

古代的男子一般都稱自己為小生公子,本少爺



歷史榴芒教授


皇帝:朕;

王爺:小王、孤王,孤家,孤;

爵爺:本爵;

高官:本閣、本院、夲督

官員:對皇帝---臣、微臣;對同僚---下官、學生;對下屬---本府、夲督、本縣;

百姓:小人、在下、老夫、老漢、小子、小女子、老寡婦、妾身、老奴、鄙人、小生、小的


孜閾


屈原對"我”稱`朕`:朕皇考曰伯庸;

`餘`:餘曰正則兮、

`吾`;吾日三省吾身、

`我`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小草


古代的自稱有很多,有以代詞稱的,如餘、予、吾、我等等。還有以代詞“之”、“其”,有時自稱還用不定代詞,如“某”。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於自稱.

  還有自稱"愚"(選自<>)."在下"."朕"."末將"."微臣"."小人"."下官".

  古代官員:

  文官:微臣,小臣(對皇帝) 下官(對等級比他高的官) 老臣(自己年齡大)

  武官:末將(對等級比他高的官)

  貪官,宦官:奴才,小的

  古代男子: 小生,本公子,本少爺

古代女子:妾

  古人為向他人表示敬意,常採用尊人和卑己的形式來自稱。這種自稱即第一人稱,但不採用“吾”“餘”“予”等人稱代詞,而是有一些習慣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