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以後漢人的戰鬥力越來越差,不僅打不過異族,還被異族蒙古和滿清奴役幾百年?

拆遷是第一生產力


雖然自唐朝以後,中原的漢人政權確實在對外族的軍事戰爭中沒有取得很大的優勢,遠沒有漢唐雄風的那種氣象,但是也不是一直處於劣勢。大明開國初期,漢家鐵騎可以和北元的蒙古騎兵硬剛而不落下風,最後將蒙古人重新趕回草原吃草。不過整體而言,自唐以後,中原王朝大部分時間內在對外族的戰爭中都是處於守勢的,特別是弱宋,在與黨項族,女真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外族的角鬥中,基本上是被按在地上打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唐朝以後,漢人政權的制度優勢,武器優勢不復存在

漢朝時,有個叫陳湯的將軍說過這麼一句話: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意思就是以前我們漢軍1個能打胡兵5個,哎,現在不行了,胡人把我們造武器的技術學了過去,漢軍一個只能打三個了。聽起來是不是滿滿的裝逼的感覺,但人家還真不是吹牛逼。漢朝時期,我們的冶鐵、鍛打等技術水平對匈奴等遊牧民族基本上是碾壓,西漢時期著名的環首刀代表了那個時代冷兵器的巔峰。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遊牧民族也在不斷學習中原的先進技術,原先的技術鴻溝慢慢被填平。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蒙古族,你以為當年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人只是一群野蠻武士嗎,那就大錯特錯了。當年蒙古人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世界上各種先進技術都被他吸收,甚至還能造出了回回炮這種攻城利器,漢人在他們面前已經毫無技術優勢可言。

武器優勢沒有,制度優勢也消失。漢唐時期的遊牧民族,基本上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平時各個部落之間的矛盾也不比漢族和外族之間的矛盾少。打順風仗時一擁而上,打敗了各自做鳥獸散。戰鬥力的強弱,基本上取決於首領的個人能力。所以,漢朝盯著匈奴決戰,把匈奴打散架了。隋朝略施小計,突厥分裂了,到唐朝,李世民只用了三年就把中亞霸主東突厥打的滅國了。

而宋朝時期作為對手的幾個遊牧民族,已經完全整合了內部,建立了完善的國家政治體系,像金國,遼國,事實上宋朝時期也可以稱為南北朝分治了。這種完善的政治架構所釋放的戰爭潛力遠大於鬆散的部落聯盟,加上武器優勢不再,中原政權很難佔到便宜了。比如後金,只是建立了一個八旗制度,就敢以60萬人的部落挑戰人口過億的大明。

二自宋開始,社會風氣重文輕武

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廢除了軍功制度,五代時期的那種軍事貴族不復存在。

整個社會重文輕武,文官權力遠大於武官,包括明朝也是這樣的。當然,這種做法結束了無休止的軍閥割據的局面,但同時也自廢武功。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些名句都出自宋朝。宋朝的文人關注的大都是風花雪月,才子佳人,整個社會都是很小資的。而唐朝的詩人很多都是隨軍出征,歌頌將軍和士兵的: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這些詩句讀起來是何等的氣魄,從這就可以看出民眾精神面貌的差距。當然,大宋的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這是無可置疑的,能用錢來買到平安,也是一種本事。

三外族的進取心更強了

漢唐時期的匈奴,突厥等遊牧民族,雖然強大,但還沒有入主中原的野心。戰略目標基本上就是打秋風,以掠奪人口和財富為主。但是從宋朝開始,特別是契丹興起後,北方民族開始有了大的戰略目的,那就是攻擊中原王朝的核心區域,直接是奔著改朝換代來的。

特別是金國和蒙古的軍隊,集中重兵一點突破後,就直奔核心地帶,破壞中原王朝的權力中樞,已經和漢唐時期的遊牧民族不是一個量級的了。對於這種情況,處於守勢的中原王朝往往是敗多勝少,只能在邊境不斷加固防禦體系,不斷投入人力,財力和無力,消耗國力。但是防的了一世,防不了一世,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對方抓住機會突進。

如果守住十年,但一朝被外族突進而打敗,我們記住的往往只是那一場大敗,而不是十年的和平。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一卷青史


實際上不是漢人戰鬥力越來越差,而是宋朝,明朝的皇帝一個比一個不靠譜。

明朝拿財政收入的50-80%拿來供養,皇室和宗親。而軍隊呢?以明朝來說,明朝兵變次數,遠遠超過清朝。為什麼?就是太貧困了,明軍普通士卒的慘狀,曾令當時官員感到震驚。如《明史·黃紱傳》載:黃紱“成化二十二年巡撫延綏,出見士卒妻衣不蔽體,嘆曰:‘健兒家貧至是,何面目臨其上。’”軍卒妻小窮得連衣服也置辦不起,可見其困窘至極。

嘉靖年間,宣府,大同等邊鎮鬧兵變,就是拖欠軍餉太久,本來明朝士兵軍餉就低的可憐。結果,還長期拖欠,可以拖欠到什麼程度呢?明朝巡撫都御史劉麟說,北方邊鎮大同等地軍士,從正德七年到嘉靖四年,整整十三年,都不發嶽亮,士兵們養家餬口,在邊塞寒風苦雨,大明王朝十三年不發工資。

在明朝當兵,工資低,還拖欠不說,還要上交,還要服徭役。明朝屯軍,每年除了要上交糧食,還有均徭、馬價、木席、採辦、供軍、買馬等等殘酷盤剝,軍官們還私自剋扣軍餉,私佔軍田。

從正德皇帝到明朝崇禎年,130多年,明朝發生60多次兵變,原因就是生活太苦,士兵已經到了賣妻兒餬口的程度。明朝嘉靖時期,在南京擔任“專城守,護陵寢”的池河營3000多士兵,只有在崗4個月,有12鬥糧食作為軍餉和口糧,這點收入怎麼養家餬口?

清朝初期把士兵當人看,大明把士兵當賊和牲口看。參加了清軍不光按月發白銀,發口糧,還可以出去搶明朝的官老爺。結果就是從關寧軍到登州新軍紛紛投降清朝,要跟著一起發財去。清朝統一全國戰爭,清軍當中的漢人士兵遠遠超過了滿洲士兵的數量。


深度軍事


原因只有一個,心態不一樣!

漢朝和唐朝的時候,他們所受到的遊牧民族威脅和後世的宋朝相比更嚴重,兩國都是在最衰弱的時候趕上北方遊牧民族最強大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慘遭蹂躪。

有人可能會覺得漢唐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沒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其實蒙古和後金遇到像漢唐這種心態的王朝,是絕對不敢有入主中原想法的。就拿後金來說,一開始可沒有入主中原的想法,只想搶一票就走,可惜這個時候中原亂成一片,這才讓後金大著膽子入關奪取中原政權。

來南明反抗激烈,清廷甚至有劃江而治的想法。即便平定了各地的反抗勢力,清廷還一直禁止中原人到東北開墾,就是為了自己留條後路。這說明清廷一直抱有隨時跑路的心態,他們的野心沒多大,遇到漢唐這種強大的王朝,借他們幾個膽子也不敢想入主中原的事情。

下面以漢朝、唐朝和宋朝的事蹟舉例子


漢唐時期和宋朝心態是不同的

  • 漢朝是強者的心態,遇到問題想辦法

公元前201年,剛剛統一天下的漢高祖劉邦率領32萬大軍抵禦匈奴的入侵。

在匈奴40萬鐵騎的圍攻下,漢高祖劉邦發現自己的漢朝在軍事實力方面是沒有辦法和匈奴人進行對抗的。他只好用和親的辦法暫時維持住了雙方的和平。

(漢朝的和親)

但是這種示弱的狀態,讓匈奴人野心倍增,雖然他們常得到漢朝所饋贈的錢財、糧食、女人,還是會經常南下進行搶劫。

最遠的一次,匈奴前鋒甚至打到了甘泉宮附近,以至於長安城都遭到了威脅。可那時候漢朝的實力還很弱,沒有能力對匈奴人進行大規模的反擊。

在匈奴對漢朝劫掠期間,漢文帝曾特地囑咐反擊的漢軍,一定不要過度刺激匈奴人,避免遭到大規模報復。

好在對匈奴的示弱,只是漢朝大戰略其中的一個部分。

漢朝並沒有放棄反擊匈奴的決心,已經制定了相關計劃,並且在嚴格的執行。

匈奴的特點是以騎兵為主機動性極強,在戰鬥中飄來飄去,讓以步兵為主的漢軍難以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戰鬥力。

還有就是,漢軍一旦作戰失利,就會陷入大批匈奴騎兵的圍攻,連逃走的機會都沒有。

漢朝政府深知擊敗匈奴人就應該克服自己的短板,學習敵人的長處,於是漢朝實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馬政。

漢朝的馬政分成兩部分:

  • 第一部分是以官府經營的國家級馬場為主,當時漢朝僅在邊郡就有36所馬場,飼養了數以10萬計的戰馬。
  • 第二部分是以民間為主的私人養馬,為了鼓勵漢朝人養馬,漢朝政府特地規定,養馬可以代替服徭役。於是民間養馬盛行,人們也非常喜歡騎馬,很多人成了非常優秀的騎射手。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準備,漢朝不僅馬匹的數量大大增長,由於民間盛行騎馬,也為漢朝提供了數量巨大的騎兵兵源。

除此之外,漢朝在經濟方面的積累也達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糧倉中的米可以吃幾十年,穿錢的繩子都爛了。

這樣的國家儲備為漢朝對匈奴的大規模反擊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基礎。

然後,到漢武帝時期,漢朝才開始對匈奴展開大規模反擊,並且誕生了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名將。此後,經過100多年的戰爭,漢朝終於降服匈奴人,將國土一直擴張到中亞地區。

(馬踏匈奴)

(漢朝疆域)

並在歷史上留下了強漢的美名!

  • 唐朝也是這樣

唐朝是繼漢朝之後另一個國力強盛影響力巨大的王朝。

但是唐朝剛剛建立之初,就遭到了北方突厥人的大規模攻擊。唐太宗李世民被迫在便橋邊和突厥人歃血為盟,並且拿出長安城中的所有財物讓突厥人撤退。


難道突厥人沒有想佔領整個中原的野心?

不是的,突厥頡利可汗率軍打到渭水邊的時候,李世民僅率6個人就敢在河邊大罵頡利可汗,直接把頡利嚇蒙逼了。這時候還想什麼入主中原,趕緊拿錢走人吧!

畢竟這也是唐朝的一段屈辱。

李世民並沒有因為突厥人的北歸而沾沾自喜,李世民覺得屈辱不已,但是他只能隱忍,因為唐朝剛剛立國,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強大的突厥帝國進行反擊。

(李世民)

李世民在準備,渭水之盟後李世民開始積極備戰。終於機會來了,這一年草原上爆發嚴重的雪災,損失巨大。

李世民認為反擊突厥的時機到了,開始對突厥展開大規模進攻。貞觀四年,唐軍俘獲頡利可汗,大唐疆土一直擴張到西伯利亞叢林。從此,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成為東亞各族人民共同的領袖。

(唐朝疆域)

宋朝是弱者的心態

宋朝有弱宋之稱,是漢人戰鬥力低下的代表王朝。

宋朝從建立之初還沒那麼慫,趙匡胤、趙光義兩個人都試圖收復過幽雲十六州,但是都沒有成功。

尤其是趙光義,不僅沒有成功,還把國家的精銳斷送到了北伐的路上。高粱河之戰,趙光義打個驢的跑回了宋朝,可以說是丟人至極。

由於對遼國的軍事失敗,讓宋朝此後面對遼國時戰戰兢兢,不要說北上收復幽雲十六州,只要對方不打自己送錢是沒問題的,於是誕生了歲幣。

可是,宋朝的送錢和漢朝不一樣,漢朝是為了穩住匈奴,在送錢的時候積極備戰,想辦法打敗匈奴,而宋朝是花錢買和平,結果軍隊越來越弱。到面對金國的時候,連皇帝都被抓走了。說實話,當初金國打到汴梁,要是換成李世民早就出城把金人噴走了。

宋朝統治者的所作所為在漢唐時期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 宋朝的心態也讓武將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南宋初期也算是名將輩出,宋軍在面對金軍的時候打出了很多漂亮仗,這說明宋人不慫。

說實話,如果岳飛出生在漢唐時期,不要說他主動要去北伐。就算他不想,統治者們也要給他創造條件去北伐。

而如果漢唐的名將出生在宋朝就悲劇了。陳湯這種假傳聖旨徵兵攻打匈奴的人,不要說封侯,不被五馬分屍就不錯了。像李靖這種在唐朝和突厥談判的時候私自領兵突擊頡利可汗的事情,放在宋朝估計也玩了。

這就是漢唐時期和宋朝時期的不同心態,所造成的不同結果。

漢唐的心態,讓他們總有一天會成為強者,宋朝的心態會讓那些敵人更有野心,對宋朝更蔑視!


歷史風暴



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第一,不存在唐朝以後漢人戰鬥力越來越差的問題,而是自漢到唐之間,漢人王朝戰鬥力一直就很差。唐本身就是少數民族鮮卑建立的王朝,漢人雖然是主體,但是並不是統治民族。縱觀五胡十六國到南北朝到隋唐,一直都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壓制南方的漢人政權,最後由鮮卑人楊堅建立的隋朝南下滅掉了漢人的王朝陳,此後仍然是鮮卑貴族李淵滅掉了隋朝建立了唐朝。所以說,唐朝本身就是擊敗漢人王朝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漢人的戰鬥力自漢以後,一直就被少數民族壓制,而不是從唐以後才被壓制的。

第二,話又說回來,被異族統治,實際上是世上的常理,而不是什麼特例。縱觀華夏大地上的起起伏伏,潮起潮落,興亡盛衰,朝代更替,漢人,始終是一股最重要的力量,佔據著最主要的地位。然而世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不可能華夏大地的歷史都是漢人的歷史,各個民族也需要輪番登場,各自表演一番。對於他們而言,大抵是表演過一回就下臺後不知所蹤了,而漢人則是多次復興,多次跌倒谷底,又多次爬到高點,這一點,是少數民族比不了的。

第三,蒙古,滿清入住中原,完全沒有必要說什麼奴役之類的話。本質上就是一箇中國的朝代,中國的朝代都是這麼建立起來的,漢人王朝也是如此。如果說,蒙古,滿清奴役漢人幾百年,那漢人奴役匈奴,突厥,契丹多少年了?這個理說不通的。不要把自己永遠放在受屈辱受委屈的位置,也要看看自己強勢的時候,別人的被奴役的生活。

第四,人永遠是那些人,人多人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領導者,組織者。說漢人戰鬥力越來越差,差的只有漢人麼?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滿清,戰鬥力下降的比漢人還快呢。本質上,這是一個通病,漢人的問題算不上個例。


張子曰


這種偏激又盲目自大的說法,真的讓人大跌眼鏡,都21世紀了還有這麼激進的認識存在,不得不說民族融合永遠在路上,那些故步自封的人,註定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即使不被淘汰,恐怕也只是生活在社會邊緣,畢竟這種在認識和思想上的弱勢群體,雖然可憐,卻也有其必然的可恨之處。(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如果說歷史上的蒙古帝國在今天俄羅斯地區的統治算作奴役的話,這還是有相當的道理的,因為蒙古帝國帶給當時俄羅斯帝國的就是分裂、落後和發展停止甚至倒退,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一種奴役,喂肥了主人,卻熬死了僕役。

但不得不說蒙古帝國在中原地區建立的元朝,還是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其歷史地位做為中原王朝序列裡的重要一環,也被人承認評說,很難理解還有人說“打不過異族,還被蒙古和滿清奴役幾百年的話”。


民族融合是歷史大勢,唐朝的民族主體是些什麼人?鮮卑等少數民族,只因為他們建立了偉大的唐朝就說是中原王朝序列裡理所應當的一環,蒙古做為一個民族主體就成了破落戶,滿清由於後來得勢弱,就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份。

打不過異族,這裡要強調的是並沒有刻意指向蒙古和滿清,是因為自宋朝以來重文輕武思想推行的緣故,中原地區的生活環境有條件使得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安穩,吃飽了的人是很難想著整天惹是生非,甚至主動發動戰爭的,戰爭的終極目標就是掠奪資源。

因此大家丟了武把式,安心勞作並不丟人,相反這是中華民族優勢所在,唯一的缺憾就是人心不古,雖然中原王朝有心收斂,但天下卻不太平,吃不飽穿不暖的地區和人口還有很多,餓的越狠,打起仗來就越不要命!


歷史三日談


自秦漢以降,至隋唐以來,漢人戰匈奴、柔然、鮮卑、突厥、吐谷渾、吐蕃、未有停歇。而唐以後,雖與塞北諸民族也一直戰鬥,漢人王朝卻像注入了某種不知名的毒素,彪悍之氣不在,且戰且和,再不復昔日之雄風,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在唐末以後發生了全面的轉型。

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

在接近10個世紀時間裡,中原王朝的經濟重心一直都在北方,從秦關中開始,然後逐步朝山東移動,而北方之地又處在與漠北諸民族衝突之間,為了生存,唯有拿起武器一直戰鬥,從不停歇。

那時候養活大半中原漢人的糧倉只有北方關中沃土和河北之地,而南方雖於秦時就征服,但長江以南的經濟開發,是到了三國吳國以後,經兩晉南北朝時期才逐漸開始顯露出重要性來的。

儘管如此,在唐以前,北方的經濟依然是全面領先北方的。那時候,北方沃土千里,大西北還不是如今這般的沙漠化,河南河北之地,也盡是種植產糧之地,北方無論在人口,還是經濟上都佔據上風,但這種情形,隨著隋開運河以後,逐漸出現了變化,首先是南方經歷魏晉南北朝後的大開發,經濟體量追趕上了北方的步伐,再者士族門閥政治到了唐中期以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其掌控的經濟也可是逐漸分散化,同時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南方的海貿業初現威力,使得南方的經濟開始趕超北方。

由此,南方在公元10世紀以後,其經濟地位越發重要起來。那麼南方的經濟發展為何會影響到漢人對北方民族的戰鬥力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北方之地,已然不是宋以前唯一可以依賴生存的物質基礎,加上有了東晉南北朝的經驗,似乎,北方之地不守,還能偏安南方啊,畢竟北方遊牧民族確實兇悍。

政治生態的全面轉型

盛唐的存在,給漢人王朝建立了一個民族前所未有的尊嚴,其武力之強,在彼時幾乎沒有幾個北方民族是其敵手,但其尚武的一方面,卻又給後來者們留下了極大的隱患。

唐玄宗以來節度使制度帶來的藩鎮割據局面,安史之亂以後,藩鎮擁有了挑戰中央政府的勇氣,時而反叛,時而挑釁,總歸是一旦節度使大權在握,兵強馬壯,就要找一下中央政府的麻煩。

如此反反覆覆一百年,到了黃巢一把火燒了長安城後,一個亂得離譜的世道來臨,只要手裡有兵,軍頭們就敢把皇帝拉下馬,彼時漢人的政治生態遭受了極其惡劣的破壞,不單是政權更替頻繁,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五個朝代不說,其他地區也相繼出現了十國割據的局面,同時文臣們在武將的屠刀下瑟瑟發抖。

這種極其惡劣的局勢,讓後來出現統一之勢的宋王朝,將以文制武作為了立國之本,極大地削弱了武人的政治社會地位,在文臣們的默契配合下,整個政治生態轉變為了文貴武輕的局面,不僅政治上,整個社會風氣也因此文恬武嬉,由此人人爭相以“唱名東華門外”為人生奮鬥目標,而至於成為武將,呵呵,那是賊配軍呀,只有文人仕途無望之人,才會想著走從軍這條路。

儒家文化的全面興盛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的政治地位逐漸重要了起來,但在沒有科舉制的唐以前,靠舉孝廉,和門閥精英的九品中正制的方式選拔人才,儒家卻還沒有迎來全面的興盛。畢竟門閥政治的文化,比較封閉,寒門子弟根本沒有讀書的機會。

而到了唐朝之後,科舉制的出現,給廣大的寒門子弟提供了學習的動力,但這時候科舉制還不完善,其遠遠不能完全取代門閥世家,直到宋以後,門閥世家退出歷史舞臺,加上大宋的國策“與士大夫共治理天下”,儒學的興盛這才引來了爆發性的增長。

大宋的文化高度繁榮,與儒學的興盛是分不開的,但文化的高度繁榮,卻因為政治的緣故,狹隘地打壓武人,使得文人們的心理也深受文貴武賤的的價值觀影響。

文化的風氣,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取向,而社會的主流價值,又會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人的人生選擇。


是故自宋以來,在政治、文化、經濟上,漢人王朝發生了全面的轉型,導致了一種嚴重的文武失衡,後來的明,夾雜元清之間,成為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存在,即沒有唐那般尚武,但卻也沒有宋那般憚武。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青年折緣


國家治理制度全面轉向文官治理體系

截至北宋建立之時,漢族人民尚武風氣較盛,武人地位很高,雖然文官控制朝政,但武將的政治地位依然超卓,唐朝時設立了諸多節度使,賦予節度使軍政財賦大權,在造成國家內部動盪藩鎮割據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了旺盛的尚武精神,這也是唐朝搖而不倒的重要原因,這也是所謂的“藩鎮強則唐朝弱,藩鎮弱則唐朝亡”的重要因素。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他深感五代十國時期武人地位過高,擁兵自重,短短50多年,經歷經5個朝代之多,推出了“以文制武”的國策,規定武將受文官節制,武將地位低於文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民間的尚武風氣,同時,在出徵作戰時,由於武將的獨立指揮作戰權常受到上級文官限制,難以完全自主判斷戰情,大大影響了戰績。

農耕習俗影響國防戰略

自古以來,漢族人民長期以農耕為主,農耕習慣決定了王朝的統治者傾向於以穩為主,不願過多地改變現狀,國防戰略也是以守勢為主,這也是為什麼明朝中期後建立“九邊”的邊防防禦體系的原因。此外,自宋朝開始,由於丟失幽州、河套等良馬主產區,漢族軍隊以步兵為主要兵種,遠不如北方的遊牧民族軍民合一,精於騎射,尚武氣息保持得更好,即使某一遊牧民族有所衰弱,很快就會把其他遊牧民族填補權力真空,這也是為什麼契丹女真蒙古等遊牧民族可以接連崛起,一直對漢族帝國保持高壓態勢的原因之一。


漢族王朝存在興衰規律,王朝末期內部矛盾深化,使遊牧民族有可趁之機

漢族王朝歷來存在興衰規律,“其興而勃勃,其亡而焉焉”,漢族王朝的中前期,政治較為清明,土地兼併、貧富差距等社會矛盾尚不明顯,到了漢族王朝的後期,皇帝素質下降,大多治國無方,文官集團勾心鬥角,社會矛盾激化,這都對軍隊士氣和戰鬥力影響很大,如果在此時,遊牧民族勢力不斷增強或是在北方地區形成大規模的力量聯合,就會持續對漢族王朝侵略,在內憂外患之際,漢族王朝的崩塌不足為奇,甚至可以說,王朝的覆滅內部因素如農民起義、朝廷不得人心、官僚體系糜爛才是推翻漢族王朝的最重要因素,遊牧民族不過是借力而為。



滄海拾遺錄


首先,說明一下,題主的設問有問題——唐朝以後,漢人被異族蒙古和滿清奴役幾百年……

此處,不宜也不應該用“異族”,似乎把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從中華民族的歷史當中割裂出去,豈不是將中華民族的歷史無形之中被人為的割斷了嗎?!

我們知道:唐朝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和明清時期……

期間,少數民族不斷崛起,乃至於出現了遼宋夏金各族政權的並立,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都是統一全國的王朝。

因此,題主問題之中的“異族”——應該用“少數民族”……因為遼宋夏金元、明清都是中華民族內部的各族政權……否則,容易產生歧義,或被別有用心者所利用!

那麼,為什麼唐朝以後,漢人不僅打不過少數民族,還被少數民族蒙古(族)和滿(族)清奴役(統治)幾百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漢族建立的中原政權,政治腐敗,政策或應對策略失誤等……

如唐朝,安史之亂以後,中央出現宦官專權,地方出現藩鎮割據,武將專權,最終演變成五代十國的局面。

北宋建立後,為了消除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重文輕武,強幹弱枝,守內虛外,過分削弱了地方,造成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與少數民族鬥爭中屢敗的重要原因。

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沒有幾個賢能的君主,嘉靖和萬曆皇帝更是三十來年不上朝……

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特務統治,朝綱混亂,更有甚者,宦官監軍,胡亂指揮,焉能不敗……

其二,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統一強盛的唐帝國,是我國民族大融合時期,此後,民族融合不斷髮展,兩宋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地區開設的榷場(收稅的貿易市場),各民族之間的戰爭也促進民族融合(雖然戰爭的方式不好,但也促進各民族交往、融合)……

其三,不同生產方式的融合,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伴隨民族融合的加強,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交往密切,甚至進入中原地區,遊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相互交融,特別是少數民族日漸生產方式的農耕化、生活習慣的漢化……少數民族日益強大……

其四,歷史條件的制約:

畢竟是傳統農耕經濟時代,冷兵器時代,雖然唐宋以來,火藥、火藥武器大量使用,(雙方都使用)但是,騎兵的作用更大,少數民族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漢族中原政權難以比擬滴……

因此,漢族建立的中原政權日漸腐朽式微,少數民族崛起強盛,如南宋政權偏安一隅,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殘害岳飛等抗金名將,自廢武功般的做法……

才有了,唐朝以後,漢人不僅打不過少數民族,還被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統治奴役幾百年的歷史情形……



逛一逛3


這個問題裡包含了巨大的誤區。唐朝也不是漢人的軍隊強,準確說唐主要軍力還是漢化鮮卑貴族私兵+異族僱傭軍;真正的漢人將領和士兵很少,且不是主力。不信你看看唐將,好多都是異族名字。

至於宋朝,其實也是這種內壓異族部落兵制度最後的輝煌。趙匡胤以後,為了防止將軍坐大,才改了募兵制,也就是軍隊才真正實現了漢人軍隊。

後來的明朝,也是猛將也是大量是色目人後代,比如常遇春等,朱棣最厲害的也是蒙古騎兵朵顏三衛。

純粹的漢人軍隊,並不強。是因為漢人主要是農耕文化,整體協作性差,農民的熱量攝入也不高,身體素質差。加上農業社會國家財政一直不佳,很難維持大量常備軍士兵脫產訓練的開支,因此漢人軍隊大部分是臨時徵召兵,或者臨時募兵。戰力很差。遊牧民族寓兵於民則幾乎沒有多餘的成本,平時生活就是騎射,就是軍事訓練,打仗也不必首領提供武器乾糧,直接招之即來,來之能戰。這種制度在冷兵器時代比漢人軍事制度有天然優勢。


盜德高點


其一、大唐李氏家族也有胡人血統。

其二、北方遊牧民族民風彪悍,善騎射。

其三、唐朝之後的宋朝,雖然在歷史上GDP佔據很高。但是皇帝們疏於朝政,靖康之恥就很好的說明這點了嘛。

其四、宋朝的戰鬥力並非那麼的弱,要不然蒙古人也不會用那麼長的時間才滅了南宋。

其五、導致明亡的是天災人禍、內憂外患。

可見中國在歷史長河中就是分分合合!

題外話:長期的和平會讓一個國家,走向衰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