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普通話是以前滿語嗎?有什麼根據?

冷史趣文


說普通話是滿語的人,要麼是說不好普通話,要麼是不知滿語為何物。普通話是根據北方方言發展而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讀音的現代漢語,因其普遍通用,便稱之為普通話。滿語屬阿爾泰語系中的通古斯語族。滿文是根據蒙古文發展而來,而蒙古文則是回鶻文。無論是蒙古語還是滿語在發音上和漢語都毫無關聯。文字的區別那就大了去了,蒙古文和滿文就如一條條蜈蚣,滿身長滿觸鬚,看著讓人發毛。這樣的語言和文字怎麼能和具有五千年文明的華夏語言文字相提並論?

八十年代,我在瀋陽故宮遊覽時,就遇到兩個高鼻子的洋人指著櫥窗的滿文問翻譯,你能把這些文字讀出來嗎?翻譯告訴他,這是滿文,我是漢族,我一個也不認識。然後,老外說,滿人不也是中國人嗎?這不是中國字?翻譯的回答非常給力,她說“滿族是中國人,但他們是少數民族,滿文是少數民族文字,一般漢人都不學習滿文,我沒學過,我不認識。”然後老外都滿意的笑了。

其實,滿清入關統治中國達270年之久,除了改變了漢人的髮式和服飾,文化幾乎沒改變。最後的結果是滿人被漢人同化。今天的滿族人只是戶口本里的兩個漢字。他們說話用漢語,書寫用漢字。除了一些“滿學”研究者外,一般滿族人幾乎不知滿語滿文為何物。滿族只是一個民族稱謂而已,其語言文字早已隨歷史的長河漂流到浩瀚的史海里不見蹤影了。何談什麼普通話為滿語呢?

不可否認,在南方的一些方言中,還保留著部分的古漢語成分,從發音上有別於今天的普通話。可是,南方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其語言的複雜性,本身就摻進了不同百越口音的混雜語言,怎麼稱得上“上古雅言”或“正宗漢語”呢?語言是發展變化的,古人的語言多為文言文,故稱之為古漢語,今人的語言都是白話文,白話文通過規範後的發音,就是普通話。普通話因其好學而普遍通用,因此成為國家官方語言,並代表著漢語面向世界。說普通話是滿語的人,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若愚趣談


別搞笑了,滿語和漢語語系不一樣,構詞法不一樣,語法不一樣,語音不一樣,二者如何能夠劃等號。

滿語和漢語有什麼區別?很簡單,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和印歐語系、拉丁語系一樣都屬於那種拼音語言,語言通過以字母所組成的文字來表達;漢語則屬於一種非常孤獨的語言,全世界只有這一種語言屬於表意的。

另一方面,滿語和阿爾泰語系其他民族得語言一樣都屬於黏著語,即通過詞根上附加的成分來表達不同的含義。舉個簡單的例子,薩其馬這種零食大家都吃過,在東北很常見,這個名稱音譯自滿語sacima,如果按照意義翻譯應該翻譯成切糕(這個切糕和維吾爾族的切糕沒有關係)。因為這個名稱源自於saci這個詞根,是切割的意思,當然sacima是名詞,指的就是這種物品;動詞是sacimbi,也就是切割;還有一個詞是砍的意思,也就是saciha。這個在漢語裡是不會出現的,漢語裡切糕就是切糕,切割就是切割,砍就是砍,不會從同一個詞根派生出來。

再者,語法也不同。比如說,我愛你這句話,英語是I love you,都是主謂賓的結構。而滿語我愛你是Bi simbe buyembi,就是我你愛,主賓謂的結構。所以滿語和漢語根本不可能同日而語,畢竟普通話說破天還是漢語,不可能是滿語。

當然有人會用普通話的英文Mandarine來說普通話是滿大人什麼的,不過不好意思,這個詞早在16世紀就出現了,最開始是葡萄牙人對中國官僚的叫法,後來引申為中國官話的意思,然後到今天也在沿用。

今天的普通話也和滿洲人沒什麼關係,比如說取消入聲早在明朝時候就出現了;兒化音最晚可以追述到元朝,最開始是元朝把人名或者地名中的顫音r翻譯成兒,比如說帖木兒、把阿突兒,這種翻譯法到了明朝也在使用,後來到了清朝翻譯成爾。

另外,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字都是工具,只要是工具,只能向簡單易懂的方向發展。比如說英語作為全世界使用範圍最廣得語言,其發音當中已經取消了很多語言當中依然存在的顫音、大舌音和小舌音,語法也非常簡單,也不說特別複雜,如果說複雜的語法,比如說俄語,其語法就連俄國人有時候都蒙圈。

另一個方面,中國人可能感覺不到,外國人在學漢語的時候,非常容易在多音字以及同一個字在不同得語境表達不同的意思給整蒙圈。比如說牙齒的齒,有時候就是牙齒的意思,有時候就成了年齡的意思;或者說是口這個字,有時候就是嘴的意思,有時候是出入口,有時候又成了開口、打孔的意思。當然外國人在蒙圈之後會吐槽,為什麼漢語不能一個詞對應一個意思,而中國人往往就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句開掩蓋。沒記錯清朝時候來華並供職於宮廷的傳教士雖然同時學漢語滿語,但是往往先學會滿語,因為滿語簡單好學;而且清朝在翻譯《幾何原本》的時候,是先翻譯成滿文本再翻譯成漢文本,原因無他,因為當時傳教士沒有英漢詞典,只能通過滿語這個媒介,因為他們對滿語的掌握可能好於對漢語的掌握,誰讓滿語的構詞法沒有漢語複雜。

言歸正傳,也許普通話當中引入了一些滿語詞彙或者是發音,畢竟普通話是以北京話作為基礎,但是普通話還是漢語。打個比方,現代漢語還引進了不少外國詞彙,而且是直接音譯,比如說巴士、的士、幽默、貝斯、克隆、沙發等詞彙,這難道就能說漢語是英語了嗎!顯然不能。

所以我很納悶為何有些人會說什麼普通話是滿語,實在是可笑。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文化是相互融合的。沒有一種文化是純粹的。比如:英語不是屬於英國人的一樣。

普通話裡有很多滿語發音是真的。因為,北方少數民族,學漢語是有口音的。就像外國人學中國話,都有口音。但是,說的時間長了,大家也能聽明白。也能接受。比如:社會,派出所,都是從日語裡借用爾來的。躲貓貓的貓。壓馬路的壓都是滿語。

但是,這又有什麼那?中央電視臺還是cctv那。播報還說gdp。天天吃kfc,穿體恤。

所以說,沒有一種文化是純粹的,文化都是相互融合的。

再說了,中國的漢字是出自殷商,殷商的起源就是東胡的一週。說中國有5000年文明。但是,東北紅山文化,有8000年。中國最早龍的圖騰就是紅山文化。所以說,誰的文化,影響了誰,你怎麼說?就是相互影響。沒有主次。

不要搞漢族沙文主義。

中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國家。相互尊重吧。


祁特理阿克頓


這個可以說肯定不是,滿語作為少數民族語言依舊存在,語系和漢語有本質的區別,這個沒啥好說的。一些狹隘的區域主義的人,編造很多故事來搞事情!

反駁一下搞事情人的幾大觀點!

漢語尤其東北話和北京話夾雜大量滿語,而粵語保留著很多古音,和日本和韓國很多音調發音相同。

這個就很有意思,不得不承認,滿蒙時代留下了許多詞彙,一直沿用至今,不過希望各位去看看蒙古大草原,聽聽蒙古人說蒙語,完全是兩回事!滿語也是如此,不過滿語確實難找了,很多滿族身份證根本就不會滿語!當然東北話裡還夾雜著不少朝鮮族語發音的詞彙,這件事很正常,容易和簡單的詞彙,兩邊人都比較容易接受,這樣就融入漢語裡了。漢語裡還有咖啡這個詞,來自英語,請問漢語是不是英國化了。

如果換一種說法(比較無賴,權當鬧著玩),粵語中保留大量日韓詞彙,豈不是那啥餘那啥麼!

北方漢語是滿蒙胡化教育的結果,北方人說的是胡語!

這句話是最難聽的話,誰說的絕對生懟回去。

第一元朝對中國統治不足百年,且百年間不鼓勵農耕,不重科舉,更不談教育,如何來教一群沒基礎的奴隸蒙語!

第二清朝,多是漢臣,滿將,自康熙以後,多注重中國漢文化,滿人習文也多是漢語,滿族第一才子納蘭性德,詩詞文章自是出眾!皆為漢語!

說了這些,最重要的不過是教育,清朝雖說講滿漢一家,但是旗人不會去教百姓滿語,文人科舉,依舊是以漢語為主,滿語根本無法取士。清朝根本就不會抓教育。

還有一次外族入侵,就是日本侵略了,中國最先丟的是臺灣,且日本人曾經推行了奴化教育,教小孩日文,中國淪陷區都有過奴化教育。看一下臺灣漢語也沒有日語化。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

這件事,只是將中原文化,向南遷移,有河南遷向江浙等地區。人口遷移,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整體搬遷過去就可以,首先是要偷偷的走,古時戶籍制度十分嚴苛,如果不是戰亂,農民想走出一個縣城都是十分困難的。從河南到江浙,三條路,從秦嶺穿山而過,能走過去的恐怕十之二三。過淮河,自然無法上大船。第三從大海。所以就算南渡,也不會走的太遠。且南宋時,將文武放在船上,躲避金兀朮的搜山檢海,衣冠南渡大概指的就是這些人,這些人多數留在了杭州!

古詩詞以粵語讀出來好聽

古詩有平仄對仗,詞有固定的曲牌和順序,簡單的說,詞就是歌詞,過去譜曲的人不多,用曲子填詞來唱。這些論好聽,哪裡也不如蘇州評彈最符合意境了!


東北神哥李打油


看了很多評論真是無語了,為什麼會有普通話,因為方言眾多,文字大家都一樣,這多虧了秦始皇他老人家,否則中國必跟歐洲一樣分裂了,話說回來皇帝可不會所有地方的方言,那怎麼辦呢,就有了官話,官話是什麼就是皇帝說的說的方言,也就是說首都是哪裡,官話就是哪裡的方言,好了,為什麼現在的官話也就是普通話為什麼以北方話為主呢!這還要從北京從金開始百年的首都史了,經過了大一統的元明清三朝都立都北京,所以官話以皇帝最熟悉的方言為官話了,當然語言是在演變的,北方語言裡融入了很多北方民族的語言,南方語言裡也融入了很多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呢,現代了漢語裡更是融入了很多外來語言,所以語言就是為了方便溝通交流,漢字的統一才是中華民族的根基,統一的根基,這多虧了秦始皇漢高祖等偉人


石頭剪子佈61086586


說普通話和滿語有關係的人不是居心叵測就是不學無術!即便在普通話最標準的地區,人們也根本聽不懂半句滿語!更看不懂滿文!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無論字形、發音,句式和普通話有天壤之別,漢人聽滿語簡直就是聽外語。另外,沙雕們不要再糾結翹舌音兒化音了!古漢語的典型特徵就是大量翹舌音,也就是平舌音翹舌音共存、並且兩者區分非常精準的發音!整個東亞地區只有華北大平原地區大量存在翹舌音,華北平原周圍的滿語蒙古語朝鮮語(阿爾泰語系)、晉語、西南官話、日語、雜南方言(閩粵吳贛湘客等等)都沒有翹舌音(或者極少)。翹舌音是古漢語區別於東亞地區其它方言(語言)的最大特點。科學實驗也證明,翹舌音在向遠處傳播發展時很容易變成平舌音,但是平舌音變不成翹舌音。最近的例子就是臺灣國語,49年國軍退臺灣後到現在僅僅幾十年翹舌音幾乎就消失殆盡,現在臺灣國語滿嘴平舌音,以前鄧麗君劉文正那平翹精準,字正腔圓的老國語再也聽不到了!真擔心以後臺獨分子會恬不知恥地叫囂:古漢語沒有翹舌音啊!因為我們就是大陸遷移過來的!


老較瘦55


北京內城滿人講的話,就是現在的普通話。

民國以後,滿人被趕出北京。解放後普通話語音採集小組專門跑到河北承德灤平縣才找到了當年最正宗的胡雜滿語北京內城話。


種田狂魔


普通話中夾雜著滿語不可否認,漢語古代沒er,ha等音,古漢語是八音,現在是四音!澤Zhei國guⅰ河huo……😄😄德deⅰ


草間有蟲


下(ha)變成(xia),鞋(hai)變成(xie),沒(mo)變成(mei)……這些er化外來音都是滿語遺留!

看來裡面很多人都對母語發音很無知


莪就不懂了


普通話是河北話,這種常識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