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要教思維(附具體方法)


教育就是要教思維(附具體方法)

教育就是要教思維(附具體方法)

20年前的1994年,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中國、香港等參加的“未來家庭娛樂產品概念設計大賽”,中國共有20所學校1300多名選手參賽、真可謂陣容強大,氣勢磅礴。然而,比賽結果正如我們很多人預料到的,兩個組的冠軍、亞軍、季軍中國孩子連邊也沒沾上,最後只獲得一個帶有鼓勵性質的紀念獎。

在人家閃耀著想象大膽、構思獨特的作品面前,中國孩子的作品顯得那樣蒼白,缺乏創造力,缺乏想象,不具獨創性,令我們感到震驚!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國孩子智商高,在各類知識性考試中往往是出類拔萃的,但中國孩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為什麼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要教思維(附具體方法)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

孩子讀書、學習,有著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一是發展思維技能。現階段我們的教育體制包括校本課程的設置,更側重於現有知識的傳授與測評,但教授一門知識課程更為重要的意義恰恰是為了使孩子的思維技能得到發展。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含義在於:知識與思維有密切的聯繫,但決不是同一個東西。有些孩子非常善於思考,很有創造力,但在校的考試成績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不善於獨立思考,沒有創造力,所謂“高分低能”就是指這類學生。

對於我們所學到的知識而言,如何“學以致用”?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因為在大多數實際生活中,特別是科技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思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知識從來就是不完全的(因為我們處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將來)。“高分低能”的現象是側重知識性教學的必然結果。

所以教育不能僅僅是教人以知識,因為知識卻並不能代替思維,就如同思維不能代替知識一樣。

“我們需要思維”

創造力是一種思維能力,是指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相對來說,並不是比較聰明的人,就會有較高的創造力。創造力體現在“勤思考”,“常動手”“常提問”“敢質疑”“不放棄”等方面,創造歷史的偉人儘管所涉及的領域不同,取得的成就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擁有這些特點。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來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發提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問對於培養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發孩子的潛能及創造力,父母和老師必須掌握向孩子發問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發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問。因為這既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可培養其語言表述能力和邏輯性。

培養提問: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要多問一些沒有惟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如:茶杯有些什麼用途?多少加多少等於10?等等。

通常在基礎教育過程中我們建議家長和老師多用:

假如、例如、比較、替代、可能、想像、類別、六何、還有……,這樣一些關鍵詞。

“假如”:就是通過創設情境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遊戲;

“例如”:就是用孩子們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事物多舉例;

“比較”:就是用孩子們經常接觸到的事物來比較異同;

“替代”:就是用孩子們經常接觸到的事物讓孩子多想些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

“可能”:和孩子共同分析可能……會怎麼樣……;

“想像”:讓孩子想象各種情況;

“類別”: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何”: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

“還有……”:就是要問孩子:還有……?來類推多種可能性。

舉例來說,孩子要去郊遊,就可和孩子討論請誰一起去?何時去?為何要去?到哪裡去?帶什麼去?問題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二、為孩子創造“想問”的情境

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這對孩子思維的發展極其重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並提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孩子想問的興趣。所謂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讓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玩猜謎遊戲,給一些暗示,等等……,然後,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能有禮貌地問。

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慾望、他們心中原本有著無數個“為什麼”,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面目。正是成人習以為常的姿態和不以為然的態度,逐漸扼殺了孩子的這種求知衝動。

因此,父母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慾望就會不斷增強。

教育就是要教思維(附具體方法)

三、訓練孩子的審辯式思維能力

我們經常碰到以下兩類問題:

一類問題,就像課本上的習題——提出的問題很明確,要求我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某些知識,針對問題“聚會思維”;而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往往是惟一的,這就像我們回答“1十1”只能等於2,等於別的就意味著錯誤。

另一類問題是可能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有時問題在開始時並不十分明確。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問題都是屬於這種類型。解決這類問題,除了要努力明確問題外,還要打破平時習慣想法的束縛,將自己的思想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擴散開去考慮問題,而這種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很多個創造性的設想,並且不能絕對他說哪個設想最好,只能根據實際的情況,評定某個設想更為合適。

比如“回形針有什麼用?”這樣一個問題,有興趣的話,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回形針除了可以用來“別住紙張”外,還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1.可以讓回形針利用襯衣口袋,別住“服務員”或“小隊長”等標誌;

2.可以用它代替髮夾,夾住散亂的頭髮;也可代替領帶夾子;

3.假如有很多回形針的話,可以把它們聯結起來,成為鏈條;

4.可以把回形針的一頭拉開,代替牙籤,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當然最好不要這麼做);

5.同樣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緩和指甲縫的髒東西等等;

6.必要時,可以把整個回形拉直,當作鞋帶使用——把它穿過鞋帶孔扭結起來;

7.把回形針縫在窗簾布上端,代替窗簾圈;可將它別在紙模型飛機的頭部,做重錘用;將許多回形針串聯起來,還能做項鍊,等等。

下面是一則成功的家教案例:

一個媽媽正在廚房洗碗,她聽到小兒子在後院蹦蹦跳跳的聲音,便對他喊道:“你在做什麼?”小男孩得意地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這個媽媽沒有潑孩子冷水,而是說:“好,但不要忘記回來哦。”這個小男孩後來成為第一位登陸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小學生如果在作文中寫著將來志願是當小丑,有些老師可能會斥責他“胸無大志”,有些老師則會鼓勵說:“太好了,願你把歡笑帶給全世界”。身為父母或老師,常會要求多於鼓勵、責備多於獎勵,而且會狹窄地界定成功的定義。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與不同,在成全與鼓勵中,反而可以激發他們呈現出更多元的創意與發展。興趣本身就是一種熱情,人的熱情如果被澆熄,就很難再燃起來了。

嘗試回憶法

每天開始學習前或者臨睡前,可以將當天學過的知識重點、關鍵要素、習題考點等再在腦海中回憶一遍。這樣不僅能檢查自己一天的學習效果,還能提高大腦的記憶能力,更能培養思維能力。同時,通過每天的回憶記憶,往往能記住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而那些還沒有理解和掌握的正是沒記住的。對於那些容易忘記的內容,及時地看教材或者查筆記,不僅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更能使複習更有針對性。

教育就是要教思維(附具體方法)

加強五種類型訓練。

(1)限時訓練

(2)嘗試訓練

(3)彌補訓練

(4)熱點訓練

(5)歸納訓練

24個保持高效率學習狀態的訣竅,希望對您的孩子有所幫助!

1.學習上要有明確的學習計劃表。

2.要保證合理的睡眠時間。

3.學會放下架子向他人求教。

4.力求化別人的知識為自己的知識。

5.每天學會吸收一些課外知識。

6.儘量利用參考書自學和解疑。

7.學會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力求在某些知識的瞭解上比別人知道的多。

8.利用寒假和暑假,儘量超前學習。

9.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10.學會發散性思維,養成良好的標註習慣。

11.養成歸納的習慣,將書讀薄。

12.摸索和嘗試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13.懂得長時記憶的方法。

14.保持對課外知識或拓展性知識濃厚的興趣。

15.反覆推敲、檢查、糾正自己學習內容。

16.多看名篇名著,吸收精華為己所用。

17.力爭能跳出老師限制的圈子。

18.學會有感而發,把每一次的觸動,通過筆記錄下來。

19.多動手實踐,永不做旁觀者。

20.加強五種類型訓練。

(1)限時訓練

(2)嘗試訓練

(3)彌補訓練

(4)熱點訓練

(5)歸納訓練

21.學會利用失分原因統計表來檢查、調節自己的學習。

22.要有隔段時間調節學習的意識。

23. 主動聯繫多位同學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對知識進行網絡化歸納,通過知識互補發現自身學習問題,提高學習能力。

24.計劃要有長期性和穩定性。

(本文為“徐潔本真教育”推薦,選自“數學地帶”,版權歸原創作者羅必新所有)

教育就是要教思維(附具體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