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民捧红了相声大师侯宝林,他和天津有着非同寻常的缘分

翻开侯宝林先生的人生年表,你会发现他这一辈子的人生指数就是个大牛股啊,起于贫贱微末,终于宗师泰斗。虽然他的人生当中也有过几次起落,但每次的短暂下落随之而来的是更高更长的上扬。笔者今天就选出侯宝林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介绍一下,这次大转折就是他在天津走红。

天津人民捧红了相声大师侯宝林,他和天津有着非同寻常的缘分

侯宝林12岁开始学唱戏,15岁开始撂地卖艺,一开始他还是以唱戏为主,有时候也说点儿相声,由于门户不真,所拜的师父常宝臣又去世经常受到排挤。1938年底他拜师朱阔泉,21岁才开始正式在茶社登台说相声。比起那些门里的相声艺人他的起步很晚,不过由于他常年在北京城里撂地一样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

1939年22岁的侯宝林新婚不久就受师父之命和师弟一起去了东北演出,没想到在东北没赚到钱还受了惊吓,过了冬天赶紧逃了回来。回到家发现妻子连秀贞在家里抽大烟,他连惊带气一下子病倒了,去看病还被误诊差点送了命,幸亏一位许大夫给他开了又便宜又好用的药让他逐渐恢复过来,这已经是1940年春天了。

大病初愈的侯宝林和连秀贞离了婚重新回到西单商场卖艺,这时候整个北京城的曲艺界生意都不太好,赚钱的堂会被槽高把持着,侯宝林此时也是勉强度日。

天津人民捧红了相声大师侯宝林,他和天津有着非同寻常的缘分

转折点在6月份到来,原来在西单商场一起说相声的戴少甫在天津燕乐戏院红了,谁知他得罪了袁文会被打了一顿撵回北京(这是第一次,戴后来又去天津再次挨打送命)。于是燕乐戏院再次来北京邀请演员,这次他们看上了侯宝林。

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这段时间里,相声界有个潜在的规律,北京是相声艺人的“出处”,而天津则是相声艺人的“聚处”。其实不光相声,整个曲艺界的演员想出名就必须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行,只有在天津红了你才算真正的角儿。然后不论是回北京演出,还是去江南一带演出都会有人专门来请你。可也有另一个结果,如果你在天津没打响,没红起来的话那你在其他地方也只能继续撂地赚个糊口钱。所以去天津演出对侯宝林来说是机会和风险并存,相对来说他都已经赤贫了当然是机会大于风险的。

侯宝林想去必须有搭档才行,当时西单商场最好的捧哏是张少棠,他是银行白领出身条件比侯宝林自然好不少。侯宝林邀请他一起去,张少棠说什么也不干,他那意思是凭侯宝林这两下子到天津根本没戏,最多把试演合同的一个月演完就得让人退回来,到那时候西单商场也不一定有地方留给他了。

天津人民捧红了相声大师侯宝林,他和天津有着非同寻常的缘分

被张少棠拒绝后,侯宝林碰上了四处找地方演出的郭启儒,他此时40岁,之前一直跟着师父刘德智在天桥说相声。等到天桥市场衰落之后他也没地方去了,作为侯宝林的师叔辈他倒是没意见,很痛快的答应了侯宝林的邀请。因为郭启儒年纪大资历深还是长辈,侯宝林和他谈定了五五分账。当时的捧哏逗哏一般都是三七分账多,更甚的有二八一九的。

侯宝林和郭启儒到天津燕乐戏院演出,第一场行内叫“打炮戏”(别想歪了),你行不行,观众买不买账这第一场很关键。当初戴少甫就是凭借一段新编的《数来宝》走红天津。也巧,那天燕乐戏院正好有电台实况转播,这一下子听众就更广泛了,要知道那时候能装得起收音机的人家可不多,至少也是中产阶级以上。你像张伯驹他们这样的有时候就在家里用广播听相声。

当天燕乐戏院一共安排了十四个曲艺节目,侯宝林郭启儒的出场排在第六位,在全场看属于中场,按半场看属于半场的倒二。这个位置对于新人来说也不错,可进可退。

天津人民捧红了相声大师侯宝林,他和天津有着非同寻常的缘分

侯宝林当天做了精心准备,一共两段相声,第一段《空城计》,第二段《改行》。全是带唱的柳活儿,这正是他的拿手。不仅如此他还在这两段相声上做了改动,让相声叙事更为合理,唱戏的段落更为完整。比如为了集中效果他就将《八大改行》浓缩成三个,分别是卖粥卖菜卖西瓜,每段的唱戏段落都进行了改动和精炼。

具体结果怎么样呢?笔者采用天津《天声报》1940年6月10日副刊上一篇文章说吧,那篇文章叫《侯宝林一声惊人》,文中说到:“侯宝林以《八大改行》和《跑龙套》为打炮,一鸣惊人,座上周郎莫不报以彩声,赞为奇才。盖侯口技出色当行,脱尽凡俗。他一口齿清楚,辞藻新颖,推陈出新,不拾前人牙慧,遇事讽谏,倍觉有味,妙语横生,足以解颐,实驾乎戴于之上。”

概括说来有很多赞誉和常宝堃他们也差不多,但其中有两个地方是侯宝林自己的,那就是文明相声和推陈出新。

天津人民捧红了相声大师侯宝林,他和天津有着非同寻常的缘分

所谓文明相声当然不是侯宝林的专利,因为天津走红的几档相声艺人也都不是以荤臭段子起家的,只不过侯宝林的相声在保持净口的基础上增加了文雅之风,给观众以文雅大方,潇洒明快的感觉。他的这种特点颇受天津文化人的欢迎,像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就特别捧侯宝林。

而推陈出新则主要指的是“唱”的方面,其他相声演员也唱,但除了本门不够一卖的太平歌词之外,其他学唱普遍以歪唱居多,借插科打诨吊儿郎当的唱法博得观众一笑。侯宝林则不然,他坚持正唱,他有京剧基础,唱起来又非常卖力气,几句唱满宫满调立刻能要来好。这功夫连很多京剧演员都叹服。

对于他的唱,除了京剧专业演员表示赞赏之外,天津有个《益世报》做了总结:“唱工为相声行第一人。”

一炮打响之后,侯宝林在天津连演一个月,出场位置从中场挪到了全场倒二,这是相声演员当时能达到的最高位置。燕乐戏院为了留住他连续延长合同甚至动用黑色手段也要将他留下来。这样侯宝林在天津一演就是五年,这五年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相声新人成长为天津五档相声之一,地位和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并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天津小梨园演出的时候替小彩舞攒底,在大观园演出时更是顶替了林红玉的攒底位置第一次让相声艺人真正拿到攒底的收入。

天津人民捧红了相声大师侯宝林,他和天津有着非同寻常的缘分

1947年,天津《益世报》举办了一个相声评选,选出天津相声首席和副席的演员。侯宝林力挫同行夺得首席,郭荣起常宝堃夺得副席。

虽然1945年侯宝林回到北京之后偶尔才到天津演出,但他始终念念不忘是天津人民捧红了他。

当然,侯宝林和天津的缘分远不止此,他出生于1917年,四岁时被父母卖给了一个叫张全斌的人,张全斌带着侯宝林坐上火车到了北京,将他送给了侯连达夫妇抚养。根据侯宝林日后的回忆,他当时在火车上吃了半斤炒栗子,又睡了会儿觉就到了北京。所以大胆猜测一下,侯先生应该就是天津出生的天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