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結局:家庭關係中這3種界限感,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免費獲得不同的育兒知識乾貨。

文 | 語不惜

“這家人都是奇葩,小的小的不靠譜,老的老的不著調。”

最近,姚晨的新劇《都挺好》 口碑爆表,一路狂追到大結局,越來越能深刻體會片花中這句話的含義了。

與此同時,也愈發心疼起姚晨在劇中的角色蘇明玉了。


《都挺好》大結局:家庭關係中這3種界限感,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這話果真不假。

隨著劇情的深入,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蘇家三個孩子的「悲慘」人生,讓他們在原生家庭中相愛相殺,甚至波及到各自的小家庭?

這種宿命的根源,是界限感缺失造成的。

中國家庭普遍缺乏界限感——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沒有邊界地互相摻和,還美其名曰把這種無界限感美化成「親情」。

界限感決定了一個家庭的幸福值。

一家人要想幸福在一起,一定要處理好三種關係的界限感。

01 親子關係的界限感

《都挺好》中,蘇母身上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控制」:大兒子被她當做「面子工程」,用來「光宗耀祖」;二兒子被她當做情感寄託,用來填補「情感缺失」;小女兒則是她釋放壓力,宣洩情緒的一個「工具」。

蘇父身上最典型的特點就是「作」,各種「碰瓷」自己的兒女:為去美國,各種撒潑打滾;住在二兒子家,各種提要求告黑狀;為買房子,各種無理取鬧……

一個控制型的母親,一個作天作地作兒女的父親,都是親子界限感缺失下的自然產物。

《都挺好》大結局:家庭關係中這3種界限感,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沒有界限感的親子關係缺乏生命的張力。

最終,蘇母的無界限「支配」,把三個孩子「養殘」了;蘇父的無界限索取,讓三個孩子的生活雞飛狗跳。

《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的媽媽曾經引起網絡熱議。

她說,自己完全是為兒子而活,一個人可以抵得上2個菲傭。她就像兒子的移動廚房一樣,跟兒子進劇組,數十年如一日,為兒子熬梨湯,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

但她的這種無孔不入,卻讓朱雨辰感覺到莫名的壓力。

年過40的朱雨辰,至今孑然一身。而朱媽媽談到兒子的感情問題,更是自豪地說,兒子的每段感情她都干涉。

兒子喜歡的姑娘她不喜歡,她喜歡的姑娘兒子又不喜歡。

她的無界限入侵,不但讓朱雨辰的自理能力再退化,而且還嚴重干擾了他對感情的自主追求。

父母和子女之間,終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父母應該先於子女一步,學會放手,切斷對孩子的心理依戀。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機會一展拳腳,擁有更加廣闊的天地。

親子界限明晰,孩子才能有未來。

02 兄弟姐妹之間的界限感

《都挺好》中,不但親子界限感模糊,就連兄弟姐妹之間的界限感都不明朗。

特別是當明玉被二哥打完後,這種「親情綁架,缺乏界限感」更是在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被打後的明玉,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打人是不對,但你們是一家人,那個人是你親二哥。

這段劇情,曾經在網上引起熱議,面對「蘇明玉該不該和解」這個話題,有網友說:討厭那句畢竟是一家人,一家人又怎樣,哥哥對妹妹下狠手怎麼你說是一家人了,完全就是道德綁架。


《都挺好》大結局:家庭關係中這3種界限感,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兄弟姐妹之間,一奶同胞,但很多事情上卻要保持距離,保持界限。

劇中,明玉的師父師母差點鬧離婚,原因就是師母把孃家親人都安排在了公司上班,養了一批蛀蟲。

這種把家事和公事攪在一起的行為,險些讓她自己吃上官司:親弟弟暗箱操作,虛開發票,還加蓋了姐姐的私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對他人的生活橫加干涉,不越界,是成年後的兄弟姐妹最舒適的相處狀態。

我有一個朋友,已經結婚多年,但卻終日攪在孃家的爛事裡出不來。

她孃家的哥哥,但凡遇到點事,一個電話打來,讓她出面解決。媽媽病了,請假帶老人看病的永遠是她;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去張羅的永遠是她;就連哥哥欠了銀行貸款,還不上,出錢出力的還是她。

她每天只顧忙著為兄長救火,卻不曾想,這種顧此失彼下,自家後院先著了火。

老公向她下最後通牒,孃家哥哥和他之間,選一個。

無邊界便是入侵。一邊是小家,一邊是孃家,雖然都是家,但卻有個主次。

我們和兄弟姐妹之間是血親,但卻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一旦無界限,不但會打擾別人的生活,還會破壞自己的生活。

兄弟姐妹間,要想活得舒服,必須拎得清,把界限守好。

03 親密關係中的界限感

「你憑什麼對我們家的事情指手畫腳?」

「我這是為你好!」

「以咱倆的關係,你家的事情我不得不管!」

「咱倆什麼關係啊?」

《都挺好》中,蘇明玉和石天冬有一次因為蘇家的事情,差點鬧掰。


《都挺好》大結局:家庭關係中這3種界限感,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從一開始,蘇明玉就一再和石天冬說:「好好做你生意,別管別人家家事。」

但,他卻不自覺地捲進了明玉的家事中。

蘇爸爸離家出走,明玉讓他把父親送到二哥那,但他卻自作主張,把明玉爸爸安排到了溫泉中心。

結果,蘇爸爸在溫泉中心突發高血壓,被送往醫院。面對大哥的埋怨,和二哥的指責,明玉氣到口不擇言,聲聲質問他:「你以為你是誰?」


《都挺好》大結局:家庭關係中這3種界限感,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看到這裡,有網友忍不住留言說:你以為是好心,但實際上是道德綁架,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注意分寸感。

奶茶劉若英在《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一書中,描繪過她和丈夫婚後的生活狀態: 夫妻倆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兩人一起回家,進家門後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兩個人有各自獨立的臥室和書房,共用廚房和餐廳。


好的關係,就是一種有界限的親密。

舒婷在《致橡樹》中寫道: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樹下,葉,相觸在雲裡。

……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在婚姻中,夫妻雙方保持一個理想距離,這才是愛情最好的模樣,也是婚姻保鮮的秘籍。

愛若失了界限感,差之分毫便會謬之千里,近一點是傷痛,遠一點也是傷痛。

唯有彼此保持剛剛好的距離,給彼此留出空間,把握住界限,一家人才能真的都挺好。

關於《都挺好》這部電視劇,關於家庭關係中的“界限感”,你有什麼想說的,可以留言給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