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這四個縣,歷史悠久但名字一讀就錯,並因此而改名

江西省,位於我國東南內陸、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唐宋時於此設江南西道、江南西路而得名,又稱江右、贛鄱大地,簡稱“贛”。江西曆史悠久,是我國南方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境內古縣、名城眾多,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境內原有許多古縣縣名採用生僻字,名字一讀就錯,建國後先後改名,比如下面的這四個縣。

江西這四個縣,歷史悠久但名字一讀就錯,並因此而改名

于都縣,位於江西省南部、贛州市東部,為江西最大的地級市贛州市轄縣,也是贛州人口最多的縣。于都地處贛南山區,境內山地、丘陵、盆地及平原相間,其區位優越且境內資源豐富,現為國家級貧困縣,有“閩、粵、湘三省往來之衝”之稱。

江西這四個縣,歷史悠久但名字一讀就錯,並因此而改名

于都縣歷史悠久,是江西最早的縣治之一,其最早設縣於西漢初,為兩千多年古縣,也曾為贛南郡治所在,被譽為“六縣之母”。于都舊稱“雩都”,因境內雩都而得名,三國時始為南康郡郡治,後多屬贛州。土地革命時期,雩都為中央蘇區重要組成部分,是紅軍長征的始發地。1957年,因雩都為生僻字而改稱于都縣。

江西這四個縣,歷史悠久但名字一讀就錯,並因此而改名

大餘縣,位於江西省西南端,地處江西、廣東兩省交界處,為地級贛州市轄縣,是江西“南大門”。大餘縣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其地處章江上游、庾嶺北麓,自然環境優越,物產豐富,有“世界鎢都”之譽。大餘歷史悠久,其古稱南安,自古為人傑地靈之地,蘇東坡有“大江東去幾千裡,庾嶺南來第一州”之譽。

江西這四個縣,歷史悠久但名字一讀就錯,並因此而改名

大餘,古稱南安、大庾,其最早設縣於隋時,屬廣州始興郡,不久入虔州(今贛州)。北宋時於大庾縣置南安軍,贛南自此贛州、南安並置,元時稱南安路,明清時為南安府,均以大庾為治所。建國後,大庾屬贛州,1957年因字太生僻而改稱大餘縣。

江西這四個縣,歷史悠久但名字一讀就錯,並因此而改名

全南縣同樣為地級贛州市轄縣,其地處江西省最南端、贛粵兩省交界處,為江西“南大門”,是江西、廣東溝通的重要通道。全南縣為典型的山區縣,物種多樣、資源豐富,生態環境來良好。全南縣歷史悠久但設縣很晚,是江西最“年輕”的縣。歷史上,全南縣先後為南安、南康、龍南、信豐等縣地,1903年以龍南、信豐各一部設虔南廳,因地處虔州南境而得名,1913年改設為縣,1957年因虔太過生僻而改稱全南縣。

江西這四個縣,歷史悠久但名字一讀就錯,並因此而改名

新幹縣,位於江西省中部,為地級吉安市轄縣,是吉安市北大門。新幹縣歷史悠久,是江西最早的縣治之一,為兩千多年古縣,為江西開發較早的區域,自古有贛中糧倉之稱,此外也是著名的“桔鄉、林海、鹽田、藥邑”。

江西這四個縣,歷史悠久但名字一讀就錯,並因此而改名

新幹縣,舊稱新淦,其最早設縣於秦時,後沿襲至今。新淦縣較為穩定,其設縣早,最初地域廣大,後經歷代分設新縣,境域逐漸縮小。明清時,新淦縣屬臨江府,建國後為吉安所轄。1957年改縣名為新幹,沿用至今。

江西這四個縣,歷史悠久但名字一讀就錯,並因此而改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