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文丨風梓

一個母親最大的驚喜,莫過於一個軟糯的生命降臨於自己的生活, 而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把他當成了殘缺的慰藉。

一部7分多鐘的《包寶寶》橫空殺入奧斯卡,斬獲最佳動畫短片獎。

短片講述的,是一位空巢母親,兒子”忤逆”離家,她因一個夢境終於釋懷的故事。

在夢境中,她將幻化成人形的包寶寶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百般疼愛。

但最後,她因為包寶寶的一再“忤逆”,將其一口吞下。

演得很萌態,看得很警醒。

片中沒有對話,沒有肉麻,就在這一幀幀的真情中,讓無數人煽然淚下。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有人說,因為經歷,所以刺痛。

不僅是因為母親毫無保留的深愛,還有自己無法言說的無奈。

01

《包寶寶》就像是一個縮影,折射出了無數個孩子被愛裹出的血淋淋的傷痕。

片中的包寶寶,陰差陽錯來到了母親的身邊。

在它最需要照顧的時候,母親走哪帶哪,排除萬險,不離不棄。它對母親的依賴,就是它對母親的愛;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待它慢慢長大,變成了它走哪,母親跟哪。

它想和別人踢足球,正玩得起勁,母親一個飛腿,把球踢開,將兒子“救下”;

它在回去的路上為此生著悶氣,母親不為此解釋,只是拿著糕點哄他開心;

它想和自己的女朋友在一起,母親受不了他離開的事實,一味將其按下,寧可將孩子吞到肚子裡,也不願他忤逆自己。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人人都說有愛的孩子像個寶,殊不知,被過度控制的愛,反而成了他們極大的負擔。

我們或許從來都不曾想過,長大,不僅要掙脫小一號的衣服,還要掙脫父母濃愛的禁錮,來換取心理的自由。

年少的我們,為此叛逆,也為此傷心。

我們都曾舉臂反抗過父母過度的禁錮,看著父母又急又恨的樣子,誰會知道,在我們執拗的同時,心裡也會藏有深深的愧疚。

影片中,年少的兒子不顧母親的反對,毅然決然地帶著女朋友離開了家。時隔多年,當他回到家,看到母親生氣的背影,他默默低頭,神情落默。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他不是不愛自己的父母,只是他也想追逐自己想過的人生。

他想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可這一切,得來的又是那麼的有負罪感。

父母的不成全,成了他心中永遠的傷痛。

02

短片獲獎後,在網上很快被傳開。

如原先設想的一樣,大家口誅筆伐,把槍口對準了想要控制孩子的父母。

可又有誰能想到,看到孩子不開心,他們的內心也是一樣在受煎熬。

片中的包寶寶,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踢球,母親生怕他傷著,硬是拼盡全力,將滾過來的球踹開。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孩子為此生氣,她不知該如何哄孩子開心,只能想到用手裡的蛋糕去補償。

看到孩子不領情,她遲疑地拿著蛋糕,默默吃得傷心又孤獨。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朋友和圈子,關起房門不讓母親入內。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待在門外的母親,做了一桌子的滿漢全席。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兒子如願出了房門,卻對母親一桌子的心血視而不見,坐上朋友的車,揚長而去。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那天晚上,她坐在昏暗的燈光下,氣得把所有的飯菜都吃了個精光。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兒子有了自己的女朋友,搬著箱子想要離開家。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母親一怒之下,將其吞入肚子。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卻也因此,倒在地上傷心欲絕。

懊悔、傷心、孤寂。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她想讓孩子陪伴在身邊,可孩子毅然決定離開;

她想讓孩子看得見自己的無助,可孩子似乎從不明白。

她愛孩子愛到恨不得將其嵌入骨髓,卻又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愛得笨拙又吃力。

到頭來,傷了孩子,更傷了自己。

03

可為什麼會這樣?

明知是兩敗懼傷,為何還要為之?

我們從未想過,父母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或許活得並沒有那麼美滿。

影片裡,年過半百的母親,把餐點做得很溜,把三餐抓得很規律。可這些貌似在她的日子裡,成了能做、且只能做了的事。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丈夫與自己全程無交流,身邊也沒有一個心靈的寄託。她的日子,看似安逸,卻寫滿了空洞。

所幸,孩子降臨,讓她快要結紮的精神找到了出口。

她帶著孩子一起買菜、一起鍛鍊。孩子與她相依相偎,她為孩子穿衣做薑湯。

她終於又讓自己“活”了過來。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該片的導演石之予說:“當人們對某人充滿了強烈感情時,是不願分離的。”

人人都說有控制慾的父母太可怕。但這類父母自己又何嘗不知,何嘗不曉?

可是心裡落了空,孩子成了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

前段時間,我的一個40出頭的朋友感嘆著想要二胎。

我笑而不語。

畢竟,現在奔到二胎大軍的高齡產婦大有人在。只是她接下去的話,讓我感受到了這個母親真正的可憐。

她說:“現在我的日子,就像一輛車在一條沒有盡頭的高速公路上開著,沒有熱情,沒有盼頭。孩子大了,嫌我煩;平常說多了,丈夫嫌我囉嗦。我知道日子得過,不能停下來。可我心裡空得很,我想再要個孩子,只是為了救救自己接下去的日子。”

她們的“可恨”,折射的更多的是空虛。

04

我常常在想,父母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在孩子日益長大的過程中,讓他開心,也讓自己釋懷?

而後,我終於想明白。

不是逼著自己放手,不是逼著自己傷心,而是讓自己學會重新開啟人生。

試著開始讓自己調頭,比如慢慢為自己重拾書本、為自己養花來調整心情、為自己忙裡偷閒和丈夫一起去看場電影。當我們突然回過頭,會發現孩子還在那裡,對我們不離不棄。

孩子也因為我們的釋懷和開朗變得輕鬆自在。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控制的是孩子,折射的是空虛

只有當我們自己的世界變得亮堂,孩子在我們的身邊才能得到安全感。

心理學家海藍博士曾說:只有用對方能感受到的方式,愛才能產生暖流,否則就是“電流”。

連接母子的“臍帶“終要被剪斷,或許要學著長大和獨立的,從來都不只有孩子,更有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