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戈將軍,可以媲美三國時的呂布,看看他的參軍部下怎麼說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呂布被罵作三姓家奴,雖說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一說,但是呂布一生沒有跟對老闆,給別人打工的時候屢屢跳槽,到自己主事的時候,有勇無謀,這是一方面,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很大的原因還是呂布處在亂世,性格和心性不堅定,成了時代利益“跟風吃屁”的追隨者,才上演他害丁原,殺董卓,逐劉備等的一幕幕鬧劇。

倒戈將軍,可以媲美三國時的呂布,看看他的參軍部下怎麼說

即使呂布一生可笑,好歹呂布有自己的選擇,也就是說有自主性,這位“面紫赤色,須目驚人,沉毅多計畫”的北府兵將領劉牢之就有點悲催了,但也折射出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現象,劉牢之的史書記載是夠嚇人的,當然他的能力和戰功也是相當卓著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劉牢之率領的五千北府兵大敗前秦的先頭部隊,讓東晉將士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打贏了這場戰爭。

倒戈將軍,可以媲美三國時的呂布,看看他的參軍部下怎麼說

成名一戰之後,劉牢之的身份也水漲船高,成了東晉王朝內部政治鬥爭的爭奪者,從這之後劉牢之一個打仗的將領可以說在行動上沒了自己的底線,他先是跟隨王恭懟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結果被人家策反,坑了王恭,之後被派出平息叛亂,鎮壓孫恩,此時因為北府兵軍紀敗壞,縱使手下暴掠,導致百姓對劉牢之率的這支北府兵很是失望,歷史的另一條線,桓溫的兒子桓玄扯旗造反,這樣劉牢之夾在司馬元顯和桓玄中間又成了重要的爭奪的對象。

倒戈將軍,可以媲美三國時的呂布,看看他的參軍部下怎麼說

就在劉牢之面對與桓玄的對戰時,他一方面忌憚桓玄能力,另一方面不滿司馬元顯對自己的態度,因此在前線猶豫不決,桓玄趁機策反劉牢之,於是劉牢之陣前倒戈,成了桓玄的會稽太守,不用想這時候的劉牢之已經沒有什麼兵權,然而,劉牢之這時候還是不安分,與部下商議準備再反桓玄,其部下參軍說“事之不可者莫大於反,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看到這裡,劉牢之的亂世作為和呂布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他最後眾叛親離,落得在惶恐之中自縊而死的結局。

倒戈將軍,可以媲美三國時的呂布,看看他的參軍部下怎麼說

劉牢之的祖上和父親都是有名的武將將領,劉牢之可是根正苗紅的武將後代,但是像劉牢之的這樣的職業軍人,卻喪失了自處之道,這裡筆者分析這不完全都是劉牢之的鍋,他在當時也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將軍,面對政權內部的鬥爭很難做到獨善其身,單單從仕途這方面來說,他按戰功才幹到龍驤將軍一職,但是反了王恭之後,司馬元顯為回報他讓劉牢之代替了王恭的職位,這就可想而知了,什麼是”打勝仗不如跟對人“。如果這種機制在政權內部一旦運行,專業幹部參與政治派系就勢在難免了,通俗點說就是一個專家不認真搞自己的專業,卻利用自己的專業素養揣摩上面的意思。力求升職加薪,獲得更大的利益。

倒戈將軍,可以媲美三國時的呂布,看看他的參軍部下怎麼說

這也和當時的社會等級有關,當時的士族分大,中,小。而利益集團也是呈金字塔結構的,其中有幾個等級是很關鍵的,前面文章筆者有提到過,其實這和現代社會如出一轍,現在從事一些特殊職業的時候,很多人等到了一定的年齡的時候,都會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升遷無望,也就不做不現實的明星夢了,就想著在本職崗位踏踏實實的再撈幾年,所以什麼“忠”,“義”等等,都是扯淡,這時候的自處之道就是看怎麼能讓自己的利益更大化而已。劉牢之也就成了政治鬥爭中的犧牲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