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他们?

他们是兢兢业业的辛勤园丁,平日里是我们尊敬的前辈。

你有没有好奇或幻想过他们的学生时代?

和我们在同一个校园里,在同一片绿茵场上,感受着这里的春华秋实......

时间无声,岁月有痕。

或许......

我们也可以叫他们一声“学长”或“学姐”。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青春有你 往后余生也都是你

“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二外。”王卫红回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最常说的便是这句话。

现在,她留任我校英语学院,任教英语已经十余个年头了,她是同学们眼里学识渊博的老师,更是平易近人的亲切“学姐”。回想起她自己当初选择留在二外做一名教师时,她感慨地说道:“也许这一切是缘分使然,我一直热爱着教师这个行业。”在那个年代,大多同辈人都选择了前景很好的事业单位工作,其实很少有人像她这样选择“留守校园”。多年之后,看着昔日同窗成为了社会精英,她笑笑说不羡慕是假的,但她却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做一名教师是幸运的,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我感觉非常幸福并且非常有成就感,这些比起那些名利富贵更加让我珍贵。”王卫红如是说。对于她的每一届学生,她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与精力。除了尽职尽责地任教,她在学生们眼中更像是朋友。平时在课堂上经常和同学们开一些小玩笑,讲述她自己有趣的故事。当她看着毕业生们进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她为此感到无比欣慰;但她也常感怅然,看着她自己慢慢变老的同时,这些毕业生又不知何日能再相见了。“我把我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二外,我义无反顾,从未后悔。”王卫红坚定地说道。在二外的这些年里,这些生活的酸甜苦辣伴随她从学生时代走向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在无形中二外已经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十年岁月弹指一挥间,回首往昔,她从青涩学生蜕变为优秀教师,她用整个青春见证了二外的变化,看着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丽,她对二外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她所熟悉的,二外的每一个建筑她都是有感情的。初入二外,这里给她的印象还是“人烟稀少”的;年复一年,二外的招生规模范围越来越大,天南海北的优秀学子相聚二外,校园里变得“熙熙攘攘”,优秀年轻的力量汇入二外,她颇感骄傲与欣慰。教学楼也变得越来越拥挤,当她看到一个旧的建筑被拆掉,心里边有许多不舍;但是当她看到一个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公主楼、书影时光咖啡馆、更多的科研教学楼,看到这些她的心里又多了几分欣喜。在这里学习、生活,她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时代。

这是我们的“学姐”。她亦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亦友,芝兰之交,清风高谊。我们在二外相遇,彼此的青春里都有二外,往后余生也都是它。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与二外的一场知己知彼的“恋爱”长跑

周一早上,张冬梅准时出现在教室,开始了她一天“套路满满”的教学。她微笑着摊开教案,轻车熟路地讲起今天的课文,语言诙谐幽默地同时又能巧妙地结合起知识点。尽管是周一,但同学们没有一个打瞌睡,都打起一万分的精力。转眼间,下课铃就打响了。“大家不要忘记我布置下去的音频作业哦。”她亲切地叮嘱鱼贯而出的学生。

“张冬梅老师上课前都有好好计划过,每次课程都很充实不会乏味。”2016级俄语系的李同学提到张冬梅的课堂,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正如她所说,张冬梅确实做了充分的准备。

“一课内容,我有时会做十几页教案,因为有太多东西要考虑了。学生们的近况、特点、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其实在课堂上展现的只是一部分,做的要比讲的多多了。”张冬梅认真地说道。虽然在二外已经教了二十六年俄语的她已经对教材烂熟于心,但每次讲课她都会重新做一遍教案。不断改进、推翻教案,这一过程俨然成为了她多年来的习惯。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把时间拨回到张冬梅老师与二外初见之时,当时的她也许没预料到自己会在这个地方度过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几十年。她的人生轨迹和二外缠绕在一起,二外见证了她的青涩也见证了她的成熟;她目睹了二外的发展,同时她自己也逐渐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

“当时大家的物质条件还不像现在那么好,一台留声机一个班的人一起用,七八十年代苏联留下的视听说材料。即使是这样,班上的十六位同学都拿出一百分的精力学习。每次俄语系的学生都专注地学到晚上,当时大家都特别怕大舌音不会,拼命的练,还好最后全部同学都学会了。”

那时,她经常夜晚在自习室学习,一抬眼天就黑了;每天下课后就期盼着能抢到食堂有限的排骨.......

当然,二外老师的教诲也在张冬梅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我研究生导师吕国军教授就常常教导我‘把学问做扎实,守住初心’,现在想来还是十分受用。还有宋正昆教授,像妈妈一样照顾着我们,对了,还有刘廷璋教授,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去探望他......”会想起过去老师们的教导,张冬梅感慨良多,“感谢他们,让我知道一位认真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本科工作四年,任教二十六年,时光缓缓流淌,岁月在她心里放下二外春天开过的花,冬天落过的雪。这些年她和二外的关系更像是一场“恋爱”长跑。从初见时紧张局促到最后知己知彼。

十年从教 道不尽我对你的爱

6577和100024这两个数字,于马振涛而言,是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的。一个是二外以前的电话号码,另一个则是学校通信的邮政编码。“从前的日色变的慢,车马邮件都慢。”它们都是二外赠予的青春记忆,是镌刻在心上的美好回忆。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马振涛在二外读完研究生后,便留在学校的英语教育学院成为了一名老师。他讲道自己想留在二外是受到了老师们对他的影响,他们渊博的学识、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处事风格都成为了他学习和生活的榜样。从学生到老师这个身份转换,他自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从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课到走上讲台授课,虽然开始有些不适应但是这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二外给了他这样一个平台,他倍感珍惜。谈及自己最初的选择,他坦然地说道:“留在二外,我从未感到后悔。”

在教书十余年的生涯中,他愈加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十年树人,他铁打的营盘走出无数流水的兵 ,每年迎来和送走一批学生,虽然外表看着都差不多,但是在他心里每个学生他都有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闪闪发光的特点。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说这也是一个不断“更新”自己的过程,时代在变化,他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储备也要持续更新。“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马振涛如是说。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十年韶华匆匆过,马振涛在二外从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了成熟稳重的优秀教师。回想起自己在二外的求学生涯,最令他难忘的便是每晚灯火通明的宿舍和走廊,大家一起看书、查资料,那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是最难忘也是再难有的。二外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地烙印在他心里,对于二外,他难以割舍,因为“这里就像是我的家,总是那么熟悉和亲切,怎么会有人不留恋呢?”马振涛笑笑说。十余年从教,他对二外的感情日益深厚,二外成就了他,他也在为二外培育着一批又一批人才。或许,他很少将“爱”字挂在嘴边,却一直用行动在表达着他对二外的爱。

他,是马老师,也是我们的马“学长”。他热爱教育事业,从一而终。

此生无悔来二外 来世还做二外人

“此生无悔来二外,来世还做二外人。”这,是陈发家对二外最深情的告白。因为梦想,青春不老,我们的这位学长老师,在他的青春里从未停歇追逐梦想的脚步。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我从2001年本科毕业第一次报考二外就一直在追逐二外。”陈发家如是说。回忆过往,他兜兜转转走过许多大学,但从未忘记并愈加坚定最初的梦想,一次和以二外学生为主的志愿者们一起为奥运服务让他和二外再次拉近距离。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后二外终于等到了他。如果说来到二外是他圆梦的幸运,那么留在二外成为一名英语老师则是对他多年努力与坚持的回报。“于我而言,留在自己向往已久的学校做老师,这是莫大的幸运啊!”他坚定地说道。

若说学生时代让陈发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对梦想的追求,那么在他教书的十余年中,给予他的则是对教育更深层次的的体会。他会为了没有上好一节课在深夜躺在床上的时候辗转反侧、汗流浃背,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们;他会尽他自己最大的努力,向学生传递正面、阳光、积极、向上的信息,和他们分享真、善、美的知识以及自己青春追梦的故事。他想如果他说过的上千句话里哪怕有一句话对学生有启迪也是值得的。陈发家笑笑说想想几代人之后,有人说他的祖辈是受到他的启发才取得如此成就的,他会感到无比欣慰。一位哲学家曾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陈发家用他对教育最热忱的心,感染着、影响着他的每一个学生。

在二外,陈发家从学生变成老师,唯一不变的是他对二外的爱。如果重新来过,他依旧会坚定地说:“此生无悔来二外,来世还做二外人。”

留校任教,源于我对你寄予的深情

2008年,侯宇翔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语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张洪仪教授。“张洪仪老师不仅教授语言,从她身上,我还学会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从文化的高度把握阿拉伯文化和阿拉伯人。

侯宇翔说,他由衷感谢母校二外给予了他很多机会,二外的平台让他在专业和实践方面更加精进。2009年,他受国家公派赴沙特国王大学留学。而后,陪同中国作家代表团赴三个阿拉伯国家进行短期访问,又参与阿拉伯国家新闻媒体研修班的培训和翻译工作。“二外提供的很多机会让我幸运地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再认识,读研期间做代课教师的经历也让我很好地了解整个教学环节。”

叫他学长,还是叫他老师?这是个问题!

2011年,侯宇翔毕业后留校任教,做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语系主任助理、副主任;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院长。

对于留校教书,那是源于侯宇翔寄予母校很深的感情。“二外是一所又小又精致的学校,在教学方面也是精益求精,在外语的学习上能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平台,这是很多综合类大学做不到的。而二外在这几年当中又在不停地尝试改革,给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以期待,而我也是满怀期待的一员。”侯宇翔说。

他像云杉一般俊秀,像蓝天一样深沉;他有学问,还有一颗和我们通融的心。他是我们青年一代“二外人”的榜样。

THE END

在二外的校园里,承载着一辈辈人的青春记忆。当看了我们“学姐”“学长”老师的学生时代后,是否觉得和他们之间又拉近了距离,是否也会感到非常幸运,有幸能够结识这些优秀的前辈们,在二外和他们共同学习生活。他们是老师,是前辈,是朋友,是我们最亲爱的人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

文案|张莹

图片|由张冬梅 马振涛

陈发家 侯宇翔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