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社工是否能在社會救助中做的更有成效?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技巧、方法上進行了有益探索,筆者結合民政工作實踐,從“介入的原則、介入的方式方法及介入的領域”三方面提出策略和方法。

思考:社工是否能在社會救助中做的更有成效?

介入的原則

首先,要承認貧困因素多元化。開展社工介入社會救助工作必須認識到,貧困對象之所以產生貧困不僅僅是個人原因,還包括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和環境因素等,這一點至關重要。社會因素是由於社會結構與行業性調整導致失業及家庭貧困,由於社會分配不均造成資源不足等;文化因素是指社會貧困群體與其他人在社會生活方面相對隔離,進而造成貧困文化代際傳遞等。環境因素是由於生活環境不允許提供更好的機會和資源導致貧困發生。其次,要改變服務對象無力感。利用增能理論讓服務對象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機會,賦予其自我改變的能力。對待有貧困經歷、苦難及弱勢地位的社會救助對象,要發掘他們自身的優勢和潛能,幫助脫離貧困。

思考:社工是否能在社會救助中做的更有成效?

介入的方式

可以採用整體包裹式救助。包括危機介入,鏈接資源,緊急貧困救助、流浪救助、教育救助、醫療救助、心理輔導及建立支持網絡系統等。例如,貧困家庭的大病救助,社工介入後可以從貧困人群的家庭和社區及心理素質培養等方面提供幫助,也可以動員社會慈善力量參與救助,解決困難對象危難的同時,培養社會慈善力量。社工介入到患病家庭中,為患者服務,減輕患者精神或心理壓力,也可以幫助尋找醫療資源。再例如,幫助流浪兒童糾正偏差行為,鼓勵自立自強。

思考:社工是否能在社會救助中做的更有成效?

介入的領域

在城鄉低保、大病救助及慈善救助方面,除了調查隨訪,瞭解需求,確定目標外,更主要的是幫助弱勢群體擺脫困境、自立自強,鼓勵再就業再社會化等。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中強調社工積極參與。為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做出貢獻,讓困難群眾有幸福感。在特困人員的資格認定上,需要社工幫助隨訪與評估特困人員困難狀況,運用社工專業溝通技巧與科學評估體系,更好地瞭解特困人員的全方位需求,篩查出最困難、最脆弱群體。

總之,社工介入可以幫助服務對象鏈接資源,減少社會排斥,恢復社會正常生活。另外,在協助基層機構方面也大有可為,社工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在開展入戶訪談、跟蹤服務等方面發現潛在的救助對象,也可以幫助評估對象貧困情況,及時發現群眾不滿情況,減少困難群眾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作者單位:山東省嘉祥縣民政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