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顯示最容易被“割韭菜”的四種行為,你佔了幾個?

小時候覺得我們都是祖國的花朵,長大後才明白,我們其實都是韭菜……

大數據顯示最容易被“割韭菜”的四種行為,你佔了幾個?

在中國的股市中,韭菜是出了名的多,很多人把這個現象歸咎於A股的“牛短熊長”。

然而,牛市就沒有韭菜了嗎?就說這段時間3000點附近的震盪,不知道又有多少韭菜被割。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更多的還是和你的投資行為有關。

A股市場中,中小投資者超過了9成,而這個群體往往具備多種非理性投資的特點。

近日,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就聯合發佈了《中國股市個人投資者理性指數研究報告》。

通過大數據分析,報告總結出了投資者容易被割韭菜的四大原因,一起來看看你佔了幾個。

大數據顯示最容易被“割韭菜”的四種行為,你佔了幾個?

1、處置效應作祟

大量的中小投資者在拋售股票時,優先選擇的是實現盈利的“好股票”,然後持有虧損的“壞股票”等翻身。

而這種行為往往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一方面資金遭壞股票佔用,無法發掘更多的好股票,另一方面,清淡的交易只能讓壞股票變得更壞。

2、高換手交易

數據顯示,與機構相比,中小投資者的交易換手率要高出不少。

也許是出於過度自信,股市中很多人都缺乏穩健明確的投資邏輯,反而更崇尚諸如追漲殺跌、跟風操作等不成熟行為。

也許有人會說,部分私募的換手率也不低,但這是也基於他們具有上市公司信息的獲取優勢,中小投資者自然無法相提並論。

大數據顯示最容易被“割韭菜”的四種行為,你佔了幾個?

3、持股分散化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頻繁的交易並未給中小投資者帶來持股的分散化,持股集中度反而居高不下。

數據顯示,中小投資者的平均持股數為1.6,遠低於社保、QFII等投資機構動輒30-40個持股數。

這就導致一旦個股大幅下滑,中小投資者的損失也會被無限放大。

4、投機偏好濃厚

有個不爭的事實就是,中小投資者熱衷與四炒:新股、小市值股、高送轉股和業績差的重組股。

但這類股票的漲與跌來的同樣猛烈,如果你沒把握好進出場時機,就容易成為接盤俠,高位站崗。

事實上,除了2013年中小市值股票表現好於藍籌外,其餘年份裡持有績優股的投資者,投資回報率都要高於那些“四炒”的投資者。

最後總結一句,理性投資的道理大家其實都懂,願不願意去做,至於能不能做到,那就因人而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