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迫外迁远郊“老北京”,才是“北漂中的北漂”!

那些被迫外迁远郊“老北京”,才是“北漂中的北漂”!

那些被迫外迁远郊“老北京”,才是“北漂中的北漂”!

每当春节临近,就有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周边朋友同事纷纷淘换火车票了,这意味着他们即将回家。到了那个时候,这座为几千万人准备的城市,将变得空荡和无所事事,活像一条买肥了的裤子。餐厅关门、洗衣店关门,甚至商店也关门。

很多人习惯叫自己“北漂”,因为他们是告别了家乡来北京的。到了春节就不漂了,几百万人坐火车,几百万人坐飞机,回了家。

留下的是另外一批人,大多住在四五环外,远远地看着那座空城,这些人是狭义上的“北京人”,已经两代或者三代乃至更久在北京生活了,他们因为拆迁或其他原因住到了郊区,让出了城里的地盘。刻录着小时候记忆的胡同、学校、老旧楼房,那种本该流动在血液中的记忆,已经变成高大的、方方正正的写字楼和豪宅,一时半会儿是回不去了——更准确地说,那些地方他们永远都回不去了。

他们对这座城市,也充满了陌生感,充满了不适应感。这种感觉会伴随一生。和所谓“北漂”不同的是,这些人没有故乡,没有可以回去的地方,没有大本营。

北京楼市翘尾,三环左近的二手房价噌噌上窜,尤其是小户型,两三个月就能涨上去一大块。大多数人都在猜测,这是否意味着房价触底反弹,意味着政府可能出手更严厉的控限措施,来制止这种反弹。想过没有,其实这对于所谓“老北京”来说,是另外一个迁徙大潮,又一批人卖掉城里的房子,迁徙郊区了。

由于存在着严格的限购政策,炒房的人已经不多了,二手房交易基本都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A卖掉房子去买B的房,B卖掉房子去买C的房……无限循环下去,链条上终究有人会买新房,意味着最后资金都流动到新楼盘开发商的手里,开发商再拿钱跟政府换地。

我接触到的几起都是如此。有一家孩子长大了,不能再住一居,决定卖掉城里的房子,用同样的钱到郊区去买两居,另一家是孩子出国归来,需要住处,也必须以小换大、以近换远。他们为了这样的迁徙,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跑手续,去谈判,担负压力,并且在交易过程中交重税。然后,他们就住到了陌生的地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过去落入他人之手。他们没有加入春运,但他们完成了不可逆的流动。这种流动是如此迫切和不得已,甚至带有开辟新生活的欣喜,但猛回头,心底会涌出无限的伤感与忧愁。

那些被迫外迁远郊“老北京”,才是“北漂中的北漂”!

这是一座板起面孔的严肃的城市,是一座并不讲究人情的城市。要在城市中站住脚,必须有实力,必须付出时间或者金钱的代价。

过滤与淘汰不仅是针对新来者的,对老市民也是一样。

它的资源太有限了,又是那么吸引人,所以不得不以这样的措施,进行洗牌。

对于新来者来说,他们的心灵属于家乡,即便在这座城市中站住了脚,娶了这座城市的姑娘,买了这座城市的房子,他们还有家乡可回。

而对于“老北京”来说,他们回不去了,家乡已经被连根拔起,消失得无影无踪。很多人只能居住在陌生的环境里,过去的味道越来越淡薄稀少,无可奈何,最后消失。

那些被迫外迁远郊“老北京”,才是“北漂中的北漂”!

谁才是真正的“北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家都是“北漂”,只不过“漂”的方式不同、感觉不同,性质也不完全一样。

资源与财富就这么多,更具有侵占性的才能留下。所谓车房限购以及高考问题,都是利益拉锯战中的一部分。

那些放弃家园走向郊区的“老北京”,才是“北漂中的北漂”。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更新与流动是必要的,只是在缺乏规则和统一门槛的情况下,这样的更新与流动速度太快,幅度太大。

再过五年十年,真的就会面目全非,原有的城市人文、历史和城市的气场,会荡然无存。而当新移民变成老住户,下一个轮回到来的时候,又将是另一场拉锯,只是利益和观点都会变化。

所以,在争夺利益的时候,不要拿公正公平压制对方,大帽子谁都会戴。设身处地想想,大家都需要一个故乡,哪怕只是心灵和感觉上的故乡。知道这一点,就会宽容一点,不那么眼红。

那些被迫外迁远郊“老北京”,才是“北漂中的北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