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應低估翟天臨抄襲案的危害性

中國教育部對演員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事件做出回應,表示已開始核查事件中的相關人員和存在問題的環節,並重申對破壞學術規範、損害教育公平行為的“零容忍”態度。這標誌著這起因娛樂明星“炫耀”學歷而引發的學術打假行動,已經獲得來自中國政府機關的支持。

我們不應低估翟天臨抄襲案的危害性

這一進展令參與和關注事件的不少中國網民感到欣慰,並對調查結果表示期待。但是,就事件中已經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而言,來自政府機關的正面回應,也許只是開了一個好局。後續的調查和整治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必將面臨諸多困難,這一點不應被低估。

而從中國教育部的回應文字來看,對調查的對象及範圍仍有需要細化的部分,乃至對問題的定性也有待更深入的討論。如果輿論止步於官方態度,或使這些問題的複雜性被簡化,則打假行動的目的難以真正達成。

首先是查處的對象和範圍應隨著調查深入而適當延展。雖然此事的核心關涉者是翟天臨和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大學兩所高校,但其中暴露出的問題顯然不是“個例”。就在最近兩天,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又被爆出多位負責人私自篡改8位考生複試成績的事件。這樣連接出現的例子說明,無視學術規範、學術腐敗猖獗,也是中國不能再忽視的問題。

而從學術腐敗鏈條所牽涉的人群來看,娛樂圈的個別明星只是其中的“小節”,更主要的問題或許還集中在政界和商界。只不過因為他們受到權勢和地位的庇護,而未能像翟天臨這樣引發輿論的巨大反響,成為眾矢之的。

就此而言,即使對翟天臨及其導師、相關學院領導進行嚴懲,也沒有觸及中國學術腐敗更深層的問題和更有權勢的受益者。

其次,這起學術打假事件不僅讓中國民眾看到了高校腐敗有多麼嚴重,同時也讓人驚訝於監查機制的形同虛設。論文發表,學位評審,招生考核,事件所涉及的方面之廣,層級之多,但凡有一個環節的監管起效,有一個人站出來發聲和制止,都不至於演成如此鬧劇。

因此,在追究高校腐敗問題的同時,更應該反思為何存在監督缺位。按理說,教育和學術機構中本身有自我監查機構——比如高校的學術委會員、期刊的匿名評審,它們在樹立學術標準、維護學界的尊嚴上負有重要職能。除此之外,中國的教育行政機構也有外部監督和管理職責,它們對腐敗現象應該形成一定的威懾力。

但是,為什麼在上述案例中,所有這些機制都失效了?究竟是這套制度設計有漏洞,還是具體的執行者不盡責?腐敗的源頭在哪裡,又如何能貫穿並癱瘓整套系統?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和反思,必然會觸及一些權勢者的利益,但應該看到,如果不在此根本層面動刀,腐敗之毒就無法清除,還會繼續侵蝕社會的健康肌體。

雖然此次事件中的討論非常熱烈,但中國的輿論乃至權力機構,或許都未認清學術腐敗的嚴重危害性。比如在事件發酵一週內,中國官方的主流媒體仍只當作娛樂新聞來報道,而未正視其中學術腐敗的問題。甚至到現在,中國教育部已公開回應,仍一些聲音在談論“明星人設崩塌”、“是否應該原諒翟天臨”等話題。

在中國說起“反腐”,許多人只會想到高官落馬或鉅商跑路,而對於教育和學術領域的腐敗則未予重視。事實上,不同領域的腐敗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權力、資本和聲譽等社會資源的非法交易。學術領域的腐敗不是小問題,反而可以證明權力和資本的泛濫和不受約束。而它的結果,則是加劇政界、商界、學界的利益壟斷,阻塞社會正常的流通渠道。

近些年,中國媒體經常討論社會階層固化、寒門學子難有出路,並總能在輿論中引發共鳴。而這些問題究竟是怎麼形成的?與教育和學術界的腐敗有無關係?答案顯而易見:正是權力、資本與學術之間不正常的“利益交換”,讓社會不公在隱形中惡化。而如果像翟天臨這樣社會反響熱烈的事件,仍無法推動問題的解決,中國社會進步的期待又在哪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