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觀後:劇情角色落了地,剩下的都是演員的活兒

自從兩年前看過黃磊版《深夜食堂》之後,類似的引進版權、換臉換裝的翻拍片已很少問津。原因在於,這類片子大多是機械無腦的復刻,連稍稍本土化落地的功夫也不肯花,圈錢圈到這份上,也實在令人無語。

這兩天去北京出差,著急忙慌地看了場《“大”人物》。雖然知道這是一部翻拍自韓影《老手》的作品,但時間剛好,演員又都是肯花功夫肯流汗的電影人,便踏踏實實坐了一個多小時。

《“大”人物》觀後:劇情角色落了地,剩下的都是演員的活兒

還好,拍攝手法、鏡頭剪輯和語言風格, 幾乎是照著《老手》復刻,但故事和人物都落了地,相信就算看過原版的人,也不會有水土不服之感。

《老手》是一部成功的警匪爽片,不光在韓國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同時在國際上也獲得了矚目,下檔後作為倫敦亞洲電影節開幕影片,又拿下第48屆西班牙錫切斯電影節的亞洲最優秀作品獎。

許多人很奇怪,這樣一部題材老掉牙的類型片,為什麼會如此大受歡迎,原因不外兩點:一是草根人群人心所向。《老手》港譯名為《躁底警察生擒富二代》,就很能說明問題;二是演員的表演入木三分。

《“大”人物》也是這樣,只不過大財閥的惡少換成了地產小惡霸,都是一樣的跋扈和欠揍,而本土化的劇情故事,也為這種欠揍和被揍的情感宣洩,提供了足夠的勢能。

《“大”人物》觀後:劇情角色落了地,剩下的都是演員的活兒

如今,電影市場的翻拍作品,大多都是打著致敬經典的旗號,以蹭熱度賺快錢為目標,因為鏡頭和故事都不需要開多打磨,拍攝成本又低,利之所趨,也無可厚非,但切實做好本土化改編的誠意之作,與比葫蘆畫瓢的簡單copy還是有很大區別。在這一點上,演員的追求和進取,是這類電影成敗的關鍵。

王千源演小警察,有本色也有對角色的深度體驗,除了打鬥的細節略顯笨拙之外,一切都好。

包貝爾演惡少,這一次是實實在在下足了功夫,吸粉、格鬥、無法無天的形體情態,貌似已經是他作為職業演員的極限,誇張而不逾規。

《“大”人物》觀後:劇情角色落了地,剩下的都是演員的活兒

杜源雖然戲份不多,但那一身厚重傳神的話劇範兒,在劇情轉折的銜接處,舉重若輕地就把事情妥妥的辦了。

看到不少的評論,說王千源的人物塑造不如原版的那個“流氓警察”來的出彩,我想這不是演員的問題。人家可以那麼黑化,而我們的亮化工程,卻不會給這麼大的空間。

知足常樂,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