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三國三十六計之十二:混水摸魚——龐德設計下長安

學三國三十六計之十二:混水摸魚——龐德設計下長安

馬超、韓遂統率20萬大軍,直抵關中重地長安。長安郡守鍾繇一面布軍抵禦,一面向曹操報警。當西涼兵先鋒馬岱率15000眾搶先到達時,不到一個回合,鍾繇就大敗而逃,率眾退保長安城。馬超等遂指揮大軍將長安團團圍定。因為長安乃西漢舊都,城固壕深,易守難攻。所以,西涼兵雖經10餘日攻戰,仍未能破城。在這種情況下,馬超的部將龐德分析說:“長安城中多是鹽鹼地,不僅水不堪飲用,城內亦缺少柴草。大軍已圍困了十餘日,城內軍民俱已缺水少柴,不如暫且退軍。”他主張馬超改變長圍硬攻的打法,並獻上取城之計。馬超一聽大喜,立即揮軍撤退。對西涼之軍的突然退去,鍾繇擔心有詐,他派人哨探,見馬超大軍果然已經遠去,這才放心。他下令大開城門,准許被圍10餘日的軍民出城打柴取水。一連5天,城門大開。人來人往,熱鬧非常。到第五天,馬超大軍復來,受驚的軍民又蜂擁奔入城內。鍾繇仍關閉城門,堅守不出。當夜,在鍾繇之弟鍾進把守的西門內,約摸三更時分,突然火起。鍾進急忙救火時,猛聽大喝一聲:“龐德在此!”他在措手不及中,被龐德一刀殺死。接著,龐德打開城門,馬超、韓遂等的兵馬殺入城中。慌亂之中,鍾繇棄城從東門逃走,馬超、韓遂等遂輕取長安。龐德此計是根據城中極端缺水少柴的實情,以撤軍的方式麻痺鍾繇,然後雜於入城的軍民之中,混入城內,從內部下手,內外結合,拿下長安城。在中國漫長而豐富的戰爭史上,在奪取城池的鬥爭中,這種計謀曾被多次而成功地使用過,其影響是十分廣泛的。

[評析]

此計名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混水摸魚原指趁水混伸手把魚捉住,後泛指乘混亂之機獲得本不應該有的利益。這是一種扎中取勝的計謀。“混水”是運用此計的必要條件。大凡水混有兩種情況:一是水本來是混的,我方抓住時機“亂而取之”;二是水本來是清的,我方事先把水攪混,然後再有所圖。後者的難度較大,但應用十分廣泛。因為施行此計可以輕易達到目的,代價也較小。

混水摸魚之例說——幽州兵的假使者

公元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幽州兵反叛,這消息震驚朝廷內外。

第二年,幽州兵氣勢洶洶,直撲弓高城(今河北東光西)。哪知,弓高城上森嚴壁壘,弓箭如雨射下。幽州兵雖驍勇異常,也無法攻下這固若金湯的城池。

幽州兵強攻不下,只能勉強退後安營紮寨。說來也巧,唐朝朝廷派來的特使,星夜抵達城下。使者一行10人,勒馬站在城下,高聲呼喊:“守城官兵,快快開門,我們是大唐使者!”

守城的唐朝官員心裡繃緊了弦,硬是不信,直到天亮,才放他入城。使者進城後,氣得暴跳如雷,剛踏進弓高城官衙,便潑口大罵:“弓高守將膽大妄為,竟敢如此對待朝廷命官!”滿臉猙獰,一腔憤怒。

弓高守將這才真正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忙打拱作揖趕緊賠罪:“大人,日後如有這類事端發生,本官定當隻身赴朝廷,負荊請罪,將手下有眼不識泰山者砍頭!”

這事讓潛伏在弓高城裡的幽州兵奸細打聽到。奸細馬上向幽州叛軍將領彙報。統兵將軍一聽,連連大笑:“好,天助我也!再攻弓高,不費吹灰之力!”

這一天,幽州兵派出一個人裝扮成了朝廷使者,夜色溶溶,大地漆黑一片。這位假使者悄悄潛到弓高城下,大隊人馬無聲無息尾隨在他的後面。

假使者在城下高聲吆喝:“我是朝廷派來的使者,另有急令傳告弓高城守將和前一位使者!”

一聽“使者”兩字,守城官員早驚嚇得魂飛魄散:“昨天沒開門,使者發脾氣,守將臭罵了我一場。這次再不開,守將不砍了我的頭,剝了我的皮?”他稍探出頭向下觀望一眼,馬上高聲答道:“好,馬上開城門!”

“呀呀!”一聲響,城門大開。

“譁!”假使者和他身後的大隊人馬一下子湧進城內。頓時,殺聲盈城。轉眼間,毫無戒備的唐朝將士紛紛倒在血泊之中,弓高城在頃刻之間被幽州兵攻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