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存钱到银行,是不是有什么风险?

很简单,理财投资,自然都是朝高的方向去。

不想去银行存钱的直接原因,可能就是收益问题,但从中也该认识到,一部分人风险意识比以前薄弱,被“刚兑”宠溺了数年。2019年,是一个“去刚兑”年,或许之前的稳赚经验,未必管用了。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存钱到银行,是不是有什么风险?

被“刚兑”宠溺这些年,我们对投资风险的边界认识反而模糊了

这些年,“银行活期存款”成了最躺枪的靶子,各类投资产品最常用的话术就是“高出活期利息xx倍”,自身产品的属性、风险却弱化了,加上揽客“刚兑”、补贴烧钱,终于成功把用户宠溺出了“零风险、高收益”的非理性预期,很多人到现在也难以黄粱梦醒。

同样1万元,通过以下渠道投放,收益拉出几十数百倍,如果都百分百兑付,想必投资人都会涌向收益最高的——

存银行活期,一年利息只有0.35%;

投到互联网理财当中,比如购买货基,鼎盛时期预期年化收益6%,如今也有3%,说起来是银行活期差不多10倍;

若购买银行低风险理财,预期年化收益超过4%;

国债3年期,预期收益也超过4%。

若投到p2p,或许收益超过10%;

若投到朋友圈的庞氏游戏里,在崩盘之前,或许本金翻番也未尝不可能。

以上产品当中,谁是真的有法律保障的百分百兑付,谁有风险,风险等级一样吗?资金投向是什么?谁是硬着头皮刚性兑付?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存钱到银行,是不是有什么风险?

在过去的几年中,民间金融服务机构大量发展,为了揽客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不该兜底的也兜底,不该夸大的也夸大,或许很多人在落袋为安之后,权当都当是和银行存款一样,本息理所应当就保障。直到这暴雷那暴雷,方知天下没有不倒的庞氏,没有烧不完的x轮融资,哪怕明知是击鼓传花,只要鼓声不停,自己把花扔给下一位就是。


2019年,去“刚兑”之年,风险、收益都要回归它们该有的样子

再说回银行的产品,到底风险几何?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存钱到银行,是不是有什么风险?

存款类产品:已由最基础的活期、定期发展出定期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定活两便智能存款等创新型存款形态。依据存款保险条例,银行存款50万以内享本息保障(结构性存款金融衍生品投资收益部分不在此列),讲难听,银行不在了钱还在。

银行理财:2019,理财新规落地,5家银行已获批成立理财子公司,“净值型理财”将逐步替代“预期年化收益”。理财非存款,投资需谨慎,保本型理财退出历史舞台。银行理财风险等级从低到高为r1致r5,其收益兑现表现取决于其资金投资方向,与其因为“风险”打翻一船产品,不如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