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未來發展有何趨勢?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那麼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未來我國工業互聯網有什麼發展趨勢?

我國工業互聯網的未來什麼樣?

工業互聯網未來發展有何趨勢?

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具備怎樣的現實基礎?

我國工業互聯網整體上已具備規模化推進的條件。

一是工業基礎不斷夯實。近年來我國製造業結構持續優化,質量效益明顯提升,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1.7%和8.9%,高於規模以上工業5.5和2.7個百分點。

二是信息基礎設施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網絡和4G網絡,骨幹傳輸網正向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演進,5G技術研發試驗已完成第三階段測試。2018年我國私有云和公有云市場規模分別比上年增長44.4%和22.9%,雲服務得到快速普及。

三是企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生產設備數字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已分別達到63.3%、46.4%、44.8%和39%,為工業互聯網滲透應用提供前提。

四是應用實踐探索不斷豐富。國內工業企業、信息通信企業等多方主體均積極投身工業互聯網建設與應用,已形成不少寶貴經驗,為我國緊隨國際主流實踐、率先探索形成特色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我國在發展工業互聯網方面具有哪些比較優勢?

一是在發展基礎方面,我國既是製造大國,又是網絡大國,擁有全球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備、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創新活躍的互聯網產業,在工業互聯網統籌推進、融合創新方面具備更廣泛的基礎。同時,龐大的市場及豐富的應用,構築了巨大的數據資源優勢。

二是在產業推進方面,我國大中小企業均積極投身工業互聯網,大企業藉助工業互聯網尋求系統性優化提升與核心能力打造,中小企業則藉助工業互聯網加快數字化能力補課和實現單點創新突破,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更為活躍廣泛。

三是在應用創新方面,國內市場空間廣闊、應用場景豐富,能為工業互聯網各類探索實踐提供試驗驗證環境,具備更為有利的催生和孕育新模式新業態的條件。

四是在生態環境方面,國內製造企業、ICT企業、科研院所、投融資機構等對工業互聯網的關注度和投入熱情都非常高,已初步形成多方協同、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

我國工業互聯網網絡下一步發展重點是什麼?

一是建設滿足試驗和商用需求的工業互聯網企業外網標杆網絡,加快建設高可靠、廣覆蓋、大帶寬、可定製,並支持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的企業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企業內網標杆網絡,形成企業內網絡建設和改造的典型模式。

二是建成集成網絡技術創新、標準研製、測試認證、應用示範、產業促進、國際合作等功能的開放公共服務平臺;打造一批關鍵技術和重點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實驗環境,建設工業互聯網網絡創新基地。

三是構建先進、系統的工業互聯網網絡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建立工業互聯網網絡改造評估認證機制,併網絡領域建成一批應用創新示範項目,以應用示範促進技術成熟,帶動產業化推廣。加快網絡技術相關標準的研製。

四是構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一批面向行業或區域的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以及公共遞歸節點,制定並完善標識註冊和解析等管理辦法,加強標識應用推廣。

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下一步發展重點是什麼?

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將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聚焦平臺培育、平臺試驗驗證、百萬工業企業上雲和百萬工業APP培育四個方面開展推進工作,加快形成平臺應用體系。

一是加快平臺培育,搭建10個左右跨行業、跨領域平臺,建成一批企業級平臺。

二是開展平臺試驗驗證,支持產業聯盟、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共建測試驗證平臺,推動平臺功能不斷完善,加快平臺落地應用。

三是推動百萬企業上雲,鼓勵地方政府通過財稅支持、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中小企業向雲端遷移,實現“建平臺”與“用平臺”雙向迭代、互促共進。

四是培育百萬工業APP,在重點行業領域逐步培育一百萬左右面向特定應用場景的工業APP,壯大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

我國工業互聯網安全下一步發展重點是什麼?

我國工業互聯網安全工作,下一步將聚焦在工業互聯網安全管理、技術保障、融合創新以及產業支撐等方面,通過加快構建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切實將工業互聯網發展建立在安全可靠基礎之上。

一是建立健全監督檢查、風險評估、信息共享等安全管理制度,加快出臺工業互聯網安全指導性文件,督促企業提高安全意識、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全產業鏈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加快研究制定重點領域和急用行業安全標準。

二是構建技術保障體系,進一步建設完善國家、省、企業三級技術監測平臺,重點突破標識解析系統安全、平臺安全等相關核心技術,推動攻擊防護、漏洞挖掘等關鍵安全產品研發,引導企業強化技術防護手段建設。

三是推動融合創新應用,鼓勵開展安全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的試點示範和集成應用,創新安全服務模式。

四是提升產業支撐能力,加強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加快安全測試評估隊伍建設,支持產學研用協同推進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加大安全龍頭企業培育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