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疯狂的买保健品和迷恋养生,如何破解

自从家庭的微信群建起,免不了长辈们在群里发一些文章,这些来源不明,好多人转载的文章,图片信息大,文字说服里强的文章,十有八九和养生保健有关。

老年人疯狂的买保健品和迷恋养生,如何破解

一些《这五种碱性食物是癌细胞的死对头,坚持吃》《农大教授:剩饭剩菜里就有最好的血管扩张剂!不需要额外补》《WiFi致癌?太可怕了!晚上要关WiFi睡觉!》……如此浮夸的标题,正对着屏幕外眉头紧锁的父母呢。他们看毕会把这些帖子转发给子女学习贯彻,有的还会叮嘱落实。

我妈就是经常在微信里给我发一些无关紧要的文章,《晚上睡觉一定不要充电玩手机》,为此我还百度了,截图给我妈看,我妈说她看到的是权威,是权威专家说的,说百度不行专家行,我顿时就无话可说了,作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我,不免也会把一些文章的标题夸大,但是我会写一些有营养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些打着养生保健的幌子,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按的是何居心,我们无从知晓。

最近沸沸扬扬的权健事件又有最新进展,董事长束昱辉等1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刑事拘留。老年人迷恋养生保健虚假宣传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会是这类新闻最后一次上头条吗?

老年人疯狂的买保健品和迷恋养生,如何破解

你会做一个耿直的孩子去“辟谣”吗?那你可得当心冒犯了长辈们——有报道说大连一小伙因为“鉴定”老妈转发到家庭群的一个养生帖子是谣言,竟被无情地踢出了群聊;厦门一名大学生也在家庭群里辟谣,却被母亲斥责“没大没小”。我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些看起来粗制滥造、意图昭然、审美清奇的营销套路,手法如此拙劣,却让父母们深信不疑,拦都拦不住。

老年人疯狂的买保健品和迷恋养生,如何破解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揭示:电子媒介时代让人们对生活的想象发生了根本改变,让儿童的行为越来越成人化,也让成年人的行为越来越低幼化。日益年长的人为了继续保持青春,对抗不可避免的生理退化以及死亡,就会延续低龄时候的服饰、文化品位和自我形象,这在中老年人群和“四分之一年龄段”(25~35岁)人群中尤其明显。

我们总是觉得长辈们热衷传播养生谣言帖不可理喻,恰恰来源于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霸权。我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而父母很多都是被时代洪流扯进互联网的“难民”,自然需要被科普、被布道、被点化,这也让我们无法将心比心地走近和了解他们。

看似平等开放、包容共享的互联网舆论场,实则专属性非常强。年轻人能够在网上自由地展现自己的各种面貌,而长辈们的网络形象却是被年轻一代塑造出来的。公交车霸座、商场插队、马路边碰瓷、广场舞扰民,这些被有意无意筛选过的信息,形成了老年人们愚昧落后的标签,也影响了代际间的交流。面对养生谣言帖,高傲的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拿自己的“有知”去救赎长辈们的“无知”,却不曾仔细思考过,这些养生保健信息为何让父母们这般迷恋。

老年人疯狂的买保健品和迷恋养生,如何破解

所以,戳穿谣言时,尝试换种方法,不要只破不立,更应该努力向他们传递正规平台的养生保健信息,教他们识别真伪,或者身体力行,定期带他们正规医院体检。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扔掉互联网赋予我们年轻一代的优越感,常怀一颗与父母分担风雨忧愁的同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