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寒食帖》,反映出苏东坡当年在黄州的健康状况

一篇《寒食帖》,反映出苏东坡当年在黄州的健康状况

寒食帖

被赞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书法作品中的杰出之作。整篇书法气势奔放,笔力遒劲,翩若蛟龙,婉若游龙,正合苏东坡本人旷达疏放的气质。

《寒食帖》又称为《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在被贬至黄州的第三年的寒食节而作。

其中有两首五言诗。

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从语言上来看,充满了失意悲苦的心情。

被贬于黄州,对苏东坡而言,不仅是其政治生涯上的一大打击,也对其人生的健康状态有负面影响。从这篇《寒食帖》入手,我们便不难看出苏东坡彼时的生活处境和健康状况。

一篇《寒食帖》,反映出苏东坡当年在黄州的健康状况

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写诗时),黄州的春天比以往要更加湿冷,“今年又苦雨”。身处江南地区的小伙伴们应该有体会,在近长江之地,春夏之交经常阴雨连绵,甚至倒春寒,会加重湿冷,“两月秋萧瑟”,春天却像秋天一样萧条寒冷,了无生趣。

“卧闻海棠花”看似一项很高雅有情调的活动,但长期阴雨卑湿的环境中,可能在院子里这么惬意吗?真相是,苏轼因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而患上了痹症,即类同于现在我们说的风湿病。中医认为,湿性重浊、黏滞,易损害阳气,易袭阴位。阴位主要是指下肢。《黄帝内经》也说:“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苏东坡当时的居住条件怎样呢?不仅没有华厦高堂,只有一间小屋,“小屋如渔舟,梦梦水云里”,可以说是窗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饮食如何呢?“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寒菜,一说是油菜的别称,但笔者认为更可能是冰凉的蔬食,这么说的原因有二,一则寒食节习俗是吃冷食,即不动火;二则当时苏东坡生活条件不好,将之前吃剩的冷食再热了吃,也是有可能的。想生火,但是只有潮湿的芦苇可用。

在这种环境中,诗人又联想到自己的前途命运,不禁感叹:“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一篇《寒食帖》,反映出苏东坡当年在黄州的健康状况

苏轼可能收到风湿病的困扰

据研究,苏轼在黄州期间不仅患有风湿病,还遭受疮痈疖肿的困扰。他曾经在《黄州与人五首》中抱怨“两日疮痛殊胜”。湿邪也是导致疮痈的主要病因。

苏轼还常患咳嗽,“某病咳逾月不已”“适苦寒嗽”,由苏轼的生活环境分析,因感寒湿而患上的可能性较大,加上彼时苏轼已年过四十,《黄帝内经》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就是身体素质不如年轻时候,更加容易生病。

苏轼可能还患上眼疾,他多次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谈到自己“赤目”,如“春夏多苦疮疖、赤目”“春夏间,多疮患及赤目”,并在词中写到:“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元丰三年),后来不幸恶化,“卧病半年,终未清快。近复以风毒攻右目,几至失明。”眼病成了苏轼后半生健康受困扰的主要因素。推理一下,应当也同当时苏轼的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和用眼过度有关。

古人云“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今天我们在欣赏和崇拜苏东坡的诗词与才情的时候,也应该看到,他当时是在怎样的环境中与疾病作斗争,怎样将生活予他的磨难化成对人生的思考和壮丽的篇章。他所患的疾病,告诉我们他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座标杆,也曾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有爱、有烦恼的人。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

《苏轼文集》

《苏轼涉病诗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