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聯中國獲批籌建 昔日“乾兒子”京東安聯何去何從?

金融業對外開放再迎“新變革”。11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消息稱,受理並批准了多項外資機構市場準入申請,該舉措旨在依法合規、嚴守風險底線基礎上,持續推進銀行業保險業各項開放措施落地實施。

據悉,此次獲准的外資機構涵蓋銀行、保險等領域,包括批准香港集友銀行籌建深圳分行、德國安聯保險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其中安聯(中國)保險控股公司將成為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


安聯中國獲批籌建 昔日“乾兒子”京東安聯何去何從?


(圖: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安聯集團)

作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集團之一,安聯集團近年來加大在中國市場的多元化佈局,如今已手握多類金融牌照。而此次獲得首張外資保險集團牌照,也將成為其在中國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並非安聯集團在中國保險市場的首次“試水”,在此之前安聯曾與國內知名企業展開過戰略合作,其中包括近期備受關注的電商企業京東。

今年11月初,京東宣佈,獲中國銀保監會批准,安聯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獲准更名為“京東安聯財產保險公司”。京東認購安聯財險新增註冊資本4.83億元,持股比例達30%,正式成為安聯財險的第二大股東。

長期以來,京東金融手中一直缺乏“過硬”的金融牌照,限制了其業務的發展。而對比京東的競爭對手們,早已在獲取金融牌照的路上一騎絕塵。11月2日,央行在發佈《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時,正式披露了5家金控試點公司,螞蟻金服、蘇寧集團同時入選。

對於京東而言,通過斥巨資購入安聯財險股份,“曲線”獲得渴望已久的保險牌照,對其自身發展意義重大。然而近期的保險寒冬,令京東安聯財險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而安聯集團在國內設立獨資子公司的行動,也令京東手中的這張保險牌照含金量降低。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82家財險公司合計淨利約為244億元,同比大挫34%,其中排名前九的財險公司淨利潤悉數下降。與此同時,39家錄得負利的險企期內共虧損44億元。

在經營方面,此前安聯財險表現平平。數據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03年,直至2017年才首次實現盈利,當期淨利潤為0.27億元,但累積未彌補虧損總額卻達3.96億元。另據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安聯財險共計實現淨利潤3648.5萬元。

與此同時,高管的頻繁變動也讓公司面臨窘境。官方資料顯示,在安聯財險總經理空缺的1年中,該公司共換了3位臨時負責人——蔣濤、薛傅睿、徐春俊,目前徐春俊從今年8月15日起任臨時負責人任期三個月。值得一提的是,徐春俊自2016年5月起擔任京東集團副總裁,全面負責京東集團保險業務工作。


安聯中國獲批籌建 昔日“乾兒子”京東安聯何去何從?


(圖: 更名後的“京東數科”)

或許是因為得來不易,京東在保險業務方面的創新步子邁得大,但很快就遭到了監管層的約束。前段時間,京東高調推出“京東互保”產品,然而該款產品上線僅一天就悄然下架。業內人士分析,“京東互保”下架的主要原因是該產品觸動傳統保險公司的利益,收到各方投訴。儘管合作方表示,將對產品進行用戶體驗升級後再擇期推出, 但讓人對其今後的發展著實捏把汗。

如今安聯自己在中國成立了獨資的子公司,對於“親兒子”肯定會竭盡全力扶持。而對於突然闖入保險領域,又缺乏經驗的京東來說,該如何獨自前行呢?

更令人擔心的是,京東集團自身也不遑顧及。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京東淨營收為1048億元人民幣,同比上漲25%。基於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實現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持續經營業務淨利潤為1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45.45%。受懸而未決的“劉強東涉嫌性侵案”及京東三季報表現不佳的影響,近來京東股價連續下跌,接近上市之初發行價。

如今來看,京東安聯財險這家“聯姻”企業的未來,似乎已經蒙上了一層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