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凍的三全食品被封存下架四天不知情 信息披露全靠“捅”?

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毛華敏 王春煜)20日下午,三全食品通過新浪微博高調聲明,稱“三全作為食品加工企業,深切體會到目前消費者對食品企業的更高要求,三全會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是繼三全食品產品因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發布的第二份聲明,而此前該公司在發佈相關聲明或公告過程中,被人質疑為反應遲緩,甚至有專家評論三全公司在“甩鍋”。

時隔四天的回應:反應遲緩還是有意隱瞞?​​​​

2月11日,一網友在雪球網上“捅”出一份下發給湖南省湘西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督辦函”,該函中要求該局迅速組織人員對吉首市凌雲冷凍食品批發部冷庫進行緊急排查,封存三全食品相關批次所有產品。同時要求對全州各縣市經營三全食品公司產品的網點立即下架該批次產品,採樣送檢。函中落款時間是2月10日。消息一出,媒體對此進行了廣泛的關注。

但在隨後幾天裡,三全食品表現出了非凡的“定力”,並未對上述“報料”進行正式說明。僅有的回應是,15號當日對投資者提問進行了“你好!該事情公司已關注,截至目前,公司沒有收到相關權威部門的通知,同時,公司也將進一步核查此事件,謝謝您對公司的關注”的回覆。

直到2月18日,三全食品這才正式向外發佈情況說明。當天,深交所對三全食品下發關注函,要求其說明公司涉及產品被抽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的時間、公司知悉上述事項的時間等,並評估上述事項對2019年度經營業績產生的影響,以及公司擬採取的應對措施。

對此,三全食品回答是,2019年2月15日公司在收到互動易平臺提問後,瞭解到股吧上有公司產品疑似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的信息,立刻展開核查工作,查詢發現網上有湖南湘西督辦函的圖片和甘肅酒泉檢測通知的圖片。

綜上,截至15日,三全食品都未能明確表示是否知悉企業產品存在安全問題。而根據界面新聞2月15日發佈的報道,湘西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網絡流傳的“督辦函”雖抬頭和牌號並不準確,但可以確認的是,由河南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批次為20190113H的三全灌湯水餃三份樣品確實存在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

遲來的承諾:原料未能“批批檢”,食品安全誰來保證?

在2月20日發佈的《關於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注函回覆的公告》中三全食品表示,“公司保證所用原料豬肉均來自優質合規供應商,從原料豬肉採購、運輸、驗收、倉儲、生產等各個環節都嚴把質量關,且每批到貨原料豬肉均嚴格驗證《動物檢疫合格證明》、《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等合格證明,保證索證索票齊全。”

公告中還指出,自2018年8月國內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以來,已經嚴格遵守農村農業部發布的有關非洲豬瘟的相關文件要求,保證豬肉原料均來自非疫區。

既然安全生產體系完整、供應商合規、採購運輸等各環節由嚴格把關,那麼問題產品又從何而來。

公告中提到的用於病毒檢測的“羅氏LightCycler96的熒光定量 PCR儀”2月17日才遲遲到貨,該儀器目前市場價格在10萬至30萬人民幣左右。而在上週A股整體火熱上漲的情況下,受到“豬瘟事件”影響三全食品股價在週五收盤時,較2月14日蒸發3.2億元。

速凍的三全食品被封存下架四天不知情 信息披露全靠“捅”?

在相關產品被檢測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之前,三全食品雖進行了原材料的部分抽檢和人員的培訓,但自身並沒有任何設備和能力進行自檢。不禁讓人懷疑,在非洲豬瘟爆發的半年內,面對高度緊張的疫情發展,三全公司可能並未做到足夠的重視。

從這個角度看,三全食品的產品問題已不是簡單的食品安全問題,“豬瘟事件”恰巧暴露了企業質量內控體系的缺失,產品檢測也存在可能的漏洞。相關信息的披露,也存在迴避和遲緩的問題,企業是否有能力回應消費者和投資人的關切值得懷疑,僅將責任推卸給上游供應企業顯然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被“速凍”的三全:未來業績是否會受到影響?

三全食品從鄭州一家食品廠發展到如今國內生產速凍食品最早、規模最大以及市場網絡最廣的上市公司之一,主要經營業務涉及到速凍水餃、湯圓、粽子以及麵點等速凍食品,雖然三全已成為中國速凍行業僅次於思念和灣仔碼頭的領軍企業,但牽涉到的食品安全問題仍然不少。

據媒體報道,在2011年三全食品就曾陷入“細菌門”,南京市工商局通報9種不合格速凍食品,三全多款速凍水餃被爆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超標,在業界轟動一時。2013年和2016年又有媒體分別報出,三全魚豆腐產品在保質期內出現黴點和“臨界肉事件”。

雖然自2018年8月我國首次發聲非洲豬瘟疫情以來,從上游的生豬養殖到下游的食品加工企業都如臨大敵,但對於三全食品來說,一次又一次牽涉食品安全問題,難免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

速凍的三全食品被封存下架四天不知情 信息披露全靠“捅”?

速凍的三全食品被封存下架四天不知情 信息披露全靠“捅”?

速凍的三全食品被封存下架四天不知情 信息披露全靠“捅”?

三全食品在回應深交所問詢時披露,2015年至2017年豬肉類水餃的銷售收入和毛利率約佔公司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水餃作為三全的主打產品,一直是公司創收的主要力量,2017年三全食品實現營業收入的52.56億元,水餃產品收入為19.85億元,佔比為38%。同樣,在2018年上半年的30.78億元營收中,水餃產品收入為9.17億元,佔比達到30%。

在三全食品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營業成本也在不斷攀升,根據披露的數據,自2012年至2018年,三全食品的營業總成本由25.58億元攀升至52.22億元,漲幅達104%,其中主要的成本上漲體現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漲幅分別達到118.46%和139.78%。

三全食品在回應深交所的公告中指出,“事件已影響到消費者對公司產品和品牌的信心,也會對公司未來業績產生不確定的影響。但目前尚無法評估該事件對2019年度經營業績的具體影響程度。”

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是三全食品急需解決的問題,但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卻讓消費者擔心成本的上升是否直接影響了產品的質量,面對目前的局面,更應當承擔責任,及時整改,“不知道”“不確定”可能並不是最佳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