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之臭:你的屁股,拉出你的道德

有一个让我不解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中国的公厕,为什么那么臭?

甭管是4A级景区,还是人头攒动的地标处,一提到公厕,似乎留给人们的固有印象,都是臭烘烘的,让人一刻也不想久呆。

哪怕配备专职人员定时打扫,似乎效果也不甚理想。常常是“饶有兴致”的便意,在蹲下去的那一刻却荡然无存。

前不久,我们驾车出游,憋了一路好不容易到了景区,奔跑着就想蹲下解决。可是还没走进厕所就失去了勇气,因为实在是太脏!太臭了!

是那种,进去之前要深吸一口气,用卫生纸堵住鼻子才敢踏出第一步。满地垃圾,堆积的污秽,散发出的恶臭,让人顿觉干呕。

明明是新建的景区,明明是外表崭新的厕所,怎么里面就如此不堪呢?是买到了假的洁厕王,还是保洁人员懒于打扫?

都不是。单单是思想里那种“反正不是我家”的深层弊病,就已然难以保证它的清洁。

公厕之臭,对人们而言,更多的是“关我屁事”。


公厕之臭:你的屁股,拉出你的道德


有一部印度电影叫《厕所英雄》。演绎的是印度女性为了争取能上厕所的权利,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很难想象,我们出入频繁,平时随意使用的公厕,对这个国家的女人来说,竟然也是一种至高的权利。

可是反观我们眼下的境况,有些行径却十分恶臭,且配不上这份印度女人认定的“殊荣”。

许多人潜意识里,认为公厕的纸,反正不是自家的,随便用,随意丢。撒了尿、拉了屎,尽管面前挂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文明标语,似乎也难抬贵手,马上扎好裤腰带走人。

更别说,绝大多数的公厕,已经沦为小广告的泛滥场地。各种电话,各种牛皮癣,赫然粘贴在这间小小的格子里,很是刺眼。

如今很多人在谈“幸福感”,幸福感是什么?其实我觉得幸福感的定义特别简单。

它并不是多么宏大的东西,或许仅仅是冬天很冷,又想上厕所,在极不愿意脱下裤子的纠结中,艰难地坐下来,却发现马桶其实是热的,那一刻别提多幸福了吧。

可是,现实并不是这样温情的一幕。

有一则新闻里曾报道过,某某人在公厕上厕所,嫌脏,就踩在马桶上蹲着解决。可是马桶受不得压力,瞬间碎掉,扎伤了那人的屁股...

同样的丢脸,同样也是在厕所里干的事。还有,此前一对去日本旅游的游客,悄悄卸下了厕所里的马桶盖,结果人赃并获,令人大跌眼镜。

不管是站在公厕的马桶上拉屎,还是悄悄偷走酒店里的马桶盖,或者就拿简单的上厕所不冲这件事来说,反映出的其实是同一种问题:很多人活的太没有公德心。

中国的广大普通家庭,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只告诉他们“上了厕所要洗手”,却容易忽略爱护公共卫生这一条重要指标。

《厕所英雄》这部电影里有句话说的很好:“nothing you do,nothing will change.”只有自己改变,这个世界才有所变化)。

我们在企图改变人生,改变这个社会时,却不知,其实改变从来都是潜移默化,从来都是点滴之行。

高晓松在谈中美差异时曾说,中国是极其注重私德,而弱化公德的民族。

很多人抱有的态度,其实是极其冷漠的,反正事不关己,反正自己舒服,却从未想过,我当下的作为,会对别人,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就算那些被评为4A、5A的景区,也难免看到诸如,厕纸不入筐,便池不冲等等,令人作呕的现象存在。

试问中国的厕所为什么普遍恶臭,也许是我们道德这盘菜,大多已开始经变味,许多人维持着的道德制约,在那些不知耻的“缺德人士”面前,也不过是一声蔑笑,一句关我屁事。


公厕之臭:你的屁股,拉出你的道德


破坏成瘾,无德成惯。

从公厕之臭,其实可以看到国人的一大隐藏的本质属性:喜欢破坏。

昨晚从超市出来,想要骑一辆共享单车回家,却不能如愿。因为那些二维码,车牌号,全部被人恶意涂抹,完全看不清楚。

想起之前屡见不鲜的此类新闻里,总是报道某处的共享单车被堆叠成山,某人又为了自己的单车租赁生意,将方便大众的一排排单车,全部破胎漏气。

有的人极尽破坏之能事,把两辆单车拼成一辆,更甚者,把街头涂鸦艺术淋漓的表现在这娇小的自行车上。

品德并不是一天形成,而是洁身自好,逐渐养成的品质。如果总是沿袭那些粗鄙的习惯,我们也不可能变成更加完满的人。

就像看到枝繁叶茂的果树,总是忍不住伸手去摘;看到鲜艳美好的花朵,四下无人时,也总是管不住自己的破坏之手。搞破坏,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我们眼里早已不足挂齿。

可知识有渊博浅显之分,道德也总是有质的区别。

那些成天随地吐着浓痰烟雾的人,那些肆意撒泼,把不满都发泄在一辆无辜的自行车上的人,他们得到的虽是一时的欢愉,消磨的却是道德的良知。

很多人说这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其实不然。高铁霸座的博士,商场偷东西的女研究生等等,他们的道德,如同不被爱惜的公厕一样显得难堪。

真正有道德的人,心里装的也是道德。


公厕之臭:你的屁股,拉出你的道德


地理科普频道,每天循环着播放祖国的壮丽景致,大好山河,仿佛是一卷书写不完的浩瀚巨著,让你瞻仰,对这幅员辽阔的雄壮图貌,五体投地。

看过了意气风发,看过了广袤无垠,最后落到实处的,还是人为,还是品德。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公厕为什么那么臭?”一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答主从厕所本身、资源配置、饮食习惯等等方面,一一对比说明。

然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公共意识。

公厕对中国人来说,是个“脏”地方,不是自己的家里,所以非常随意。而对日本人来说,公厕是解决不时之需,是给自己提供方便的场所,因而是必须要爱护的。

我之前去过日本,除了像高大上的东京、大阪这样的都市,其实在偏乡村的地方的公共厕所,也非常干净,让人觉得很舒服。

这无疑是思维模式所带来的道德认知。大家都爱护一样东西,都接受这样的道德熏陶,当然就拉开了文明的差异。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今天下午外出,中途上厕所的时候,发现三个便池里,全是没有冲走的污秽物。可讽刺的是,在这样一座高端的写字楼,一没停水,二没停电,怎么他们就不愿高抬贵手,按下那个冲水按钮呢

写字楼如此,学校如此,更别提火车站、医院、人流量多的地方,公厕之臭,是一种弊病,也是道德的试金石。

不是到溺水的人,被抢劫的人等,舍身相救才是道德。道德是一种行径,更是一种心情,它需要一场改变的革命。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是,却势在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