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孩子的心,請不要成為孩子的人生阻力

現在很多父母都很注重育兒,但是很少有父母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無法做到與孩子感同身受。/<font>

父母覺得很尊重孩子甚至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可實際上又有多少給到了孩子的心坎裡?漸漸的就形成了一度高牆。/<font>

對於孩子的“不聽話、不理解”父母們感到讀不懂孩子的內心,已經形成了一條無法跨越的屏障。/<font>

其實一開始很多父母就誤導了自己,錯把對孩子的溺愛“順從”當成了尊重,把自己的不教育、不當教育歸結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為此搞得自己身心疲憊。/<font>

正面管教從父母自我管理開始,改變觀念與孩子積極溝通,瞭解孩子真實的內心是對孩子尊重的開始。/<font>

一、叫停“打壓式說教”
/<font>

瞭解孩子的心,請不要成為孩子的人生阻力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對孩子使用打壓式管理,孩子一旦範錯誤就指責說教。/<font>

很多孩子都抱怨學習累。/<font>

打壓式父母通常會覺得孩子貪玩,喜歡喊累找藉口偷懶,不願意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font>

而不乏有孩子覺得學習功課壓力大,感到壓的自己喘不過氣來,想在父母處得到理解和安慰。/<font>

每當父母以一貫方式說教孩子的時候,孩子會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久而久之惡性循環,變成不愛學習的孩子。/<font>


/<font>

津逗媽媽建議:/<font>

父母可以從小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培養孩子耐心和毅力,有助於幫助孩子集中精力提高學習能力。/<font>

孩子學習生活壓力大,父母不能打壓式一味指責,而是應該與孩子進行溝通耐心開導。告訴孩子讀書的重要性,鼓勵和幫助孩子克服困難。/<font>

二、玩物不一定喪志/<font>

瞭解孩子的心,請不要成為孩子的人生阻力

​玩具是孩子童年的快樂源泉,孩子都喜歡玩具就如同喜歡糖果一樣。/<font>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喜歡玩具屬於玩物喪志,沒有任何意義,並且會佔用孩子一定的學習時間,限制孩子玩玩具,稱其為玩物喪志。/<font>

對於孩子來講對各種玩具的外形顏色都很好奇,想知道可以組合拼裝稱什麼造型。/<font>

其實孩子小時候都是玩出來的,在玩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真實體驗得到學習成長。/<font>


/<font>

津逗媽媽建議:/<font>

父母可以給孩子挑選一些拼裝玩具。拼裝玩具需要眼、手、腦配合,可以鍛鍊孩子動手和協調能力,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往往孩子在玩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過多打擾。/<font>


/<font>

三、不要總以“忙”為藉口,孩子需要陪伴 /<font>

很多中國父母天天喊著“工作忙”沒時間陪伴孩子,作為彌補在一定程度上縱容孩子消費,或者給孩子不少零花錢,讓孩子自己出去買好吃的好玩的。殊不知孩子最希望的是父母的陪伴,想和爸爸媽媽在家熱熱鬧鬧的吃飯。/<font>

對於孩子來講金錢和父母的陪伴不對等,父母盲目在物質上給予孩子最好的,卻忘記了孩子最需要的是精神給予和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予。/<font>


/<font>

津逗媽媽建議:/<font>

不要以工作忙為藉口壓榨與家人一起的相處的時間,你會發現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長大。家要有家的樣子,一家人圍坐一起吃飯,和孩子做親子游戲、陪伴孩子閱讀,都能讓孩子內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及家人的陪伴。/<font>


/<font>

<strong>/<font>

四、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父母在身邊/<font>

瞭解孩子的心,請不要成為孩子的人生阻力

很多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家的方式就是一邊玩手機一邊看著孩子在一旁自己玩,很普遍的現象。父母認為呆在孩子身邊就叫陪伴,自己玩玩手機,也不耽誤孩子做自己的事情。/<font>

殊不知孩子希望多餘父母互動,希望爸爸媽媽多陪自己說說話,能和自己玩,而不是眼裡只有手機。/<font>

很負責任的講,父母一直在和手機、朋友圈互動,根本就沒有用心陪伴孩子,而且玩手機也會影響孩子,起到不良的影響。連喬布斯生前都限制孩子玩電子產品,而你卻在孩子面前大張旗鼓的示範。/<font>


/<font>

津逗媽媽建議:/<font>

孩子很簡單,他們需要的是爸爸媽媽能多一些傾聽,多一點耐心和多一點用心陪伴。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心靈的陪伴,不只是父母人在身邊而已。記住,你一定要讓你的蓋子知道你很樂意與他們呆在一起。/<font>


瞭解孩子的心,請不要成為孩子的人生阻力

父母應尊重孩子的想法,深入瞭解孩子的內心,不能用成人的視角和標準去禁錮孩子。再一次呼籲父母們,請了解孩子的心,請不要成為孩子的人生阻力。

上述均為個人觀點和育兒經驗,希望這裡和大家分享。/<font>

/<font>


/<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