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的誘惑

遠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國宰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本味》裡就借伊尹之口,提出了五味調和的概念:“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這五種味道,涵蓋了人類的全部味覺感受,而其中的甘甜對包括人在內的許多動物誘惑最大,從小我們就知道,笨拙的大狗熊,為了偷吃野蜂蜜,被蜂子蜇得鼻青臉腫也在所不惜。孩童們生病吃藥怕苦,家長往往會備些糖水送藥入口,引誘著孩子們把藥服下。在漢語中,甘是一個能夠引發人們愉悅感的詞,與之相搭配的詞彙,同樣會讓人感覺到甜絲絲的歡娛。

有的人無法抵禦甜味的誘惑,甚至因此葬送了性命。

甘甜的誘惑

民國初年的詩僧蘇曼殊,是一位嗜糖如命的奇人。因為愛吃糖,滿口牙齒早早就被糖果弄的七零八落,不得不換上金牙,為了吃自己喜愛的糖果,他竟然會敲掉金牙去換糖吃。1918年,蘇曼殊因患腸胃炎住院,醫生警告他不能吃糖,他卻偷偷跑到街上吃了一大堆年糕、八寶飯、冰淇淋等等甜品,導致病情惡化,年僅35歲便撒手人寰。

甘甜的誘惑

國畫大師吳昌碩,同樣也是個甜味擁躉,1927年,老人家已經84歲了,一個朋友送給他十包麻糖,家裡人怕老先生管不住嘴,只給他一包吃,把其餘的九包藏了起來,半夜三更,老爺子偷偷爬起來,找到孩子們藏好的麻糖,偷吃了兩包,不想,畢竟是年紀大了,難以克化這三包糖,一病不起,區區三包麻糖,導致一代宗師送了性命。

可見,甜蜜的物事有時候還是十分危險的。現在這麼多人身患各種“富貴病”,許多是與管不住嘴有直接關係,而甜味又經常是罪魁禍首。

我年輕的時候,也是個愛吃甜食的人。上世紀七十年代,我曾經在廣東服役,那時候物質匱乏,吃什麼都香。有一次家裡託人帶給我一大瓶麥乳精和一斤奶糖,麥乳精是一種類似速溶咖啡的奶製品,用熱水沖服,一般人怎麼也要用十天半個月才能消耗掉這一瓶,我嫌沖水喝不過癮,就乾脆倒在部隊用的搪瓷缸子裡,搗成塊吃,一口氣幹掉了整整一大瓶麥乳精。第二天,又把那一斤牛奶糖全部消滅光。或許是早年甜食過量,用盡了自己的配額,現而今,對甜品一直不感興趣。

甘甜的誘惑

國人的節日都伴隨著吃喝,春節更是如此。春節以甜味開始,以甜味結束。“二十三,糖瓜粘。”臘月二十三這天也叫作過小年,是灶君上天彙報各家一年來情況的日子,家家戶戶在這一天祭灶,擺上糖瓜、清茶,讓在廚房角落寂寞了一整年的灶王爺用糖瓜把嘴堵上,去上天言好事,別搬弄是非,春節就此拉開了序幕。糖瓜是用黃米和麥芽熬製的麥芽糖,做成瓜形的叫糖瓜,拉成長條的叫關東糖,是老北京過年必不可少的食品,這種糖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它粘性大,放在室內粘成一團,根本咬不動,只有放在寒冷的室外,才會吃起來又香又脆,關東糖裡面帶著氣泡,甜中帶有微微的焦糊味,男女老幼,無不喜歡。早年間,家住平房,臘月二十三之前,父母就要買回些關東糖,用紙包好放在窗戶外邊,等到二十三祭過灶才可以吃。我每每會偷偷地把紙包撕開一角,抽出一塊嚐嚐,而且永遠覺得,偷吃比全家人分而食之要過癮、要香甜。整個春節除了雞鴨魚肉之外,食物中必不可少的自然就是各種甜食。春節的結束標誌是湯圓和元宵,餡料都是甜的,從南到北,並無例外。吃過這個,春節落下帷幕。

甘甜的誘惑

春節之前,去牛街採買食材,在清真超市見到久違的砂板糖,便買回一些。這是一種傳統食藥兼備的糖果,應該屬於藥膳,裡面含有砂糖、陳皮、高良薑、砂仁等中藥。過年容易上火積食,如果咳嗽或者輕微腸胃不適,含上一點,便可解憂。傳統中醫認為藥食同源,現在依舊有諸如薑糖、蘿蔔糖、薄荷糖等等在市面上偶有出售。

甘甜的誘惑

由此還想到一種消失了許多年的藥糖,塔兒糖,也叫寶塔糖。這種糖顏色微黃,呈圓錐形,吃在嘴裡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在許多成年人的髫年記憶裡,都會有吃塔兒糖的經歷。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和從何時起,現在的孩子們不再把吃寶塔糖當做預防和驅除蛔蟲藥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